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傅瑩 看世界

(2024-11-29 22:22:08) 下一個

傅瑩(1953年1月—),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職業外交官。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係畢業,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係學碩士研究生。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兼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是繼王海容之後中國第二位女副外長,也是中國外交係統第一位女性正部級官員。先後擔任過駐菲律賓、駐澳大利亞、駐英國等國特命全權大使,是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

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全球戰略智庫首席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名譽院長。

看世界

作者: 傅瑩
出版年: 2018-6-1
頁數: 337

內容簡介  · · · · · ·

  •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國際上高度關注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從年初到年中,西方國際研究學界中出現了種觀點,擔心亞洲出現緊張甚至衝突,認為中國有點像“一戰”之前的德國,經濟高速發展,民族情緒高漲,軍備快速增長,對中國是否會走上地區擴張道路有許多議論。在5月新加坡香格裏拉安全論壇上,這種觀點十分盛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節:世界秩序/1
  • 我們需要有更多具體的思考,不僅有宏觀的也包括微觀的。當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提前落到中國人的肩頭,當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未來最大機遇在中國並為此而調整自己時,中國能為解決全球難點提供什麽方案?能為促進全球均衡增長提供什麽樣的改革理念?如何能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感受到中國崛起帶來的利好,從而真心實意地與我們攜手前行 055 (查看原文)
    —— 引自章節:在世界變局中構建中國責任/47
  • 時代的轉換不像翻書頁一樣簡單,時代的逆流仍在一些地區湧動。 21世紀會不會重複20世紀的舊路? 美國世界秩序VS中國國際秩序 美國的世界秩序觀念,從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為根基延續至今,包括三個支柱,作為道義製高點的西方價值觀,作為安全基石的美國軍事同盟,以美國製定的國際經濟金融規則和製度安排為基礎的全球經濟。 “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一是美國或者西方價值觀,二是美國主導的軍事聯盟,三是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 中國所認同和支持的國際秩序,“二戰”後建立起來的聯合國框架和圍繞這個框架形成的一係列機製,即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家秩序和國際體係。這個秩序最初是二戰戰勝國主導設計,基於民族國家理念和多邊主義的“世界政府”理想而創建的,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為核心。 中國人講“定力”,就是要有耐心,看準時機和條件,再做判斷,最重要的是辦好自己的事。 美國作為海洋強國,曆來主張弱化沿海國的主權,強調自己的軍隊可以在他國專屬經濟區進行與公海相同的各種軍事活動,包括進行各種軍事偵查和軍事演習。 雙方都在摸索,彼此的言行也在塑造對方的言行,宜保持謙遜,更新思維,不能簡單套用舊的觀念和模式。 修昔底德陷阱: 約2400年前,古希臘曆史學家修昔底德寫出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描述了雅典人的崛起及其在斯巴達人心中引發的恐慌,是如何使得戰爭在新興國家和守城國家之間無法避免。1980年,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在一次演講中首次引用“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用來警告美蘇之間衝突的風險。2012年,哈佛大學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再次對這個曆史隱喻進行了量化研究,並運用到對中美結構性矛盾的論述中,他和他的團隊研究了人類曆史上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互動的16個案例,發現多數走向了戰爭,隻有四例(包括美蘇冷戰)得以用非戰爭的方式處置利益衝突。這項研究似乎想證明大國實力增減的宿命性結局。 世界上... (查看原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