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2022年 看日本汽車工業現狀

(2024-06-21 00:38:09) 下一個

從2022年的世界500強,看日本汽車工業現狀

2022-08-11 作者:深圳寧南山

《財富》雜誌頒布了2022年度的世界500強,隻看製造業,日本進入了世界500強的製造業企業按照營收排名為: 豐田、本田、日立、索尼、日產、鬆下、日本製鐵、日本電裝、三菱電機、日本鋼鐵工程、三菱化學、愛信、三菱重工、佳能、富士通、武田製藥、鈴木、住友電工、東芝、普利司通,總共20家。
 
很顯然其中汽車公司絕對領先,營收前五位有三家是汽車公司。唯一一家營收超過2000億美元的日本製造業公司是豐田,同時營收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的日本製造業公司也隻有一家,就是本田,其他公司營收都在1000億美元以下。
 
這20家世界500強的日本製造業巨頭裏麵,汽車整車公司就有4家。當然日本其實是五大整車廠,馬自達此次未能入選世界500強,不知道是為什麽,從營收上看應該列入的。
其他日本電裝,愛信,普利司通三家也是汽車零部件公司,這就已經是7家的數量了。
實際上其他的13家裏麵住友電工,日立旗下的日立汽車係統公司,鬆下旗下的鬆下汽車係統公司,三家公司2021年都有上百億美元的營收來自汽車零部件業務。
另外三菱電機在2021年也有60多億美元的營收來自汽車零部件業務。
日本汽車公司這幾年的發展究竟如何,我們可以看一下情況。
下圖是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豐田的營收和利潤曲線,來自財富中文網的官網。
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以十年維度對比的話,豐田的營收從2009年的2118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3.4億美元。當然要注意,這裏的2021年其實是指2021年4月~2022年3月這個財季,《財富》雜誌並沒有轉換成自然年的營收。
豐田公司的利潤在2008年~2021年這十三年間的最高值發生在2021年,當年為253.71億美元,這個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所以說,看起來豐田的表現還是不錯的,盡管他們在2012年就達到了2657億美元的營收,2021年的營收僅僅比2012年增長了5.1%,但如果我們再看下其他日本汽車公司的表現,就知道豐田已經是日本表現最好的汽車公司了。
下圖是本田汽車公司的營收,2009年營收為924億美元,而在2018年達到了營收巔峰的1433.03億美元,之後在2019年~2020年出現了連續的下滑,2020年為1242.4億美元,到了2021年恢複到了1295.5億美元,但仍未恢複到2018年的峰值。
而本田汽車的利潤巔峰發生在2017年,當年利潤為95.61億美元。
所以對於本田公司而言,2021年不管是營收還是淨利潤,相比曆史最好水平都是衰退的。
 
相比於頭部公司的豐田和本田,顯然其餘的日本汽車公司處境更加不妙。
日產汽車公司的營收巔峰發生在2011年的1191.66億美元,之後在2012年~2015年出現了連續四年的營收下滑。2016年略有回升,但是在2017年~2020年又出現了連續四年的下滑,到2020年營收還有741.7億美元,這個降幅應該說有點大。到了2021年也隻是小幅度恢複到了749.9億美元,隻有2011年巔峰時期的62.9%。
而值得注意的是,日產汽車公司的利潤,2017年是2008年~2021年這十四年的利潤最高值,達到了67.41億美元,而在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虧損,2021年日產公司扭虧為盈,利潤為19.19億美元,但隻有曆史巔峰水平的28.47%。
 
感覺日本的汽車公司在逐漸分化,最大的豐田汽車營收是本田的兩倍,而本田的營收又是日產的172.8%,隻有豐田還在持續增長。
鈴木汽車公司的營收巔峰則發生在2018年的349.18億美元,之後在2019年~2020年連續下滑,到2020年隻有299.81億美元,2021年營收恢複到317.65億美元,該年淨利潤為14.27億美元。
而鈴木汽車公司2008年~2021年的利潤最高值,出現在2017年,為19.47億美元。
鈴木公司2021年的營收和利潤也不及曆史最好水平,分別為曆史最高水平的91%和73.3%。
 
然後是馬自達公司,這家公司未能入選2022年度的財富雜誌世界500強,其2008年~2021年的營收巔峰發生在2018年,為321.5億美元。之後在2019年~2020年出現了連續的下滑,馬自達的利潤巔峰發生在2014年,為14.44億美元。
2021年馬自達的營收同比增長了8.4%,達到了3.12萬億日元,按照2021年日元兌換美元109.89的平均匯率則為284億美元,淨利潤大約800億日元,折合約7.3億美元。
馬自達2021年的營收和利潤分別是曆史最高水平的88.3%和50.6%。
 
