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溫鐵軍《從老冷戰到新冷戰》筆記整理

(2023-07-01 10:39:43) 下一個

溫鐵軍:從老冷戰到新冷戰 —— 金融資本時代的冷戰演變(十講)

胡錫進  實事求是,我是胡錫進。

課程名稱: 從“老冷戰”到“新冷戰”, 金融資本時代的冷戰演變

主講嘉賓:溫鐵軍

 

 

 

溫鐵軍 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 執行院長;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執行院長。

研究方向為發展中國家比較研究、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以及農村金融。主持20餘項國家、部委課題。出版了《八次危機》、《解構現代化》等十幾部專著,並在海外出版文集。在國內刊物上發表文章百餘篇,國外翻譯發表十餘篇。先後應邀到美國、英國、德國、等大學講學,參加百多次國際會議並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

內容速覽

第一講:金融資本全球化及其危機(上)

全球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殖民主義全球化,中期的產業資本階段的全球化;現代金融資本的全球化。歐洲早期的殖民主義全球化以航海大發現為起點,通過殘酷的奴隸貿易和生產資料掠奪進入到產業資本階段。“在國化”的產業資本存在巨大的局限與危機。

第二講:金融資本全球化及其危機(下)

為了避免“在國化”產業資本的危機,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勞資矛盾)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轉移的發達國家成為債權國,用金融方式占有全球收益,西方國家靠著精密的金融體係和背後的軍事威懾剝削和控製發展中國家。隨著金融資本對於發展中國家、各種實體經濟的空前絕對的排斥,“金融法西斯主義”出現了。

第三講:老冷戰的回顧與反思(上)

關於老冷戰的起源和本質,“共產”和“自由”世界的兩分法不是客觀依據,也無法解釋現實。在冷戰期間,中國展開了一場偉大的追求獨立主權的政治實驗,在1950年被美國硬脫鉤,1960年被蘇聯硬脫鉤。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對冷戰地緣政治格局進行解構,指出帝國主義才是我們重要的敵人,為中國團結了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

 

第四講:老冷戰的回顧與反思(下)

美國如何贏得冷戰?依靠金融資本全球運作在世界上占有足額利潤,80年代後以貨幣交易推動虛擬市場發展,發展中國家普遍成為債務國,接受產業轉移的同時全盤接受西方的體製。蘇聯為何輸掉冷戰?經濟的“非貨幣化”,使得蘇聯-東歐體製無法擴張,主權解體後金融體係崩潰。

第五講:後冷戰階段的金融資本競爭(上)

蘇聯被割韭菜,激進的私有化進程引發非貨幣化資產和貨幣貶值,西方用大量硬通貨去覆蓋蘇東國家的資源性資產,形成了巨額的貨幣化收益,90年代進入了金融資本主導全球化的快速擴張階段。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吸取教訓,維持住了國家對整個金融體係的控製,一方麵靠國家主權增發貨幣,一方麵靠國家主權增發國債,度過危機,輿論從“中國崩潰論”轉向“中國威脅論”。

第六講:後冷戰階段的金融資本競爭(下)

冷戰階段形成的結果,其實是美國乃至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部力量,對應拒絕進入貨幣化,資本化隻停留在實體產業階段的蘇聯-東歐體製。金融資本具有極強的排斥性,帶有內生性的法西斯特質。麵對挑戰和殘酷的鬥爭,中國與歐洲分別是如何應對的。

第七講:新冷戰來臨(上)

我們不是要去構建新冷戰意識形態,我們是被動地被人家強行拉入到新冷戰的鬥爭的對立麵,是對方用構建出來的新冷戰,對我們做軟實力的進攻。但是,作為軟實力進攻的武器盡管有效卻不是理性的,這使得維護意識形態的各種所謂社會科學體係,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其根源是美國金融化麵臨的巨大困境。

第八講:新冷戰來臨(下)

中國在美國發生經濟泡沫崩潰的時候承接了美國大量的產業資本。中國借此機會完善自己的產業鏈,在21世紀初形成了被稱為“黃金十年”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結構出現了緊密的互補。但是金融資本內生的結構性矛盾是使美國必須對外轉嫁自身危機,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冷戰是不可避免的。

第九講:中國應對“新冷戰”的基礎(上)

