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華容縣安置點裏轉移群眾生活如何,記者一線探訪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顏珂
文字作者:申智林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大湖之南丨華容縣安置點裏轉移群眾生活如何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申智林
7月5日,團洲垸發生決口以後,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原則,湖南省全力組織垸內蓄洪區和安全區超7000名群眾向安置點轉移。截至7月9日下午,除部分群眾選擇投親靠友外,包括縣職業中專、實驗小學等在內的多個安置點,累計接收轉移群眾4171人。
到安置點,群眾住宿環境怎麽樣,吃穿用度是否有保障,醫療服務是否跟得上……帶著問題,記者連續多日,到各個安置點進行了現場探訪。
走訪中記者發現,來自政府各個部門、街道社區、學校,以及社會公益組織和誌願者等各方力量,全力以赴,通力協作,共同為受災群眾搭建起一個“臨時家園”。相比於6日清晨,多個安置點的人員都有所增加,一些原本選擇投親靠友的群眾,也選擇到集中安置點生活。
救災物資送達安置點。吳茜薇攝
縣職業中專安置點的登記台前,不時有受災群眾前來谘詢。李軍輝嗓子沙啞,和同事一道,耐心予以回應。分配房間、發放物資、協調誌願者跟進服務……作為職業中專的黨總支書記、校長,這幾日,他平均每天接電話200多個,其中多數涉及物資的接收和發放——細致協調,就為了確保群眾生活需求保障不斷檔。
災害發生後,湖南省緊急向華容調配5000個應急包、3200張折疊床及被褥等物資,社會各界人士捐贈物資也持續不斷運往各安置點。
在內蒙古上大學的19歲華容小夥羅嘉懌在火車上聽到受災消息,直奔安置點當起誌願者。這幾天,他和其他100多名青年學生,穿上紅馬甲,奔忙在職中的校園裏,搬運物資、引導群眾、維持秩序,讓各類物資盡快到達群眾手中。
“生活很周到。”團北村村民胡得林說,來到安置點後,自己領取了日用物資,分配到獨立床鋪,房間裏有空調,一日三餐管飽吃好基本能夠做到。
受災群眾在登記信息。吳茜薇攝
轉移群眾中,不少都是老年慢病患者,倉促間沒有帶藥品。縣實驗小學安置點裏,查體、量血壓、發放藥品……華容縣中醫醫院派駐的醫療隊以黨員為引領,24小時駐紮在這裏,專為安置點的群眾送藥問診。
60多歲的團勝村村民高平腿腳疼到不能挪步,在醫務室初檢之後,被建議做進一步檢查。等候在此的救護車,及時將她轉診至醫院。“盡管從學校到我們醫院隻有800米,隻要有需求,我們的服務隨時跟上。”華容縣中醫醫院副院長吳四紅說。
為確保安置群眾身體健康,各安置點都配備醫療室,對所有入住群眾進行健康檢查。孕產婦、心腦血管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腫瘤患者等人群被重點關注。
“有些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因為體質原因,需要特定品類的藥物,我們盡全力為他們備齊藥品。”吳四紅說。
孩子們在安置點閱覽室看書。吳茜薇攝
走進華容縣實驗小學閱覽室裏,數十個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看書、寫作業。“轉移到實驗小學安置點的群眾中,幼兒園到初中階段的孩子有將近50名。”學校黨務專幹、心理老師徐忠豔說,“為了減輕險情給孩子們心理帶來的影響,我們組織隊伍,為孩子們做心理輔導。”
關注心理健康,華容縣各安置點都配備了以骨幹心理教師牽頭的心理疏導組。在宿舍每層樓安排心理服務誌願者,發現有群眾情緒不穩定,及早引導疏導。
據了解,目前,各安置點規範設置誌願服務組、接待組、綜合協調等7個小組,按照有衣穿、有飯吃、有幹淨水喝、有安全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等“五有”標準,全力保障受災群眾安心生活,順利重返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