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羅傑斯 中華文明 曆經數次磨難,卻依然能重新崛起

(2023-07-01 12:56:57) 下一個

回應美國投資人:為什麽中華文明複興有必然性?

China Content Center  2023年6月16日

不久前美國投資人羅傑斯在論壇上發問:曆史上埃及文明,羅馬文明,大英帝國都曾輝煌過,但最終都衰落乃至於崩潰了,再沒能重回巔峰。而中華文明,雖曆經數次磨難,卻依然能重新崛起,近四十年中國的強勢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到底應該如何解釋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韌性呢?今天,我們邀請到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文揚教授為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一探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底層邏輯。

羅傑斯的疑惑:論中華文明屢次崛起的原因

羅傑斯的疑惑:論中華文明屢次崛起的原因

“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了,世界也有其他很多國家也是這樣。但中國是世界曆史上唯一的有三、四次做到全球頂端的國家。在曆史上,羅馬曾經偉大了一次,埃及曾經偉大了一次,大英帝國曾經偉大了一次,而中國在經曆數次大崩潰之後卻偉大了三、四次,但是我並不知道為什麽。中國是世界曆史上的唯一國家在底部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三四次反彈到了世界頂端的國家。沒有其他的國家做到了這一點,現在他們還在發生同樣的事情,如果你們知道是什麽原因,請給我發封郵件。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的有意義,其實是在我們當代中國的今天,對於國家,民族的未來持什麽樣的看法決定和影響了不光是一個人的投資,還有其工作,生活,發展的諸多方麵的選擇。今天我嚐試著從我對曆史認識的角度來回答羅傑斯的這個問題,當然這種大問題是永遠沒有共識的絕對的標準答案的,以下分析無非就是力求希望能夠接近本質而已,要是覺得我說的不對,就當我胡扯了。

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之處

首先這個題目是“為什麽曆史上中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能夠三番四次的跌倒再爬起來,重回世界之巔”,那麽我們找原因,從邏輯上來講,就應該從我們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不一樣的點來分析。

當然,最基礎的原因是地緣環境的不同,但這個最最基礎的因素,僅限於此,並不能直接解釋上麵的問題,而如果隻是說中國地大物博,中華文明一直傳承,中國人勤勞簡樸重視教育等等,我覺得這又有些浮於表麵,比如說,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問,為什麽中華文明一直傳承不斷?為什麽中國人勤勞簡樸重視教育?所以我覺得還是需要再挖掘更深層次的一些原因。

因此,我的思路是重點分析基於地緣環境及其他曆史機遇而衍生出的各種直接底層的次生因素的不同。這些次生因素再進一步造就了中華文明的不同之處。

所以從直觀上來看,我們國家曆史上一直存在的,而其他國家一直沒有的比較根本的東西,說到底大概主要的就是下麵幾樣:

1) 漢字

2) 郡縣製

3) 儒家思想

4) 科舉體製

5) 歸納法為主的思維體係

前四者我覺得是決定中國發展脈絡不同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獨有的“文明層麵的四大發明”,盡管沒有官方承認這一說法,但我覺得基本也是大家普遍認可的一些共識,最後一點是講中國人處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我覺得這些都是本質的因素,下麵我們分別來分析每一個要素的具體作用。

一. 漢字:表意字VS表音字

漢字是全世界流傳下來的唯一一種表意的文字,而現在其他主要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如英語,拉丁語、阿拉伯語等。此外,別看都是方塊字,韓語其實是表音字,就跟我們的拚音一樣。而日語其實就沒有自創文字,它是假名,漢字,羅馬字拚湊出來的結合體。所以,真正地地道道的表意文字,隻有我們中國的漢字。

那麽表意字和表音字對於一個文明來講,有什麽顯著不同的影響嗎?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在人類的進化曆史上,是先有語言,再有文字,所以表音字是更加直接的語言記錄方式,即根據大家說話的讀音直接記錄下來。而表意字,是跨過了讀音,將大家說話的內容用圖畫的方式表達出來。在人類早期的文明中,古埃及的象型文字,古希臘的腓尼基文字是表音字,而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代中國的甲骨文都是表意字,但後來印度和巴比倫的文字也都不同形式的進化為了表音字,隻有中國一直傳承的是表意文字。

從大體的脈絡來講,文字一開始是為記事或宗教活動而創造的,不是為了記錄口語,自然會選擇一些表意的符號就可以來完成記載的任務。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字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記錄口語被提上了日程,數量有限的表意符號無法適應這一需求,文字就逐漸發展為更為簡單的表音係統了。

可想而知,表音字如英文隻需要簡單的26個字母,即可以根據讀音來組合形成表達大家平時所表達的種種單詞,而漢字光甲骨文時期就有3500-4500個文字,到清朝年間已經發展了5萬個文字(康熙字典有47035個漢字),所以漢字不但延展性很費勁,需要不斷的內部造字來實現大家記錄語言的需要,而且還很難學,不容易快速的普及。所以從這個邏輯上來講,曆史上文字的變遷從表意變為表音似乎是水到渠成。

以至於到後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傅斯年、錢玄同、魯迅等人甚至提出要廢除漢字,理由是中國要趕上西方現代化國家,必須從改革文字開始,因為他們認為文字也有個進化論,(也就是適者生存的邏輯),漢字是落後的象形文字,難學難寫難認,是普及教育的障礙,是舊中國人民愚昧的根源,而表音的拚音文字隻需要記住幾十個字母,學起來容易很多。所以要廢除漢字,改成拚音文字。

所以,不管怎麽說,漢字這種古老的象形文字能走到今天,非常的不容易,但為什麽人類文字的發展,隻有中國獨辟蹊徑,直至今日保留了表意字的傳承?

