我曾在土耳其的夏季開過地中海沿岸,我也曾在法國的夏季開過大西洋沿岸,我還曾在日本的夏季開過太平洋沿岸。在這些國家的海岸線邊,要麽有曆史悠久的古鎮,要麽有現代化的都市,它們因各自獨有的魅力而永久刻在了我的記憶裏。此次自駕澳大利亞,我對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抱著濃厚的興趣。雖然這條全程不到300公裏的公路以其險峻的地勢和令人眩目的沿途風光而被譽為全球最美的沿海公路之一,它的剪影也時常出現在澳大利亞的旅遊宣傳片中。但對我來說,它最讓我傾心的是,我可以再次沿著太平洋海岸線,一睹太平洋的風采,隻不過,此時是冬季。
大洋路
大洋路
吉朗
十二門徒石柱
如果說日本的海岸線麵對的主要是西太平洋的話,那澳大利亞的大洋路則直麵的是南太平洋,而與南太平洋相連的則是南極洲所在的南冰洋。雖然此生我可能都沒有機會去南極洲,但想到它與大洋路隔洋相望,我還是有些欣喜,對大洋路充滿了期待。此路起始於離墨爾本不到100公裏的托爾坎鎮(Torquay),止於艾倫斯弗德鎮(Allansford)。整條道路都由一戰退伍老兵修建,這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爭紀念建築之一。至於為什麽由退伍老兵來修建這條大洋路,有人說是為了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不管這個說法是不是真實的,大洋路邊的小鎮長期“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都因這條路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我們打算對沿路的小鎮和景點,一個都不放過。
去托爾坎鎮,要經過維多利亞州僅次於墨爾本的第二大城市吉朗(Geelong)。這座城市離墨爾本不到80公裏,位於菲利普海灣旁(Port Phillip),我們的目的地就是它的東部海灘(Eastern Beach)。到達這裏時,還不到早上9點,海灘邊幾乎無人,停車位到處都是,我們一下車便喜歡上了安靜美好的這裏。海岸邊是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坪,草坪上除了種植著綠色的棕櫚樹外,還有很多不同顏色、憨掬可愛的木頭人,它們給海灘增添了無盡的生氣。這些木頭人,其實是木樁,最初是吉朗碼頭用來拴船的工具。在19世紀50年代淘金熱期間,吉朗曾是維多利亞中部金礦區的主要港口,非常繁榮。隨後,這裏在19世紀60年代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之一,其主要產業支柱是羊毛、繩索和造紙。今天,還有一個輪渡碼頭矗立在海灘邊。
吉朗
吉朗
吉朗
吉朗
吉朗
我們走過嫩綠的草坪,迎著微涼的風,在平坦的海岸邊漫步,滿眼都是綠色,一點兒冬天的感覺也沒有。吉朗植物園(Botanic Garden)緊鄰著海灘,那裏的綠色最濃鬱。該植物園已有近150年的曆史,被列入了維多利亞州文化遺產名錄。園內有很多維多利亞州的珍稀植物,是當地新人舉行婚禮的絕佳地點。我們在綠色中徜徉,雖然此時不是陽光明媚,海水也不是我們喜歡的那種碧藍色,但是在清清爽爽的早晨,我們能夠獨享海岸邊的清淨,仍然覺得澳大利亞之旅很值得。可是,當我啟動引擎,開往吉朗市區後,我們才發現,這個維多利亞州的第二大城市麵積太小了,怪不得墨爾本人常常半開玩笑地說,吉朗市中心隻有一條街。雖然吉朗除了海灘以外,沒什麽可看的,可它畢竟不是大洋路中的一環,我們即使有些失望,也沒放在心上,轉而去了大洋路上的起點站-托爾坎鎮。
吉朗
吉朗
吉朗
