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車企全部淪陷,日係車為何瘋狂造假?
2024年06月04日 電動公會
“工匠”變“躬匠”。日本車壇地震,五大車企被曝集體造假。
6月3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官網發表聲明稱,鑒於之前大發工業公司違規操作等情況,國交省對 85 家車企在量產認證申請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操作進行調查。
豐田共7款車型的認證試驗中發現不當行為,問題車型包括三款量產車型的行人和乘員保護測試數據不充分,以及四款停產車型的碰撞測試方法錯誤。
馬自達在目前生產的2種車型中發現了發動機控製軟件的改寫行為,已經停產的3種車型中則發現了碰撞試驗車輛的非法數據。
雅馬哈在現行生產的車型中發現問題,該公司在不適當的條件下對產品進行噪音試驗,過去生產的兩款車型,也在警示音試驗的數據上存在虛假記錄。
造假消息曝出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記者會上痛批:“他們(造假者)嚴重損害了日本汽車產業的信譽。”
國交省要求暫停涉事車型的生產和出貨,並依法對上述 5 家問題車企開展進一步調查,最快將於4日開始對豐田的調查,而後依次調查其他四家問題企業。
01 日本製造,造假成風
日本汽車廠商的造假隻是冰山一角。
事實上,從整車製造到原材料供應,再到零部件生產,整個汽車產業鏈普遍存在數據偽造問題,偽造現象在日本汽車行業已成風氣。
2016年,三菱承認在進行燃料效率測試時作弊,導致公布的油耗數據低於實際情況,這是對消費者的公然欺詐。
2017年,斯巴魯和日產也因偽造行為而受到調查,斯巴魯在尾氣排放測試中作弊,並讓無資質人員進行車輛出廠檢測。這種行為在斯巴魯已成常態,持續了三十年。
2023年12月,隸屬於豐田集團的大發汽車因碰撞測試數據篡改被曝光,違規操作高達174項,涉及64款車型,導致超過100萬輛汽車被迫召回。
整車企業尚且如此,原材料和零部件公司的造假就更為瘋狂了。以全球第二大安全氣囊供應商日本的高田公司為例,該公司在2015年爆出重大安全氣囊偽造醜聞。
其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09年,一位美國18歲少女駕駛的本田雅閣在發生車禍時,安全氣囊釋放出的金屬碎片切斷了她的頸動脈,導致她失血過多而死亡。
本應為生命保駕護航的安全氣囊,竟成了致命武器。
起初,這起事件並未引起廣泛關注,高田公司也試圖隱藏真相。然而,到了2015年,全球因高田安全氣囊問題而喪生的人數已達到至少23人,美國交通安全局因此介入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高田安全氣囊中使用的爆炸性化學物質硝酸銨極易變質並發生爆炸,使得氣囊釋放時的金屬外殼炸裂,導致金屬碎片飛濺。
更為震驚的是,早在2000年,高田公司的測試中就已發現硝酸銨的爆炸風險,但公司選擇對測試結果進行偽造。與大多數使用硝酸胍作為推進劑的安全氣囊不同,高田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更廉價但不穩定的硝酸銨。
在美國交通安全局的施壓下,高田公司承認偽造事實,由此也引發了全球大範圍汽車召回事件,2015年僅在中國就有超過500萬輛汽車被召回,給廣大消費者造成了巨大損失。高田公司因無法承受巨額債務而宣告破產,最終被均勝電工收購。
然而,收購後的調查中,均勝電工驚訝地發現,在高田的日本和菲律賓工廠中,連安全帶和兒童座椅的數據也存在偽造現象。
到2017年,日本汽車行業的原材料供應鏈爆出了大規模的偽造事件,神戶製鋼首當其衝,其生產的鋁和銅製品在強度和尺寸上的數據被發現有篡改現象,這種情況起始於2000年左右。
同年,三菱綜合材料因在電線、銅、鋁製品等產品上造假被曝光,東麗集團也因輪胎測試數據造假而被揭露,涉及的車企幾乎覆蓋了整個日本汽車行業。
2020年,日本電裝公司因所生產的燃油泵存在嚴重質量問題而爆出"熄火門"事件,影響了包括豐田、雷克薩斯、馬自達、三菱、本田、斯巴魯在內的多家日本車企,當年共召回了479萬輛汽車,其中僅中國就召回了120多萬輛。
2021年7月,三菱電機被曝產品檢驗數據造假,且可能持續30年以上。三菱電機社長杉山武史引咎辭職。
2021年,日本的兩家知名零部件製造商——曙光製動器和日立安斯泰莫因刹車和懸掛零部件數據造假而被揭露,到2023年,涉及問題產品的銷售量竟高達2億件,而問題的起始點同樣追溯到2000年前後。
更為嚴重的是,這一造假現象不僅局限於汽車行業,還波及到航空、機電、核電站等多個領域,被卷入的日本企業多達258家,整個日本原材料供應體係幾乎全麵崩潰。
日本汽車產業已深陷係統性造假泥潭,難以自拔。而諸多盛名在外的日本企業不斷“暴雷”,一步步將曾經聞名全球的“日本製造”拉下神壇。
02 皇帝的新衣
不顧用戶安全,瘋狂地造假,而且還要“抱團式”的集體造假。對此種種,日本消費者們的“呐喊”非常清晰:“日本汽車的‘品質神話’已經成為過去的傳說”“這是日本的恥辱,信譽失墜”。
日本輿論不禁發問:企業還是這些企業,人還是這些人,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如此之多的“早已知悉”之下,仍有如此大規模的數據造假?
