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珀金斯在《經濟殺手:美國欺詐全球真相》裏提到,西方非政府組織支援非洲,卻引進了一大批拿著優厚薪水的外國專家。他們生活奢侈,卻與他們理應服務的人民毫無接觸。
西方非政府組織派到非洲國家馬裏的辛迪說,“我沮喪地發現,我們執行任務的方式仍然是自上而下。我好像就是一個從馬裏人腰包中偷錢的強盜,因為馬裏人同樣有資格培訓他人,而且會做得更有效,完全可以獲得不錯的薪水。我來幹什麽?他 們了解市場,他們了解得太多了。農業服務機構將我們送到這裏,要花很多錢:空運費用、陸路交通費、醫療保險費還有生活費。我們本應該是這裏的農業專家、顧問,但當我來到以前就派我來過的村裏時,我非常絕望。我問自己,我來這裏幹什麽。為了把我這個專家送到這裏,已經花了夠多的錢,如果把這些錢資助給馬裏 農村家庭,可以用上好幾年。”
辛迪希望能創建一個在地非政府組織,協助馬裏走上真正參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就必須讓馬裏當地人參與進來,尊重馬裏人的知識和智慧。“這樣一個組織,將會聘請非洲人培訓他們自己的同胞。馬裏人的年平均收入大約400美元。我們認為,利用一個和平隊誌願者要花費的成本,從培訓費到出差費,從衛生醫療保障到生活津貼,按當地標準,我們可以為數十人支付非常不錯的薪水,他們的工作也會更有起色。”
“一般說來,”格雷格說,“真心服務的組織直接與當地人——小人物——打交道。工作人員說當地語言,生活方式也和當地人一樣。”
民力網認為這番話對中國也很有啟發,有些民間組織的項目可能並不在組織注冊地,而是偏遠地區,社會行動者在執行這些項目時,一定要充分利用當地人,能本地化的就本地化,既能節省費用,更重要的利用本地智慧、原有經驗,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脫離當地民眾,最終影響執行效果。
來源:原ngocn.org網站
我是先看同事的英文版,然後得知出了中文版,欣然購之。
這本書的小標題是《為什麽西方的援助總是收效甚微》,作為一個發展工作者來說,很希望知道作者是如何談的,看有沒有什麽我,或者中國可以借鑒的。
讀完後,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太學術了。因為作者隻看到了問題的表麵,或說一部分,沒有深入分析。
第一,全書基本介紹
一開始,作者在文中就提出了這個讓人深省的問題:在過去的50年中,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無法為孩子們買到價值12美分的藥品,。。。無法為貧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帳。。。。。無法為每位新生兒母親提供3美元的補助。。。。。”
這麽多錢投下去為什麽效果如此差?
作者在文中指出主要原因是好高騖遠。指出白人們還是以一幅救世主的心態來對待這個工作,“‘我們’就是上帝的選民,要去拯救其他地方。由此就產生了白人負擔。”
所以,他們就製訂了一個個氣勢恢宏,讓人興奮的計劃。作者將這些計劃與1857年烏托邦主義者歐文的觀點進行了對比,發現二者是驚人的相似,潛台詞就是說,這些具有濃烈個人理想主義色彩的西方救世計劃就是100多年前烏托邦思想的再現。
作者說,白人這些援助計劃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太理想,太偉大,同時也是自上而下,脫離實際,所以失敗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作者在書中不惜筆墨來分析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些大計劃失敗的原因。圍繞著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法律製度,從民主到權力,作者展開討論,說明這些失敗與上述原因無關,而是因為這些計劃的製訂是從上而下,脫離實際的,總之,這些觀點看上去是那麽回事,然後又舉例說明成功的援助行動是如何從實際出發,與實際結合。
不但如此,作者還指出當年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並沒有幫助當地經濟發展。而當時這些帝國主義者與殖民主義者也和現在的人一樣,是懷著理想來幫助當地人發展。如文中引用英國殖民者的話說:“(印度將會)成為擁有我們英國藝術、道德、文學、法律等偉大成就的不朽王國。。。。我看到那血腥的封建迷信正在漸漸消失。。。。我看到了共和國思想在那裏萌發。雖然受到政治和宗教專治的壓迫,但它正在逐漸發展成為可以結束專製統治的高貴思想。”甚至引用了一個當時的英國評價員的話:“考慮到基督教在異教政府的影響,認識到英國的統治為不幸的印度人民帶來了無可言表的福祉,所以統治這個國家不是英國的野心,而是慈善之舉。”(寫到這,我覺得非常惡心,如果是這樣,為什麽你英國人不接受希特勒的統治呢?真他媽的虛偽)
