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曾經顛沛流離的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苦難深重的民族,那分布在今天伊拉克東北部、伊朗西北部、敘利亞東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的庫爾德人則是當今世界最悲催的民族。這個比中國四川省麵積小一點,有著3千萬人口,在中東國家中人口位列第四的庫爾德民族不僅至今都無法建立一個國家,還成了以上四個國家中的少數民族,並被這些國家提防著、壓迫著。為什麽是中東地區現存最古老民族的庫爾德人要被放在“火”上烤,它的“國家”庫爾德斯坦(Kurdistan)不被國際社會承認呢?
因為它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在阿拉伯半島,從西到東是一個由高到低的三級階梯結構,西麵是伊朗高原,東麵是沿海低平原。而從北向南,也是從高到低的三級階梯結構。第一級是庫爾德斯坦北麵的亞美尼亞高原,第三級是幾乎全部歸屬於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而第二級則是跨越了敘利亞與伊拉克邊境的高地。而庫爾德斯坦的大部分就位於無論是東西向,還是南北向的第二階梯高地中,其“起承轉合”的作用再明顯不過。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庫爾德斯坦
庫爾德人所在地
埃爾比勒所在地
雖然兩河之間相距最近的地方在伊拉克首都,跨底格裏斯河而建的巴格達附近,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第二級高地的切割點,並不在巴格達,而是在兩河流淌到巴格達一帶的塞爾薩爾湖(Therthar Lake)。從這個湖開始,兩河流域開始進入平原地帶。該平原延伸到巴格達的區域是遜尼派的地緣核心,被稱作“遜尼三角地帶”,再往南則是什葉派的勢力範圍。不管是遜尼派的地盤,還是什葉派的地盤,都是阿拉伯人的天下,他們占據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土地最肥沃的區域。而庫爾德人則被排出富饒的兩河流域,他們居住在高地之上和亞美尼亞高原的部分地區。如果能安居此地也就罷了,偏偏這裏是亞美尼亞高原和伊朗高原的緩衝之地,因而自古以來庫爾德人的居住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地勢占優以外,庫爾德斯坦還控製著對阿拉伯半島的人來說彌足珍貴的水資源上遊。發源於土耳其境內的底格裏斯河在流到伊拉克南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前流經庫爾德斯坦,這條孕育了很多文明的河流因水量巨大而讓整個底格裏斯河流域都被劃入了沃野千裏的新月沃地。同時,庫爾德斯坦還盛產石油。這不是一塊“肥肉”是什麽呢?自從一戰後庫爾德斯坦被分給四個國家後,它的日子基本沒消停,輪番被這些國家“蹂躪”。其原因不僅僅是庫爾德斯坦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還因為庫爾德人跟波斯人後裔的伊朗人、自稱突厥人後裔的土耳其人,還有正宗阿拉伯人的伊拉克人和敘利亞人,本身就有著種族的差異,雖然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
去埃爾比勒沿途
去埃爾比勒沿途
去埃爾比勒沿途
去埃爾比勒沿途
去埃爾比勒沿途
當伊斯蘭教所向披靡時,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的建立者亞美尼亞人固守在亞美尼亞高原,堅定地恪守著自己的信仰,最後被土耳其人進行了種族大清洗。現在的亞美尼亞被擠到了高原的東北角,人口不到300萬人,這讓他們完全失去了在此地的話語權。而接替亞美尼亞的,則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千年,有自己語言和文化的庫爾德人,但亞美尼亞人的的悲劇命運是不是庫爾德人的翻版呢?我不知道,我隻知道。在庫爾德人的周圍,餓狼環伺,波斯人後裔的伊朗人和阿拉伯人為主的伊拉克人便是其中之一。在底格裏斯河注入波斯灣前,它跟幼發拉底河合成了阿拉伯河,阿拉伯河的下遊目前是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這意味著,伊拉克和伊朗的水資源很大程度上得依附北部高原帶,而庫爾德斯坦掌握著兩國水資源的“半壁江山”。被庫爾德斯坦掐住“喉嚨”的伊朗和伊拉克怎麽可能讓庫爾德斯坦獨立呢?