托爾坎鎮離吉朗咫尺之遙,隻有半個小時的車程。此地也有一個海灘,名為貝爾斯海灘(Bells Beach)。我們以為這裏的海灘也會跟吉朗的一樣,會讓我們欣喜,誰知道,貝爾斯海灘小小的,海灘邊隻有一個可以吃早餐的咖啡館。除此之外,什麽宜人的景色也沒有。不過,這裏有細膩的沙灘,也有不高的懸崖,人氣也比吉朗的高。我們到的時候,正好趕上落潮,看見很多當地人都在沙灘上遛狗,不喜歡狗的我們覺得托爾坎鎮很無趣。雖然托爾坎鎮在我們眼中一無是處,像一個小村莊,但是它有澳大利亞最古老的蒸汽火車,也是澳大利亞著名的衝浪勝地,每年複活節期間,世界著名的衝浪錦標賽(Rip Curl Pro)都會在此地舉行。而且這裏因氣候溫和,所以自19世紀初便是有名的海濱度假勝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詩人之一的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就曾在這裏居住過。
為什麽在我們眼中毫無生氣的托爾坎鎮會成為大洋路的起點呢?因為它是墨爾本的西南門戶,在地理位置上是墨爾本和更遠南部海岸的天然交匯點。?不僅如此,托爾坎的曆史也是極其悠久的,在此地洞穴中發現的手斧可將該地曆史追溯到4萬年前。古羅馬帝國時,羅馬士兵曾經來過這裏的洞穴,並在洞穴中一處名為“人臉”的岩層前獻上了祭品。這些曆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們對此也沒什麽興趣,草草在托爾坎鎮打完卡後,便前往安吉西鎮(Anglesea)。
托爾坎
托爾坎
托爾坎
托爾坎
安吉西鎮離托爾坎鎮隻有20公裏的距離,它也有一個海灘(Anglesea Main Beach)。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我們剛走到海灘上,就看見茂密的樹叢邊站著一隻野生狐狸,嚇得我們大氣也不敢喘一下,立在原地,動也不敢動。狐狸看著我們,我們也看著它,互相相麵了一會兒,看著它沒有向我們衝過來的意思,我舉起了手機,然後繞道離開了它。令我們沒想到的還有,安吉西鎮的沙灘比托爾坎鎮的大無數倍,沙子同樣細膩,還有一條與該鎮同名的河流流入大海中,這片海被稱作巴斯海峽(Bass Strait)。
河流的兩岸除了鬱鬱蔥蔥的叢林外,便是遼闊的沙灘,沙灘上有不少高中生在做活動。我們從他們身邊穿過,直接走向沙灘,直麵一望無際的巴斯海峽。天空依然陰陰的,我們掃視著被矮矮懸崖半環抱著的沙灘和洶湧的波浪,尋找可以給這裏帶來生氣的人和物。這裏除了一個遛狗的男人外,隻有我們倆,什麽景物也沒有,一片荒涼。如果說我們在吉朗因為滿眼的綠色還能悠然地享受海邊的安靜,那在此地我們隻覺得無聊,對暗藍色的海水也失去了欣賞的興致。而人口3千多的安吉西鎮更是沒有什麽值得我們駐足的地方,雖然此地在夏季跟托爾坎鎮一樣,在夏季也是度假勝地。
安吉西
安吉西
安吉西
安吉西
安吉西
大洋路上的小鎮一個接一個,安吉西鎮前方的30公裏處是洛恩(Lorne)。洛恩同樣是一個海濱小鎮,同樣是澳大利亞人的度假勝地。人口跟安吉西鎮一樣,同樣少得可憐。跟安吉西鎮一樣的還有,洛恩也有一條河入海,名為厄斯金河(Erskine River)。該鎮以蘇格蘭一個侯爵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路易絲公主的婚禮。從墨爾本到安吉西鎮,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鄉村之間行駛,偶爾會見到大海,但從安吉西鎮到洛恩,我基本都在沿著海岸線行駛,而且都是盤山道,常常可以眺望巴斯海峽。這種高瞻遠矚的感覺讓我有些小雀躍,不禁想起一首叫做《花》的詩:“買我的熱木鐵線蓮,買一片蕨葉,聚集在厄斯金河奔騰之處,沿著通往洛恩的道路。”
去洛恩沿途
去洛恩沿途
去洛恩沿途
去洛恩沿途
若是朗朗晴空,或許沿途的景色可以用“賞心悅目”來形容,但陰沉的天空瞬間讓我心中的波瀾歸於平靜。開到洛恩海灘時,早已心靜如水,其原因不是因為大洋路是龍恩的唯一一條主路,而是因為這裏的海灘也是沒什麽可看的,隻有空曠的沙灘和綠地,這些已經吸引不了我們的注意力了,即使海灘上偶爾的陽光也沒辦法讓我們喜歡這裏。但我們知道,夏季時,此地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千人遊泳大賽,那時的這裏,萬人攢動,盛況空前。在大洋路的另一側,是洛恩鎮中心,建築沒一個出彩的,“維多利亞風”似乎沒吹到這裏。也是啊,澳大利亞的城鎮,相比於歐洲的幾百年古鎮,都太新了,它們有點兒像乍富起來的新貴,沒什麽底蘊。