作者通對比過去殖民與帝國統治來說明,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靠國外援助就能做到的,很多沒有被殖民與帝國統治的國家與沒有援助計劃的國家一樣都有良好發展的例子。而且還說這些外來的援助與幹涉不但無助於發展,反而導致了動亂,經濟衰退,暴政,民主倒退等情況。
最後總結說,一個國家要發展一定要立足本土,並舉了中國和印度等國例子來說明本土發展的重要性。書中建議這些援助者不要那麽自大與自信,要援助個人而不是政府,並再次強調援助不能終結貧困。成功的援助要建立反饋與評估機製,要貼近窮人等。
第二,白人的陰謀
這是全書的基本情況。聽上去不錯。如果我是05年前讀到這本書,我會叫好,可是現在的我讀到這本書,不禁覺得這個學者可愛得有趣。
書中有兩個機構貫穿了全書,就是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我在關於全球化的文章與《一個經濟殺手自白》的讀後感中都提到了這兩個機構在充當西方資本主義霸權的打手作用。說白了這兩個機構就是為西方資本主義代言人,而且是慈善代言人。現在時代不同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開辟殖民地,赤裸裸地去剝削當地人,掠奪他國的資源了,於是“‘欠文明’搖身變成了‘欠發達’;‘原始民族’也變成了‘第三世界’”,然後以經濟援助的名義來繼續剝削和掠奪。因為“富國的政客們控製著國際援助機構(我認為主要是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再回頭來看作者的不滿:“盡管(結構性調整貸款)失敗的例子很多,但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繼續不斷地進行結構性調整貸款。直到今天,它們還在發放這樣的貸款,隻不過把貸款的名稱更改成為‘扶貧貸款’。”
――“選取了從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受結構性調整貸款的20多個國家。它們都沒有獲得經濟增長,有的甚至遭遇到了負增長。同時,我還列出了接受結構性調整貸款數量最多的10個前共產主義國家。它們中的大多數經濟呈現嚴重的負增長,而且伴隨嚴重的通貨膨脹。”
――“2002年世界最不民主的25個政府統治者(根據世界銀行對199個民主國家的民主測評)得到了總價值90億美元的國際援助。同樣是2002年,世界最腐敗的25個國家得到了94億美元的援助。2002年接受國際援助最多的15個國家每個都能拿到超過10億美元的援助,而它們都排在2002年世界最差政府的前1/4中。”
――“(數據)顯示了世界範圍內國家失敗或崩潰的8個案例,其中的7個在崩潰前10年內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長期的合作。從數據來看,長期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項目更容易導致國家崩潰。”
――“1963-1985年間,利比裏亞花了其中77%的時間來動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項目,可就在1985年,利比裏亞卻陷入無政府狀態。1980-1989年間,索馬裏花了近八年的時間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在那之後,軍閥將國家四分五裂。”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斷地貸款非洲,然而非洲並沒有實現增長,更無法償還貸款。這是一個普便的模式:項目國家的增長沒有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期。”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先後26次給予科特迪瓦結構性調整貸款。可這段時期,該國卻陷入了曆史上最長也是最糟糕的經濟衰退,其人均收入也大幅下降。如今,科特迪瓦身陷內戰。近年來幾乎所有陷入無政府狀態的國家,都曾接受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強力幹預。”
為什麽會這樣?
為什麽受他們援助的國家不但沒有經濟增長,反而倒退,甚至是動亂?
為什麽對這些國家的援助失敗了,卻還一而再,再而三地給?
