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轉移、經濟變革及西方的沒落?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邁克爾•考克斯教授
摘要
21 世紀初期出現了這樣的新形勢,即我們所了解的西方世界正迅速失去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由所謂的金磚四國和其他國家所形成的新的國際體係, 或更通俗的說是由定義非常廣泛的地理實體亞洲所取代。這至少是現在很多經濟學家、曆史學家和研究國際政治的學生對未來更大國際體係的一種看法。本文不對一些不言自明的經濟事實提出質疑,也不認為世界在五十年後還是現在的老樣子。但是,本文對於認為“權力轉移正在發生且勢不可擋,西方世界和美國正經曆急劇衰退”的觀點提出質疑。 對於這一新的觀點,本文特別做了大量關鍵的論述。首先,本文認為,這種說法相當關注世界正在發生的明顯變化,但遺憾的是忽略了不明顯的變化;因此,它低估了美國和其主要西方盟國仍然存在的被寬泛界定的持續性結構性優勢。其次,雖然事實上很多新興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在日益提升,但我們要比現在更認真地審視新興國家的崛起;的確,在進行這樣的審視時,我們越來越明顯地發現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崛起仍然受到若幹內外部因素的製約。第三,雖然亞洲和作為亞洲一分子的中國在整個世界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這種發展並不構成對西方世界的重大挑戰。事實上,正如本文結尾所示,這種在過去的五年或十年間讓作者們如此不能釋懷的勢力轉移或許更像是一種對西方國家勢力的一種補充,而不是挑戰。
前言
記憶可能常常會捉弄那些甚至最有曆史頭腦的人,特別是那些經曆了過去十年動蕩歲月的人。事實上,現在幾乎不可能回想起在緊隨通常稱為“冷戰結束”(這一世界上最無法預測的驚天動地的事件)後的十年間,西方怎麽似乎有那麽多自信的人。平心而論,有些觀察家們確實感覺新的冷戰後秩序有些方麵明顯是虛幻的(也許是暫時的)。1 一些人甚至預測我們很快會懷念冷戰。2 但那時候這並非大多數評論家的觀點。相反,在目睹了蘇聯的迅速解體後,隨之而來是十年的全球市場擴張(又稱全球化),大多數權威人士認為自由市場、民主擴張和美國實力的成功結合會保證這種秩序發展到下一世紀。3 當然,西方那時候看起來好像有絕對優勢,重組曾經的計劃經濟,開放以前的封閉體係,聯合以前的敵人,打破曾經關閉的政治和經濟大門。誠然,西方有時未采取行動,就像在盧旺達;而且常常忽略這樣的事實,即有些參與者(以後在 9/11 中出名)顯然沒有融入傳說中的“國際社會”這一實體。但是,當一個世紀過去,新的世紀來臨時,似乎從太平洋沿岸的美國到新統一的歐洲中部的西方世界都能夠期盼數十年充滿信心的繁榮與和平。
這種樂觀情緒在僅存的超級大國的土地上表現的最為普遍。事實上,美國似乎處於一個特別令人羨慕的位置。有些人仍然懷疑“單極時刻”是否真的是一個幻覺。4 個別分析人士甚至猜測這可能限製了美國實力。5 有時持不同意見的人士繼續重複老保羅·肯尼迪的路線,即美國在走下坡路。6 隻有很少最悲觀的看法認為未來其他大國可能會崛起來平衡美國的強大實力。與之相反,目睹了蘇聯解體並經曆了八年的經濟繁榮後,美國和美國人理所當然會期待又一個美國人的世紀。7 事實上,如此蓬勃向上就是 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氛圍,有些作者開始認為美國就是波托馬克河畔的新羅馬,甚至是擁有全球實力的現代
“帝國”,有無限充足的軟實力,有相匹配的龐大軍事力量。對有些人來說,美國的確已成為曆史上最大的強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不像之前的羅馬、英國,美國這一大國永不會衰落。
人們常說在每一次大的下滑之前都有一段不錯的時光。二十世紀最後驕傲的十年可能就是這樣。但是,當下滑來臨時,影響的確很深遠;這種程度後來使得一家美國雜誌認為2000-2010這些年完全就是“十
年地獄”。9 這十年開始於9/11,布什政府對此在戰略上無能地響應。10 隨之是對經濟確定性的逐步侵蝕,最終以西方金融危機的巨大地緣政治挫折而達到高潮。11 在有些人看來,這種情形每況愈下,這時日益清晰的是西方自身麵臨著世界資本主義經濟中來自其他非西方參與者的嚴峻挑戰。2001年高盛提出“金磚四國” 的概念時,隻有經濟學家(而且不是很多)對這一提法非常重視。12 但是隨著歲月流逝,以及經濟數據開始顯,似乎這一概念的首創者是有先見之明的。13 的確,他基於認真經濟研究的核心思想(即,未來的經濟秩序不再由西方主導,而由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來主導。)似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世界處於全球性革命之中。14 這一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有件事很明顯。幾個世紀以來,以大西洋為中心的國際體係的軸心國正向其他地方轉移,向亞洲地區,15 或向由有影響力的專欄作家紮卡裏亞含糊提到的“其他”轉移。16 這既不是紮卡裏亞也不是奧尼爾單獨的看法。2004年,當時《外交事務》的編輯曾向西方發出警告,指出令人不安的潛在 “權利轉移正在發生”。17 幾年後,關於國際政治的較有影響力的自由作家之一提出了很多同樣的觀點。約翰·伊肯伯裏認為,財富和實力是否正遠離西方和北方已不再是個問題。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他認為現在的大問題是結果會出現
“什麽樣的全球政治秩序”。18 自由主義精神略遜色的尼爾·弗格森對此表示同意。但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曾經“躊躇滿誌”的西方在衰退。19 他精選入籍的國家也是這樣。“超級大國”不再超級了。20
美國最好的日子過去了。帝國在沒落。21
毫無疑問,這些急劇轉變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激烈爭論:西方自身爭論的最激烈。22 這裏,輿論從非常悲
觀(認為所有權力過渡隻會帶來全球性衝突加劇 23)直轉向堅持認為新興經濟體通過將更多國家帶入世
界市場陣營從而隻會增加全球的財富。不過,是中國的崛起引發了最激烈的討論,而且是因為正如羅伯
特•阿特所觀察到的非常重要的物質原因。24 事實上,幾乎一夜間,似乎人人關於中國都要發表重要言
論。25 觀點明顯不同,一兩個作者稱,中國正迅速成為國際社會當中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26 少數人認
為中國經濟的快速擴張是阻礙西方經濟發展和造成全球性衰退的唯一原因,其他人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對
美國霸權的真正威脅,27 更多人認為如果中國繼續發展,同時西方從低增長到零增長,則中國很快可能
統治亞洲 28 甚至可能是全世界 29。但是無論對中國怎樣評價,有一件事情看起來非常明顯。這個“不安
