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沃頓商學院院長 中美貿易戰是創新爭奪戰

(2024-05-27 17:10:52) 下一個

沃頓商學院院長:中美“貿易戰”本質是創新爭奪戰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E6%B2%83%E9

Dean a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91 articles 

Editor's note: The original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Professor Geoffrey Garrett. The article, “The 'Trade War' is Really About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was first published on April 9, 2018. Read it here.

中美之間關稅製裁的升級困擾著金融市場。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場“可控製的、精心策劃的貿易衝突”,但此次“貿易戰”的實質或許已遠超其字麵意義。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雙方實際爭奪的不是貿易,而是誰來引領21世紀的全球創新。這意味著,我們的重點應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和人工智能,而不是僅僅在鋼鐵、大豆和太陽能電池板。

受到總統大選的推動,特朗普政府大談特談過去15年裏,工資和就業與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猛漲之間的聯係。但是美國政府更加擔心的是中國對美國在創新經濟中全球主導地位的實質性挑戰。新興勢力挑戰傳統強國通常是指中美之間不斷提升的軍備競賽,但也可以用來描述中美在未來創新方麵的競爭。

我們先來看一些事實。中國已建成的高鐵比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看看下麵圖中那條震撼人心的新渝貴高鐵);中國的移動支付規模是美國的50倍;去年,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超過了全球其他任何國家;中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是美國的兩倍多……

按市值計算,蘋果、亞馬遜、臉書、穀歌和微軟穩居全球前10大公司之列。阿裏巴巴和騰訊兩家中國公司在幾年前也晉身前十之列,並且它們的排名還在不斷上升。

高盛估計從2012年到2016年間,美國對AI的總投資約為18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隻有20億美元——美國遙遙領先。但到2020年,中國預計對AI的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左右,意味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將建立巨大的競爭優勢。

毫無疑問,大多數最先進的新基礎技術仍將繼續出自美國。客觀地說,中國要改變這種情況仍將需很長時間,乃至幾十年。但是中國有著異乎尋常的能力,能快速並大規模地應用和改造美國技術。如果創新的定義是把想法轉化為實際成果,中國已經是一個創新經濟體了。

這正是特朗普政府真正擔心的。透過有關“貿易戰”推文的表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美國政府對中國和未來創新的關注。

美國貿易代表就新征關稅依據的報告名為《中國有關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相關的行為、政策和做法》,從名稱上就可看出,這和鋼鐵或者製造業工作崗位毫無瓜葛。

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中強勢而備受爭議的規定,美國總統可就“不合理或有歧視性、以及幹擾或限製美國商業的法案、政策或做法”采取任何他認為適當的行動,這份報告實際上是用來檢驗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采取行動的正當性。

 以上這些又進一步提出了三個重大問題:

 1.   中國是否在創新經濟方麵“不合理地”限製了美國商業?

毫無疑問,中國政府製定了積極的“產業政策”,意在將該經濟體從低成本的組裝製造基地轉變為21世紀前沿產業的全球領導者。這是中國領導人為中國定下的宏大目標的核心。

過去,美國政府一直抱怨政府投資在全球市場造成“不公平競爭”,例如歐盟強力支持空客挑戰波音,但美國對中國的主要牢騷不在於此。實際上,美國不滿的是中國對美國公司在華經營設定了不公平的監管條件,但中國這麽做理由也很充分。中國政府管製美國公司的在華經營,既為保護本國公司,也為確保中國公司可以獲得美國先進的知識產權,這點毋庸置疑。

我接受的經濟學教育告訴我,“誰贏得”創新不重要,因為全世界都會從更多創新中獲益,無論創新出自何處。

舉個例子,通用汽車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建立的合資公司已有15年曆史,如今這家合資公司令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量比在美國的還高,這對通用汽車的盈利大有幫助。但與此同時,這也增加了中國很快擁有能和通用在國內外正麵競爭的全球性汽車公司的可能性(未必是上汽)。考慮到中國對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的巨大投資,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了。

美國公司是想要自由進入中國市場嗎?它們是不是不願意被迫和中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它們是否擔憂在中國的“技術轉讓”(有時是通過知識產權“盜竊”進行的)?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自由市場不應該是這樣的。但中國政府稱它有權利監管本國市場,它也一直在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也是為什麽中國認為美國的做法不公平,並認為自己的報複措施是正當的(如針對農業等產業的措施,可能會損害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在11月選舉中的票倉)。

2.   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製裁的做法正當嗎?

中國政府說“不正當”。世界貿易組織(WTO)也這麽認為,它一直在不斷質疑“301條款”的合法性,因為該條款讓美國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中同時扮演了法官和陪審團的角色,而這本是世貿組織該扮演的角色。

盡管世貿組織的成立離不開美國最初的動議和支持,但美國卻一直想堅持自己是淩駕於這一國際組織之上的,這這一點可以從它根據《1974年貿易法》給予自己的權力上看出來,這一法案的出台比世貿組織的成立早20年。特朗普統治下的美國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以上這些至少排除了兩條解決當前中美貿易爭端的途徑。美國要捍衛它根據“301條款”行事的權利。中國則不會訴諸世貿組織來推翻美國的製裁。相反,兩國都要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今年的情況正是如此。

3.   貿易爭端何時了?

在過去,我一直認為最好把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等事件看做是精心編排的大劇,目的是要安撫國內的政治情緒,同時不危及兩國間互惠互利的根本經濟往來。“以鋼鐵還大豆”這種針鋒相對的關稅製裁就很符合這種套路。

但說到未來的創新,其中的利害關係就要大得多。我接受的經濟學教育告訴我,“誰贏得”創新不重要,因為全世界都會從更多創新中獲益,無論創新出自何處。

而且,美國和中國在創新方麵顯然是互補的,美國在孵化創新上有比較優勢;中國則在推廣創新上有比較優勢。這使得合作遠好於衝突。

但在目前情況下,這一想法的問題是經濟競爭很快演變成了對軍事/安全競賽的擔憂,以及更廣泛的新興勢力(中國)和傳統強國(美國)間的其他種種競爭。網絡安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一樣技術即可能令工業間諜活動得以實施,也可能加劇對個人數據安全的擔憂,而這些技術同時日漸成為了21世紀軍事的支柱。實際上,大多數現代技術都擁有“雙重用途”——對商業和安全問題都很重要。

由於以上種種情況,中美的創新競爭已成定局。我不認為目前的貿易衝突會發展到失控的地步,那樣對兩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害都太大。但即使中美兩國領導人繼續效仿他們的前任,平息衝突,就兩國誰將贏得全球創新主導地位的根本性爭奪隻會加劇。而把這簡單稱為“貿易戰”不隻是誤導,也是對世界兩大最強國之間真實關係的輕描淡寫。

傑弗裏•加勒特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院長、管理與私營企業“Reliance教授”、管理學教授,同時是一名傑出國際政治經濟學家。

Dean a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Dean a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Published • 5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