其實本質的原因,漢字的傳承是漢語的構成特點決定的,我們漢語是單音節語種的語言,不像英語這種多音節語種的語言,我們隻有435個音節,所以還需要四個聲調來區分,而且大部分的漢字還有一字多義,同音異義,試想如果純粹用拚音來表達漢語,將丟失大量的信息。

比如民國時期的文學家趙元任先生曾寫了一篇短文《施氏食獅史》來為難主張將漢字改為拚音文字的人: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拭矢試,使是十獅逝世。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始食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如果用拚音來寫這篇文章,就是除了滿篇的shi shi shi,基本不知道在說什麽。

此外,中國曆史上不是沒有過漢語被不斷挑戰的時代,曆史上的南北朝,元朝,清朝等遊牧民族統治的時期,都曾全力的推行鮮卑文,蒙文,滿文,力圖取代漢字的地位,但漢字仍然一脈相承,因為在這片土地上主要生活的是漢族人民,他們說的是漢語,隻有傳統的漢字來表達漢語最直接,最合適,別的文字都無法取代。

所以漢字的傳承本質上是由漢語的語言特點決定的,這就決定了盡管我們走了一條艱難的文字發展之路,但這個是最適合我們漢語表達的一種文字方式,漢字也很爭氣,幾千年的不斷內化造字和演進,成功適應了時代發展的種種挑戰,成為目前傳承至今的世界唯一一種象形的表意文字。

艱難傳承至今,有失必有得,漢字這種古老的象形文字幾千年艱辛的路程走了下來,給我們中華文明帶來了怎樣的曆史財富?

1. 漢字有強大的跨區域統一性和傳承能力

自中華文明從黃河下遊流域發源起來,不斷擴張到北至大興安嶺,南至閩粵沿海,期間包含了曆史不同的村落,部族,很多地區的人民其語言和表達方式在起始階段並不相同,但在中華文明的擴張時期,盡管華北地區和閩粵地區發音方式不同,但表意型漢字的傳播有天然的兼容性。包括現在也是,就像“街道”的“街”字,北方讀“jie”,廣東讀“gai”,試想如果我們語言是表音字,那麽妥妥的華北和廣東是兩種寫法,兩種文字。而表意型的漢字,全部寫成“街”,無論東西南北中的方言怎麽讀這個字,都不影響我們認同其為一個相同的含義。

對比歐洲語言的發展,在日耳曼民族占領羅馬帝國之後,其文字在向歐洲各個地區擴張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但因為是表音文字,是根據讀音來記錄語言的,所以盡管都是一波人的後代,是源於一個語係,但也衍生出了至今不同的各種文字,如光日耳曼語係就有西日耳曼語支(英語,德語,荷蘭語等),北日耳曼語支(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東日耳曼語支(哥特語)等。

所以發生這樣語係分裂現象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日耳曼的語言文字是表音不是表意,所以讀音分裂就意味著文字分裂,綜合起來就是語言分裂。相類比的,拉丁文也是如此,而漢語卻永遠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因此,漢語因為是漢字是表意字,文字表達的象形含義是穩定不變的,所以無論走到哪,可以不受到語言發音變化的限製而發生變化,換句話說就算讀音分裂,文字並不分裂,都是一個統一穩定的漢字。沒有什麽陝西字,廣東字。

此外,語言的口語自身也會隨著時間的發展發生迭代,因此就表音文字來講,因為口語會隨著時間發生一些表達上的變化,同一種語言如英語,現在的英語和500年前的莎士比亞的英語已經有所不同,公元八世紀的古英語現在是基本看不懂的。而漢語因為表意不表音,就沒有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稍微有點漢語基礎的人,看2500年前先秦時代的文章都沒有什麽障礙。所以表意的漢字明顯有更加穩定的傳承性。所以我們可以傳承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而其他文明卻無法做到。

所以綜上,中國的象形漢字無論是從統一性還是傳承性方麵都遠遠優於其他文明的表音文字,而文化的載體就是文字,文字的傳播帶來的是文化的傳播,文字的統一帶來的是文化的統一,大家用漢字的,無論是地域方言讀音不一樣,還是時代不一樣,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民更加趨向認同統一,文化向心力那麽強的核心因素。