不要告訴我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太蠢了。
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組成與主席選擇情況吧
世界銀行有184個成員政府,其它機構有140到176個成員政府不等。世界銀行集團的所有組織都由一個由24個成員組成的董事會領導,每個董事代表一個國家(重要的出錢國)或一組國家。
每個世界銀行集團的機構的擁有權在於其成員國政府,這些成員國的表決權按其所占股份的比例不同。每個成員國的表決權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所有成員國相同的,第二個部分按每個成員國繳納的會費而不同,因此雖然世界銀行的大多數成員國是發展中國家,它主要受發達國家控製。這個結構始終受到批評。(批評家認為一個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加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2004年11月1日美國擁有16.4%的表決權,日本7.9%,德國4.5%,英國和法國各4.3%。由於任何重要的決議必須由85%以上的表決權決定,美國一國可以否決任何改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是世界銀行巨頭們私有的歐美中央銀行以及其它一些掌控了世界經濟命脈的銀行家們所掌握的(歐美中央銀行一般是私有的,這些國際銀行家們掌握了貨幣發行權,也就是這些政府真正的幕後之手)國際金融組織。
IMF的議事規則很有特點,執行加權投票表決製。投票權由兩部分組成,每個成員國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權,以及根據各國所繳份額所得到的加權投票權。由於基本票數各國一樣,因此在實際決策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加權投票權。加權投票權與各國所繳份額成正比,而份額又是根據一國的國民收入總值、經濟發展程度、戰前國際貿易幅度等多種因素確定的。目前IMF的投票權主要掌握在美國、歐盟和日本手中,中國的份額甚至不如比利時與荷蘭的總和。美國是IMF的最大股東,具有17.4%的份額,中國僅占2.98%。IMF這種以經濟實力劃分成員國發言權和表決權的做法與傳統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顯然是背離的,引起了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不滿。美國在IMF中占有16.83%的投票權,IMF重大議題都需要85%的通過率,因此美國享有實際否決權。
按常規世界銀行的行長是美國人,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是歐洲聯盟的人。
世行的CEO都是出身於美國政府部門,如越戰時的國防部長麥克拉馬拉就當了13年的世行主席;保羅•沃爾福威茨也是國防部副部長,於2005年6月-2007年6月30日期間擔任主席。想想看,由國防部長擔當世行主席,意味深長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行美國占有最大的股份與話語權,這種製度讓人感覺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儼然就像一個股份公司。
打死我都不信這些由經濟政府金融商業界精英組成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蠢到不懂自下而上,不懂調查,不懂規劃,更不懂得吸取教訓,屢屢犯錯卻不思悔改!
原因很簡單:
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假公濟私,殺貧濟富。
所謂的結構性調整不過是為了打開其它國家的大門,好讓西方國家的資本能自由進出這些國家,來實現經濟控製,進而是政治控製,從而達到控製這個國家,最終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剝削與掠奪。
因為一旦控製了經濟,基本就控製了這個國家,不論這個國家是不是民主,經濟都是左右政治的力量。作者通過分析也說證明:“1,能否獲得援助與是否是民主國家無關;2正式的數據顯示援助破壞了民主。”
然而作者不但在書中竭力為過去的殖民統治與帝國統治塗上了層浪漫的粉色,即前文所引的:“英國的統治為不幸的印度人民帶來了無可言表的福祉,所以統治這個國家不是英國的野心,而是慈善之舉。”作者也對現代的“西方援助”鑲上了金邊,沒有勇氣來承認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西方國家的援助,其實就是經濟綁架。
所以“為什麽援助者卻一定堅持類似的行為必須經過窮國的政府才能達成?”答案就是“援助的目的是改變政府,而不是幫助窮人解決他們最迫切的需求。”
這樣,就解釋通了為什麽他們會通過政府,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來進行所謂的經濟性調整貸款了。搞定了政府,就能搞到合同,不論是掠奪他國的資源還是傾銷本國的產品,有了政府的支持,當然一路綠燈。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非洲內戰後麵,這些西方國家的影子,他們要選擇聽他們話的代言人,並提供支持,除了武器,當然就是白花花的銀子了。不要忘記,商人不是慈善家。他們貸款不是發了善心,而是有經濟利益在後麵的。確切地說這種貸款是一種投資。說到這,也就明白這些援助行動為什麽會失敗,所謂的援助計劃本來就是用來忽悠人的,實質上是這些貸款是買路錢。
