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英國名滿天下的首都倫敦,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Canberra)的名聲都低到悉尼的海港大橋下了,世上的人知之不多。雖然堪培拉很不起眼,甚至可以用“低眉順眼”服侍倫敦來形容,但對於第一次來澳大利亞的我們來說,它還是必到之地。不過,我們從悉尼並未直接去堪培拉,而是在悉尼近郊的藍山國家公園(Blue Mountain National Park)玩了一天,第二天才啟程開往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藍山國家公園
藍山國家公園
藍山國家公園在2000年被列為了世界自然遺產,這裏有大麵積的原始叢林和亞熱帶雨林,包括500多種知名的桉樹。桉樹是澳大利亞的國花,也是澳洲國寶動物考拉(Koala)的獨寵食物。據說,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人們在藍山國家公園會看得桉樹散發出的藍色油霧,還能聞到桉樹的清香。我們被這樣的介紹蠱惑,期待見到不一樣的桉樹,更期待邂逅可愛的考拉。看考拉和澳洲另一國寶動物袋鼠是我們此行的重要功課。
幸運的是,陰晴不定的悉尼在我們去藍山國家公園的那一天,竟然全日陽光明媚。一早起來,我就興衝衝地開往藍山國家公園,途中經過了悉尼海底隧道,結果被收去了4美元多的隧道費。我入住的酒店離藍山國家公園不到2個小時的車程,路上車不多,我一腳油門便開到了公園內的溫特沃斯瀑布(Wentworth Falls)。
溫特沃斯瀑布所在地
溫特沃斯瀑布所在地
溫特沃斯瀑布所在地
溫特沃斯瀑布
澳洲的冬天太陽“起床”得很晚,我們到達這裏時,陽光還沒有把樹林中的負氧離子化開。我把車停到樹林中的停車場,一邊大口呼吸著森林中的新鮮空氣,一邊跟先生走向步道,這個步道通往一個觀景台。在觀景台上,不僅可以一眺落差100米的瀑布,還可以遠觀桉樹密布的山穀和懸崖。雖然此瀑布無法跟加拿大班芙公園的瀑布相媲美,懸崖也因為林海的覆蓋而失去了應有的氣勢,但在山青青、樹綠綠的林間徜徉,我們仍然覺得藍山是美的,也未感受到悉尼的冬天是蕭索的。
在藍山國家公園邊緣,有兩個小村莊,一個是魯拉村(Leura),另一個是卡通巴(Katoomba)。魯拉村隻有一條主街,什麽吸引人的景色也沒有,但每年十月此地會舉行魯拉花園節。在這個節日裏,藍山中的眾多私人莊園都向公眾開放。我們到的時候,魯拉村裏的飯店還沒開門,我們隻好用快餐填飽肚子,每人15美元。卡通巴這個小鎮本身也很無聊,不過,它卻位於藍山的中心地帶,是通往三姐妹峰(Three Sisters)等自然景點的門戶。
魯拉村
魯拉村
魯拉村
魯拉村的快餐
顧名思義,三姐妹峰是三個山峰。它們形成於2億年前,是藍山山脈中最獨特的岩層,也是藍山國家公園最著名的景點。關於三姐妹峰,當地土著還有一個傳說。說卡通巴部落中有三個姐妹,她們分別愛上了臨近部落的三個男子,但部落法律禁止他們通婚,於是爆發了部落戰爭。一位長老為了保護三姐妹,把她們變成了石頭。後來,這位長老在戰鬥中死去,三姐妹便再也無法還原人身。我們當然不信這樣的傳說,我也不覺得海拔不到一千米的三姐妹峰有多特別,畢竟我是去過西藏和瑞士的人,在那裏見過各種各樣的山峰。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在此地徒步。