而且,伊朗人的祖先曾經建立了波斯帝國,阿拉伯人的祖先曾經建立了阿拉伯帝國,如果他們都想恢複祖上的榮光,那曾是他們祖上一部分的庫爾德斯坦一定是他們最先奪取之地。雖然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他們的機會渺茫。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嚐試。奧斯曼帝國解體後,庫爾德人想趁著英法等國瓜分奧斯曼帝國之際,宣布獨立,可他們每次為獨立進行的起義都以失敗告終。沒有勝利,就失去了談判的籌碼,好不容易在蘇聯扶持下,庫爾德人於1946年成立了共和國,可豆包還沒出籠呢,就被伊朗推翻。
去埃爾比勒沿途
去埃爾比勒沿途
去埃爾比勒沿途
去埃爾比勒沿途
當伊拉克倒向埃及,建立共和國後,伊拉克政府曾假惺惺地答應給予庫爾德人自治。但剛過了兩年,伊拉克政府便推翻承諾,對庫爾德地區進行了轟炸。約占伊拉克人口1/5的庫爾德人隨後在伊朗的支持下開始反擊,兩者之間的衝突斷斷續續持續了9年,最後在蘇聯的壓力下庫爾德斯坦開始自治。跟伊朗“哥倆好”的美國怎會允許伊拉克和蘇聯眉來眼去,保持其境內的和平狀態呢?於是美國和伊朗在1973年合夥資助庫爾德人對抗伊拉克政府,被逼無奈的伊拉克隻好妥協,跟伊朗在1975年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損失了阿拉伯河區域的部分所有權。但倒黴的卻是庫爾德人,因為伊拉克隨後焚毀了庫爾德的600個村莊,有約20萬庫爾德人流離失所。這還不算,伊拉克政府還把大量阿拉伯人遷入庫爾德人居住區,把庫爾德人強遷別處。
沒想到,世界風雲變幻莫測,伊朗1979年爆發了宗教革命,跟美國分道揚鑣了。被美國擇選的薩達姆一上台,除了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外,還對伊朗支持的庫爾德武裝進行了打擊,並對庫爾德人使用了生物武器,這場戰爭讓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死亡。當薩達姆跟美國形同陌路,美國入侵伊拉克後,美國在伊拉克北部劃出了禁飛區,允許庫爾德人自我管理。自信心大增的庫爾德人在2017年舉行公投,成立了伊拉克曆史上第一大非阿拉伯裔政府,但伊拉克政府稱其非法,並奪回了庫爾德人控製的地區,包括那裏的石油收入。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願望再次失敗。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而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人也不得安寧。2013年“伊斯蘭國”(ISIS)在占領了敘利亞北方後,接連進攻庫爾德人的地盤,抓捕、屠殺了數千名庫爾德人,上萬難民湧入土耳其。而土耳其政府不但拒絕攻打伊斯蘭國據點,而且不允許本國的庫爾德人越過邊境去參戰。為什麽土耳其如此決絕?因為它跟庫爾德人之間的敵意根深蒂固。土耳其人的祖先曾建立了奧斯曼帝國,庫爾德斯坦是帝國的一部分,土耳其的現役總統不是心心念想恢複奧斯曼帝國的榮光嗎?今天,庫爾德人占土耳其總人口差不多1/5,自從20世紀20和30年代,庫爾德人因土耳其政府對其嚴苛統治而抗議並遭到鎮壓後,兩者的“梁子”便結下了。事態平息後,大量庫爾德人被強製遷移,他們的語言和服飾,甚至庫爾德族的姓名使用都受到限製。當2019年美軍撤出敘利亞北部後,土耳其軍隊隨即對庫爾德人展開了軍事打擊。
為什麽庫爾德人建國之路如此漫長?為什麽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公開支持他們成立獨立的國家?庫爾德人的眼淚和鮮血要流到何時,建國的曙光才能在他們眼前呈現?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地球編年史》中說,庫爾德人的居住地最初是恩利爾家族對抗恩基家族的根據地。在這片土地上,先後誕生了古亞述帝國和新亞述帝國,亞述的文明之花曾在這裏絢爛地綻放過。當我獨自在土耳其自駕時,我去過庫爾德人的居住區,那裏也曾在亞述帝國版圖內。如今在伊拉克獨自自駕,我有機會再次走進庫爾德人的土地,我不禁又想起了我在土耳其的美好時光,也慶幸自己能第二次踏上亞述帝國的土地,去拜訪亞述文明留下的遺跡。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經過阿拔斯王朝時的另一個首都薩邁拉,我沿著底格裏斯河開往庫爾德區域。路邊都是綠油油的莊稼,灌溉也變成了現代的噴水設備,跟土耳其的很像,我還看見了葡萄園,是真正的沃野千裏,比伊拉克南部“垂死掙紮”的農田要先進得多。隻是沿途基本沒什麽城市,很荒涼,但是檢查站卻不少。等到穿著綠色軍裝的檢查站軍人出現時,我知道我進了庫爾德區域,因為他們的軍裝跟伊拉克的不同。不管什麽樣的軍服顏色,我受到的盤查是少不了的,可明顯沒有伊拉克的嚴格,很多檢查站的領導一看我拿的是美國護照,看幾眼便放人。原來,伊拉克2005年的新憲法允許庫爾德自治區實行了自治,他們現在擁有自己的議會、政府和軍隊。