洛恩
洛恩
洛恩
聽說洛恩還有一個厄斯金瀑布(Erskine Falls),我們看它不在大西洋路邊,我得開進低矮的山脈裏,而且我們在悉尼的藍山已經看過瀑布了,相信在澳大利亞絕對不會有如冰島和加拿大班芙公園令我們震撼的瀑布,於是舍棄這個瀑布,前往阿波羅小鎮(Apollo Bay)。阿波羅小鎮離洛恩45公裏,我不僅一路都在盤山道中行駛,而且左側是大海,右側是不高的山巒和密林,這被“夾擊”的感覺讓我的神經高度緊張,隻能偶爾對巴斯海峽望一眼。那幾眼,因為是登高望遠的感覺,因而還是很喜歡,隻是沒有陽光的加持,再好的美景也失去了顏色。不過,這一段行程,仍然是我們眼中大洋路上的最動人之處之一。
去阿波羅沿途
去阿波羅沿途
去阿波羅沿途
去阿波羅沿途
跟洛恩一樣,大洋路也是阿波羅小鎮的唯一主路,路旁也是鎮中心。剛開進路旁的停車場,先生就說肚子餓,我們以為這裏找不到好吃的,就把後備箱裏囤積的午飯吃了。吃完午飯我們沒有先去路旁的海灘,而是在鎮中心逛了一下,結果居然發現有中餐廳,而且中餐廳的菜譜裏有袋鼠肉,這可是我到澳大利亞必吃的菜品,可是肚子已經裝不下了,我們非常後悔。我們真沒想到,人口還不到2千人的阿波羅小鎮竟然會有中餐廳,還有袋鼠肉。心情不好,看陽光下的阿波羅小鎮的海灘也不順眼。海灘除了細膩的沙子外,再無他物,隻有海灣中停滿了遊艇,我們在此小憩後又踏上了大洋路。
阿波羅
阿波羅
阿波羅
阿波羅
每每看到介紹,都會說大洋路獨一無二,也許是對的。這條路上不但有海岸線和懸崖及沙灘,還有最高峰不到700米的奧特維山脈(Otway Range)和森林公園。這個森林公園被稱作大奧特維國家公園(Great Otway National Park),公園內有一片考拉最佳棲息地的桉樹林。我們此生從未吃過袋鼠肉,也從未見過桉樹林,因而心中充滿著濃濃的期待。開進公園,就仿佛開進了桉樹林裏,路旁都是鬱鬱蔥蔥的桉樹,一點兒冬天的景象也沒有。我們期盼可愛的考拉在路旁等待接見我們,可我們都開出桉樹林了,也沒看見考拉的影子。就在我們大失所望之際,我們看見路旁有一家三口抬著頭望天,好奇的我把車停到路邊。原來他們看的正是考拉,這個考拉正在高高的桉樹上津津有味地吃著桉樹葉。可惜,那棵樹太高了,考拉也不給力,後背對著我們,它又被桉樹擋著,我連個正臉也沒看到。
但了勝於無。萌萌的考拉一天至少要睡18個小時,我們能看到清醒時的它已經很不容易了。就在我們5個人伸長脖子看考拉時,路旁呼啦啦地停了很多車,我們成了活廣告。這些人看見旁邊的樹上也有考拉,但它們太小了,還藏在葉子中,眼睛尖的人才能發現。幸虧我們看見了考拉,要不然,大奧特維國家公園對我們來說,一無是處。雖然公園中還有綠色的山穀,山穀中有牛羊在吃草,但我們已經去過有著“最美河穀”之稱的袋鼠穀,因而這個山穀根本入不了我們的法眼。不湊巧的是,我們在公園裏還趕上了中雨和濃霧,這讓公園在我們心目中的好感又打了一層折扣。不過,這個公園也不是大洋路上的重頭戲,此條路上最出名的是十二門徒石柱(The Twelve Apostles)。
大奧特維國家公園
大奧特維國家公園
大奧特維國家公園
大奧特維國家公園
大奧特維國家公園
大奧特維國家公園的考拉
該石柱位於坎貝爾港國家公園(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內。這個公園跟桉樹林遍布的大奧特維公園公園截然相反,園內多是以石灰岩為主的懸崖峭壁,沒什麽人煙,但卻是很多澳大利亞本土鳥類的天堂,比如我們從未見過的鴯鶓、吸蜜鳥等。據說,冬季的夜晚還會有企鵝在海岸邊出沒。這樣的介紹把我們已經蔫下去的興致又提了起來,我們多麽希望能見到它們啊。事實是,我們什麽也沒見到,隻看到了公園內的吉布森階梯(Gibson Steps)、十二門徒石柱和倫敦拱門(London Arch)等景點。