分的帝國”30 在經曆了相對平靜的十年後,終於從沉睡中被喚醒(有一位作者在 1999 年甚至認為我們不應太重視中國)31,現在即將坐在世界的頭把交椅上。重心的轉移正在發生 32(或是這樣認為),無論人們是否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是必然的結局 33(是對其十九世紀屈辱曆史的必要糾正 34),擔憂其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產生影響,35 或認為中國崛起必然導致“激烈的安全競爭”加劇 36,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國際體係正經曆一場甚至是西方政府現在都承認的一場將永遠改變世界的轉變。37
接下來,我要解決的是很多人提出的問題,即認為現在世界秩序發生著不可逆轉的變化。我的做法不是詢問所有這一切意味著什麽,相反,因國際關係理論(其他地方已這樣做了)38,而是想知道現在流行的看法即我們已進入“後西方世界”是否是真實的。39 很顯然,我不否認一些不言自明的經濟事實。40但是,正如卡爾多年前指出的,事實並非總是不言自明;即使有些人似乎認為是這樣,事實仍可能以一種確定的方式來編排描繪一幅毫不完整的現代世界的全貌。
我從以下方麵做幾點論述。一是這一現代的故事,盡管精彩且有趣,但往往幾乎完全集中於快速變化的事情,卻幾乎不談沒有變化的內容,或比有些人現在認為的變化小得多的美國在全球的地位。41 對於措辭還有一點困惑。沒有重要人物會否認過去幾年世界經濟格局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然而,有太多作者也認為經濟重心的轉移等同於實力的轉移(不是這樣);42 或者他們認為,隨著這些經濟變革的繼續演進,還會導致實力從一個霸主轉向另一個霸主(這值得商榷),43 或會產生某些現在經常(且含糊)稱作的新的“亞洲世紀”的說法。44 我將設法表明,這些看法包含了嚴重的分析錯誤。我會堅持認為我們
可以對世界未來中心進行大膽預測的觀點同樣是錯誤的。但是,正如丹•加德納所言,過去的實踐表明,準確地預測未來是癡人妄想。45
我認為,這對於那些現在自信地預測未來幾十年會發生重大實力轉變的人們來說是重要教訓。46 當美國和歐洲疲弱時,“其他國家”現在可能正快速發展。然而,越來越多清醒的分析人士指出,西方的危機不會永遠持續,而“其他國家”(包括印度 47 和中國 48)麵臨的很多問題可能會破壞其表麵上勢不可擋的經濟崛起。當然根本不存在亙古不變的事物。的確,一個新的世界格局確實可能正在形成。但這個新的世界格局可能不會是當今世界所熱議的那種格局。
美國經濟在衰退?
我們已指出,大部分讚成“實力轉移”觀點的看法都基於這樣的假設:即,西方主導國家(美國)正在經曆不可逆轉的衰退,如果衰退持續下去,就會使其他國家利用其疲軟的機會,或者會削弱其領導能力。當然很多普通的美國人,以及評論當今美國的人士,都相信這是事實。49 當然,這種說法可能會有,而且已經出現多種版本。有些人認為,這一過程可能是緩慢的,可以比較容易甚至“斯文”地去管理。50 對另一人來說,這一過程不僅對於美國外交政策的實施而且對於整個世界都會產生巨大影響。當然若有人接受霸權穩定理論(認為霸權正在衰退),則世界的未來看起來確實很有問題。51
無論哪種方式,隨著美國國際貿易份額的不斷下降,中國經濟的崛起,美國債務的增長,及其自 2008 年以來的經濟下滑,以及美國越來越依賴國外購買其債務,至少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美國要麽“實行緊縮政策”52,要麽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將經濟霸主的接力棒傳給其他更有實力的國家。53對於美國經濟衰退的討論已是老生常談。54 事實上,自 20 世紀 60 年代末,一個又一個權威因為美國正發展成為(就像一位作者在 1977 年所說的)一個非常普通的國家,所以對於美國都做出不好的預測。55 保羅•肯尼迪在十年後 56、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 2002 年 57、大衛•卡萊歐在幾年後 58都提出了非常相同的觀點。事實上,自 20 世紀 60 年代末(可能除了 20 世紀 90 年代的“單極時刻”(甚至不
是那時候)),幾乎無時不在預測美國經濟的未來。但是這一次,我們確定,衰退是“真實存在的”。
由英國記者執筆的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教育體係不再適用、中產階級的衰弱、一個又一個政治體
製陷入僵局,美國正在呈現“自由落體”式的衰落且複蘇的機會十分渺茫。59
當然,毫無疑問美國有很多經濟問題。而且確定無疑的是,簡單來說,美國如今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
經濟總量的份額與二十五年前相比大幅減少,更不用說與二戰結束時相比,當時的美國是世界資本主義
體係中惟一的重量級國家。60 但這並不等同於認為美國的經濟衰退不可逆轉(當今一個普遍看法)、或
者中國現在已超過美國(同樣一個流行的看法)。即使按照最簡單的 GDP 方法,美國仍遠遠領先於中
國。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約 20%,而 GDP 隻占全球 GDP 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美國人口隻占世
界人口的 6%,而 GDP 仍占世界的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事實上,根據簡單的 GDP 衡量,美國的經濟
實力仍比後四個最大的經濟體實力(中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總和還要強大。全球平均生活水平的
對比顯示了更大差距,尤其是與金磚國家之間的對比。很顯然,這些國家上百萬人們的生活在改善、貧
困在減少、新的中產階級正在誕生。盡管如此,在每個金磚國家都存在著大量的貧困人口,印度和巴西
尤為明顯)。此外,就生活水平而言,美國仍遙遙領先,總體平均生活水平比巴西高四倍、比中國高六
倍、比印度高十五倍。61
現在,對於發展經濟學家來說,這都不算多大驚奇。奇怪的是,這會令美國公眾震驚,到 2012 年,美
國公眾得出了有點奇怪的結論,即美國在經濟上已被中國超越,而且據推測還將越來越落後於太平洋彼
岸的強大經濟對手。62
事實上,《經濟學人》最近的一項研究已巧妙地說明了這種感覺與現實之間的差
距。其中,作者質疑“衰落論者”,不是通過對比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而是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美
國的具體州之間做對比。結果說明了問題。舉個例子:加利福尼亞州,就 GDP 而言,仍分別略高於巴西
和俄羅斯,幾乎相當於土耳其和印尼各自的兩倍(當今兩個日益獲得讚譽的經濟體)。同時,德克薩斯
州的經濟接近於俄羅斯,僅比印度略低。63 這聽起來不像是處於衰退中的國家。
若美國實際上不是當今很多文學作品所描繪的衰落的經濟大國,則美國仍然能夠做其他國家隻能夢想的
事情。這部分是因其規模、部分因其地理優勢(美國擁有巨大數量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和糧食)、部
分因其在整個世界經濟體係中根深蒂固的位置。卡拉•諾爾洛夫最近指出,盡管美國自二戰結束以來經濟
逐步滑坡,但它仍具有優於其他國家的她稱之為“區位優勢”的重要特征。她甚至挑戰當今的流行觀