因庫爾德地區盛產石油,因而庫爾德自治政府不顧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反對,開始抱美國“大腿”,自行跟美國的石油公司簽署了勘探和開采石油協議,還向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派駐了代表,並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多個領域跟美國密切合作。這樣一看,我受到的特殊“待遇”就見怪不怪了。跟巴格達以南時常川流不息的車流相比,從薩邁拉到庫爾德區的車輛明顯減少,我再也不用提心吊膽地開車了。我一邊欣賞著道路兩邊的沃野,一邊穿過石油資源豐富的庫爾德基爾庫克省(Kirkuk),在這裏我看到了煉油廠衝天的火光。我一路向北,目的地是庫爾德自治區的“首都”埃爾比勒(Erbil)。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一開進埃爾比勒,我就好像進入了發達國家,八個車道的寬闊馬路,既幹淨又平整,路旁高樓林立,街道整潔,一點兒也不像頹敗的伊拉克。我的四星級酒店Hotel Hilen De Ville是高樓中的一員,booking上的價格一晚才25美元。我在底特律機場時因為被工作人員嚇唬沒有簽證去不了伊拉克而把這個酒店取消了,前台讓我付30美元。那也很便宜,隻是正值穆斯林的齋月,早餐不太好。入住時,前台看到我的伊拉克簽證,順口說,你是從伊拉克來的,他真的不把自己當作伊拉克人。
站在酒店最高層的房間窗前,我眺望著埃爾比勒,不禁想起雍仲苯教的發源地和象雄古國的首都瓊隆銀城及成都,它們三個都是同心圓的城市,而埃爾比勒在亞述帝國時是伊南娜女神的聖地。難道這三個城市都是伊南娜女神建造的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埃爾比勒原意為“四個神”。讓我大膽地猜一下,這四個神是曾經的“地球之主”恩利爾、他的嫡子尼努爾塔、伊南娜女神之父蘭納和伊南娜女神。他們是對付馬杜克的同盟軍,曾經在蘇美爾所在地先後開創了尼努爾塔時代、伊南娜時代和蘭納時代。因為他們的家園蘇美爾在公元前2024年的核戰中被毀,恩利爾家族才先後指使不同的代理人在亞述這片土地上“興風作浪”,跟馬杜克的巴比倫做著殊死的鬥爭。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埃爾比勒
也許我的猜測毫無道理,但是埃爾比勒的土著居民主要是亞述人和庫爾德人卻是真的,埃爾比勒在中世紀時是巴格達和摩蘇爾(Mosul)之間的重要貿易中心也是真的。今天這裏仍然是一個交通要道,重要的公路和鐵路都在此相交。此地還有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埃爾比勒城堡(Erbil Citadel),這個橢圓形的占地1萬平方米的城堡在公元前22世紀的烏爾第三王朝時就被提及,在新亞述帝國崛起時曾是亞述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我在網上查到這個建在高坡上的城堡早上8點開門,於是踩著點從酒店出發。開出埃爾比勒市中心,我好像又回到了破破爛爛的伊拉克,那些“脂粉”都塗到了埃爾比勒的“臉”上。城堡所在地是一個小鎮,據資料記載,這個小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有人居住的小鎮。但現在這裏垃圾遍地,城堡下是一個露天市場。幸虧我去得早,市場還沒營業,我的車還能開進去。當地人很好心,讓我停到了他的門市房口,我從這裏可以仰望建在土丘上的城堡,城堡高聳的扇形圍牆對我的視覺絕對是一種衝擊。我一邊欣賞著城堡帶給我的視覺美,一邊繞著城堡去尋找城堡的入口,可當我興衝衝地到達城堡門口時,站崗的說上午10點才開門。為了這個蘇美爾時期就存在的古跡,我寧可等。
埃爾比勒城堡
埃爾比勒城堡
埃爾比勒城堡
埃爾比勒城堡
埃爾比勒城堡
埃爾比勒城堡
可我到哪裏等呢?城堡四周是亂七八糟的市場,但回廊裏有一些門店,我挑了一個幹淨的,有椅子的糖果店。經主人同意後,我在那裏等了兩個小時,中途還在椅子上睡了一覺,我真是精疲力竭地累。好不容易熬到了開門時間,警察說不能進入城堡,隻能在城堡外的50米內拍照,氣得我直跳腳,好在不收門票。不過,近距離看著到處都是裂縫的城堡,我覺得警察說得有道理,允許遊客進入有可能會倒塌的城堡是存在危險係數的。其實,城堡內部也沒什麽可看的,經過了亞曆山大大帝、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的“血雨腥風”,曾經作為最堅固堡壘的埃爾比勒城堡早已喪失了“鋼筋鐵骨”,曾經是重要基督教中心的它也被三個清真寺、兩個學校和一個澡堂替代,如今隻剩下一個清真寺。
盡管我沒看到埃爾比勒城堡曾有的“如花容顏”,但我也不遺憾,至少我來過,就像蘇美爾的風曾經吹到這裏過一樣。今天這裏的庫爾德人,跟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一樣,外表平和,過著慢悠悠的生活。我不知道多少庫爾德百姓淚流滿麵過,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庫爾德人希望建立自己的國家,我隻希望,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會再被利用,不會再去流血,他們會像村上春樹的小說中描述的那樣:“且聽風吟,靜待花開”。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