反思違規操作和造假醜聞的原因,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對此的解釋是:“為了迎合更多汽車消費者的需求,豐田也采取了市場全方位戰略擴張等戰略,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公司也將優先考慮新車的開發周期和效率生產。但是,擴張戰略會導致極少數的短視行為,作為公司一直堅守的生產價值觀,正在動搖。”
大發工業公司則表示,是“工作時間表過於緊張和僵化,造成極大壓力”“現場過度擔責,管理層缺少參與”“管理層隻注重短期發展,對違規問題視而不見”等。
果真如此嗎?
深入分析日本汽車產業的造假曆史,不難發現,許多造假行為均始於2000年前後,那時日本汽車產業已難以進一步壓低成本,不在檢測數據上做文章的話將逐步失去市場競爭力。
20世紀70年代,日本汽車業的黃金時期,憑借價格低廉、節油、耐用的特性,在歐美主導的全球汽車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日係車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然而,隨著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美國對日本實施大規模經濟收割,與此同時,歐美汽車產業也開始重視成本控製,日本汽車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
與此同時,自80年代起,中國開始承接大量外資汽車產業鏈轉移,中國汽車工業逐步崛起,加劇了日本汽車產業的競爭壓力。
麵對這種局麵,日本汽車製造商要求其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每年降低報價。當利潤還能維持時,壓力尚可應對,但隨著利潤的持續下降,產業鏈上的企業開始感到壓力山大。
為了維持價格競爭力,日本車企不斷壓縮成本,然而這種做法終有極限。不幸的是,到了2000年前後,汽車製造成本幾乎已經無法再降。
正常情況下,麵對這種挑戰,工業產業可以通過技術迭代或產業升級重組來尋找出路,然而,日本選擇了一條捷徑——偽造數據。
造假能大幅提升公司的營收和利潤,以汽車原料鋼鐵為例,頂級鋼材雖然利潤較高,但對工藝也有一定要求,因此良品率都不算高。
根據要求,質量不合格的產品要作廢,然後回爐重煉,這會消耗大量的人工、時間,以及成本。但隻要改一改數據,大部分檢測結果不達標,短時間不會被客戶發現的產品推出市場,大多數客戶其實很難察覺。
2018 年,日本神戶製鋼被實錘造假,他們的造假情況,基本就是如上所述,他們還表示,造假有時是“出於 KPI 無法完成的壓力”。
這種選擇背後,或許與日本企業的文化和管理哲學密切相關。
日本企業的“論資排輩”製度使得領導層普遍年紀較大,缺乏新鮮血液和創新思維,加上內部條塊分割、組織機製相對固化,總部與基層明顯割裂,各基層單位更看重自身局部利益,這導致了企業決策層思想日益僵化,對下屬提出的難以實現的目標采取強製性要求,基層員工麵對無法完成的任務,最終選擇通過偽造數據來應對。
比如,日產汽車公司數據造假的調查報告中就提到,相關工廠長期使用無資質的質檢員,每次國土交通省進行定期審查時,工廠負責人就將這些人撤下生產線。總公司也難以了解工廠實際情況。
事實上,日本汽車行業的造假問題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但由於汽車產業對日本國民經濟至關重要,涉及工作人員超過552萬,占日本總人口的4.4%,無人願意揭露這一現象。
這種情形宛如“皇帝的新衣”,盡管眾人皆知其中的醜陋,但社會各界仍舊選擇粉飾太平,誰也不願意打破這個虛幻的繁榮。
03 別讓“工匠”變“躬匠”
麵對企業集體造假的現狀,曾經被世界推崇的日本“工匠精神”似乎已迷失方向。更諷刺的是,每次造假被曝光後,企業負責人都會出麵向公眾鞠躬道歉,然後繼續造假,被曝光後繼續鞠躬道歉,“工匠精神”已然變成“躬匠精神”了。
這次也不例外,日本製造又鞠躬道歉了。
6月3日,在東京舉行的記者會上,豐田汽車公司社長豐田章男鞠躬90度,向公眾謝罪。他表示,不當行為動搖了認證體係的基礎,作為汽車製造商,必須避免。
馬自達汽車首席執行官毛籠勝弘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公司將共同努力,解決調查發現的問題,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並努力恢複大家對我們的信任。”
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在3日晚間的新聞發布會上鞠躬道歉,“我們非常重視此事,我們深表歉意。”
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存在造假現象,但像日本這樣造得理直氣壯、曆久彌新、層出不窮的國家,的確少見。在他們心裏,會認為造假是讓公司數據“達標”,是為了公司好,所以是“正當行為”。
即使在造假行為被揭發後,他們寧願鞠躬道歉,也不願意改正,所謂“意見接受,行動照舊”。可是,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
如今“日本製造”麵臨的挑戰眾多,其前途命運恐怕也不是全然由企業層麵的調整所能左右,在全球汽車行業存量競爭的大背景下,各國廠商之間的內卷已經達到極致,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們應當引以為戒。
隻有循序漸進地提升技術和質量,逐步提升品牌影響力才能行穩致遠,中國製造必定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