點,即美國的霸權弊大於利。她提出不同的觀點:華盛頓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麵實際上收獲大於付出。64
美國還有另外一個非常特殊的優勢:美元。在最後分析中,道格•斯托克斯令人信服地指出,這種特殊形
式的“金融實力給美國帶來一係列特權”,是其他國家願意購買、持有並使用美元”的一個副產品。他
們這樣做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喜歡美國人,而是為了支撐起其自身持續繁榮所依賴的健康的經濟體
係。此外,斯托克斯接著說,即使金融危機也未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樣削弱美國的任何地位。事實上,在
不確定性籠罩的世界(最明顯是在歐盟),“錢”以最純粹的形式逃往安全的地方,而沒有哪個地方像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5
美國這樣安全。從這個意義上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金融危機隻是夯實了美國的金融實力,而非將其
削弱。65
判斷經濟實力,我們不能僅從經濟規模來看,還要看定性的標準即“競爭力”。像中國、印度和巴西這
樣的經濟體,毫無疑問規模大,隨著時間推移必然會更大。但與多數西方國家或美國相比,這不一定會
使其有競爭力。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美國在十五個國家中在世界上排第四。而且,在這十五個國家
中,有十一個是西方國家,而另外四個包括日本、台灣、香港和新加坡,這些國家與西方和美國緊密相
連。至於金磚國家,他們的排名則遠遠靠後。中國排二十七、印度排五十一、巴西排五十八、俄羅斯在
六十三。66 對於若幹“新興”經濟體和很多更成熟經濟體之間(特別是美國)仍然存在的發展質量方麵
的差距,其他研究得出的結論並無不同。在科學與技術的前沿研究方麵,美國繼續保持明顯的領先優
勢。2008 年,美國占世界研發總支出的 40%,占專利新技術發明的 38%。更重要的是,美國科研論
文占世界總引用的 49%,占最高引文的 63%。美國還擁有全球諾貝爾獲得者中的約 70 位,宣稱擁有
科技最高引用研究人員占三分之二。67
創新也是美國的一項實力。68 顯然,其他國家正開始迎頭趕上。然而,美國仍然是一個繼續實行全麵創
新的國家。毫無疑問,批評人士會拿美國的實力正在衰落這一事實說事兒。但是,美國在世界上仍排名
第 4。而在 2009 年,中國僅排到第 54 位,印度在第 56 位,巴西和俄羅斯更靠後。當然,這沒有考慮
到長遠的變化,也沒有考慮到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正齊心協力建設更加創新的國家這一事實。69 但中國人
會接受這一點,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事實上,盡管官方努力鼓勵中國所稱的“自主創新能力”,但在
中國的政治經濟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前所述,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識產權執法不力、教育體係
強調死記硬背過於批判性思維、缺乏可評估科學發展的獨立機構”。70 還有更多的政治約束。創新通常
需要公開爭論、挑戰既定真理的能力、以及對具有創新思想者進行獎勵;坦率地說,事實表明這些有很
多在當今中國都不具備。71
最後,在全球經濟實力方麵,美國在另一個重要方麵仍遙遙領先:企業實力。72 一些新興經濟體開始迎
頭趕上;美國在歐洲和亞洲一些最親密的盟友緊隨其後。73 但很顯然,美國仍排在“頭號位置”,在全
球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中,美國占 4 家,全球前 30 名中占 14 家,前 50 名中占 25 家。西方企業比其他
企業普遍表現更出色,美國和歐盟在全球前 10 名企業中共占 6 家,前 30 名企業中占 22 家,前 50 名
企業中占 37 家。毫無疑問,有些金磚經濟體確實擁有一些非常大的企業,例如中國, 前 10 名企業中
占 4 家,前 50 名企業中占 8 家,前 500 名企業中占 61 家;對於一個就在 25 年前還與世界經濟毫無
關聯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74 不過,最近布魯金斯的研究表明,不認為這些企業在國際上
表現活躍,甚至不應被看作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事實上,中國大陸前 57 名企業中有 49 家仍由
國家控製;除了極少數例外,大多數主要在國內經營——有若幹充分理由,包括缺乏具有必要語言技能
和國外工作經驗的管理人員、缺乏透明度、全球品牌知名度差、很難適應國外法律、稅收和政治環境。75
硬實力-軟實力:實力是什麽?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6
如果美國保留了一些非常強大的經濟資產,同樣可以很輕易說美國在更大的國際體係內仍有很強的地
位。當然這不再是要捍衛一個流行的觀點。事實上,我們已指出,因為在伊拉克發動了一場不明智的戰
爭、在“反恐戰爭”中使用酷刑、2008 年美國金融體係幾近崩潰、以及後來美國經濟的緩慢複蘇這方方
麵麵的因素,使得很多人質疑美國領導其他國家或為其政策獲取海外支持的能力。布讚可能在這方麵的
作出了最好的闡述。早在 2008 年,他就認為美國聲稱代表著自由的未來,這是“站不住腳的”。同
時,美國的模式不再引起人的羨慕。想要效仿美國的國家在迅速減少。他還認為,更普遍的是,霸權在
國際社會中日益成為“非法”。因此,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正變得越來越“脆弱” 76。
很顯然,這是有原因的,原因之一是為什麽這種觀點證明在那些現在認為當今時代正處於“實力轉移”
中的人們當中如此受歡迎。但很明顯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嚴重低估了美國即使在奧巴馬總統提出非常有
限的削減後,仍可調用的硬實力。77 可能認為從智力上很時尚的一個觀點是,在不對稱戰爭的年代,軍
事實力正變得越來越不突出,弱者可能會大大摧毀強者。然而,事實上,美國能夠調用的兵力(目前比
9/11 前夕的兵力還多)78,可部署兵力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仍然是亞洲和歐洲安全的主要保障者,仍
大量支出用於“防禦”——大約相當於全球總量的 45%,這些都表明,如果有人認為美國不再是超級大
國,那麽其他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其他國家的軍事實力都無法與之相比,即使是中國,擁有
龐大的常備軍(自 1979 年災難性入侵越南後沒打過仗)79 以及日益龐大的藍水海軍,現在擁有一艘航
空母艦。80 事實上,當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終於在 2011 年進行其首次海上試驗時,該地區就響起了警
鍾。81 然而,中國的一艘航空母艦難以和美國的十一艘航母戰鬥群對比。 中國軍隊一直進行的現代化
也未使其接近美國水平。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用於國家安全的費用比中國多五倍。總體上看,美國在該