認識中美資產債務結構,中美金融製度的差異,這是我們應對新冷戰的基礎。中國的債務對應的是大規模基本建設所形成的資產,美國的債務是消費性負債。債務結構的不同使中美的投資方向產生出不同的趨勢。中國的大型金融機構都有黨組織,不同金融體製對於金融的作用的認識也不同,金融體係的差異使中國金融投資乃至於債務投資都對應得上不斷增大的實體資產。

第十講:中國應對“新冷戰”的基礎(下)

應對新冷戰,主要在於“靠國內做好國內的事情”,中國有應對過剩和危機的經驗,關鍵是如何將之總結為理論。要將我國豐富的生態空間資源轉化成可交易的資產,用可交易的資產的貨幣化來把中國的主權貨幣重新回歸到錨定在國家主權可控的生態資源價值化上,形成國內經濟大循環。

(12.4更新)溫鐵軍付費講座《從老冷戰到新冷戰》筆記整理(6-10講)

 
溫鐵軍老師的這一10講係列講座,成體係地梳理了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美國金融霸權的演變過程,以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的根本原因,解釋了資本主義和三個階段冷戰演變發展的背後邏輯。和以往受到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的“教科書式浪漫主義”不同,溫鐵軍老師結合自己幾十年來實踐調查的經驗,和對國際重要事件親身參與的觀察出發,重新建立中國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全球化之間的邏輯鏈條,對中國內部發展和外部環境變化的諸多現象,進行了有力的解釋。
因為這一係列講座的幹貨和理論體係,對於我們理解今天中國所處的國際局勢和挑戰,有重要的價值,我將10講核心要點進行整理。原本擔心這對付費課程的版權會有影響,但是考慮到溫鐵軍老師將課程收入用於鄉村振興等公益事業,估計溫鐵軍老師也不隻是為了謀利,他也在視頻中表示,希望自己多年研究心得可以幫助到更多人。所以這一筆記不是課程的逐字複製,而是將核心要點和理論體係進行總結,一方麵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課程價值並進行購買,另一方麵也可以幫助學過課程的同學進行複習回憶。
(不定期更新中)

第六講 後冷戰階段的金融資本競爭(下)

一、國家資本崛起與“中國威脅論”

1.冷戰階段的結果——蘇東產業資本在與西方金融資本的競爭中落敗

西方陣營在進入金融資本主義之前,兩大陣營的對抗基本達成平手。但是從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後,依靠虛擬經濟增長的西方經濟,麵對蘇東的產業資本,競爭力開始站上風。90年代後美國進入鞏固單一霸權的後冷戰階段。

2.冷戰後的中國——依靠有限能力維持基本盤

中國在冷戰後仍然不是美國的主要矛盾對象,溫鐵軍總結回顧了上講提到的90年代中國具體情況(參考第五講第二部分)。

3.中國國家資本的再度崛起——以國債投資實現區域發展再平衡

98年麵對國外需求迅速下降,外向型經濟遭到巨大打擊,提出靠國內投資拉動的“新國家主義”(羅斯福主義的中國版),即國家直接以國債進行投資,在當時的緊迫罐頭,這是唯一可以用的辦法。西部大開發的3萬6千億投資中,三分之二是國債,推動了西部的發展。接著提出東北振興。

國債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邏輯:國債投資給大型國企,建設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結果:幾年內國企複蘇,全國高速公路網形成,鐵路改造,東西區域再平衡。中國威脅論也因此形成。

二、金融資本全球化的製度霸權

1.美國的金融資本霸權——通過美元主導世界全球化進程

蘇東解體後,歐洲地緣政治板塊很快發生結構性重組,給歐洲崛起帶來機會,歐共體發展為歐盟;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東盟也形成地緣板塊,GATT發展為WTO,美國的high tech新經濟崛起。

