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不是一個普通國家,是文明體

(2024-05-27 07:26:48) 下一個

中國不是一個普通國家,是文明體

彼得沃克批判看衰中國的觀點 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 中國走下坡了?
 2024年5月27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iiCpbwfNg&t=11s&ab_channel=

美國華美協進社聯席主席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著有《大國競合》(“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今天我想聊聊市麵上一些預測中國已經到達頂峰即將開始衰退的書,我記得第一本這樣寫的書是
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這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他在書裡甚至說得很具體
他說到2011年
中國就會崩潰
事實證明這顯然是大錯特錯
最近一本寫這個問題的書
叫做《危險地帶》
簡而言之 這本書就是在說
中國正麵臨著一係列非常困難的挑戰
作者們指出了債務問題
指出了消費者信心缺失
指出了與鄰國的矛盾
他們談到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認為中國未來不會再有
新的勞動力出現
還有房地產問題
最後是表現不佳的國有企業
如果你讀一下這本書的開頭
它基本上就是在說
中國正麵臨著一係列無法應對的挑戰
那麼 讓我們從我為什麼相信
中國能夠應對這些挑戰開始吧
我想我提出的第一條理由
就是看看中國的歷史
我們不打算追溯地太遠
就拿解放戰爭舉例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相比
在人力和軍事武器方麵
存在巨大劣勢
然而 由於正確的戰略以及
能夠獲得人民的支持
他們還是取得了勝利
歸根結底 如果你看看這些事實
回顧一下解放戰爭中所有的挑戰
就會發現中國共產黨的成績令人印象深刻
再加上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
讓8.5億人擺脫了貧困
而且沒有捲入任何外部戰爭
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因此 任何質疑中國應對挑戰能力的人
因此 任何質疑中國應對挑戰能力的人
都沒有實事求是地回顧歷史
都沒有實事求是地回顧歷史
因為我認為 從1949年至今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大國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大國
能夠像中國那樣成功地應對這些挑戰
能夠像中國那樣成功地應對這些挑戰
除此之外 我們不要忘了
在這段時間內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水準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水準
還明顯高於其他大國
如果你看一下
那些批評中國的書中的第二個基本假設
他們基本上都在斷言
中國的領導層沒有足夠的靈活性
中國的領導層沒有足夠的靈活性
才能和勇氣來應對麵臨的挑戰
才能和勇氣來應對麵臨的挑戰
但是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
中國的治理方式
就會發現它很像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
你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
你有根據教育程度和
在工作成績擇優晉升的人
你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並將其轉化為產業政策
因此 中國能夠非常有效地
集中資源和手段
並讓這些資源和手段在
市場上取得最大的成功
最後 如果單純考慮人才問題
中國的一個巨大優勢是
可以上溯許多世紀的傳統
中國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都在政府
在政府中擔任高級職務的人
本質上都受過高等教育
也在許多不同的職業環境中經受過考驗
並取得過成功
我最喜歡的政治家之一
來自新加坡的馬凱碩曾經說過
中國不是一個普通國家
中國是一個文明體國家
他的意思是 92%的中國人是漢族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
都深受儒家價值觀的薰陶
這給了中國人民
一定程度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這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如果更深入地研究儒家價值觀
我最喜歡的一條是
通過努力工作和教育達到自我完善
是每個人的首要目標
而且這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利益
而是為了你的家庭和社會的利益
很多西方人說儒家價值觀是古代的東西
我可以告訴你們
我在美國和中國都接觸過很多中國年輕人
儒家價值觀是完全有生命力的
最後 我想說的是
很多人在研究中國時會把
中國和日本作比較
特別是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
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中國遠不如當時
處在經濟危機的日本發達
如果你看一下城市化的資料
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率是60%
而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超過80%
如果還有20%的人口尚未城市化
生產力提升的潛力是巨大的
生產力提升的潛力是巨大的
收入方麵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
日本的人均收入與美國相差不大
而今天的中國
人均收入和人均GDP都隻有美國的1/3
這意味著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這意味著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 如果我把所有的這些資訊放在一起
然後說 好吧 這是一個
在完成任務方麵有良好的記錄
在治理方麵有高素質的領導者
在決策方麵 無論是戰略還是策略
都有高水準執行力的國家
此外 中國人口眾多 有凝聚力
人民支援國家目標的實現
所以 如果我回到開頭說的
中國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許多西方人認為
中國能成功隻是因為竊取了
西方的智慧財產權和不公平的貿易協定
而且它從未真正展示過創新能力
這是個好故事 但與事實不符
現實情況是
中國在未來還有很多優勢

彼得·沃克:美國對中國天真而錯誤的報道讓我感到厭倦

2024年1月8日

2023年10月23日-24日,由全球化智庫(CCG)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CPAFFC)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全球智庫創新年會在京成功舉辦。會上,美國華美協進社聯席主席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發表以下觀點:

簡單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花很多年在麥肯錫,我是做企業的,我到訪中國超過80次,服務於中國的國有企業。我不是作家,也不喜歡寫作。每次讀到美國關於中國的報道,它們的天真和錯誤真是讓我覺得厭倦。所以,我寫了一本書,書名是《大國競合》(“Powerful, Different, Equal”)。當我把它放到美國市場上的時候,我其實沒有任何個人利益在裏麵。我去了紐約曼哈頓,去找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我原來以為他們會給我寫寫評論。他們跟我說,你這本書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市場,沒有人會讀。本書就翻成中文,在中國很受歡迎,這不是因為它翻譯成中文了。不是因為本書立場親華,是因為它的觀點是平衡的。其實,我們真的應該更好更深入的去看待這個問題。

我的職業生涯中需要跟美國企業高管打交道。美國企業家總體上非常反對美國對於中國的這些做法。但是,在政治方麵的分化實在是太嚴重了,有的時候跟他們交談結束後,他們會說:“別把我的名字說出去。”,我們知道有很多企業,他們有很多資本,他們有市場占有率、有實力,想來到中國。但是,考慮更多的是長期的投資穩定,所以,他們比較擔心對於(中國)對國有企業的偏愛,會導致私營企業損失。在過去十年裏,私營企業對於中國財富創造貢獻占比中是非常高的。它們願意與政府結伴同行,但還是希望國家在安全問題要更加聚焦一些,對於關稅問題能夠更加客觀。它們從內心裏不喜歡事情被政治化。在美國大選前,這將是企業作出選擇的重要依據,盡管這已經不是熱點話題了。

最後我想說的對雙方來說也許都會有些作用。首先,美國不應該在內政上對中國指手畫腳,這隻會激怒中國,沒有任何好處。另外,中國在批評美國時也需要注意,媒體就會抓住中國(的話)到處報道。每次你們一說美國衰落,或者其他一些什麽批評的話,效果隻能是火上澆油,對於你們想影響的那些人來說,效果隻能是適得其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