地區眾多的盟國(其中包括日本、韓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的軍費開支也達到近 2,000 億美元,大幅高
於中國的 1,150 億美元。82
這反過來提醒我們美國在世界上重要地位的另一個方麵:其強大的聯盟體係。也許布讚是對的。可能有
越來越少的國家願意像冷戰期間那樣“追隨”美國。也有一些“問題”國家,如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埃
及,與美國的關係日益艱難。即便如此,即使那些對美國領導能力持懷疑態度的國家,依然發現他們別
無選擇,隻能同美國結盟。對於除了美國找不到其他的安全保障者的歐洲人來說,這顯然是對的。但對
於拉美、非洲和亞洲的重要國家來說也是對的。而且,在亞洲更是如此;實際上,隨著中國崛起,大多
數亞洲國家(包括共產黨領導的越南)要求美國在該地區增加而不是減少駐軍。 因此,中國現在發現自
身處境矛盾,在亞洲經濟影響增強了,但朋友減少了。83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並沒有轉
化為政治影響力的增強。84 其嚴厲的政策在亞洲也沒有起到幫助。相反,通過宣稱對中國南海的主權
85,以及對其唯一盟友朝鮮的侵略行為保持沉默,中國實際已使得美國的地位得以增強而非削弱。86 事實
上,正是因為中國沒有“激發信心”,可能使該地區大多數國家將美國看作眾所周知的“不可或缺的國
家”,這些國家自身的安全最終依賴於美國持續的駐軍。87
美國在亞洲繼續駐軍引起了一個更廣泛的問題,關於廣泛意義上的“實力”是否實際上正偏離西方,這
是現在常常提到的。中國可能正是帶動世界經濟的新引擎。其在非洲、巴西和澳大利亞的經濟作用已變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7
得至關重要。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可能將購買越來越多的高端產品,西方對此樂不可支。然而,迄今為
止,中國在贏得朋友和與其他國家建立信任關係方麵遠未成功。也許說在世界各地對中國“普遍持懷疑
態度”有些誇張。88
但中國在與世界交往時的確遇到了些嚴重困難。部分問題是文化方麵的。畢竟,這
個國家所有新的開放仍懷疑“外國人”。此外,大多數中國人在觀念上深深孤立,沒有什麽經驗,幾乎
不了解中國的外部世界。89 事實上,中國很多高級政策製定者都是如此,大部分人很少出國,說外語根
本不流暢,在中國共產黨的隱秘世界的政治環境中成長。但還有較大的思想和政治問題。中國可能是一
個貿易超級大國。但是中國對於要成為一個處於領導位置的重要超級大國所需付的所有責任及與其相伴
生的風險沒有遠見也不明白。甚至相反,中國因其防備的、幾乎是懷疑的世界觀,非常沒有領導能力,
而且常常重申威斯特伐利亞的老口頭禪,即各國不應幹涉別國事務。也沒有很大征兆表明它熱衷於這樣
做。當然在這方麵,中國人自身完全坦誠。他們重申,我們外交政策的目標就是要創建一個國際環境,
以便我們可以專注於國內事務和國內經濟增長;任何使我們偏離這一長達幾十年的長期任務的幹擾都要
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90 甚至不能確定中國把自己當作他國效仿的榜樣。事實上,在這樣一個民主(盡
管不完美)已成為政治規範的世界,中國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國外的人們可能羨慕中國取得的成就;有
些人可能甚至希望中國的崛起會帶來國際體係一定程度的平衡。但是,當中國囚禁持不同政見的藝術
家、一再攻擊備受敬仰的達賴喇嘛、然後試圖因某一完全獨立的委員會授予其某一公民和平獎而要懲罰
另一個主權國家時,那麽它就很難在整個世界中贏得他國對其看法的改變。91
如果中國不能為自己或其所希望建立的世界描繪一個積極自信的前景,而美國卻幾乎不會有有這樣的情
況。92 由於伊拉克戰爭美國可能在世界上名望大失; 由於經濟危機西方經濟模式一般而言可能會遭受
重創。然而,第一點由於 2008 年奧巴馬當選而得到部分改善;第二點沒有導致任何重要人物提出替代
模式。此外,“西方國家”盡管有各種缺陷(日益增長的不公平、道德標準下滑及其他所有的),看起
來仍比其他可選的任何模式都更有吸引力。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軟實力”幾乎完全是西方國家或更準
確地說是民主國家得以維係的根本,而美國仍然在包括大多數西歐國家以及兩個亞洲國家日本和韓國的
排名中名冠榜首。另一方麵,在評估的共 30 個國家中,中國位居第 20 位,巴西在其後位居 21 位,隨
後是印度在第 27 位,俄羅斯排第 28 位。93
西方之所以在軟實力方麵仍得分較高有幾個原因,最明顯的是西方國家擁有多元政治文化,總體而言,
持不同政見者不會使人長期關在監牢裏或者更糟。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明顯有聯係)是其開放的高等教
育體係。在這方麵,美國即使飽受詬病仍有很大吸引力,尤其是中國,每年有大量中國學生在美國的高
等教育機構尋求就學。其中很多人最終可能要回到中國。但是,顯然他們認為在美國大學接受教育會使
其在日益艱難的中國就業市場提高就業前景。94 這種暫時的“人才流失”不僅僅是曆史的偶然。事實
上,西方和美國仍有實力的一個更明顯的跡象是其大學。95 顯然,其他國家和大洲都有大學。但其大學
在國際上很少有排名特別靠前的 96。特別是金磚國家,在提高標準方麵似乎麵臨幾乎不可逾越的困難。
例如,巴西和印度沒有排名前 100 位的大學,俄羅斯隻有 1 所,中國僅有 5 所(其中三所在香港)。同
時,世界前 10 名大學中美國有 8 所,前 50 名中有 37 所,前 100 名中有 58 所。即使英國都有名列前
茅的大學,相比之下,整個亞洲共有 13 所大學排上名次。97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8
如果高等教育的標準仍由西方設定,則普遍管理國際關係的規則和相關製度也可能會是同樣情況。誠
然,當今世界很多最重要的機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似乎很明顯的是國際經濟變革將
體現在世界的管理方式中。因此出現了關於世界格局有八國集團向二十國集團過渡的爭論。然而事實是
幾乎所有管理全球經濟的重要規則、而且其中大多數處理重要問題如核不擴散、貿易自由化、婦女權
益、保護知識產權都已由西方國家製定、而且仍更可能由西方國家維持。98 此外,雖然很多新興經濟
體可能有很多完全合理的抱怨,如西方過去如何、美國現在仍如何,但沒有一個國家有意願或能力真正
以任何有效的方式挑戰西方國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仍高度依賴於西方市場和西方的外國直接
投資。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過去二十五年他們自身的成功某些方麵是由他們廣泛采用了西方
經濟規則決定的。這並非貶低他們自身貢獻對於成功的作用。我們也不應認為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采
用了純西方的模式。他們沒有。盡管如此,他們被大肆宣揚的崛起是在他們放棄了自給自足的發展經濟
方式才真正開始的,並開始了向全球經濟發展的漫長旅程,這種經濟的設計是西式的、前景自由、基本
麵以市場為導向。
一個新的亞洲世紀?
