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光耀談雙語教育

(2024-05-18 04:47:59) 下一個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談雙語教育

—— 智者給予我們的啟示
http://www.china-bilingual.com/yan_jiu/2018_yj/lgy_qishi.html
來源:搜狐網/教育頻道   作者:佚名   2018-05-19

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2013年推出一本關於“雙語教育”的書籍,在這本名為《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的書中,李光耀清晰而坦率地表達了自己對語言的看法,同時講述了雙語政策的製定過程

李光耀在201311月份舉行的首發式上說,他認為雙語“是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礎”。在這個城市國家,英語如今得到了廣泛普及。“很少有哪個國家奉行兩種語言如此迥然不同和毫不相關的雙語政策。”

李光耀

這本360頁的新書還講述了他個人與語言有關的趣事。他在前英國殖民地長大,主要與自己的華裔父母講英語;學生時代,他意識到自己是唯一有英文名字(哈裏)的孩子;他成年後刻苦學習漢語,還決定把包括長子李顯龍在內的3個孩子送進漢語學校,為的是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他提到,日本在二戰期間占領新加坡,使他越發意識到學習自己的語言是多麽重要。他回憶起自己當初看不懂路邊提醒人們當心劫匪的中文告示一事。

他在書中說:“這個可怕的場麵更促使我下定決心要學習漢語,為的是能夠看懂此類告示。學漢語比學日語強;至少這是我的母語,不是可恨的征服者的語言。”

擔任總理後,李光耀不得不在這個多民族的城市國家做出一些關於語言政策的艱難決定。新加坡有3/4的人口是華人,其他主要是馬來人和印度人。

李光耀與雙語教育他寫道:“語言政策可能會成為經濟成功的關鍵。它確實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

正因為如此,按照新加坡的憲法,英語、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都是“官方語言”。英語成為行政和工作語言。這種通用語言把不同民族的民眾聯係在了一起。

李光耀在書中寫道,“出於政治和經濟原因,必須把英語作為我們的工作語言”,與此同時,掌握母語“會給人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增強自信和自尊”。

他寫道,盡管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為主,“但我們很清楚,漢語絕對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我們當時是在馬來人包圍下的多民族國家。但是,為了吸引投資者來這裏建廠,我們的國民必須講一種他們能懂的語言。這種語言隻能是英語”。

在學校,這種理念就落實為雙語教育政策,要求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必須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把各自的母語作為第二語言。也就是說,華人學生必須學習英語和漢語,馬來學生要學習英語和馬來語。所有學校,從幼稚園到大學全部是以英語教育為首選。

如今,新加坡小學生(7—12歲)有75%的課時使用英語,25%的課時使用第二語言。中學生則有85%的課時使用英語,15%的課時使用第二語言。大學等高等教育則多達90%以上的課時使用英語。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關注。有時候,外國富豪之所以在新加坡定居,關鍵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讓孩子有機會同時學習英語和漢語。李光耀在自己的書中提到,新加坡的雙語政策“相當成功”,所以中國內地打算加以仿效。

回想起來,李光耀承認英語和漢語是最難以同時掌握的兩種語言。他當初以為所有學生都能同樣流利地講這兩門語言,如今看來是“大錯特錯”了。

李光耀還在書中談到,由於全球化和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他擔心新加坡人講英語多過講母語。

為了幫助孩子及早掌握雙語,李光耀在該書的首發式上宣布設立1億新元(約合7738萬美元)的“李光耀雙語基金”。該基金的宗旨是強化教育設施,讓孩子在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之前就開始學習講母語和英語。據新加坡媒體去年年底報道,該基金已經籌集了約5800萬新元,其中包括富商的捐贈和每本1萬新元的簽名本售書款。

李光耀在首發式上說:“除非從小學起,否則漢語是最難掌握的語言。我想強調的是讓孩子及早開始學習母語的重要性。我設立這項基金的目的就在於此。”

政府實施推行“雙語教學”模式

越來越多的新加坡政府官員、商業人士、學術專家參加中國方麵組織的很多活動中會用中、英雙語進行演講和溝通。或許演講者是新加坡其他種族,非華人,如印度人、馬來人,歐美人,他們可以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然而,許多在中國國內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來到新加坡後卻不敢開口說英文,或是不能用英文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中國的英文教育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用中、英雙語進行演講和溝通

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尤其是小孩子的英語學習,可以說是世界上投入最大的國家,但收效真的不理想。一個在中國小學六年級時通過了“公共英語”二級(等同於高中水平)的學生,來新加坡參加英文測試的結果隻達到小學三年級的標準。原因是新加坡的所有學校除了“母語”課外,都是英文授課。在中國也有很多國際學校,這類學校的學生就比其他的公立學校的學生英語好,原因是使用英語的地方多。由此可見,英語學習必須要有環境,要“學以致用”。

新加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習階段。英語為唯一的授課語言,也就是說在課堂裏授課,學生作業都是以英語來呈現。但是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無法用英語來理解知識時,學校會有專門的輔導員老師有“母語”協助輔導學生掌握知識要點。達到真正學習知識的目的。特別是在大學裏,學生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英語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如果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學校會有專業的課程老師用雙語進行輔導。一切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要目的,英語同步提高。當然,要想在新加坡進入大學專業課程,必須具備最基本的英語能力(雅思5.5-6.0)。新加坡的所有大學課堂,由授課老師將來之不同國家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係統的大學教育,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順利完成學業獲得學位。

中國英語教育的最大弱勢在於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既沒有像歐美那樣純英語的生活學習環境。也沒有像新加坡一樣的英語為主的雙語生活學習環境。當然作為家長我們要認證思考,是不是把學生直接送到歐美這樣的純英語國家真的對學生英語提高有幫助是不是真的“逼”的出來?但是事實上,我們從留學美國的優等學生那裏了解到,真正在美國的大學裏的中國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90%的時間都生活在中國學生圈子裏,極少和外國學生一起生活學習。俗稱的“中國圈”,可能英語最終提高不大。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慎重的評估自己孩子的真實學習和獨立生活能力,是不是真的適合獨自前往歐美國家留學?學生會不會半途而廢放棄學業!

