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點不起外賣的上班族,正在占領老年食堂

(2023-06-27 14:09:54) 下一個
點不起外賣的上班族,正在占領老年食堂
 
三聯生活實驗室  2023-06-27 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實驗室 (ID:LIFELAB2020),作者:vasta,編輯:阿聯、WEIFAN,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長久以來,沒地兒吃飯已經成了大城市的原罪。雖然餐館遍地都是,但動輒30、40元的客單價和良莠不齊的衛生條件,讓無數沒時間做飯的打工人,困在了吃飯糊弄學的認命裏。

而最近,一則新聞又揭開了大家的舊傷疤。一位網友在某某雞吃飯時吃出了一角塑料袋,比起擔憂食品安全,更令網友在意的,是發現就連被譽為“打工人之光”的某某雞,竟然也在賣預製菜?

 

但實際上,為了高昂的鋪麵租金降本增效,料理包已經成了連鎖餐廳公開的秘密。即便是對此某某雞最失望的網友大概也心知肚明:自己的錯愕莫過於發現最信任的老鄉用微波爐招待你,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過不去。

從冷庫拿出料理包,加熱後直接鋪到飯盒裏,烹飪就完成了,“以前是花錢請人炒菜,現在是花錢請人轉微波爐旋鈕。”

而中國人最崇尚的“鍋氣”,本是把生食變成熟食時的自然副產物,卻在食品工業化時代,變成了奢侈的匠心。“現在你如果想要吃出點來自真人的溫度和心思,得去人均500以上的米其林。”

也怪不得有人抱怨:假如預算有限,那麽打工人的選擇隻剩下兩種:

“要麽在窗明幾淨的連鎖快餐吃半年前就做好的預製菜,要麽在蒼蠅館子吃衛生狀況堪憂的現炒菜。”

但最近,一些年輕人還真找到了“既要又要”的法子,他們拋棄了寫字樓和商場裏明晃晃的餐飲連鎖,轉而走進各個小區的深處尋找社區食堂。

首先,它便宜,“一份三菜一湯的套餐,營養均衡、兩葷一素、無限續飯,隻要16塊錢”。

其次,大多數社區食堂都有街道、政府背書,衛生標準有保障。

畢竟,你在別的地方吃得不好,隻能當做一次失敗的一次性消費。但假如社區食堂有點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大爺大媽投訴起來絕對比你熱心。

吃多了調料包的年輕人,甚至給予了社區食堂在家常菜屆的最高禮讚:吃起來像媽媽做的。

“社區食堂最先考慮的是小區裏不方便自己做飯的老年人,所以調味清淡、食材往往煮到軟爛,味道肯定不驚豔,但卻有一種不必用化學味精勾引你味蕾的放心。”

在小某書上,正匯集起一波四處打卡社區食堂的年輕人,相比打卡網紅店的,儼然形成了另一個派別的城市美食獵人。

很多年輕人最近才發現,原來自己家的小區裏,就藏著好好吃飯的解法。

“在不知道社區食堂之前,我都想象不到,在大城市找到一張讓你安心的小飯桌,能帶來多少歸屬感和幸福感。”

社區食堂,城市生活的省錢密碼

對於年輕人來說,想知道一家餐廳好不好,總要打開社交平台看看口碑。用這個思路想,其實社區食堂做的才是真的口碑生意,隻是這種沒有線上流量的口口相傳,和年輕人之間隔著一層信息差。

但最近,一批在省錢上狠下功夫的年輕人,把社區食堂挖掘成了主流消費視野之外的B麵美食。結果是,一家位於勁鬆社區裏的美好鄰裏食堂,最先在小某書上出了圈。

9塊錢能買10個小籠包,一碗豆漿2塊錢,20塊錢可以吃到撐。最受歡迎的是糖油餅,隻因它忠實保留了八九十年代早點攤的味道。有人在網上表達自己的驚喜,“好多年沒找到這種脆脆口感的油餅了,像是薄脆又比薄脆厚。”

沒有外麵餐廳需要迎合顧客口味的經營壓力,也為了照顧作為主要客源的老年人,這些社區餐廳就像國營飯店的活化石,保留著幾年前的物價和味道。

顧天是在半年前搬到勁鬆小區,但最近才發現離家5分鍾就有個食堂,在此之前,吃飯一直是她每天最大的難題,“點一份外賣要30多塊,周邊商場人均80多,每月光吃飯要花2000塊錢左右。”

而第一次吃到社區食堂的熱乎飯,顧天就覺得自己被俘獲了。“這兒的飯味道肯定不驚豔,但勝在價格便宜、熱乎喧軟、幹淨衛生,以前我連續點幾次同一家外賣都會吃到惡心,但天天吃社區食堂卻感覺很滿足。”