在《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中作者作為一名前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指出“他們通過偽造財政報告、操縱選舉、賄賂、敲詐、色誘乃至謀殺等手段,拉攏、腐蝕和控製他國的政治與經濟精英,向他們蓄意提出錯誤的宏觀經濟分析和產業投資建議,誘騙發展中國家落入預設的經濟陷阱,從而控製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自然資源,並通過欺騙手段讓成千億的美金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為鞏固、擴大美國在全球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霸權服務。”的一樣,本書中作者也說“富國的援助者會迫使受援者去購買本國(指援助國)出口商的產品(恩道爾在《糧食危機》中也說美國如何通過要求受援國來購買美國的農產品來實現摧毀地方農業,達到控製農業的目的)。美國就要求受援者把受援金額的3/4用來購買美國產品。。。。。。通常,由於富國堅持本國專家作為技術顧問,所以對窮國的技術援助結果更糟。這樣一來,對窮國的技術援助資金中很大一部分又流回到富國的技術谘詢公司中去了。”(我在《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的讀後感中也說:“作者通過在尼日利亞,伊拉克,沙特,印尼參與的各種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幫助,扶貧開發行動和計劃,通過如何以發展和脫貧的名義,運用人家看不懂的工式,規劃出如果這些項目建成,一個國家的經濟會如何如何高速發展的藍圖,讓一個個國家為了基建項目背上外債,而這些項目的承包商又是美國人(中國可能例外,不過,機械可能還是用國外的),這樣,幫助的錢又回到了美國人手中;而這些項目建好後,還需要大量的配套維修費用,這樣,這些國家就永遠陷於其中而永遠無法解脫。”)
其實西方國家用經濟來搞亂他國來從中牟利並不新鮮,很久以來,他們就懂得如何製造矛盾衝突,從而得到插手幹預他國的機會。在書中作者說:“今天政治危機的重要問題,例如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克什米爾爭端、反恐戰爭以及非洲殘忍的內戰,這些衝突的根源都是西方人曾經對待人民就像‘小卒子’那樣。看看現代社會大事件的背後,你經常會發現早已被人遺忘的殖民計劃者的陰謀。
西方對其他國家的迫害,造成他們現在的痛苦,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西方將一塊土地劃分給一個民族,而這塊土地恰恰是另一個民族長期擁有的。第二,西方人在一個民族的領土中劃分一條或多條界線,將完整國家的民族人分成幾個部分,使國家主義無法實現統一。同時又在這新形成的幾個國家中留下了少數民族問題。第三,西方人把幾個夙敵的國家整合為一個國家。”
從印度,到以色列,從蘇丹到海地,從中國到南斯拉夫,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我以前就說,這些殖民國家臨走前也不忘記拉一坨屎,留下種種禍端,為以後再次返回插手作好了準備。因為這有助於實現他們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假公濟私、殺貧濟富的目的。
後記:
本書如果與《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貨幣戰爭》《石油戰爭》《糧食危機》與《糧食戰爭》結合起來看,會對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有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我為什麽對所謂零8憲*章嗤之以鼻的原因。我不認為這些人當中的一些不愛國,隻是,如果我們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不了解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的情況,空喊口號,隻會誤國。我個人欣賞與喜歡民主,同時在生活中也在力行與推廣民主,但是我不造成多黨製,因為中國與法國等歐洲國家不一樣,他們民族是單一的,而中國有至少56個民族;在美國,因為是移民國家,雖然有各種民族,但不像其它國家一樣,有著土地與文化的衝突(唯一的地方性或領地性的民族印弟安族也滅得不成氣候了)所以也不存在民族衝突的原因。而在非洲,印度,南斯拉夫,包括台灣,我們看到實現民主多黨製後,民族主義高漲,而發生了民族衝突,國家的分裂,衝突與內戰的爆發,種族屠殺等,尤其是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熱心幹預的非洲地區(世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盧旺達與塞拉利昂發生內戰與屠殺間和屠殺後依然提供貸款。)書中作者也引用資料說:“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民主(通常按照PolicyIV的定義)並不能降低對少數人權利極端侵犯的可能性:國家支持對政治或種族受害者的大屠殺。”“窮國的種族和階級經常對立起來”“民族的多樣性使得保護少數人的民主更難發展。製定規則的肯定屬於占大多數的種族,他們不可能製定將權力交給少數群體的規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民主主要在非洲資源匱乏的地區取得勝利,比如貝寧、馬達加斯加和馬裏,而盛產石油的國家如阿爾及利亞、喀麥隆和利比亞仍然是獨裁統治。世界範圍內,盛產石油的國家基本都被列在世界銀行三個研究員所衡量的最不民主的1/4國家中。”
原因?
很簡單:貝寧、馬達加斯加和馬裏這些地方沒有西方國家的利益,他們才懶得插手,反而因禍得福。而一些阿拉伯國家,他們是獨裁,可是美國及西方國家與其打得火熱,原因?當然是石油了。所以也就不稀奇西方媒體對於這些獨裁國家集體失聲了。他們才不會為了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去得罪這些控製著他們經濟命脈的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