GATT進入WTO的變化:糧食和金融的自由貿易——美國可以主導全球貿易

2.歐洲不顧美國反對發行歐元——金融資本全球競爭中歐元成為硬通貨

蘇東解體後,東歐納入歐盟,歐盟區內貿易大於區外貿易,99年不顧美國反對開始發行歐元,並且在全世界遊說其他國家使用歐元進行結算。東亞也出現對亞元的討論。

伊拉克當時決定使用歐盟結算石油貿易,這是薩達姆惹怒美國的根本原因。利比亞的卡紮菲拒絕美元和歐元,也迅速被滅國,石油資源被西方瓜分。

3.金融資本霸權與金融法西斯主義——美元集團和歐元集團的鬥爭是地域型衝突不斷爆發的重要內因

歐元目前占全球將近30%的世界結算貨幣。

金融資本必須有自己的話語權,支撐其製度權,製度決定了金融資本的獲利方式。巴爾幹地區的科索沃戰爭,北約轟炸南斯拉夫,背後也是美歐金融資本的鬥爭。

美國用戰爭的巨額開支,逼迫歐洲國家財政赤字率上升,突破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3%赤字率限製,動搖歐盟的製度基礎。地中海地區國家發生戰爭,難民湧入歐洲,也使歐洲國家赤字率上升,國內矛盾增加。

第七講 新冷戰的來臨(上)

一、新冷戰的意識形態構建

1.新冷戰意識形態構建——中國被強行拉入新冷戰意識形態鬥爭對立麵

溫鐵軍在這裏反複強調,這裏所談的新冷戰,並不是中國主動提出構建的,而是被美國拉入的客觀局麵。中國一直以來在意識形態軟實力的鬥爭中處於下風,當美國用來包裝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和金融法西斯主義排斥性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已經無法解決國內的各種問題時,我們也仍然缺乏可以進行反擊的軟實力武器。

2.中國如何應對文明衝突論——客觀歸納自身多元性,形成對話基礎

現在中國被動拉入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麵,如何應對西方的意識形態進攻?比如兩河的對話(中國的大兩河多元文化vs西方小兩河一元文化)。

二、美國金融化的困境

1.美國金融化困境——金融資本穩賺不賠,虛擬資本擴張

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實際上缺失內在的理性,也使美國人文社科學術目前處於尷尬的境地。金融+科技=金融穩賺不賠。

中國加入WTO之前,溫鐵軍曾有機會和西方一些國家金融資本業精英有所交流,對虛擬經濟來說,需要不斷割韭菜來維持增長,就像吸血鬼。因為金融資本本身不產生收益,它隻能對實體經濟產生價值的地方進行控製。

2.21世紀美國產業資本轉移——美國國內產業資本流失,實體產業衰敗

中國90年代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高素質勞動力豐富+豐富市場,十分吸引美國產業資本。同時美國虛擬金融資本空前發展,但是並不流入美國實體經濟。在08年金融危機後,奧巴馬三次量化寬鬆,也沒能使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全球金融市場,因為海外收益率遠高於在國內的投資,美國實體企業甚至希望得到中國資本的支持。

3.美國麵臨危機——社會嚴重撕裂,出現非理性趨勢

金融資本一家獨大,但是隻能吸納很少的高素質精英人才,大量製造業勞動力無法進入金融服務業,這一趨勢從80年代在美國就開始了,工業城市如匹茲堡、底特律等迅速衰落,社會分化越來越大。

為了給不滿的、被拋棄的人解釋,就要用非理性的意識形態向外轉移矛盾,占領華爾街、黑命貴等社會運動都無法解決問題,美國社會進入非理性的趨勢。

第八講 新冷戰的來臨(下)

一、產業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貿易

1.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21世紀初的黃金十年增長

2001年911事件,新經濟危機後,美國產業資本向中國轉移,因為中國有廣大的市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對比印度分割的、自給自足的市場,中國屬於廣大的單一市場),帶動中國迎來十年黃金增長期,工業門類實現全部具有,中國成為工業化國家,工業產量世界第一。

2.從Chimerica到G2——中美之間呈現戰略互補關係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隨著中國大量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全球獲得巨大回報(達到20%回報率),中國貿易順差形成巨大外匯盈餘,為了對衝龐大的外匯儲備(1:1增發),人民幣大量增發。因為美元外匯儲備無法在國內市場使用,隻能用於大量購買美國國債。這就等於美國從中國身上扒兩層皮(物美價廉的商品,美國大量印鈔卻不會出現通貨膨脹+購買美債給美國提供巨大資金支持國內社會保障)

