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Technocracy 技術官僚製

(2024-09-12 03:49:19) 下一個

Technocracy 技術官僚製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chnocracy#:~:text=

技術官僚製是一種政府形式,決策者是根據他們在特定責任領域的專業知識選出的,特別是在科學或技術知識方麵。技術官僚製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其他精英統治理論的傳統,並承擔了國家對政治和經濟問題的全麵控製。[1]

這種製度與代議製民主形成了鮮明對比,代議製民主認為民選代表應該是政府的主要決策者,[2]盡管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取消民選代表。決策者是根據專業知識和表現選出的,而不是政治派別、議會技能或受歡迎程度。[3]

技術官僚一詞最初用於表示將科學方法應用於解決社會問題。在最極端的形式中,技術官僚製是整個政府以技術或工程問題的形式運行,而且大多是假設性的。在更實際的用法中,技術官僚製是指由技術人員管理的官僚機構的任何部分。民選官員任命專家和專業人士來管理各個政府職能並提出立法建議的政府可以被視為技術官僚政府。[4][5]這個詞的一些用法指的是一種精英統治形式,即最有能力的人掌權,表麵上不受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6]批評者認為,“技術官僚鴻溝”挑戰了更具參與性的民主模式,將這些鴻溝描述為“采用技術官僚原則的管理機構與旨在為政府決策做出貢獻的普通公眾之間存在的效力差距”。[7]

術語的曆史

技術官僚一詞源於希臘語τ?χνη,tekhne 意為技能,κρ?τος,kratos 意為權力,如治理或統治。加州工程師威廉·亨利·史密斯通常被認為是在 1919 年發明了技術官僚這個詞的人,用來描述“通過他們的仆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代理而實現的人民統治”,盡管這個詞之前曾多次被使用過。[6][8][9]斯密斯在 1919 年發表於《工業管理》雜誌 (57) 的文章《‘技術統治’——實現工業民主的途徑和手段》中使用了“技術統治”一詞。[10] 斯密斯的用法指的是工業民主:一場通過現有公司或革命將工人納入決策的運動。[10]

20 世紀 30 年代,受霍華德·斯科特及其創立的技術統治運動的影響,技術統治一詞開始意味著“通過技術決策進行治理”,使用能量價值度量。斯科特提議用以爾格或焦耳等單位計價的能源證書取代貨幣,總金額相當於適當的國家淨能源預算,然後根據資源可用性在北美人口中平均分配。[11][2]

在常見用法中發現了派生詞“技術統治者”。技術官僚這個詞可以指憑借自己的知識行使政府權力的人[12],“強大的技術精英”或“主張技術專家至上的人”。[13][4][5] 麥克唐納和瓦爾布魯齊將總理或部長定義為技術官僚,條件是“在被任命為政府官員時,他們:從未擔任過任何政黨的公職;不是任何政黨的正式成員;並且據稱擁有公認的非黨派政治專業知識,這些專業知識與政府中擔任的職務直接相關”。[14] 在俄羅斯,俄羅斯總統經常根據政治圈外的技術專長提名部長,這些人被稱為“技術官僚”。[15][16]

先驅

在技術統治一詞被創造出來之前,各種個人,尤其是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家,都提倡技術專家治理的技術統治或準技術統治思想。這種思想表現為相信國家對經濟的所有權,國家職能從純粹的哲學統治轉變為對事物的科學管理和在科學管理下指導生產過程。[17] 根據丹尼爾·貝爾的說法:

“聖西蒙對工業社會的願景,一種純粹的技術統治願景,是一種規劃和理性秩序的係統,社會將在其中指定其需求並組織生產要素來實現這些需求。”[18]

貝爾引用聖西蒙的思想,得出結論,通過理性判斷“管理事物”是技術統治的標誌。[18]

俄羅斯科學家和社會理論家亞曆山大·波格丹諾夫也預見了技術統治過程的概念。波格丹諾夫的小說和政治著作都具有極強的影響力,表明他擔心即將到來的反資本主義革命可能導致

廣告到技術官僚社會。[19][20]: 114

從 1913 年到 1922 年,博格丹諾夫全身心投入到撰寫一篇冗長的哲學論文《組織學:通用組織科學》中。組織學預見了許多係統分析的基本思想,後來被控製論所探索。在《組織學》中,博格丹諾夫提出將所有社會、生物和物理科學視為關係係統並尋求構成所有係統基礎的組織原則,從而將它們統一起來。

