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數不勝數的海灣,但最具戰略地位的海灣在哪裏呢?我認為是中東的波斯灣。這個海灣不僅是孕育了無數文明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融合成阿拉伯河的入海口,而且其周圍低地的石油儲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產量也占世界1/3以上。跟別的產油地區不同的是,波斯灣的石油埋藏又淺又集中,很容易開采提煉,還都是輕質原油,這些都讓波斯灣成了石油寶庫,素有“世界油閥”之稱。因今天在世界能源舞台上占據重要分量的石油被稱作“黑金”,因而波斯灣旁分布的會對世界油價走向產生影響的產油國家也成了“敏感”國家,其中就包括“一衣帶水”的伊拉克和伊朗。
地處兩河流域的伊拉克和地處伊朗高原的伊朗,相比被大片沙漠阻隔的其它中東國家,山水相連的它們其實是有機會結成聯盟的。伊朗的什葉派是國家的主體,什葉派誕生地的伊拉克南部也是什葉派占主體。如果什葉派以防禦性很強的伊朗高原作後盾,那麽伊拉克南部就會真正成為什葉派的根基之地,伊朗人則可以通過伊拉克南部向其它中東國家輸出什葉派,搶奪遜尼派的地盤。而這“根基之地”最初是《聖經》中的伊甸園,也是尼比魯星球大神們最初殖民地球之地,更是蘇美爾文明誕生之地。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波斯灣
可是,這個世界根本不是什葉派想做什麽就能做什麽的,對於世界最重要“咽喉要道”的波斯灣,“老大”美國早已經在這裏布下了“天羅地網”。波斯灣西岸的巴林國有美國的空軍基地和海軍基地,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部就在此地。同樣位於波斯灣西岸的卡塔爾是美國中央司令部所在地,這裏的烏代德基地是美國在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之一。波斯灣裏到處是美國軍艦,連航母都經常在這裏遊弋。而作為世界產油大國的伊朗和伊拉克要想把石油運出本國,波斯灣是兩個國家的必經之路。這意味著,兩國的任何舉動,都逃不過美國的“火眼金星”。什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美國人“拎個門清”。
很多時候,宗教問題在利益麵前都得讓路。雖然伊朗和伊拉克的什葉派在祈禱時呼喚的都是同一個神,敬拜的也都是什葉派的創始人阿裏,但當麵臨阿拉伯河的劃界問題時,他們卻是“針尖對麥芒”。沒辦法,阿拉伯河對兩國來說都是生命線。大洪水前各自流入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在曆史的滄海桑田中多次改道,不知何時竟然“攜手同行”,在伊拉克的古爾奈(Al Qurnah)變成了阿拉伯河。也不知阿拉伯河有什麽吸引力,在伊拉克的巴士拉(Basrah),伊朗境內最大、唯一可通航,曾經獨自入海的卡倫河(Karun River)神不知鬼不覺地變成了阿拉伯河的主要支流。從巴士拉開始,阿拉伯河慢慢悠悠行進100公裏後投進波斯灣的懷抱。這意味著,對阿拉伯河下遊100公裏沿岸地區的爭奪勢必會讓伊拉克和伊朗打得“頭破血流”。為什麽呢?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曾經澆灌出沃野千裏的伊拉克,但今天的伊拉克卻不能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每年進口的小麥占伊拉克總需求的60%多,進口大米占其需求的90%。我在土地本應該最肥沃的伊拉克南部一點兒都沒看到一片片的現代化農田,內心禁不住想為這片神賜予的土地哭泣。不能靠農業出口賺錢,又沒有能掙外匯的其它工業,石油出口便成了伊拉克的主營業務。一位在伊拉克工作的中國國企小夥子告訴我,伊拉克人最好的工作是石油工人,每個月的工資至少2千美金。可伊拉克的海岸線太短,隻有60公裏長,且是被阿拉伯河衝積出來的灘塗濕地,無法建設港口。幸好最初阿拉伯河沿岸地區都屬於伊拉克,伊拉克並不擔心石油出不去的問題。