這就有點意思了,如果我們把日本五大汽車公司拉齊了一起看:
2008年~2021年的利潤巔峰,除了豐田在2021年創下曆史最高水平外,其他四家日本汽車公司的淨利潤巔峰,馬自達是2014年,本田,日產,鈴木都是2017年。
而2008年年~2021年的營收巔峰,除了豐田是在2021年外,日產發生在2011年,本田,鈴木,馬自達三家都發生在2018年。
所以2017年~2018年看起來成為了日本五大整車廠中四家的頂峰,隻有豐田在之後繼續增長,營收和淨利潤在2021年繼續創下新高。可能跟其實力最強有關係,又可能是因為底部的日係汽車公司衰退,因此部分份額轉移到了頭部的豐田。
總之,日本五大汽車公司除了豐田以外,其他四大汽車公司在2017年~2018年之後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均比曆史最高水平有所衰退。
而唯一在增長,表現最好的豐田,2021年的營收也隻比2017年增長了5.1%,淨利潤比2017年增長了12.7%。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這幾年中美電動汽車公司的崛起,彭博社的記者列舉了特斯拉營收的變化,雖然他用的是粗略數字,但是好處是很方便記憶。
 
這些枯燥的數字不太直觀,我就把2015年~2020年的營收曲線畫出來,可以看出2016年特斯拉的營收也才70億美元。到了2018年,特斯拉營收變成了220億美元,比2016年多出了150億美元。
而2021年特斯拉的營收達到了540億美元,竟然比2016年多出了470億美元,這多出來的接近500億美元的營收,那麽誰的營收受到擠壓了呢?顯然不是中係汽車公司了,而是日係,歐係和美係的燃油汽車公司。
 
日係汽車公司這種變化和分化的情況,在中國市場也可以看出來,2021年我國乘用車市場汽車銷量為2014.6萬輛,比2020年的1929.2萬輛有所增長。
 
而看日係車在華銷量的變化,也呈現出了分化的特征。鈴木已經基本退出中國,而2021年在中國的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四大日係車企中,在中國市場這個大盤整體增長的情況下,僅有豐田實現了8.2%的增長,其他三家都出現了衰退。
 
在2022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產銷分別增長了6%和3.4%,繼續實現了增長。
但是如下圖所示,這個銷量的增長主要是來自中國國產品牌,其中尤其是以電動車的增長為主要動力,而日係的份額和銷量則在大盤增長的情況下同比去年有所下降。
 
2022年上半年,這裏麵馬自達和鈴木在中國的銷量已經很少了,我們就不計算了。
日係三強在中國的銷量都出現了繼續下滑:
豐田旗下的廣汽豐田增長6.5%,一汽豐田下降12.0%,總體呈現下降了9.7%左右。
本田旗下的廣汽本田下降3.5%, 東風本田下降22.3%。
而東風日產下降21.9%。
日係車在中國市場大盤增長的情況下,隻有半個豐田還在增長,總體呈現繼續下滑的態勢。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以及共同社的報道,2022年上半年,包括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鈴木,斯巴魯、三菱,大發工業在內的8家日本乘用車製造商的全球總產量為1142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6%;
如果按照銷量計算,則上半年全球總銷量1163萬輛,同比下降11.4%。
對於日本的產業發展情況,目前看其發展確實不太好,雖然短期內有疫情、芯片短缺、日本本土市場需求下降等多重因素,從長期而言,我依然是不太看好的。
有兩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這一輪電動汽車的崛起不僅僅是電動化,而且更核心的競爭力是來自智能化,包括人機交互的智能座艙和無人駕駛技術,而日本在這方麵是弱項。
日本在智能手機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產業競爭慘敗,反應其在ICT技術方麵的落伍。
我反正不好想象豐田、本田、日產這樣的硬件型日本汽車公司能造出優秀的智能化汽車產品,盡管我覺得他們造出一款續航能力、動力優秀的電動汽車並沒有問題。
第二個原因,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電動汽車的領頭羊公司都是堅決走電動汽車路線的“新公司”。美國特斯拉是2003年成立的,做汽車之初就主攻電動汽車技術。比亞迪盡管最開始是做燃油車,但也是中國最早也最堅決搞電動汽車的公司,2008年就推出了混合動力汽車F3DM,至今已經耕耘了十幾年的時間。
而中國冒出的一些造車新勢力也是因為電動汽車而生的,像蔚來和小鵬是2014年成立的,理想是2015年成立的。
換言之,中國和美國最為炙手可熱的電動汽車公司都不是傳統汽車巨頭。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傳統巨頭就一定不能變革,像當年三星就成功從功能機轉型到了智能手機。但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產業變革,原有的巨頭中能跟上時代發展的隻有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會難以完成變革而退出。
今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超過500萬輛總體而言是比較確定的事情,而顯然日本並沒有從中分到多少羹,新能源汽車裏麵日係供應商的比例也小得多。
總之,從目前的情況看,日本汽車領先的時代似乎在逐漸落幕。
但我們也並不急著下結論,畢竟從其他的產業來看,新的賽道來臨時,老的傳統巨頭盡管一定會有死掉的,但也有成功實現變革的。日係有五大整車巨頭,我總覺得其中還是會有一兩家甚至更多有完成變革的可能,這個局麵等三年後的2025年再看,會更加清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寧南山 (ID:ningnanshan2017),作者:深圳寧南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