可以說,柏拉圖的哲學王理念代表了一種技術官僚主義,在這種技術官僚主義中,國家由擁有專業知識的人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是善的知識而不是科學知識。[需要引證]柏拉圖的主張是,那些最了解善的人應該被賦予領導國家的權力,因為他們會帶領國家走向幸福之路。雖然對善的認識不同於對科學的認識,但統治者的任命是基於對技術技能的掌握,而不是民主授權。

特征

技術官僚是受過技術培訓和從事職業的個人,他們認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可以通過應用技術和相關應用來解決。行政科學家 Gunnar K. A. Njalsson 認為,技術官僚主要受其認知“問題解決思維”的驅動,部分受特定職業群體利益的驅動。他們的活動和他們思想的日益成功被認為是現代技術傳播和“信息社會”這一意識形態概念背後的關鍵因素。技術官僚可能與“經濟官僚”和“官僚”區分開來,後者的問題解決思維與技術官僚不同。[21]

例子

前蘇聯政府被稱為技術官僚。[22]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等蘇聯領導人往往具有技術背景。 1986 年,89% 的政治局委員都是工程師。[22]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過去大多是專業工程師。根據對中國人口超過 100 萬的城市政府的調查,發現 80% 以上的政府人員受過技術教育。[23][24]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年計劃,國家幹線公路係統、中國高速鐵路係統和三峽大壩等項目已經完工。[25][需要頁麵] 在中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一批金融和經濟領域的技術官僚被高科技技術官僚所取代。[26][27]

2013 年,歐盟圖書館在介紹其立法結構時,將歐盟委員會稱為“技術官僚機構”,對歐盟立法過程擁有“立法壟斷權”。[28]簡報指出,這種將歐洲議會提升為否決和修訂機構的製度“最初源於戰後歐洲對政治進程的不信任”。這種製度不同尋常,因為委員會唯一的立法倡議權通常與議會有關。

歐洲議會民主製中的幾個政府被貼上了“技術官僚”的標簽,因為未經選舉的專家(“技術官僚”)擔任重要職位。[4]自 1990 年代以來,意大利在經濟或政治危機時期有過幾屆這樣的政府(意大利語為 governoro tecnico),[29][30]其中包括經濟學家馬裏奧·蒙蒂主持的由未經選舉的專業人士組成的內閣。[31][32] “技術官僚”一詞適用於由民選專業政治家組成的內閣,由非民選總理領導的政府,例如 2011-2012 年希臘政府由經濟學家盧卡斯·帕帕季莫斯 (Lucas Papademos) 領導,以及捷克共和國 2009-2010 年看守政府由國家首席統計師揚·菲舍爾 (Jan Fischer) 主持。[5][33] 2013 年 12 月,在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會談推動的全國對話框架下,突尼斯各政黨同意成立由邁赫迪·朱馬 (Mehdi Jomaa) 領導的技術官僚政府。[34]

文章“技術官僚:像機器一樣的思維”[5] 指出,新加坡可能是技術官僚的最佳代言人:那裏的治理體係中的政治和專家成分似乎已經完全融合。桑迪·桑德福特(Sandy Sandfort)在 1993 年發表於《連線》雜誌的一篇文章[35]中強調了這一點,他在文章中描述了該島早期的信息技術係統,使其有效地實現了智能化。

工程

唐納德·斯塔比爾(Donald Stabile)效仿塞繆爾·哈伯(Samuel Haber)[36] 認為,在 19 世紀末美國的新企業資本主義企業中,工程師麵臨著物理效率與成本效率之間的衝突。由於他們對市場需求的看法,工程師所在公司的注重利潤、非技術性的經理經常對產品施加限製

工程師希望承擔的項目。

所有投入的價格都隨著市場力量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打亂了工程師的精心計算。結果,工程師失去了對項目的控製權,必須不斷修改計劃。為了保持對項目的控製,工程師必須嚐試控製這些外部變量並將其轉化為恒定因素。[37]

