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供應鏈法案"未獲通過,德國"帶頭"十多國棄權
綜合路透社、《南華早報》等28日報道,由於德國、意大利等13國棄權、瑞典投出反對票,歐盟籌謀了兩年多的“供應鏈法案”,即《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堅稱“CSDDD”)未能獲得多數通過。
《南華早報》指出,雖然法案沒有直接點名針對中國,但要求歐盟主要企業對符合監管條件的第三國商業夥伴進行詳細盡職調查。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比利時發表聲明稱,將與歐洲議會繼續就各成員國關切進行磋商。不過美國雜誌《福布斯》網站稱,歐盟理事會隻有兩周時間提出替代方案,在3月15日前通過法案的機會渺茫,該法案可能會被擱置到6月歐洲議會選舉之後,而屆時變數更大,“這部法案實際已經名存實亡”。
2月5日,由於供應鏈中斷等原因,德國最後一家鋅冶煉廠正準備重啟自己的鋅生產 圖自視覺中國
2022年2月,歐盟委員會推出了在歐盟層麵跨行業強製適用的“供應鏈法案”,宣稱將以價值觀為基礎的人權、環境等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全球工商業活動和企業供應鏈,試圖維護歐盟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法案指令覆蓋了對供應鏈上企業的管控和強製性信息披露,影響範圍擴大到在歐盟符合監管條件的第三國企業。
這項規定將主要適用於員工人數在500人以上、且全球淨營業額達到1.5億歐元以上的歐盟企業,其被要求必須查明並糾正其供應鏈中是否存在所謂“強迫勞動”、雇傭童工或破壞環境的情況,違反規定的公司將麵臨最高達全球銷售額5%的罰款。規則生效三年後,適用範圍還將擴大到在歐盟國家淨營業額超過1.5億歐元的非歐盟公司。
據路透社報道,早在今年1月30日“歐盟供應鏈法案”草案出爐之時,德國就宣布不會支持這項法案。
當地時間2月1日,來自親商黨派自由民主黨(FDP)的德國財政部長和司法部長在一封寫給國內商業團體的信中表示,德國將在該議題上投棄權票,他們擔心德國企業將因該法案存在重大責任風險,承受更多額外的財務、人事和官僚程序負擔。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主席西格弗裏德·拉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說,這封信讓 “德國工業鬆了一口氣”,“柏林不支持這條錯誤的道路是件好事。”
包括BDI在內的德國主要商業協會認為,“歐盟供應鏈法案”草案遠遠超出了德國現行“供應鏈法”的範圍。2021年,德國就已先行通過了《供應鏈盡職調查法》,其宣稱旨在改善全球供應鏈中的人權保護,而這部法律的實際效果當時在德國國內就已經引發不少質疑,德政經界對此存在巨大分歧。
路透社指出,雖然德國“一家之言”無法阻止歐盟法案的通過,但它的棄權表態會被視作一個實質性的不讚成信號,引來其他同樣對該法案不滿的歐盟國家的效仿。
《福布斯》網站報道稱,芬蘭、意大利隨後宣布加入德國的“棄權”陣營,還有不少成員國則在私下表達了類似態度。由於反對聲浪漸起,原定於2月9日進行的法案投票表決程序曾兩度取消,一再推遲到了2月28日,然而法案依舊沒能在當天的會議中獲得通過所需的多數支持。
路透社援引一名歐盟外交官的話報道稱,德國、意大利等13個成員國投了棄權票,一票反對票來自瑞典。《南華早報》還表示,法國在最後關頭就法案內容提出異議。一位法國外交官證實,巴黎建議將法案中規定的公司員工人數從500人提高到5000人。《福布斯》稱,法國在最後時刻采取削弱法案的舉措,大幅減少受影響企業的數量,引起了法案支持者的憤怒。
據報道,成員國棄權的原因大多是對“行政負擔”、“在全球舞台上出現不公平競爭”等方麵感到擔憂。《南華早報》提到,一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歐洲國家對於收集中國供應商的詳細信息而犯難。歐盟中國商會早在2022年向歐盟提交的一份書麵意見中就寫道:“這份法案最大的問題在於,它要求主體公司在其整個價值鏈上直接或間接地進行盡職調查,而這超出了他們的控製和能力範圍。”
歐洲商界還擔心的一種情況是,企業雖然沒有違反任何盡職調查義務,卻不得不為了規避法律風險,而從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撤離,它們留下的空缺有可能被以更低標準生產的外國競爭企業所填補。
西門子能源公司首席執行官克裏斯蒂安·布魯赫(Christian Bruch)近日接受采訪時便表示,他認為法案中對非歐盟公司設定在歐洲達到1.5億歐元淨營業額的門檻“會有利於中國競爭對手”,而且歐洲企業需要對其次級供應商進行全麵審計,而向歐洲出口商品成品的中國企業則可能不需要麵臨同樣的要求。
對於成員國未就該法案達成一致,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比利時發表聲明稱,由於沒有得到“必要的支持”,他們將與歐洲議會就此事進行協商,看看是否有可能解決成員國提出的關切與質疑。
不過《福布斯》報道稱,歐盟理事會隻有兩周時間提出替代方案,如果在3月15日最後期限前沒能取得突破,法案可能會被擱置到6月歐洲議會選舉之後,屆時法案通過的機會可能會更加渺茫。
“從這一點看的話,歐盟供應鏈法案似乎已經名存實亡”,《福布斯》如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