整個步道(Prince Henry Cliff Walk)從回聲角(Echo Point)開始,在叢林中走下998級台階後可到達穀底,再到達被稱為“巨人階梯”(Giant Stairway)的上層瞭望台。我們沒有走完全程,但我們在森林中走到了卡通巴瀑布(Katoomba Falls)。這個瀑布在回聲角附近,是一個分段式瀑布,可以走到近前觀賞它。雖然氣勢一點兒也不磅礴,但我們能一親它的“芳澤”,還是覺得此瀑布甚合我們的意。在這條步道上,還能俯瞰鬱鬱蔥蔥的峽穀,峽穀中有風景世界空中纜車(Scenic World Skyway)縱橫穿過。就當我們走在步道中美美欣賞眼前說不上壯麗的景色時,我們還不知道,此地是我們澳洲之行第二處值得回味之地。
卡通巴
三姐妹峰
三姐妹峰所在地
三姐妹峰所在地
三姐妹峰所在地
三姐妹峰所在地
卡通巴瀑布
返程時,我們路過Costco,當然要進去采購物質。令我們意外的是,悉尼的Costco像不要錢似的,人山人海,連找個手推車都費了半天勁,更別提停車位了。好不容易走了進去,我們一通采購,為我們第二天的出行作準備。澳大利亞產的袋裝蘋果很小,但很好吃,又脆又甜,一路上都是我們的最愛。
我們酒店所在的新鎮離堪培拉隻有3個多小時,對於我這個善於“摟草打兔子”的人來說,肯定不會直奔堪培拉,我繞了一點兒遠,把車開到了悉尼外圍的皇家國家公園(Royal National Park)。悉尼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東麵是美麗的海岸線和遼闊的太平洋,西麵是藍山國家公園,北麵是庫靈蓋國家公園(Ku-ring-gai Chase National Park)和著名的獵人穀(Hunter Region),而南麵則是皇家國家公園。這個公園是全球曆史第二悠久的國家公園,第一是美國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黃石公園。我們去過黃石公園,被那裏獨特的景致所傾倒,因而對占地麵積廣袤的皇家國家公園充滿了期待。可是,我們開到公園入口處時,除了滿眼的綠色,什麽都沒看見,失望極了。
皇家國家公園
皇家國家公園
皇家國家公園
其實,我們不應該把導航設到皇家國家公園,而應該設到公園內的海岸步道(Royal National Park Coast Walk)。這條步道長近30公裏,沿路都是公園最有人氣的景點,最著名的是像蛋糕,又像豆腐的蛋糕石(Wedding Cake Rock)。它是純白色的長方體岩石,如被精密切割過似的鑲嵌在懸崖邊。公園內還有毛細血管般的縱橫水係和八字湖,該湖在海邊的石灘上自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岩洞,一些岩洞還呈現出了數字“8”的形狀。可惜,這些奇景我們都無福觀賞。
無緣皇家國家公園內的海岸步道,但我們卻跟海崖大橋(Sea Cliff Bridge)上的海岸步道很有緣。當我沿著名為“藍色海洋路”(Grand Pacific Drive)的濱海公路把車開到海崖大橋時,剛好趕上了路邊唯一一個免費停車位。作為藍色海洋路的一部分,海崖大橋被架空到了海上,因為該地區的山體容易造成滑坡,因而澳大利亞的工程師決定將道路與山體分離。這個呈S型的大橋全長超過600米,橋的一邊是百米高的懸崖,另一邊是一望無垠的太平洋,太平洋一側是寬敞的步道。我們走在步道上,吹著微涼的風,眺望著一望無垠的壯美太平洋,不禁想起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對澳大利亞的喜歡不勝言表。
海崖大橋
海崖大橋
海崖大橋
海崖大橋步道
海崖大橋所在的太平洋