反觀歐洲曆史連文字都沒辦法做到統一,那麽自然文化和國家也不會統一到一起。所以中國文化的統一和傳承性的底層是中國漢字,這一點老外是學不來的。

2. 漢字提升中華文明的同化能力

眾所周知,中國曆史上有四次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時期,分別是南北朝,南宋,元朝還有清朝,但最終他們基本都變成了我們中國56個少數民族或者少數民族祖先的一份子,縱觀整個世界曆史,麵對侵略者,非但能夠保全自己,還能夠做到以文化實現反向吞並,除了中國以外,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做到。這是什麽原因,我們今天從文化的角度來試著闡述其中的邏輯。

在中國曆史上,全民皆兵的草原遊牧民族有先天的戰爭優勢,但他們也有一個明顯的劣勢,就是人口數量無法與中原地區農耕文化的漢人相抗衡(遊牧民族的人口數量撐死百萬級,但中原地區的人口數量是在千萬級),所以遊牧民族要麽被漢民族打敗,要麽偶爾幾次打敗了漢民族,入主了中原,但是也碰到了一個如何用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巨大難題。

第一個解題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當時五胡亂華的年代,遊牧民族對漢人進行強力的壓迫和屠殺,但這時候因為漢字在文化上已經徹底統一了漢族,漢族內部基本上是鐵板一塊,盡管外族侵略不斷,但內部團結性難以瓦解。這個其實跟抗日戰爭的時候也一樣,盡管這時候也有不少漢奸之流,但大體上漢人保持著不斷反抗的態勢,民族矛盾層出不窮,時不時的搗亂,遊牧民族的統治很難穩定下來,各種暴亂,反抗。

直到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時候,折騰了150多年了,漢族人民還是不服,所以他們實在受不了了,開始轉變高壓政策,轉為全麵漢化。(北魏王朝剛建立的時候,也對漢人很排斥,全麵禁止漢族文化,曾經有個鮮卑貴族賀迪卡,就因為說自己穿的服裝風格接近漢服,當時就被皇帝斬首了,所以可見孝文帝這個彎拐的有多大)

孝文帝當時的政策大體上無非就是1)遷都,2)確立漢語官方語言 3)穿漢服 4)改漢姓,5)通婚。說來也靈,孝文帝漢化改革後,政權逐漸就穩定了,漢族百姓也不鬧了,且政治、經濟、製度、文化等方麵都邁上了新的高度,也使北魏成為了真正的中原政權,為後麵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所以這個案例從表麵邏輯上來講,漢文化對待外來民族有這樣的特點:

你可以統治我們,但是不能壓迫我們的思想,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而隻要你們認同我們的理念,尊重我們的祖先和傳統,使用我們的漢字,我們就可以一起合作,甚至效忠於你,認可你成為我們傳統的一部分,認為大家都是中國人。

所以無論是後麵的明朝對待元朝,還是現在對待清朝,我們從傳統上還是認為他們是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天命,為他們修史。

再往深層次的原因進行挖掘,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漢字完成了漢文化上的統一,使我們的民族向內的向心力較強,所以對於外部壓力能夠做到底座很穩,不至於分崩離析。

其次,中國文化自古有一種包容性,求同存異的意識,因為中華文明立足於農耕時代,而那時候的農業發展因為需要集體協作,如引水灌溉等,所以我們很早就是依靠集體發展的一個文明(比如熟知的大禹治水),這跟歐洲起源於商業文明的個體意識不一樣,中國古人是十分注重在不同的群體之間,建立起健康合理的秩序和法度,通過求同存異的協作來發展自己。從先秦時代《論語》就有“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中“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認識。所以,求同存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高明的一種思想,這個是其他國家沒看到的。此外,中國儒家思想,追求的並不是達爾文主義式的成王敗寇,而是一種追求自我實現和提升的價值取向,所以隻要是不破壞這個傳統,就算是異族人當皇帝,我們也可以一起實現自我的價值。

再次,就是我們人口數量級上的巨大優勢,如果我們人口不夠多,文化再堅實,再有求同存異的精神,也沒法去反向同化其他異族文明。

所以綜合起來,我們有一個依靠漢字帶來的統一的強有力的文化底座,再加上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思想意識,再加上碾壓級的人口優勢,就可以實現對於少數外來民族的反向吞並和同化。

3. 總結

所以中華文明文化的根源在於漢字,漢字的表意特征給我們中華文明帶來了從擴張性,統一性和傳承性的巨大優勢,漢字就像一塊吸鐵石,從文化上徹底統一了亞歐大陸東邊的一個橫跨草原,河流,山川,丘陵的多民族地區,從而根源上促成了中國成為一個有一片巨大的國土,巨大的人口,以及思想和文化具有統一、傳承、包容的曆史特點的國家。

無論我們的文明遭受了什麽樣的困難,隻要漢字不斷,我們的文脈就一直延續,我們的思想和精神特質就一直傳承,團結統一且數量眾多的中國人就有機會不斷翻盤。為此,中國為什麽是世界曆史上唯一一個屢次崛起,屢次登頂的國家,小小的漢字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

至此關於漢字對於中華文明作用的探討就到此為止了,後麵章節我們將探討其他方麵的因素,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