中國雖然有全世界最全,產能最大的工業,但是實際上三分之二是外資控股,形成和美國的高度依賴互補關係。

3.新的對抗階段到來——上一階段的戰略相關形成了思考能力的局限

美國從來沒有放棄反華反gong的意識形態對抗,但是以往美國政府都認可與中國建立的戰略互補關係,兩國沒有發生重大衝突。這種路徑依賴也是今天中國麵對美國的攻擊時顯得準備不足。

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國在21世紀頭十年的高速增長,也可以得出結論,即中國並不是像美國批評的那樣,隻是因為搭了全球化的便車,中國隻是在當時的產業關係背景下,客觀上與美國形成了這樣的戰略互補關係。

二、難以避免的新冷戰

1.美國試圖振興實體產業——金融資本的救助政策沒有振興實體產業,同時引發世界糧食危機

新冷戰並非中國主觀發動,而是被迫接受的客觀局麵。

奧巴馬政府曾試圖改變美國金融資本過度從全球化中獲益,導致國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重新振興實體產業,但是並沒有辦法。08年金融危機爆發,奧巴馬也不得不拯救占GDP80%以上的金融業,但是60%救市資金流入國際市場,並沒有用於救助美國國內的實體產業。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同時38個國家陷入糧食危機的原因也在於此,跨國公司將奧巴馬的救市資金投入國際糧食和石油期貨市場獲利,導致糧食價格暴漲,尤其是以小麥粉為主要食物的地中海南岸北非國家,陷入危機尤其嚴重,引發大規模社會動亂。西方一些基金會NGO借機幹涉這些國家的社會動亂,以糧食作為交換,“鼓勵”發動顏色革命,顛覆反美的獨裁政權。

同理,石油價格也因此大漲,大量資金轉為生產生物性能源需要的糧食,減少了對人需要糧食的生產,也加劇了糧食危機。

2.難以避免的新冷戰——美國為轉移國內結構性矛盾將中國拖入新冷戰

2013年奧巴馬的量化寬鬆結束,石油價格大跌,導致委內瑞拉的石油收益大幅減少,政府開支能力變弱,國內社會福利下降,拉美的反美陣線解體,社會反對勢力得到美國的支持崛起。

由於奧巴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特朗普上台,打貿易戰,強製製造業回流美國。當時除了勞動力價格,其他要素方麵美國確實也有優勢(資金利率等),但是美國金融集團和實體集團的對抗無法化解。

第九講 中國應對新冷戰的基礎(上)

一、中美資產債務結構對比分析

1.2008金融危機後世界對美元信心下降——各國試圖找出不受美元霸權資本控製的發展道路

美國用40年代形成的“反共”老冷戰意識形態來攻擊今天中國的實際經濟進程,是沒有理性的荒唐,中國的實際情況如何:三分之二在中國生產的產業資本屬於跨國公司,為海外市場提供商品。西方提出的意識形態,對中國的描述脫離了實際情況。

因此,要想真正搞清中美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理解美國為何一定要打敗中國,就需要脫離西方目前的意識形態,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分析。

緣起在於08金融危機,量化寬鬆向海外轉嫁損失的做法,使各國對美元信心下降,試圖找出不受美元霸權資本控製的發展道路,這時出現了“東盟+1”的談判,試圖建立各自用本幣結算,擺脫美元,緊接著10+3形成。中日韓作為美元儲備最大的國家,東亞內部自由貿易對美元地位下降造成巨大挑戰,亞元有可能出現,形成全球金融資本的三足鼎立。

2.中美資產債務對比——中國的綜合性組合投資,比西方單一投資更有競爭力

中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無處可用的背景下,推出“一帶一路”和沿線周邊國家建立雙邊本幣貿易結算,漸進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客觀上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這也是中美矛盾的真正所在之一。

人民幣幣值穩定,債務對應的是大量基礎設施項目;美國的債務主要是消費債,無法變現為實體資產,並且還債成本規模日益增加。中國整體上仍然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發展,而美國則依然是金融資本全球擴張為主,海外投資的方向和本質不同。

中國在海外的投資是可持續的,帶動其他國家長遠經濟發展,可以給其他國家進行綜合組合投資,這種方法在國際上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引起了單打獨鬥的西方國家跨國公司的不滿。