正如我說過的,如果西方的全球影響力遠超過最近很多作者所說的,那麽如何解釋現在對於很多分析人
士似乎是不證自明的事情:即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亞洲世紀,其中傳統意義上的西方世界的財富將大幅
減少,總體實力也將被削弱?99 這隻是一種無知、一廂情願、或隻是一種誤解嗎?或者這實際上是真實
的,正如像保羅•肯尼迪這樣的作家所堅持的 100、以及美國公眾現在似乎相信的嗎?據至少一項民意調
查顯示,現在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亞洲比歐洲更重要。101 這也似乎是很多美國決策者的觀點——特別是奧
巴馬政府,在不忽略歐洲的情況下,他們對於亞洲比對世界其他任何地方表現出更大程度的積極和關
注。
在若幹關於現代亞洲的問題上,可能沒有嚴重分歧。其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已明顯擴大。亞洲擁有兩
個金磚國家——中國和印度,提供主要的投資機會,而且擁有日益重要的地區性組織東盟。過去二十年
亞洲的快速發展還伴隨著貧困的大幅下降。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現在每日生活費不足 1.25 美元的人
口比例已從 1990 年的 55%下降到 2006 年代僅 17%。僅中國就在過去二十五年中使近 2 億人口脫離
貧困。102
這些成就都是實實在在的。而且,當與歐洲很多地方現在慘淡的經濟狀況放在一起時,這些成就看起來
簡直就是奇跡。但人們應注意不要誇張,尤其當提到尚未來到的“亞洲世紀”時。亞洲在世界上的重要
性確實是提升了。但我認為這一重要性還遠遠沒有成為普遍的看法。實際上,仔細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
經濟實力從西方轉向東方可能被誇大了。例如,1995 年,亞洲占全球 GDP 的總份額(按市場匯率以名
益價值計算)已經達到 29%,十五年後,沒有提高。至於現在廣泛接受的觀點認為亞洲生產商正迅速獲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9
得越來越多的全球出口份額,然而數據顯示,1995 年該地區整體出口份額占全球總額的 28%,但到
2009 年僅為 31%,十五年間僅增長 3%。這些基礎數據也沒有考慮其他重要指標,其中很多指標表明
亞洲經濟存在著重要的缺陷。 例如,沒有一個亞洲大國取得內生性技術進步。中國的產品質量不符合國
際標準。在硬件和軟件技術等關鍵的前沿領域,美國仍占主導地位。103 簡而言之,亞洲要趕上西方世
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順便一提,西方的總產值仍相當於東方的兩倍。104
若我們無從接近所謂的“亞洲世紀”,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亞洲這個實體還沒有形成合力。許多觀察
人士指出,亞洲政治形式的一個更重要的特點是支離破碎。因此很多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對日本深
懷不滿,反過來日本對中國崛起又強烈不滿。印度幾乎與其所有的亞洲鄰國(特別是中國)都存在隔
閡。大多數亞洲國家都還懷有非常強烈的後殖民身份感。這不僅促使彼此間的深度猜疑,還削弱了任何
意義上的共同目標。
最後,在我們可以談論新的亞洲世紀之前,我們應提醒自己,在世界其他地方國家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更
加安定和友好——尤其是大西洋兩岸國家的關係。亞洲可能在崛起,金磚國家在興起。然而,人們不應
低估組成整個大西洋彼岸地區的關鍵國家所具有的優勢。 即使在危機中,美國和歐盟仍占全球經濟的
40%以上。105 最重要的國際銀行也在歐洲和美國。此外,歐洲和美國主辦了幾乎所有的重要商業院
校;在石油勘探、航空和化學領域,歐美依然領先。歐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外直接投資來源,無疑
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市場。他們也大量投資於彼此的未來。實際上在 2010 年,美國在歐洲投資超過了其
在亞洲或中國以往的投資——確切地說多三倍。同時,歐盟在美國的投資比其在整個亞洲的投資多八
倍。今天美國人看待歐洲可能不會太興奮。毫無疑問,歐洲人會繼續擔憂以其目前的狀況,華盛頓關注
的會是除了歐盟以外的任何其他部分。但這些不會削弱雙方經濟關係的重要性。 正如一位作者所說的,
針對所有大肆宣傳新興經濟體實力的崛起、以及談論西方即將衰落的言論,“跨大西洋經濟地區間的聯
係無疑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作者可能還補充道,沒有這種持續的聯係以及由此引發的繁榮,“其
他國家”可能永遠不會率先興起。106
結論
在本文中,我強烈聲明挑戰這一概念,即我們處於某些較大規模的實力轉移之中。這在我看來不僅曲解
了什麽是“實力”這一複雜概念,而且實際證明也是可疑的。在此我試圖表明,美國在當今以及可預見
的未來,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仍然更有實力。同時,中國在國內外都遇到了若幹基本問題(實際就像
所謂的金磚家族的其他成員也這樣)。而且認為我們必然將進入一些人稱作的“亞洲世紀”的看法是不
可持續的。在這方麵,我並非暗示世界完全是靜態的。也不是主張維持現狀。相反,我試圖深入主題,
給事情以正確的說法。這重要的不僅純粹是為智力的原因。在我看來,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畢竟,
如果中國這樣的國家某一天真的認為它能確實統治世界,而美國人因害怕出現更糟情況別無選擇隻能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0
他們認為必要的方式對付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則很容易導致加劇這兩個大國之間完全不必要的緊張關
係的升級。
從上述分析我得出兩個其他非常重要的結論。
首先是我們應從過去汲取教訓。在此,冷戰赫然聳現於我的思想。我不會天真到認為會很容易避免二戰
後美國和蘇聯之間某些形式的競爭。 但毫無疑問,因為對於不斷崛起的蘇聯擔憂的誇大,所以西方情況
更糟,這確實使得衝突更加激烈和持久,否則可能不會這樣。同樣,雖然涉及國家類型完全不同、背景
完全不同,但今天麵臨一個非常實在的危險,如果決策者和分析人士開始談論中國的優勢而認識不到其
真正的局限,則很可能造成另一個安全困境。107
這又讓我轉向未來。正如我早前提到的,有太多已成為新口號,預測世界政治將出現一場幾乎不可避免
的革命,世界的一部分衰落而另一部分興起,這完全基於不可靠的概念,即我們能輕易知道世界以及世
界經濟在五年、十年、十五年、或近五十年後將是什麽樣子。在此我所有的主張就是多一份謙遜以及更
多的謹慎。畢竟,就在冷戰結束前幾年,有人預言蘇聯將保持不變——但他卻沒有。然後又有人預言日
本要成為世界“第一”——但其金融體係崩潰了。2005 年,當時的美聯儲主席告訴美國的決策者市場永
遠不會失靈——但它的確失靈了,僅僅三年後就非常明顯地失靈了。要得出的結論很明顯:當經濟學家
和權威人士告訴我們金磚國家的崛起已成定局、而且中國(就像之前的日本)也要成為世界第一,這隻
是時間問題,對此為什麽我們應更加有信心?