新加坡政府為何定英語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麵臨官方語言的選擇。按照慣例,無疑應該拋棄馬來語而選擇使用人口最多的華語,但新加坡政府卻在審時度勢後,力推英語上位,最終確立了英文為新加坡的政府用語。要知道,新加坡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英國當局都沒有宣布英文為官方使用語言,反而是英國撤走後,新加坡政府做到了

新加坡政府定英語為新加坡官方語言語言是價值觀的載體,一個人從小接受英語教育,長大後幾乎不可能還保留東方的那些價值觀,有些東方很重要的價值觀例如“孝順”在英語詞匯中幾乎是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無的。當新加坡政府選擇了英語作為新加坡官方語言後,政府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鼓勵雙語(英文和華語)教育,並特地到美國、台灣等地請唐德剛、餘英時、杜維明等七位融匯儒學與西學的大家到新加坡,把儒家經典與傳統文化翻譯成英文,編寫進中小學、甚至大學的英文課本中。

所以,各位家長。新加坡是華人占全國總人口75%,但是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這75%的華人從小接受英語教育,他們和歐美國家的西方人在生活方式上基本沒有差異。但是,這些華人保留了我們東方人的價值觀。也就是說,為什麽新加坡是最適合中國留學生出國留學的首選國家?因為,新加坡既有西方的語言環境和更優於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失東方人的傳統觀念,平和謙遜,對中國的留學生沒有歧視和排斥,非常利於作為普通學生留學的第一站、進入世界百強名校的黃金跳板!

“逃離中國圈”

是的,很多在美國、澳洲、英國留學的同學都在抱怨自己無法逾越的“中國圈”。很多家長也會有一個誤區,單純的認為孩子要想提高英語能力,直接將英語基礎不高的學生強壓前往澳洲、美國、英國等英語國家就讀本科。殊不知,這些學生前往澳洲、英美後,隻是在上課的時候短短的英語語言環境。下課後,由於種族排斥、或者中國學生“害羞”,語言能力弱等原因,往往中國留學生自然形成了一個全由中國學生自我組成的小群體:中國圈。他們在一起用中文交流,討論,隻是用英語完成相關作業和考試。長此以往,很多學生英語能力反而後退,這與之前家長的期望背道而馳!這是真實存在的,美國大學和澳洲大學尤為嚴重。當然,這也要看孩子自我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多數情況下有多少中國學生能輕鬆融入國外大學生活呢?難!

在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有著嚴明的法律法規。規定所有新加坡人、外國人之間不分種族、不分等級,人人平等。在新加坡大學的校園裏,一直沿用政府的管理規定,一切按國際化來管理。打破小集體,融入大集體的理念,教育資源共享,本國人和外國學生無差別對待。甚至在很多大學的新加坡校區,學校對課外學習小組的劃分均有電腦係統按國籍劃分,保證學習小組的國際化。甚至,在大學專業課堂學生安排上也保證了國際化,合理的分配各個國家的學生。在課堂裏,課堂外,在大學校園裏、學生社團裏,國際化的模式,讓世界各國的學生以英語交流。在學習上,學生遇到無法用英語理解的問題,這時就可以在學生服務中心尋求母語課外輔導。這就是新加坡校區唯一具有的教學特點。

所以,在新加坡本科留學其實對很多中國學生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留學過度。英語能力弱的學生在新加坡可以得到提高,避免中國圈的幹擾。英語基礎好的學生遊刃有餘,獲得更高的學科學分(GPA)升入世界頂尖大學深造學習。這就是新加坡,中國留學生的最佳黃金跳板

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新加坡各個大學裏,有豐富的學生社團活動CCA。全稱是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中文含義是“課外社團活動”。這個課外活動在新加坡是從小三開始到大學本科畢業是新加坡每名學生必修課程。包含:英文話劇社、華文話劇社、合唱團、攝影、舞蹈隊、吉他隊、古箏團、豎琴隊、管弦樂隊、羽毛球、柔道、籃球、足球、乒乓球、手球等。像這種CCA已經非常長的發展曆史了,是非常成熟、有教育意義的組織。

新加坡的節日很多,因為要照顧所有的民族,所以各民族的節日大家都一起過,這也為CCA提供了各種表演的機會。各個學校都有自己“拿手”的CCA,定期會舉辦文藝匯演,學校之間也經常進行交流和比賽,邀請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觀看,場麵之大,水準之高,令觀者震撼!其實,教育的本身就是讓學習者在快樂中體驗學習,CCA為孩子們提供了最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大學裏CCA分非常重要,沒有CCA分甚至連校內的學生宿舍都無法申請,也無法選擇授課“最牛”教授的班級(選科任老師是用CCA分競標)。

新加坡素以辦學認真,學術成就卓越而享負盛名,每年均以高達國民生產總值(GDP)3%-4%的經費推進教育事業。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加坡發展了優良的全麵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並培養學生成為精通雙語的人才。

新加坡的教育在許多方麵值得中國借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見效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現在中國在教育方麵的投入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教育一定會走在世界的前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