這樣的行政格局基礎是奧斯曼帝國時形成的,那時的伊朗人,也稱波斯人,隻保留了跟伊朗高原密切連接的卡倫河流域。就是這個卡倫河流域,讓波斯人可以在卡倫河兩岸布設通往波斯灣的水陸通道。可是當卡倫河變作阿拉伯河的支流後,波斯人必須借道伊拉克擁有的阿拉伯河才能到達波斯灣。在阿拉伯河的東岸,伊朗有一個名為霍拉姆沙赫爾(Khorramshahr)的城市,它差不多與巴士拉隔河相望,卡倫河和阿拉伯河也在此城接近相交。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時,帝國為了打通兩河流域與波斯高原的水陸通道,於是在該城挖通了運河,彼時卡倫河還是獨自入海的河流。伊朗得到該市後,在這裏修建了伊朗最大的幹貨港,伊朗的椰棗、大米、棉花等都從這裏出口。
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
在阿拉伯河東岸,伊朗還有一座離霍拉姆沙赫爾近在咫尺的港口城市,名為阿巴丹(Abadan)。這座城市距波斯灣隻有50公裏左右,自從英國人於1909年在此地建造了煉油廠後,阿巴丹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煉油中心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藏和精煉基地。跟霍拉姆沙赫爾不同的是,它早在阿拔斯王朝時期就是一座貿易重鎮。 可見,擁有阿拉伯河的主權對於奧斯曼帝國時的波斯人和今天的伊朗人是多麽重要。最終,波斯人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獲得了阿拉伯河的通行權,並合法控製了卡倫河口以南的阿拉伯河東岸土地,又為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爭取到了部分阿拉伯河的主權,但需付費才能使用。
也許波斯人是滿意這樣的協議的,但當石油成為“黑金”,特別是美國介入中東事務後,跟美國人曾經“穿一條腿褲子”的伊朗人就越來越不滿意了。假借美國之手,伊朗在1975年從伊拉克嘴中搶到了一塊“肉”,獲得了從霍拉姆沙赫爾以南到波斯灣的阿拉伯河東岸的主權。但是,伊朗在1979年爆發宗教革命,跟美國“分手”後,被美國人扶持上來的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宣布收回阿拉伯河主權。
去巴士拉沿途
去巴士拉沿途
去巴士拉沿途
去巴士拉沿途
去巴士拉沿途
去巴士拉沿途
這場持續了8年的戰爭把波斯灣地區攪得烏煙瘴氣,伊拉克甚至入侵了堵住它出海口的科威特。但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唏噓,兩個富得流油的國家的經濟都喪失了元氣,曾經繁華富庶的巴士拉、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也遭到重創,而伊拉克從伊朗手中連一公裏的土地都沒奪回。為此,薩達姆跟美國分道揚鑣,結果迎接伊拉克的,是美國親自下場的兩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支離破碎,薩達姆自己也歸了西天。這幾場戰爭讓波斯灣地區被世人皆知,但是這片區域的風雲變幻卻從尼比魯星球的恩基和恩利爾兩位大神落腳於此就已經注定。
那時的波斯灣麵積很大,四周都是沼澤,根本沒有陸地,率先殖民地球的恩基在今天伊拉克南部的波斯灣沿岸建造了埃利都(Eridu)。它是地球上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蘇美爾偉大城邦中最南端的城市。恩基帶領著尼比魯星球上的阿努納奇們從波斯灣中提取黃金,工作了幾十萬年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恩利爾來到了地球,恩基不得不轉道非洲挖黃金。恩利爾在埃利都以北建造了7座神的城市,可它們和埃利都一起都毀於大洪水中。大洪水後,這些神的城市都被重建,恩利爾還在今天巴比倫遺址到埃利都的兩河區間內,建造了《聖經》中的伊甸園。可當恩基之子馬杜克建成巴比倫後,恩基和恩利爾家族便在兩河流域展開了無休無止的紛爭,人類也被他們牽扯其中,被他們賜予的蘇美爾文明也在他們的爭鬥中灰飛煙滅。
