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24 諾貝爾經濟學獎 國家繁榮之謎 如何影響社會

(2024-10-30 23:15:47) 下一個

2024 諾貝爾經濟學獎 國家繁榮之謎 如何影響社會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24

Summary

Laureates

14 October 2024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24 to

Daron Acemoglu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

Simon Johns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

James A. Robin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 USA

“for studies of how institutions are formed and affect prosperity”

They have helped us understand differences in prosperity between nations

This year’s laureates in the economic sciences – 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 and James Robinson – have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etal institutions for a country’s prosperity. Societies with a poor rule of law and institutions that exploit the population do not generate growth or change for the better. The laureates’ research helps us understand why.

When Europeans colonised large parts of the globe, the institutions in those societies changed. This was sometimes dramatic, but did not occur in the same way everywhere. In some places the aim was to exploit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and extract resources for the colonisers’ benefit. In others, the colonisers formed inclus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for the long-term benefit of European migrants.

The laureates have shown that one explanation for differences in countries’ prosperity is the societal institutions that were introduced during colonisation. Inclusive institutions were often introduced in countries that were poor when they were colonised, over time resulting in a generally prosperous popula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why former colonies that were once rich are now poor, and vice versa.

Some countries become trapped in a situation with extractive institutions and low economic growth. The introduction of inclusive institutions would create long-term benefits for everyone, but extractive institutions provide short-term gains for the people in power. As long as the political system guarantees they will remain in control, no one will trust their promises of future economic reforms. According to the laureates, this is why no improvement occurs.

However, this inability to make credible promises of positive change can also explain why democratisation sometimes occurs. When there is a threat of revolution, the people in power face a dilemma. They would prefer to remain in power and try to placate the masses by promising economic reforms, but the population are unlikely to believe that they will not return to the old system as soon as the situation settles down. In the end, the only option may be to transfer power and establish democracy.

“Reducing the vast differences in income between countries is one of our time’s greatest challenges. The laureat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etal institutions for achieving this,” says Jakob Svensson, Chair of the Committee for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llustrations

The illustrations are free to use for non-commercial purposes. Attribute ”©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llustration: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2024 (pdf)
Illustration: Income gap (pdf)
Illustration: Reversal of fortune (pdf)
Illustr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e shaped and changed (pdf)

Read more about this year’s prize

Popular science background: They provided an explanation for why some countries are rich and others poor (pdf)
Scientific background to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24 (pdf)


Daron Acemoglu, born 1967 in Istanbul, Türkiye. PhD 1992 from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UK. Professor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

Simon Johnson, born 1963 in Sheffield, UK. PhD 1989 fro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 Professor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

James A. Robinson, born 1960. PhD 1993 from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USA.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 USA.


Prize amount: 11 million Swedish kronor, to be shared equally between the laureates.
Further information: www.kva.se and www.nobelprize.org
Press contact: Eva Nevelius, Press Secretary, +46 70 878 67 63, eva.nevelius@kva.se
Experts: Tommy Andersson, +46 73 358 26 54, tommy.andersson@nek.lu.se, Peter Fredriksson, +46 76 806 70 80, peter.fredriksson@nek.uu.se, Jakob Svensson, +46 70 177 67 17, jakob.svensson@iies.su.se and Jan Teorell, +46 70 868 18 91, jan.teorell@statsvet.su.se,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for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founded in 1739, is an independent organisation whose overall objective is to promote the sciences and strengthen their influence in society. The Academy takes spe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but endeavour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ideas between various disciplines.

Nobel Prize®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the Nobel Foundation.

To cite this section
MLA style: Press release. NobelPrize.org. Nobel Prize Outreach AB 2024. Thu. 31 Oct 2024.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4/press-release/>

黃金搭檔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國家繁榮之謎 如何影響社會

2024年10月14日 作者: 胡萌 來源: 新京報

  10月14日,達龍·阿傑姆奧盧、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魯濱遜三位獲得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完全不意外,尤其是阿傑姆奧盧,許多人早就呼籲他獲得諾獎。”國內經濟學領域的多位教授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比較》研究部主管陳永偉表示,他們三人憑借對“製度如何塑造並影響國家繁榮”的深刻洞察共享此殊榮,“實至名歸,但也借了AI東風。”

  “他們三人是一個固定的團隊,是研究製度經濟學領域的黃金搭檔,其中,阿傑姆奧盧的影響更大一些。”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表示。

  阿傑姆奧盧等三人共享諾獎

  業內:他們組合在一起是無敵的

  “三位長期的合作者,呼聲一致很高,終於如願以償。”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向貝殼記者表示。