最後,我想要在此提出一個關於現代國際體係的一個更為微妙的理論。在過去幾年,有太多作者談論世
界時,都將世界比作一係列的台球,它們在零和競賽中彼此撞擊,其中世界某一部分的國家和地區崛起
時,而世界其他部分的國家和地區則衰落。對於一些現實主義者這可能非常有意義。108 然而這忽略了
其他一切,包括相當不言自明的事實,即現代國際經濟如此相互依賴,即使我們接受非常合理的觀點,
如這裏的某些國家可以以那裏的其他國家為代價而獲得相對收益,但最後大多數國家(包括最明顯的美
國和中國)變得完全互相依賴,以實現其繁榮與穩定。至此,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再由明確的朋友和界限
分明的敵人組成,相反,合作已成為一種必然。從前這種世界觀被批評人士譴責為自由理想主義。在 21
世紀,在我看來,這種方式已成為現實主義的最高形式。
致謝:這篇仔細修訂的論文根據 2012 年 3 月 9 日在阿伯裏斯特維斯大學國際政治學係所發表的的肯尼斯•
華爾茲年度演講改編,題目為《西方的衰落和其他地區的崛起:實力轉移與經濟學家的神話》。我要感
謝肯•布斯邀請我做此演講並闡述我的上述思想。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1
1
邁克爾•考克斯、肯•布斯、蒂姆•鄧恩編寫,《過渡期:世界政治中的爭議》。(劍橋:劍橋大學出版
社,1999 年)
2
約翰•米爾斯海默,“為何我們將很快懷念冷戰”,《大西洋月刊》,1990 年 8 月。
3
很多年前,我討論過冷戰後世界格局的願景,是在邁克爾•考克斯的《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沒有使命
的超級大國?》(倫敦:查塔姆研究所,品特出版社,1995 年)
4 克裏斯托弗•萊恩早在 1993 年,在一篇發表在《國際安全》上的文章(“單極幻覺:為什麽會出現新
的大國”)中挑戰他稱作的單極幻覺,十年後,在他的《單極幻覺回顧》(《國際安全》,2006 年秋季
版,第 32 卷,第 2 期,7-41 頁)中,談及相同的主題。
5
查爾斯•庫普錢,“美式和平:良性的權力、區域一體化、穩定多極化的來源”,《國際安全》,1998
年秋季版,第 23 卷,第 2 期。
6
唐納德•W•懷特,“美國世紀:世界大國美國的崛起與衰落”(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99
年)。
7 布魯斯•卡明斯,“仍是美國世紀”,《國際研究回顧》, 1999 年第 25 卷第 5 期。
8
我試圖從邁克爾•考克斯“美國衰落到底怎麽了?”中捕捉世紀之交的美國情緒。(《新政治經濟》,
2001 年,2004 年。
9
參見 2009 年 12 月 7 日《時代》雜誌封麵。這篇文章裏麵清楚明確地談到“本世紀第一個 10
年”„„“很有可能出現衰退,將是二戰後的時代中美國經曆的最令人沮喪和幻滅的十年”。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942973,00.html#ixzz23JZV3iuO
10
關於 9/11 及其影響參見肯•布斯和蒂姆•鄧恩編著的《衝突中的世界:恐怖和世界秩序的未來》(帕
爾格雷夫,麥克米倫,2002 年)。
11
羅傑 C.阿特曼,“2008 年大蕭條:西方地緣政治的挫敗”,《外交事務》,2009 年,2-14 頁。
12
參見吉姆•奧尼爾的《打造更好的全球經濟金磚四國》,高盛,全球經濟論文,,2001 年 11 月 30
日,第 66 期。
13
參見“高盛吉姆•奧尼爾鑄造金磚四國後的 10 年回顧”,2011 年 11 月 27 日。
http://articles.businessinsider.com/2011-11-27/markets/30446417_1_bric-countries-india-and-china-gdp
14
. 丹尼•奎對這一觀點進行了簡單概括。他指出:“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北美和西歐創造了全球超過三
分之二的收入。自然,30 年前世界經濟重心位於大西洋中部,摩洛哥以西 900 英裏。然而到 2008 年,因
為印度、中國和東亞其他部分的不斷崛起,這一重心已轉移到土耳其伊茲密爾以外,赫爾辛基和布加勒
斯特以東——轉移了 3000 英裏,大約相當於地球半徑的四分之三。我推測,這一東移將持續到 2050
年,那時世界經濟重心將集中在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邊界,在加德滿都以東 400 英裏”。參見他在《CNN
世界》(2011 年 4 月)中的分析。
15
馬凱碩,《新的亞洲半球:不可阻擋的實力東移》(紐約:公共事務出版社,2008 年)。
16
法裏德•紮卡裏亞《後美國世界》(紐約諾頓出版社,2008 年)
17
詹姆斯•霍格“全球實力轉移正在發生:美國準備好了嗎?”,《外交事務》2004 年,第 83 卷,第
4 期,2-7 頁。
18
G•約翰•伊肯伯裏,《外交事務》:“自由世界秩序的未來:後美國時代的國際主義”,2011 年 5-6
月期,56 頁。
19
尼爾•弗格森,《文明;西方和其他世界》(倫敦:艾倫•雷恩企鵝出版社,2011 年)。
20
關於新出現的美國衰落的討論參見邁克爾•考克斯的“美國又衰落了嗎?”,《國際事務》, 2007
年,第 83 卷,第 4 期, 643-653 頁。
21 尼爾•弗格森在 2010 年寫道,“美國超級權力的幻想在過去十年被打破了不是一次而是兩次。報應首
先出現在薩德爾城的小巷和赫爾曼德河穀,這不僅揭示了美國軍事力量的局限,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
了新保守派對大中東地區民主浪潮的天真幻想。第二次打擊是 2007 年的次貸危機升級到 2008 年的信貸
危機到最終演變成為 2009 年的‘大衰退’。雷曼兄弟破產後,‘華盛頓共識’和‘大緩和’的虛假事實
被永遠拋到了九霄雲外”。參見他的“中國世紀?”尼爾•弗格森給出了肯定的答案,2010 年 1 月 1
日,《老北京》。
22 保羅肯尼迪甚至利用列寧來表明他關於國際體係中正發生快速變化的觀點。他指出,“列寧方法之美
在於他不讓自己卷入關於某些文化和文明優於其他文明的爭論,或新教教義和資本主義、或對疾病的相
對抵抗、或民主與專製、或任何其他長篇大論的東西,解釋特定經濟體的相對興起和衰落、及其在世界
上的影響。他簡單指出,正如任何自然科學家觀察數據的運行,如果記錄顯示一個國家的生產率和經濟
增長快於其他國家,則力量的平衡勢必向一方轉移。先前的原因僅僅是理智主義。正在發生的事情才是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2
最重要的。在我看來這是最明智的可以討論新世紀最重要政治現象的唯一明智的方法:亞洲的相對崛起
(也許特別是中國)、自然伴隨整個西方的相對衰落,特別是其兩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歐洲和美國”。
保羅•肯尼迪,“崛起與衰落”,《今日世界》,2010年8月-9月。
23
A.F.奧根斯基,《世界政治》(紐約:克諾夫出版社,1958 年),關於曆史上權力過渡的經典表述,以及
為什麽所有的權力過渡必然會加劇競爭和不安定、並可能導致戰爭。
24
到 2010 年,中國持有未到期美國國債總額的 11.5%,價值 8950 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量的近 12%;
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占總量的 60%)、鞋類(66%)、玩具(80%)和汽車(1380 萬輛) 的生產國。它比
其它任何國家消耗更多的進口煤炭和原材料; 它已經成為其所在地區的重要經濟體; 而且正在迅速成為在
澳大利亞、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個主要經濟角色。數據來源於羅伯特 J·阿爾特的《政治科學季刊》,
2011 年。
25
由非漢學家所做的關於中國崛起的較流行研究之一可參見馬克·倫納德的《中國在想什麽?》(倫
敦:Fourth Estate 出版社,2008 年)。
26
非常奇怪,這是亨利·基辛格在他的《關於中國》(紐約:企鵝出版社,2011 年)中表示支持的觀
點。基辛格甚至引用康德的觀點來支持他顯然非現實主義的結論,即中美之間的關係可能在長期內會保
持和平且相對友好。
27
斯蒂芬·哈爾波,《北京共識:中國的專製模式如何主宰 21 世紀》。(紐約,基礎讀物出版社,2010
年)。
28 阿蘭·弗裏德伯格,《霸權之爭:中國、美國和亞洲霸權之爭》(紐約:諾頓出版社,2011 年)。
29
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倫敦,艾倫·萊恩企鵝出版社,2009
年;2012 年第二版)。
30
奧德·阿恩·維斯泰德《焦躁不安的帝國:中國和世界》(倫敦:鮑利海出版公司,2012 年)。
31
傑拉爾德·西格爾“中國真的重要嗎?”,《外交事務》,1999 年 9-10 月。
32
溫迪·多布森《重心轉移:亞洲新經濟強國將如何塑造 21 世紀》(多倫多:多倫多大學出版社,
2009 年)。
33
多米尼克·威爾遜和魯帕·普魯修薩滿,《金磚國家之夢:通往 2050 年之路》,《全球經濟研究報
告》第 99 期,2003 年 10 月 1 日。
34
正如“審視亞洲世紀”的觀點,馬凱碩在其“新亞洲半球:全球實力東移勢不可擋”(公共事務出版
社,2008 年)。
35
約翰·普倫德“大國興衰的巨大危險”,《金融時報》2010 年 8 月 21-22 日。
36
約翰·米爾斯海默“中國挑戰美國在亞洲的權力”《國際政治中國期刊》2010 年第 3 卷,396 頁。
37 不僅是美國現在正式改變其外交政策重點以適應正在進行的實力轉移(希拉裏•克林頓“美國的太平洋
世紀”,《外交政策》,2011 年 11 月)。英國外交大臣在其概述英國在“網絡化世界”中的外交政策的
首次聲明中強調:“世界已改變,如果我們不隨之改變,則英國的地位將會衰落”。他繼續強調,這些
變化中最重要的是新經濟大國的崛起。他說,“經濟實力和經濟機遇轉向東方和南方的國家,轉向新興
大國如巴西、印度、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轉向日益重要的經濟體如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參見威廉•
黑格“網絡化世界中的英國外交政策”,2010 年 7 月 1 日。http://www.fco.gov.uk/en/news/latestnews/?view=Speech&id=22462590.