北漂三年,終於能跟最local的大爺坐在一張桌子上喝豆汁,顧天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地方找對了,大城市也能鬆弛下來。

據顧天觀察,“以前食堂全是老年人,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大概都是像我一樣,突然發現原來吃飯根本不需要花那麽多錢。”

而在小某書上,年輕人也在互相交換各個社區食堂的坐標。

“簡直像一次大規模的反消費主義探店”。

不找不知道,顧天發現社區食堂其實很多,“隻是有的叫長者食堂、老年助餐點、鄰裏食堂等別名,在基礎建設做的比較完善的城區,幾乎每個街道都有一個。”

比如同樣在小某書上出圈的,還有位於長安商場地下的西城區父母食堂。

“可以算是社區食堂中的豪華版,菜有十餘樣,味道和外麵餐廳沒有什麽不同,菜論兩賣,年輕人3.29元一兩,老年人2.98元一兩,20塊錢就能吃飽。”

對於顧天來說,社區食堂不隻是一個消費選項,更是另一種全新的消費思路。“感覺自己越過了手機推送的消費信息流,與其花那些人雲亦雲的錢,還不如跟著老北京的大爺大媽返璞歸真。”

而如果把社區食堂當做連鎖餐廳,你就找到了都市的省錢密碼。

“多知道一個社區食堂的地點,就多了一個城市補給站,比如說,我周末去大悅城逛街,就可以順便去附近小區的社區食堂吃飯。”

現在的年輕人,開始學老年人反向消費了

第一次去社區食堂的年輕人,往往會被其喪心病狂的劃算程度震撼到。在武漢橋口區生活的顧閃閃,自從上個月在社區微信群得知了附近有個老年配餐點,長期居家自由職業的她,就養成了從社區訂飯的消費習慣。

“13塊錢,兩葷一素,菜都是早上現采購的,每天的菜單還會變花樣,有社區工作人員直接送到家,比起至少20塊錢的料理包外賣,衛生和營養都有保障。”

自從在小某書上發了自己訂的成人小飯桌,不少人都來向顧閃閃谘詢自己能不能吃到,“我才發現附近有好幾個這樣的幸福食堂配餐點,輻射範圍很廣。”

相比於商場的連鎖店,社區食堂占據了價格上的絕對優勢,當越來越多的連鎖餐廳為了進駐商場和寫字樓而花費高昂租金時,承辦社區食堂的餐飲企業,往往能享受減免租金的政策。

顧閃閃吃飯的老年服務站。圖/受訪者提供

據安貞裏社區食堂的工作人員說,一頓三菜一湯的16元套餐,他們的盈利空間隻有2塊錢。年輕人去社區食堂打卡,吃的是一種“把錢全花在飯本身”的快感。

 

圖/受訪者提供

北漂3年的顧天,是從一起合租的阿姨那裏知道社區食堂的,“以前時不時下館子,人均就要一百多,既然都是這個價格,久而久之就覺得正常了,第一次去社區食堂,就像在消費觀念上被老一輩上了一課。”

“比如說,我們年輕人去哪吃飯,往往都是看手機上的推薦。但阿姨告訴我,她搬進這裏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去問小區居委會,附近街道有沒有老年助餐點。”

之前,顧天覺得年輕人獲得信息的能力比中老年人強很多,但現在,卻格外享受向老一輩學習反向消費。

安貞裏社區食堂的16元套餐。圖/受訪者提供

“他們不依賴手機,好像反而能找到沒被過多宣傳的、因此也更劃算的生活,我自己之前的消費方式,倒是有點困在一線城市生活方式的信息繭房裏。”

Ending

根據智聯招聘的一份調查顯示,全國僅有10%的白領會選擇30元以上的工作午餐,於是,就連那些味道無功無過的中式快餐,也僅僅因為品控穩定、位置方便,而一再拔高著年輕人的恩格爾係數。

吃不起飯又沒時間做飯的年輕人,隻好離經叛道。要麽徹底放棄食欲,吃“什麽有營養就生啃什麽”的白人飯;要麽做消費主義的逆行者,不再用不菲的花銷和重油重鹽的口味刺激多巴胺,轉身跟大爺大媽們坐在一起,用溫暖熨帖的飯食,日複一日地安撫好自己的心和胃。

畢竟,吃飯是種體驗,體驗最終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當你越來越覺得下館子是一種虛高的消費時,手上的飯,也就沒那麽香了。

就如同顧天所說, “到最後,發現還是吃得舒服最重要。這個舒服既包括了不給腸胃帶來負擔,也包括了不給錢包帶來負擔。隻要吃得舒服,那社區餐廳每天一換的菜譜,就是omakas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實驗室 (ID:LIFELAB2020),作者:vasta,編輯:阿聯、WEIFAN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係 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係tougao@huxiu.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