  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達龍·阿傑姆奧盧、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魯濱遜,以表彰他們在關於製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經濟繁榮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

  諾貝爾獎委員會評價稱,“縮小國與國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這些獲獎者證明了社會製度對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性。”

  “今年三位諾獎得主,我與其中兩位有過接觸。談及對他們的印象,大多數人會將光環放在阿傑姆奧盧身上,事實上,他們三人是一個固定的團隊,可以說是黃金搭檔,其中,阿傑姆奧盧的影響更大一些。”聶輝華表示,製度經濟學天然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他們雖然都研究製度經濟學,但有所差別,其中,阿傑姆奧盧側重於經濟學,約翰遜側重於金融學,魯濱遜側重於政治學,這三個組合在一起基本是無敵的。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同樣認為“阿傑姆奧盧對經濟學的貢獻整體要比其他兩位更大。”對於經濟繁榮的理解的確需要深入考慮政治體製與政治權利分配的角色,他們的工作推動了經濟學界對這一重要方向的努力。

  聶輝華表示,三位諾獎得主合作撰寫了多篇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發表於頂級期刊2001年美國經濟學評論(AER)。在這篇文章中,他們證明了製度的重要性。之前,諾斯等人也強調了製度的重要性,但沒有在因果關係上進行證明。在2001年的文章中,他們巧妙地找到了一個工具變量,解決了這個問題。

  陳永偉表示,他們憑借對“製度如何塑造並影響國家繁榮”的深刻洞察共享此殊榮,這一理論為我們揭示了國家貧富差距的根源。

  三位合作撰寫多本著作

  個別觀點曾引發比爾蓋茨批評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阿傑姆奧盧、約翰遜兩位來自麻省理工,魯濱遜則來自芝加哥大學,三位合作撰寫了多本著作。

  聶輝華表示,阿傑姆奧盧與魯濱遜合作了《民主與專製的經濟起源》、《國家為什麽會失敗》等暢銷書,其中,《國家為什麽會失敗》一書盡管觀點引人深思,但其中一些觀點過於簡單粗暴,引發熱議,比爾·蓋茨曾專門寫書評來批評這本書。此外,二人還合作了一本未在國內翻譯的書《狹隘的走廊》,主要探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最近,我強烈推薦的一本書是《權力與進步》,這是阿傑姆奧盧與約翰遜合作完成的,他們通過考察過去千年的重大技術變革得出兩個驚人結論。”聶輝華指出,首先,並非所有技術進步都能帶來經濟繁榮;其次,即使技術進步確實推動了經濟增長,這種繁榮也不一定會惠及所有普通勞動者,這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如果沒有有效的製度來平衡不同利益集團,沒有保護弱勢群體的製度,那麽技術進步可能會加劇貧富差距。

  “他們跟老一代製度經濟學家不同,他們是通過做實證研究得出結論,並展開敘事。但爭議很大。”張軍指出,他們的思想總體上還是傳承於西方中心論。“長期以來,他們的研究想弄清楚為什麽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不能發展起來。一個結論是大多數國家要麽國家能力太強,要麽太弱。在他們看來隻有歐美是最適度的。”

  高產的阿傑姆奧盧

  每周工作時間超過100個小時

  阿傑姆奧盧是一位興趣廣泛、著作等身的天才經濟學家。“阿傑姆奧盧實在是太能寫了,動不動一寫就是幾百頁的書或者是上百頁的論文。我的電腦裏存放著大量的阿傑姆奧盧的文檔,至今尚未讀完。他的寫作速度甚至超過了我閱讀的速度。”談及對阿傑姆奧盧的印象時,聶輝華表示。

  據了解,一般學者一生可能隻能在頂級的五本期刊上發表一到兩篇文章,而阿傑姆奧盧論文頻繁亮相於各大頂級期刊。哈佛大學教授曼昆甚至曾在博客中打趣道:“阿傑姆奧盧一定有個孿生兄弟在幫他寫東西,否則我無法想象一個人能有如此高產!”