38
例如,參見艾弗裏戈爾茨坦“權力過渡、製度、中國在東亞的崛起”《戰略研究雜誌》第 30 卷,
2007 年 8 月第 4、5 期,639-682 頁,雷尼傑弗瑞“評估‘中國威脅’:權力過渡理論、繼任者國家形
象和曆史類比的危險”,《國際事務澳大利亞期刊》,第 63 卷,2009 年 6 月第 2 期,309- 324 頁,巴
裏·布讚“國際社會中的中國:‘和平崛起’可能嗎?”,《國際政治中國期刊》2010 年第 3 卷,5-36
頁。
39
參見西蒙·賽菲蒂“進入後西方世界”,《華盛頓季刊》,2011 年春季號,第 34 卷,第 2 期,7-
23 頁。
40
關於世界經濟轉型的出色指導參見丹尼·奎阿“全球經濟重心轉移”,《全球政策》,第 3 卷,
2011 年 1 月第 1 期,3-9 頁。
41
蘇珊·斯特蘭奇成功論證了 20 世紀 70 年代和 20 世紀 80 年代初美國麵臨的問題自身沒有破壞其
“結構性實力”。參見她的“霸權喪失的持久神話”,《國際組織》第 41 卷,, 1987 年秋第 4 期,551-
573 頁。
42
也參見溫迪·多布森“為什麽經濟重心的轉移並非實力轉移”,《全球主義者》2009 年 10 月 21
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3
43
伊恩·克拉克在其“中國和美國:霸權的接續”中探討這些問題,《國際事務》,2011 年,第 87
卷,第 1 期,13-28 頁。
44
2012 年,澳大利亞政府將其外交政策《白皮書》命名為“亞洲世紀中的澳大利亞”
http://asiancentury.dpmc.gov.au/.
45
丹·加德納“未來雜說:為何專家預測——為何我們相信他們”,(紐約:企鵝出版社,2011
年)。
46
比如吉姆·奧尼爾《增長地圖:金磚四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機遇》((倫敦:2011 年)。
47 關於印度崛起及其能稱為‘超級大國’之前為何有很長的路要走的平衡觀點,參見大衛·馬龍“大象
能跳舞嗎?當代印度外交政策”(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 年)。關於印度實力地位同樣明晰的觀
點參見拉馬錢德拉·古哈的“印度會成為超級大國嗎?”《印度:下一個超級大國?》,外交與重大策略
研究中心特別報道,2012 年 3 月,6-17 頁。
48
關於挑戰“正在形成的超級大國中國”一文而進行的對於中國諸多問題和缺陷的廣泛調查,參見喬納
森·範比的《虎頭蛇尾》(紐約: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2011 年)。
49 例如參見某一頗有影響力的美國雜誌的封麵,其上是通欄大標題“美國衰落:這次是真的”,《外交
政策》2011 年 1-2 月。
50
亞當·奎因“斯文衰落的藝術:謹慎的奧巴馬總統和美國實力的衰落”,《國際事務》,2011 年第
87 卷,第 4 期,803-824 頁。
51
關於相反的觀點,參見巴裏·布讚“沒有超級大國的世界秩序:無中心的全球主義”,《國際關係》
2011 年,第 25 卷,第 1 期,3-25 頁。
52
克裏斯托弗·萊恩“全球實力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國家利益》第 119 期,2012 年 5-6 月,22
頁。
53
參見傑弗裏·薩克斯“美國已交過接力棒”,《金融時報》2009 年 9 月 30 日。
54
參見我對此的探討。邁克爾·考克斯“美國衰落到底發生了什麽?國際關係與新的美國霸權”,《新
政治經濟》2001 第 6 卷,第 3 期,311-340 頁。
55
理查德·羅斯克蘭斯《普通國家之美國:美國外交政策及未來》(伊薩卡市:康奈爾大學出版社,
1977 年)
56
保羅·肯尼迪《大國興衰》(紐約:蘭登書屋,1987 年)
57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美國實力的衰落:動蕩世界中的美國》(紐約:新出版社,2003 年)
58
大衛·卡萊歐《權力的蠢行:美國的單極幻想》(劍橋大學出版社)
59
愛德華·盧斯,《是該開始思考了:衰弱時代中的美國》(紐約,大西洋月刊出版社,2012 年)
60
參見唐納德 W.懷特的“美國曆史上世界強國的本質”,《外交曆史》,1987 年 7 月, 第 11 卷第 3
期, 181-202 頁。
61
數據編自相關年份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62
關於美國公共輿論現狀的導向,參見《皮尤研究中心》 。皮尤全球態度調查項目,2012 年 6 月 13 日
公布。這表明 2012 年世界上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此外,
在 2008 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45%的人稱美國是世界領先的經濟強國(而僅 22%的人認為是中
國),到 2012 年,僅 36%的人說美國處於頂尖位置,2012 年調查中有 42%的人說中國現在處於頂尖的經
濟地位。http://www.pewglobal.org/2012/06/13/global-opinion-of-obama-slips-international-policies-faulted/
63
該研究數據來自 2010 年人口普查局《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其他。概要參見
吉安卡洛•洛昆茲的《美元仍位居排行榜榜首》,《經度 2 號》。
64
卡拉•諾洛夫《美國的全球優勢:美國霸權和國際合作》(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10 年)
65
參見道格•斯托克斯《後危機領導者?評估美元貶值和美國霸權》,未出版手稿。
66
來源: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lalCompetivenessReport_2010-11.pdf
67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s/2008/RAND_MG674.pdf
68
參見“世界最創新經濟體新排名”,《經濟學人信息社》,2009 年 4 月。
69
喬治•凱“中國創新回避美國危機”,《環球時報》,2011 年 8 月 12 日。
70
唐•德菲和詹姆斯•旁弗雷特“中國努力尋求創新辦法”,《國際先驅論壇報》2011 年 5 月 6 日,16
版。
71
參見順•彼得“竹創新”,《經濟學人》2011 年 5 月 7 日 68 頁。
72
本段統計數據來自英國《金融時報》2011 年度全球 500 強,英國《金融時報周末雜誌》2011 年 6
月,以及《財富》2011 年度全球 500 強名單。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4
73
英國根據其國內經濟規模,在全球尤其強大,全球 100 強跨國企業中英國占 10%。
74 在其他三個金磚國家中,巴西有 2 家全球 100 強企業,俄羅斯僅有 1 家,印度沒有。
75
大衛•香博“中國的跨國公司真的跨國嗎?”布魯金斯,《東亞季度論壇》,2012 年 7 月 10 日。
7 6 巴裏•布讚“無人追隨的領導者”,《國際政治》,2008 年 45 期,554-570 頁。
77
關於質疑評估美國自 2008 年以來的軍事緊縮,參見愛德華•盧斯的”奧巴馬國防削減幻景”,《金融時
報》,2012 年 1 月 30 日。
78
盧斯的”奧巴馬國防削減幻景”
79
關於中國軍隊的很多內部問題,參見約翰•加諾特的分析文章“內部腐化”。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04,16/rotting-from..