在海崖大橋南30公裏處,有一個台灣星雲大師創立的南天寺(Nan Tien Temple)。在基督教盛行的澳大利亞,還能見到原汁原味的中國寺廟,我們覺得真新鮮,肯定不會錯過。南天寺是南半球最大的佛教寺院,名字意為“南方的天堂”。我們以為該寺廟隻有一座普通的廟宇,沒想到,它占地麵積巨大,相當於22個標準足球場,這都要歸功於澳大利亞的地廣人稀。一進寺廟的主大門,便是綠樹成蔭的氛圍。雖然此地也是冬季,但我們並未感覺到中國北方冬季的蕭索。陽光正好,曬到身上暖暖的,這更增加了我們對寺廟的愛意。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走在樹林中,我們一邊欣賞著水中的睡蓮,一邊朝寺廟區走去。整個寺廟區都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布局和建築風格,前殿和後殿之間還有一個開闊的小廣場,廣場旁的衛生間堪比五星級的,又幹淨又豪華,看來此寺的實力很雄厚。站在主殿前,可以遠望綠意盎然的丘陵。而穿過後殿中的回廊,可以到達漂亮的靈山塔,塔內有一個小型閱覽室和禪室。站在塔前,低眉即是修葺得整整齊齊的長階,階梯兩側都是草本植物和秋葉飄落的大樹。不知為何,我們覺得此地的氛圍跟日本京都的禪寺有共通之處,雖然我們沒有在秋季和冬季去過京都。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如果說到此時,我們對澳大利亞呈現給我們的景色還沒有失望的話,那在我把車開到袋鼠穀(Kangaroo Valley)後,我們的失望之情便溢於言表了。袋鼠穀被稱為澳大利亞最美的河穀,歐洲探險家曾形容這裏有連畫家都無法呈現出的美景。我們以為被描述得如此之美的河穀一定會帶給我們難以明說的視覺盛宴,甚至可以像它的名字一樣,讓我們看到被嵌到澳大利亞國徽上的袋鼠。可是,除了薄霧和綠草如茵的鄉村風光及草地上的牛羊,我們什麽震撼的景色也沒看見。也是因為這些牛羊,袋鼠穀在1817年被歐洲人殖民後,成為了澳大利亞的乳製品工業基地。
在袋鼠穀,最重要的景點是建於1898年的漢普登吊橋(Hampden Bridge),它是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吊橋,擁有獨特的哥特式風格與木質結構,橋下是袋鼠河。但它在我們眼中,隻是一座普通的橋而已,我家先生大呼來這裏上當了。橋的旁邊是一個收費的曆史博物館,博物館的停車位是給其內公園裏野餐的人準備的。我心想,你讓我在此多停留一分鍾都是對我時間的浪費。若說穀中還有勉為其難可以看的景色的話,那就是費茲洛伊瀑布(Fitzroy Falls)了。 瀑布高81米,名字來源於19世紀初新南威爾士州的總督,悉尼是該州的首府,我們在此匆匆打卡後便開往堪培拉的酒店。
袋鼠穀
袋鼠穀
袋鼠穀
袋鼠穀
袋鼠穀
袋鼠穀的漢普登吊橋
漢普登吊橋
費茲洛伊瀑布
既然是首都,堪培拉當然也是澳大利亞的行政中心,國家的政府部門和國家級重要場館都在這裏,而跟英國深度捆綁的印記也在這裏一一呈現。澳大利亞的國旗底色為海藍色,意味著澳大利亞是一個四麵環海的國家;左上角是英國的米字國旗,它代表著澳大利亞是英聯邦國家;標誌下大的白色七角星是澳大利亞6個州和2個領地的標誌;國旗右側四顆較大的七角星和一顆較小的五角星,象征著澳大利亞所處的南半球地理位置。西琴先生在《地球編年史》中說,“天父”阿努掌管著北緯30度到南緯30度的區域,他的嫡子恩利爾掌管著北緯30度以北的區域,而南緯30度以南的區域則歸他的長子恩基所有。悉尼和堪培拉,都在南緯30度以南,它們都是恩基的領地嗎?