  “阿傑姆奧盧與其他學者不同,他兼顧學術研究和科普工作,堪稱雙料冠軍。”聶輝華表示,我講課的時候一般會這麽形容阿傑姆奧盧,身高八尺,腰圍八尺,體格雄壯,精力充沛。他每周工作時間超過100個小時,因為太勤奮的打字了,甚至把手指都打壞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阿傑姆奧盧對AI技術的蓬勃發展也給予了密切關注。與許多對AI樂觀的學者不同,他持謹慎態度。他指出,技術具有雙重潛力,既可能改善社會福利,也可能加劇不平等。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從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得主來看,人工智能都是獲獎的主要元素。在預測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不少人士將目光瞄向了與人工智能研究相關的學者。“如果經濟學選AI得獎的話,其中之一應該是阿傑姆奧盧,他寫了大約18篇關於人工智能的文章,廣泛討論了自動化或機器人對人們收入和社會福利的影響。”

窮國與富國在何處分野?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很現實”

第一財經•10-14 作者:高雅 ? 馮迪凡    責編:謝涓

當地時間10月14日,一年一度的“諾獎季”迎來了最後一項大獎,即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揭曉。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達龍·阿傑姆奧盧(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魯濱遜(James A. Robinson)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獲得,他們在“製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經濟繁榮”方麵的研究貢獻得到了表彰。

負責評選和頒發獎項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價稱,今年的三位獲獎者對國家之間為何存在巨大的繁榮差異提出了新的見解。通過研究歐洲殖民者引入的不同政治和經濟製度,三位經濟學家證明了製度與經濟繁榮之間的密切關係。他們還開發了理論工具,解釋了為何製度差異會長期存在,以及製度如何改變的問題。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經濟所博士生導師、長聘副教授謝丹夏與這三位經濟學家頗有交集。在美國讀書期間,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選修過阿傑姆奧盧的經濟增長課程;也曾與西蒙·約翰遜同在彼得森經濟研究所共事;在謝丹夏獲得博士學位的芝加哥大學,詹姆斯·魯濱遜長期擔任教職。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學界普遍認可他們三位在研究上的貢獻,尤其是他們2001年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的《比較發展的殖民起源》,這是製度經濟學的一大突破。這篇文章目前的引用量已達18000次。在經濟學領域,一般認為引用量超過1萬的文章都存在榮獲諾獎的可能。他們的文章已接近2萬次引用,獲獎也是意料之中。”

製度如何影響繁榮

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介紹,三位經濟學家在2001年的論文中研究了歐洲人在全球範圍內的殖民化曆史。他們發現,殖民者從16世紀起在不同地區引入或保留的政治和經濟製度,是造成當前國家繁榮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殖民時期最富裕的地區如今卻成了最貧窮的地區。

這種“命運的逆轉”與殖民者的死亡率息息相關。研究發現,殖民者死亡率越高的地區,如今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往往越低,因為高死亡率地區往往是緣於建立了掠奪性製度,目的是迅速獲取資源,而不是長期發展。

《比較》雜誌研究部主管陳永偉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從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增長就是經濟學家最為關心的問題。20世紀60至70年代,“新經濟史學家”如諾貝爾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提出,保護私人產權的製度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即從製度角度來看待經濟增長。然而,這一領域早期的研究多停留在“講故事”層麵,缺乏嚴謹的計量分析,未能解決地理決定論與製度決定論的爭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其介紹詞中也寫道,證明社會製度與經濟繁榮之間的因果關係並非易事。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差異不僅僅表現在製度上,也涉及其他因素。為了找到答案,獲獎者采用了創新的實證方法。

“阿傑姆奧盧和其合作者用十分巧妙的方法,驗證了製度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例如,他們研究了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死亡率,發現殖民者在適宜居住的地區建立了包容性製度,而在高死亡率地區則實行掠奪性政策。他們精密的統計分析顯示,各地早期殖民者的死亡率和當前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有著十分顯著的負相關關係,證明了製度對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影響。”陳永偉解釋稱。

謝丹夏回憶起他在阿傑姆奧盧課堂上的經曆:“在講授經濟增長那門課時,阿傑姆奧盧當然會講到他那篇經典的文章。除了實證方法,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能夠用非常嚴謹的數學把政治經濟學中的製度思想進行建模。我認為,這是他與另外兩位諾獎得主不同的地方之一。他在實證和理論方麵的造詣可能更深,尤其是在創新性的建模上。”

而在證明了製度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後,阿傑姆奧盧進一步研究了製度的演化規律。例如,他對“政治的科斯定理”表示質疑,即製度變遷是通過談判達成最有效率的結果。在他看來,製度變革的原因不是其效率而是各集團政治力量的變化,如果在舊製度中受損的階層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製度變遷,那麽有效率的製度就不會出現。

陳永偉解釋說,在阿傑姆奧盧的觀點中,製度變化並不總由效率驅動,西歐勞動力價格的上升提升了勞動者的地位,而不是效率改變導致莊園製興起。製度演進的關鍵在於缺乏第三方保證機製,導致集團衝突和製度不穩定。最終,勝利的精英集團選擇製度的標準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國家整體利益,隻有在兩者恰巧一致時,根據激勵相容的原則,好的製度才會出現。

諾獎近年來青睞“現實問題”?