“伊甸園”濕地
“伊甸園”濕地
“伊甸園”濕地
“伊甸園”濕地
為了阻止馬杜克“天時間”的到來,恩利爾不惜違背“天命”,在公元前2024年發動了地球上的首次核戰爭。雖然核攻擊的主要目標是西奈半島,但是真正的受害者卻是蘇美爾本身。核戰後的核風連帶著核烏雲從西奈半島一直飄向蘇美爾,“茂密的雲從天空中帶來陰霾,使一座又一座的城市陰暗”,《蘇美爾哀歌》如是說。《尼普爾哀歌》這樣寫道:“在那個夜晚,特殊的夜晚,那場風暴,在一瞬間創造了閃電,尼普爾的人們被襲擊”。《烏魯克挽歌》稱,沒有一個神預計到了核武器的可怕結果。當這些神目睹了爆炸“巨大的射線到達天堂和地球,並一直顫動到地底下”後,“偉大的神被它的巨大威力嚇得臉色蒼白”。《烏爾哀歌》中說:“烏爾的房屋到處充滿了悲傷,烏爾和它的寺廟已交給了颶風”。
天知道我是懷著怎樣沉痛的心情從巴比倫遺址開往尼普爾和烏爾遺址的。這些位於幼發拉底河沿岸的輝煌城邦,在曆史的蹉跎歲月中早已化作了塵沙,沿途曾經的“伊甸園”也死氣沉沉,一處愉悅雙眸的景色也沒有。即使這樣,我也想去埃利都看一眼,但根本無路可去,今天的這裏變成了一個軍事基地。沒辦法,我從烏爾遺址隻能開往巴士拉,但我舍近求遠,沿著幼發拉底河,開向了古爾奈。那裏不但是阿拉伯河的開端,而且沿途的濕地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古爾奈至今還存活著一棵盤根錯節的生命之樹,人稱“亞當之樹”。很多人說,此地極有可能是《聖經》中記載的伊甸園的具體位置。
古爾奈
古爾奈
古爾奈
古爾奈
根據《地球編年史》的說法,此地當然是“伊甸園”的一部分,也當然是我巡禮“伊甸園”必不可少之處。從沙漠遍地,路旁時常有流浪狗遺骸的高速公路拐入去古爾奈的高速公路後,我的神經和眼眸終於放輕鬆了。這條修得特別好的路上車很少,還沒什麽城市和警察檢查站,沙漠也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的濕地。此地曾經是迦勒底人的地盤,今天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都是他們的領地,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不會是因為科威特自古以來就是伊拉克的領土吧。雖然沒有多少人熟知迦勒底人,但如雷貫耳的新巴比倫帝國卻是迦勒底人建立的。我一邊遙想著新巴比倫帝國的高光時刻,一邊向“戰功赫赫”的幼發拉底河致敬,不知不覺就開出了這片水汪汪的濕地。
巴士拉餐飲
巴士拉烤魚和烤雞
我以為沿著阿拉伯河開的我會時不時地跟阿拉伯河不期而遇,但直到開進巴士拉城,我也沒看見阿拉伯河的一點兒影子,沿途都是伊拉克慣有的破破爛爛和滿天飛的塵沙。去伊拉克前,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住在阿拉伯河畔,但booking上的酒店沒一個在河邊的,而且四星級的酒店都在100美元以上,跟伊拉克的物價很不匹配。我在穀歌地圖上找到了河邊的巴士拉國際酒店,我想去那裏碰碰運氣。開進巴士拉後,迎接我的是現代化的立交橋和整潔的市容,我居然看到了在伊拉克難得一見的盛開的鮮花和修剪得很好的草坪。我猜,集中了大量石油資源的伊拉克第一大港和第二大城市巴士拉一定很富裕。
伊拉克和伊朗邊境
伊拉克和伊朗邊境
伊拉克和伊朗邊境
伊拉克和伊朗邊境的底格裏斯河
伊拉克和伊朗邊境的底格裏斯河
伊朗境內的霍拉姆沙赫爾