二、中美金融製度差異及金融化

1.中美金融製度的差異——中國金融製度的最大區別在於黨的領導

黨組織在中國的大型金融機構實際承擔領導職責,黨組織的向上負責決定金融機構必須服從中央政府的要求和規定,這使得中國大型銀行有國家背書,非常穩定。

美國金融教科書無法對照理解中國金融製度,因為美國的金融體係是由私人銀行家組成的利益集團,並非政府部門。政府隻能靠發行國債,美聯儲增發貨幣來獲得資金,而不能直接向銀行拿錢,沒錢的時候隻能停擺。美國聯邦政府曾經多次試圖收回金融體係控製權都未能成功,美國實際上金融製度是由銀行家體係來決定,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十分有限。

反觀中國

案例1:90年中國財政無力維持時,中國的大型銀行提供維持性貸款;反過來當銀行出現大規模不良資產,也是由財政來支撐。

案例2:中國光伏產業曾基本屬於私人產業,當歐盟對光伏製裁時,中國政府要求銀行對光伏產業進行維持性貸款,幫助光伏產業渡過難關,保全了實力,沒有因為一時的製裁而使整個產業潰敗。

2.中國金融化進程——以金融為杠杆,撬動資源性資產轉化為可交易的實體資產

目前國家的脫貧攻堅,要求銀行對農村投資,和對光伏產業的支持結合起來,在深度貧困縣安裝光伏,既可以讓農村得到穩定的收入,也使光伏產業獲得巨大市場,同時推動了清潔能源的使用。

中國的金融體係運作是以國家信用向債務和貨幣賦權,工具和載體是國有銀行,投資對象不是虛擬的金融產品,而是可以變現的實體資產,推動實體資產不斷增大,寧吉喆曾透露,中國這些年建設形成了1300萬億設施性資產。對比之下,金融資產的規模就在一個可控的範圍。

第十講 中國應對新冷戰的基礎(下)

一、中國應對新冷戰之策(一)

1.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國家能力組織投資拉動增長,實現區域再平衡

練好內功,夯實基礎,是我們麵對全球化挑戰的主要對策,即做好國內的事情。西方每次遭遇生產過剩大危機,都是將惡性競爭轉化為戰爭,中國則是用國家能力組織投資,以投資拉動增長,也就是國家宏觀調控逆周期調節。

推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區域發展政策——沿海-內地再平衡

2.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三農”投資是中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5年“三農”投資上升為國家戰略,投資逐年大幅增長,成為國家最大開支,實現五通一平進村。現在是鄉村振興,實現五通到戶——城市-鄉村再平衡

小康社會建設,農民的小康,全麵消滅貧困戶——富-窮再平衡

二、中國應對新冷戰之策(二)

1.中國如何應對生產過剩——結合國內國際形勢靈活運用“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拉動國內投資與消費

三駕馬車應當是內需駕轅,投資和出口拉套,但是過去80年代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時期是需求拉動,但是90年代轉為出口拉動,工人下崗;9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一直是投資拉動。

中國生產過剩在2009年繼續出現,沿海地區的工業產品無法出口,解決方法是2010年財政補貼農村,商品下鄉、家電下鄉。國家承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國企承建,不顧成本和利潤,解決全國生產過剩。可惜這個寶貴的經驗並沒有被國內知識分子認真總結。

2.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需求長期低迷——新農村建設轉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

靠出口能源和原材料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都因為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的需求低迷而陷入困境,進而導致發展中國家需求也下降,到2014年,中國麵臨全麵的生產過剩。流出實體經濟的資金進入股市,又引發股災;資金再次流入房市,推動房價再次上漲。

對策:2015年工業供給側改革出台。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形成有彈性的海綿社會,財政金融的支持一切向三農傾斜。

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完成生態經濟價值化

今年確立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正是載體。

大循環如何形成?國家把主權可控的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成為吸納主權貨幣人民幣的主要領域,即貨幣化我國的資源性資產,完成生態經濟的價值化,比如光伏把貧困縣的陽光變為生產力。綜合係統開發價值化生態空間資源,轉化為可交易的資產,再將這些資產貨幣化,使人民幣重新回歸到錨定在國家主權可控的生態資源價值化上,這樣就可以不再依賴外匯儲備作為貨幣增發的條件。

編輯於 2020-12-04 07: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