吉布森階梯是一處位於幾乎與地麵90度垂直的懸崖峭壁上的86級階梯,呈Z字形,寬度約1米左右,這些台階通向懸崖下方的沙灘。據說,這座險峻的階梯最初是當地的土著人開鑿的,後來早期移民修葺完善了它。可是,我們試圖走下階梯時,發現中途有一個上鎖的大門。不知道為什麽澳大利亞政府不讓遊客進入沙灘,我們也不屑於知道,在懸崖上眺望無邊無際的大洋,心想要有一雙翅膀該多好,一下子可以飛去大洋對麵的南極洲。
吉布森階梯所在地
吉布森階梯所在地
吉布森階梯所在地
吉布森階梯
十二門徒石柱離階梯隻有一公裏,它是整個大洋路上最聞名遐邇的景點,走大洋路的人一般都是為它而來。名聲響亮的它果然名不虛傳,一路上基本看不到車的我們在這裏遇到了無數遊人,也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裏冒出來的。為什麽要用《聖經》中耶穌下麵的十二門徒來命名這些巨大的石柱呢?因為發現它們時,數量恰好是12根,形態又酷似耶穌基督的十二門徒,故而得名。不過,我們一點兒也沒出來像,也許我們沒有慧眼吧。這些高聳的石灰岩石柱都矗立於海水中,高約45米。此地相對鬆軟的石灰岩懸崖因為數萬年來受到來自南冰洋的風暴和大風侵襲,因而懸崖上有無數洞穴。這些洞穴先是變大,再發展成拱門,最後倒塌形成了石柱。最初有多少石柱不知道,今天隻剩下5個,相信在時間的洪流中,這些石柱都會融入大海的環抱中。
盡管我們無法決定這些石柱的命運,但我們可以目睹它們的壯觀。澳大利亞政府為了讓遊客體會震撼的感覺,特意修了沿海步道,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它們。據說,每當夕陽將石柱染成火紅色的時候,也是這些石柱最驚豔人的時候。可是,我們哪有這種運氣呢?我們這一天連太陽的笑臉都很少見到。也不知道老天是不是垂憐我們從美國遠道而來,在我們即將離開倫敦拱門時,陽光突然從雲層中鑽了出來。雖然隻有幾分鍾,但我們還是拍到了這些石灰岩懸崖的美麗容顏。
十二門徒石柱
十二門徒石柱
十二門徒石柱
十二門徒石柱
十二門徒石柱
十二門徒石柱
倫敦拱門跟十二使徒一樣,也是大洋路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也矗立在大洋之中。現在下方有拱門的巨大石塊以前跟與之相近的連接著大陸的石塊相連,因其形狀類似英國的倫敦橋,因而人們將之命名為倫敦橋。遺憾的是,90年代初,本來相連的長長石塊中間轟然崩塌,剩下了今天的形狀,我們稱它為“斷橋”。“斷橋”形成時,一對有婚外情的情侶剛好在拱門狀的石塊上,不知他們見證這曆史的時刻時心中有何感想。我們一邊想著倫敦拱門的過往,一邊在不同的角度給它拍照,可陰森森的天空無論如何都無法拍攝出它的獨特姿容。正當我們悻悻然往停車場走時,一道炫目的陽光猛然衝破了雲層,我們趕緊往回跑,把倫敦拱門最俏麗的容顏留在了我們的相機裏。
倫敦拱門
倫敦拱門
倫敦拱門所在地
倫敦拱門所在地
這個難得的時刻,讓我們覺得大洋路沒那麽無趣。我繼續馳騁在坎貝爾港國家公園內的拉卡德大峽穀(Shipwreck Coast and Loch Ard Gorge)中,不時地感歎大自然的神奇。這個峽穀的懸崖頂部常年受到南冰洋含鹽海風的影響,然而,脆弱的草地和石楠叢仍然能夠生長,它們為太陽蘭和蜘蛛蘭等植物提供了生長空間。大洋路的終點是艾倫斯弗德鎮,它隸屬沃南布爾(Warrnambool),這裏是我們當天的落腳地。開進小鎮,太陽正在西下,我們趕在最後一縷陽光散盡前走進了酒店,然後開車去鎮中心找吃的。
沃南布爾
沃南布爾的中餐
這個小鎮中心安安靜靜,建築也毫無特色,餐廳更是少得可憐,幸好有一家中餐館。但是裏麵的服務員都是澳大利亞人,可想而知餐飲是給外國人準備的。我們在墨爾本吃正宗的中餐都把嘴給吃“叼”了,再吃這裏便宜的中餐簡直是味如嚼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對大洋路的好感又沒了。為什麽被無數人稱頌的大洋路會在我們眼中那麽無趣呢?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