我不知道。我隻知道,澳大利亞在1931年才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1986年澳大利亞才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而1913年才破土動工的堪培拉有著“世界現代城市規劃裏程碑”的美譽。設計師用圓形、六邊形、三角形等幾何圖案,以堪培拉的地形特色做主軸將其打造而成。此外,設計師還拋棄了用公園作點綴的舊有觀念,把天然植被融入了首都的重要區域,這讓堪培拉有了“天然首都”的稱號。為什麽澳大利亞會把首都訂在堪培拉,而不是它北麵的悉尼和南麵的墨爾本呢?畢竟這兩個城市都比堪培拉的曆史悠久,名氣也比堪培拉大得多。
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中國有句俗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堪培拉就是“漁翁”,在悉尼和墨爾本長時間的首都之爭中於1927年脫穎而出,正式成為澳大利亞的首都。在堪培拉被建前,此地是原住民居住地,堪培拉這個名字便來自當地土著語,意為“相聚的地方”。自從它被建成後,堪培拉便展現了它依山傍水的優勢,市中有50%的國家公園綠地,放射狀的道路設計把行政、商業和住宅區劃分開來,以城市設計者命名的格裏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將國會和市區分割成了南北二塊,我們的酒店就在國會區。
可我們萬萬沒想到,當我開進堪培拉時,整個城市冷冷清清,幾乎不見人影。我們心中狐疑,難道因為這一天是星期天的緣故嗎?也許吧。不管怎麽樣,我們都不能辜負了難得一見的堪培拉。於是,辦完入住手續後我們就去拜訪國會山(Capital Hill)。剛出酒店門口,就看見澳洲色彩繽紛的鸚鵡。澳洲有50多種鸚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葵花鳳頭鸚鵡和粉紅鳳頭鸚鵡,很漂亮,也很惹人憐愛。不過,天空卻不作美,不僅陰陰的,而且冷風嗖嗖。雖然堪培拉的溫度6攝氏度,好像不太冷,但在陰天和冷風的加持下,手拿出來都有凍僵的感覺。不願受罪的先生走了一小段路就打起了退堂鼓,我隻好一個人去了國會山。
堪培拉的鸚鵡
堪培拉的鸚鵡
聖安德魯教堂
聖安德魯教堂
途中路過新哥特式和現代風格融合的聖安德魯教堂(Presbyterian Church of Saint Andrew),該教堂建成於1934年。國會山離教堂不遠,建在一個山坡上,它是堪培拉城的中心。我爬上山坡,山坡上是樹木覆蓋的公園,我走出彎彎曲曲的公園小徑,迎麵即是現代化的國會大廈(Parliament House)。國會大廈曆時八年,在1988年才竣工。大廈前是一個開闊的廣場,廣場由9萬個手工切割的花崗石塊拚鑲而成;大廈門廳有48根綠灰色的大理石柱子,讓人仿佛置身於桉樹林中;內部有4500個房間,還有一幅巨型掛毯,掛毯上繪製著澳大利亞著名畫家的灌木叢風景畫。除了這幅風景畫以外,國會大廈中也收藏了澳大利亞眾多藝術家創作的4千餘幅作品。
我沒想到,兩層樓的國會大廈星期天也開放,我趕緊進去暖一暖我要凍僵的身體,順便參觀一下這個澳大利亞的政治中心。澳大利亞的議會製度是根據英國係統建立起來的,也包含代表啟用和執行法規的眾議院和負責審批法規的參議院。參議院由代表澳大利亞6個州和2個領地的76名議員組成,眾議院則由每個選區的代表組成,共150名左右。參議院的會議廳以紅土色裝飾,而眾議院則使用了綠葉色。一路上都看不到人的我終於在這裏見到了星星點點的遊客,我覺得我不那麽孤單了。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的參議院
國會大廈的眾議院
跟國會大廈隔一大片綠色草坪相望的是舊國會大廈,我在陰冷的天氣裏走向它。舊國會大廈同樣開放,但跟國會大廈一比,隻有一層樓的它內部顯得又小又破舊,我匆匆看了一圈便離開了這裏。此時,已經要晚上5點了,大廈即將關門,天也要黑下來了。我想在天黑前趕到格裏芬湖,於是加快了腳步,路上遇到關閉的國家美術館和澳大利亞高級法院。格裏芬湖,是堪培拉的標誌之一,也是國會和市區的分水嶺,岸邊都是修剪得很好的草坪和樹木。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有國家鍾樓(National Carillon),鍾樓的三個刀刃側麵分別鑲有石英和澳寶(Opal),鍾樓內的鍾琴是英國政府在堪培拉50周年生日時贈送的禮物。
舊國會大廈
舊國會大廈
國家美術館
澳大利亞高級法院
格裏芬湖中的國家鍾樓
我望著空空如也的湖麵,再看看遠處的鍾樓,打消了走近鍾樓的念頭,轉身向酒店走去。太陽已經落山了,先生還在等我吃晚飯。可是,冷冷清清的首都,我們去哪裏吃飯呢?酒店前台給指了一條明路。小鎮裏有家中餐館,裏麵的羊排又嫩又好吃。我們點了3個菜,花了70多美元,性價比比悉尼好。吃飽喝足的我們在堪培拉的酒店裏養精蓄銳,準備第二天的長途跋涉。下一站,是有著“澳大利亞文化之都”美稱的墨爾本。

堪培拉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