還沒等我見證富裕呢,我就在離阿拉伯河不遠的主幹道路口遇到了大堵車。其原因是這個路口沒有紅綠燈,全靠警察用手指揮,警察還指揮得不得力,我在這個路口等了半個多小時才開到了阿拉伯河畔。一開進這個鋪著青石磚的河邊路,我才發現巴士拉美得像天仙。路邊是寬闊的河邊步道,步道上是各種可愛的裝飾物和設計精巧的觀景亭,道路上方掛著七色的彩燈,而寬闊的阿拉伯河就在步道旁緩緩地流淌,橋上挺立著一座巍峨的斜拉大橋。看著這樣的景象,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巴士拉,覺得這裏是一個度假的好地方。
巴士拉國際酒店就在路邊,正對著阿拉伯河,我想,不管這裏的價格多貴,我都要住到最頂層,去眺望阿拉伯河,最好還能遙望到伊朗。可是,酒店正門緊閉,我繞著酒店轉了一圈也沒找到入口。原來,外表看起來光鮮的巴士拉國際酒店已經停止運營,但它側麵的三星級酒店Almusafr Hotel卻在營業,我住進了這裏。一天不到30美元,帶早餐,隻是無法從窗口看到阿拉伯河。不知為什麽,我一進房間就昏倒在了床上。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清醒過來,猜我是餓昏的。在巴士拉的這一天是我來伊拉克的第三天,三天裏除了在巴格達吃了一頓像樣的早餐外,其餘的早中晚飯,我吃的都是碳水化合物,一塊肉也沒吃過。再加上每天都在長途奔襲,不昏倒才怪呢。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即使不昏倒,我也打算在巴士拉吃頓好的。此地有曆史可以追溯到蘇美爾時期的瑪斯古夫烤魚(Muscof),這道菜是巴士拉的獨特標誌。我在網上找到一家巴士拉很有名的Zarzour Restaurant,可我走進餐廳一問,不會英文的他們用翻譯軟件告訴說No。此時都要到下午4點了,餐廳裏一個客人也沒有,我以為他們停止營業,心想,我再不吃肉,真的要餓死了。後來好不容易才弄懂,他們的意思是魚要烤一個小時,讓我等。我當然願意了,在等待的時間裏,我點了一碗羊肉湯和半個烤雞。羊肉湯和贈送的脆餅超級好吃,因為這碗羊肉湯,我又活了過來。等到上麵蓋著三張大饢的烤魚上來時,我已經吃飽了,但烤魚我還是要嚐一下的。結果一口下去差一點鹹死我,鯉魚也有一股土腥味,很難吃,但配菜西紅柿卻很甜,我把西紅柿都吃了。一頓飯花了不到25美元,我讓服務員把烤雞打包,作為我第二天回巴格達的午飯。服務員一直追我到門口,意思是為什麽不打包魚。
滿血複活的我想沿著阿拉伯河去看對岸的伊朗城市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可巴士拉的公路修得離阿拉伯河“十萬八千裏”。沒辦法,我在離阿拉伯河最近的小村莊下了道,那裏是一片濕地,我在濕地邊目送著夕陽緩緩西下。正當我遺憾地以為我要與阿拉伯河失之交臂時,我忽然看見爛泥地後的水光。我戰戰兢兢開過去,那裏正是寬闊的阿拉伯河。河四周除了我以外,一個人也沒有,隻有河對岸阿巴丹煉油廠衝天的火光與我共享寧靜的夕陽時光。我在夜色中回到巴士拉,沿河步道已經成了歡樂的海洋,各種霓虹燈交替閃爍,那情那景,一點兒也不遜色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夜生活。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巴士拉
但是,當我在初生的朝陽中再次走上沿河步道時,我才發現這裏的真實麵目。河中的餐館和路邊的建築及高級商場等都是千瘡百孔的,也早已被廢棄。作為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最前線城市,建於阿拉伯帝國倭瑪亞王朝時的巴士拉在兩伊戰爭中被反複炮擊,之後在兩次海灣戰爭中也沒少受罪,曾經繁華一時的它今天不得不“愁眉苦臉”地示人。我在對巴士拉的惋惜中又舍近求遠,沿著底格裏斯河開進了巴格達,路上什麽宜人的景色也沒有,但我卻用兩天的時間完成了對《聖經》中伊甸園的巡禮和對蘇美爾文明的禮讚。雖然它們早已消失在了漫漫風塵中,但它們留下的星輝卻照亮了千百年的人世間,也讓我深深知道:人總要愛著什麽,活著才有意義。伊拉克,你知道嗎?“我愛你三個字,忘掉卻要一輩子!”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