80
中國人自己希望提醒其鄰國,盡管中國擁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艦,但它“對其他國家不構成任何威
脅”,參見趙來和張曉敏的“航母首次出海” ,《中國日報:歐洲周刊》2011 年 8 月 12-18 日。
81
中方觀點參見《中國人民日報》。
82
關於 2012 年全球軍費開支數據參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2012 年手冊》。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military_expenditures#SIPRI_Yearbook_2012_-
_World.27s_top_15_military_spenders
83
即使中國人承認“中國和其周邊國家關係普遍良好”„„仍有含糊其辭地稱作“其中有某些棘手的問
題,如台灣海峽、朝鮮半島核問題、中國南海以及某種程度上中國東海的爭端”。這篇文章繼續說“主
要多虧了中國的克製”„„這些問題都沒有“發展為大規模的衝突”。參見周芳音的“中國與周邊國家
關係的新進展”,《今日中國》2012 年 5 月,35 頁。
84
有位作者天真斷言隨著中國越來越富裕,它必然也會變得“更有影響力”,與其看法相反,參見吉迪
恩拉赫曼“當中國成為第一”,《金融時報》2011 年 6 月 7 日。
85
關於中國南海問題的完整討論參見“攪動中國南海(I):亞洲報告”223 期,國際危機小組,2012 年 4
月 23 日。
86
參見“崛起的大國:焦慮的國家”,《經濟學人:中國特別報道》2011 年 6 月 25 日。
87
參見 Banyan 的“Not littoraly Shagri-La”,《經濟學人》2011 年 6 月 11 日。
88
大衛•皮林 “中國需要五年以上的魅力攻勢”,《金融時報》2011 年 11 月 10 日。
89
關於中國為何似乎常常被外部世界所誤解的有趣探討參見哈爾•比屈“人格分裂”,《時代》雜誌,
2011 年 1 月 24 日,29-31 頁。
90
參見有影響力的王輯思關於中國困境的出色探討。參見他的“中國大戰略求索:崛起中的強國探尋未
來之路”,《外交事務》,2011 年 3 月-4 月,第 90 卷第 2 期,289-79 頁。
91
關於中國肯定不會成為“超級大國”簡明而精辟的分析參見 居伊•德•容凱爾的真知灼見。“何種實
力轉移至中國”,中國社會經濟戰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IDEAS 特別報道,2012 年 6 月,48-53 頁。
92
Inderjeet Parmar 和邁克爾•考克斯編著的“軟實力和美國外交政策”(倫敦,勞特利奇,2010
年)。
93
參見喬納森•麥克洛裏的“新的說服者 II:2011 年全球軟實力排名”,政府研究所。
94
2010 到 2011 年,在美國學習的中國學生數量增加了 43%,2011 年在美海外留學生有 700,000 人以
上,其中 22%(大約 158,000)來自中國。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其他金磚國家的學生(印度)也希望到
美國接受高等教育。2011 年,超過 100,000 印度學生被美國大學錄取。參見詹娜約翰遜的“中國學生在
美國大學入學人數破紀錄”,2011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campus-overload/post/chinese-students-enroll-in-recordnumbers-at-us-colleges/2011/11/14/gIQAyYlKLN_blog.html
95
參見《泰晤士高等教育 2011-2012 年度世界大學排行》,《泰晤士高等教育》2011 年 10 月 6 日查
閱完整的數據明細。
96
例如,拉美有一個廣泛的大學體係,這個大洲前 10 名大學中巴西有 3 所。但僅有一所拉美大學即巴
西聖保羅大學進入了世界前 200 名。參見“拉美大學:努力達標”。《經濟學人》2011 年 10 月 8 日。
97
三項數據來自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top-100-universities-in-the-world-2011
98
參見豪爾赫·G·卡斯塔涅達"未準備好應對大場麵:為什麽新興大國掌舵會損害全球治理",《全球
事務》,2010 年,第 89 卷,第 5 期,109-122 頁。
99尼克·比斯萊 2010 年
100
新世紀最重大的政治現象將會是“亞洲也許特別是中國的相對崛起,其自然伴隨著西方整體特別是
其兩個最重大的組成部分歐洲和美國的相對衰落”。保羅·肯尼迪“崛起與衰落”,《今日世界》8-9
月,2010 年 8-9 月號,第 66 卷, 6-9 頁。
101
朱迪·登普西“美國人現在相對於歐洲更看重亞洲”,《紐約時報全球版》,2011 年 9 月 26 日。
C:Userszro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Outlook TempCox Is the West Down and Out Cn.doc
15
102
這些數據來源於“亞洲重要性在全球經濟中不斷增長”,IMF 網上調查。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survey/so/2010/car05120a.htm
103
薩拉基特·瑪加姆達“全球實力轉移——西方至東方?”,《亞洲前哨報》,2009 年 1 月 9 日。
104
“經濟實力的平衡:東方或饑荒”,《經濟學人》2010 年 2 月 27 日,77-78 頁。
105
漢密爾頓和昆蘭,2010 年
106
菲利普·懷特“縮小大西洋:歐美貿易與投資之出路”,倫敦,歐洲改革中心,2009 年。
107
關於安全困境的當前明確工作參見肯·布斯和尼古拉斯 J.惠勒的《安全困境:世界政治中的恐懼、
合作與信任》(紐約,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2009 年)。
108
例如,特別是約翰·米爾斯海默,他的“中國的崛起終究不會和平”,《澳大利亞人》2005 年 11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