瑞典皇家科學院稱,如今,全球最富有的前20%國家比最貧窮的20%國家要富裕約30倍。盡管最貧窮的國家有所進步,但仍無法趕上最富有國家的步伐。他們認為,今年的獲獎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解釋了這一現象為何持續。

長期追蹤諾貝爾經濟學獎動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近幾年諾獎的頒發情況來看,大多表彰的是針對現實重大問題的研究。他解釋說:“2019年的諾獎頒發給了減輕全球貧困方麵的實驗性研究,2022年的研究解決的是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發的,2023年的獎項則給了勞動經濟學的性別差異研究,今年的獲獎者研究了國家繁榮水平差距背後的原因。”

謝丹夏稱,每年的諾獎頒布周,也是全球科研工作者的狂歡節。“在芝加哥大學經濟係,每年經濟學諾獎頒布的前幾天,博士生們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活動。每人出1美元,寫上一個自己預測的諾獎得主姓名,放入投票箱;諾獎公布後,預測正確的同學將平分所有獎金。”他講述道。

謝丹夏舉例稱:“2022年的諾獎得主之一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也出身芝加哥大學,他們的研究主要是關於金融中介和銀行擠兌模型。這對金融風險管理有著重要意義,幫助我們理解如何避免銀行擠兌,並提供了理論模型和解決方案。這不僅是學術界關心的,上至央行下到普通儲戶也會關注,因為它直接影響到金融係統的穩定和儲戶的利益。例如,戴蒙德教授的貢獻與我國2015年開始實行的存款保險製度有密切關係,他的理論幫助了這一製度的設立。如今,我們每個銀行賬戶都有50萬元的存款保險額度,這在降低銀行擠兌風險方麵起到了積極作用。”

謝丹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每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之所以備受財經界關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獲獎理論往往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他說:“今年的獲獎理論特別重要,它探討了為什麽有些國家會貧窮,有些國家會繁榮。這些問題涉及如何讓一個國家變得富裕,關係到人類的重大社會福利和切身利益,所以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顯然,製度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

謝丹夏認為:“這些經濟學家的研究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是關乎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質、財富管理和金融安全,這也是為什麽這些研究成果能引起如此廣泛的公眾關注的原因。”

有可能二次獲諾獎的AI質疑者

李仁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外界很容易將諾貝爾經濟學獎誤認為對某位傑出人物的表彰,但事實上,這是對某項特定成就的表彰。換言之,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可能會二次獲獎。他稱:“我們可以看到,在物理和化學領域已有兩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某位經濟學家二次獲獎也是遲早的事。”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阿傑姆奧盧未來也很可能因人工智能(AI)領域的研究獲得諾獎。謝丹夏說:“阿傑姆奧盧在經濟學中的貢獻不僅限於製度經濟學。雖然這次獲獎主要是表彰他們對製度及其對國家貧窮或繁榮影響的研究,但阿傑姆奧盧在經濟增長、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領域也有很多貢獻。”

1967年出生的阿傑姆奧盧今年57歲,於1992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獲得博士學位。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一年後,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係。在2005年,他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獎章。

在AI爆發增長的時代,人們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是,微軟、亞馬遜和Meta等雲計算超大規模企業對英偉達GPU的大量投資不會帶來相應的收入激增。

而長期以來,阿傑姆奧盧對AI的潛力都心存疑慮。他認為,AI隻能適度提高生產力,未來十年對美國經濟產出貢獻不會超過1%。他在最近一次采訪中表示,AI基礎設施投資可能無法滿足投資者的盈利預期。換言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可能無法實現,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實現。

阿傑姆奧盧表示,在未來十年中,可能隻有5%的工作會受到AI的重大影響,“很多錢都會被浪費掉”,“你不可能從這5%中獲得經濟革命”。

阿傑姆奧盧認為,未來AI有三種可能的發展前景,但都不是特別樂觀。其中,最樂觀的情況是,AI炒作降溫,該技術的一些應用站穩腳跟,其狂熱會持續到2025年,最終導致科技股崩盤,類似於互聯網泡沫時期發生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和技術高管會對AI失去興趣,從而導致“AI的春天之後是AI的冬天”。

不過,雖然阿傑姆奧盧對Chat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所能做的事情印象深刻,但可靠性問題意味著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在工作場所取代人類。

“你需要高度可靠的信息,或者這些模型能夠忠實地執行以前工人所做的某些步驟。”阿傑姆奧盧說,在少數情況下,這些模型可以做到這一點,但需要一些人工監督,比如編碼,“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做不到。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現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