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製造業外遷有利於擴鏈、強鏈、補鏈

(2023-05-08 04:30:17) 下一個

製造業外遷有利於擴鏈、強鏈、補鏈

華爾街日報 |2023-05-08  

黃奇帆指出,中國製造業未來應該有的場景是既有產地銷,銷地產,也有大產業集群的鏈主、龍頭、核心企業,真正掌握產業鏈布局的主動性。

5月6日,2023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北京舉行,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正在論壇發言時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有四個方麵的紅利有待釋放: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釋放改革紅利;建設超大規模統一大市場,釋放市場紅利;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釋放人才創新紅利和資本市場紅利;推動RCEP落地實施,釋放新的開放紅利。

在問答環節,黃奇帆詳細解釋道,把一些勞動密集型加工、輕工紡織加工,或者電子組裝加工搬到東南亞,實際上對中國企業是有利的,可以更好地補齊產業鏈集群中的短板,擴鏈、強鏈、補鏈,更好地開發產業鏈集群裏邊的新產品。

以下為問答環節部分實錄。

張燕冬(主持人):

非常感謝黃市長對四個紅利進行了分析,無論改革紅利,還是大市場紅利,以及生產力增長的紅利,其中談到創新和資本市場,最後就是咱們新開放的紅利。在新開放紅利當中,您提到一點,事實上我們的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我想問一個問題,現在咱們也有一些企業把一些工廠遷到東南亞,您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黃奇帆:

因為我們跟東南亞達成了RCEP的協議,裏邊有個原產地協議,十幾個國家任何一個國家隻要把這個加工附加值提升20%,就等於是這個國家的產品,在世界貿易出口時就能免關稅。這幾年,美國對中國加關稅、打貿易戰,對中國施行不公平待遇,在這個背景下,RCEP能讓事情得到對衝。比如從中國出口會被加30%的關稅,但是如果產品放到東南亞生產,隻要在最終加工時有20%的增長就算當地的原產地,就可以不受關稅壓製,在這個意義上

RCEP原產地協議是亞洲地區對付美國貿易戰、關稅戰非常有力的武器,這是其一。

其二,現在東南亞地區勞動力比中國沿海地區低很多,大體是我們現在勞動力成本的三分之一,所以,把一些勞動密集型加工、輕工紡織的加工,或者電子組裝的加工搬一些過去,實際上對企業有利的。東南亞的外資這幾年增長很多,其中60%的外資都是中國企業去投資的,並不是歐美企業占大頭。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對自己國家沒信心跑到外邊去,恰恰相反,是RCEP的信用效力在我們民營企業和各種企業深入人心以後,大家把政策用足用好的一個體現。

我剛才說了,中國有很多企業到東南亞加工然後出口,但產品的零部件、原材料上中遊資源產業鏈集群還是在大陸,也正因如此,大陸和東南亞之間的貿易量從六千多億美元變成了九千億美元。

這說明,長遠來說,工廠外遷東南亞對中國是有利的,對東南亞也有利的,是大家資源化配置落實RCEP政策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國內可以更好地補齊產業鏈集群中的短板,擴鏈、強鏈、補鏈,更好地開發產業鏈集群裏邊的新產品。

換句話說,如果是自主開發,產業鏈是由龍頭企業、鏈頭企業、代工龍頭或者製造業核心企業來布局,但如果缺少像蘋果這樣的核心企業、代工龍頭或鏈頭企業,產業鏈布局的老板就是別人,我們隻不過是利用了產地銷,銷地產的優勢把生產加工拉過來。但是如果我們既有產地銷,銷地產,也有大產業集群的鏈主、龍頭、核心企業,這個大的產業鏈產品就是我們發明創造的,我們就真正掌握了產業鏈布局的主動性,今後這個產業鏈集群我們想布中國就布中國,想布到國外去,就根據國外的產地銷、銷地產的狀況布局,這才是中國製造業的未來應該有的場景。

張燕冬(主持人):非常感謝,謝謝黃市長,他的意思是讓孔雀東南飛對中國是一件好事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