技術統治運動

主要文章:技術統治運動

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托斯丹·凡勃倫是技術統治的早期倡導者,並參與了技術聯盟,霍華德·斯科特和 M. 金·哈伯特也是如此(後者後來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論)。凡勃倫認為技術發展最終會導致經濟事務的社會主義重組。凡勃倫將社會主義視為社會持續進化過程的一個中間階段,這一過程將由企業係統的自然衰落和工程師的崛起帶來。[38] 丹尼爾·貝爾認為凡勃倫與技術統治運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39]

1932 年,霍華德·斯科特和馬裏恩·金·哈伯特成立了技術統治公司,並提議用能源證書取代貨幣。該組織認為,應該賦予不關心政治、理性的工程師權力,引導經濟實現生產和消費的熱力學平衡,從而消除失業和債務。[2]

技術統治運動在 20 世紀 30 年代初大蕭條期間在美國短暫流行。到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人們對該運動的興趣逐漸下降。一些曆史學家將衰落歸因於羅斯福新政的興起。[40][41]

曆史學家威廉·E·阿金拒絕接受這一結論。相反,阿金認為,該運動在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衰落的原因是技術官僚未能設計出“可行的政治理論來實現變革”。[42]阿金假設許多技術官僚仍然直言不諱、不滿,並且常常同情反對新政的第三方努力。[43]

批評

批評者認為,在不同程度上由技術官僚控製的管理機構與普通民眾之間存在“技術官僚鴻溝”。[7] 技術官僚鴻溝是“采用技術官僚原則的管理機構與旨在為政府決策做出貢獻的普通民眾之間存在的效力差距”。[7] 技術官僚特權化技術專家的意見和觀點,將他們提升為一種貴族,同時邊緣化普通民眾的意見和觀點。[44][45]

隨著大型跨國科技公司(例如 FAANG)的市值和客戶數量不斷膨脹,對 21 世紀技術官僚政府的批評認為,它在美國政治中的表現不是“壓迫和暴力的專製噩夢”,而是一個幕後操縱者:一個由馬克·紮克伯格和整個“科技巨頭”高管群體指揮的民主陰謀集團。[46][47] 約翰·G·岡內爾 (John G. Gunnell) 在 1982 年發表於《技術與文化》雜誌的文章《技術官僚形象和技術官僚理論》中寫道:“……政治越來越受到技術變革的影響”,特別提到了 1973-1975 年經濟衰退後長期繁榮的到來和互聯網的誕生。[48][49] 岡內爾接著補充了三個層次的分析來描述技術的政治影響:

“政治權力傾向於技術精英”。

“技術已經變得自主”,因此政治結構無法滲透。

“技術(和科學)構成了一種新的合法化意識形態”,並戰勝了“部落主義、民族主義、宗教中的十字軍精神、偏執、審查製度、種族主義、迫害、移民和移民限製、關稅和沙文主義”。[48][50]

在三個分析層麵上,岡內爾都預言了技術對政治進程的滲透,並指出兩者(即技術和政治)的糾纏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權力集中在那些接受過高級技術培訓的人,即技術官僚身上。[48]在岡內爾著作發表四十年後,無論好壞,技術和政府都變得越來越緊密地交織在一起。[51][52][53] Facebook 可以被視為一個技術官僚的縮影,一個“技術官僚民族國家”,其網絡空間人口超過任何陸地國家。[54]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批評人士擔心,社交媒體網絡(例如 Twitter、YouTube、Instagram、Pinterest)的興起,加上“主流參與度的下降”,會使“聯網的年輕公民”受到算法機製的隱蔽脅迫和灌輸,而不那麽陰險的是,他們主要基於“社交媒體參與度”說服特定候選人。[55][56][57]

政治學家馬修·科爾 (Matthew Cole) 在 2022 年發表在《波士頓評論》上的一篇文章中強調指出了技術官僚體製的兩個問題:它造成了“不公正的權力集中”和依賴“有缺陷的知識理論”。[58] 關於第一點,科爾認為技術官僚體製將公民排除在政策製定過程之外,同時使精英受益。 關於第二點,他認為在技術官僚體製中,專業知識的價值被高估了,並指出了另一種概念“智能民主”,即利用普通公民的知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