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2025 (57)
日本《讀賣新聞》5月5日發表題為《美國“內向”動搖世界秩序》的文章,作者是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竹森俊平。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推動製造業向國內轉移,這引起歐洲不滿,並將對世界政治和經濟體製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將產業政策視為遏製中國的手段之一,旨在通過拉大美中技術實力差距,讓中國軍事實力處於劣勢。針對尖端半導體,美國出台《芯片與科學法》,對本國半導體行業發放補貼,並禁止領取補貼的企業在中國生產。針對正與中國開展競爭的電動汽車等,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對在北美生產的汽車提供巨額稅收優惠。
關於上述產業政策,美國與盟國可能存在利益不一致的地方,而這主要圍繞兩個方麵:將中國技術限製在低於美國的水平;通過發放補貼讓尖端產業回歸北美。
關於第一點,美國政府內部就政策目標存在對立,即實施什麽樣的限製,是僅限於尖端技術領域的限製,還是旨在讓中國產業整體陷入衰退的廣泛限製。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近來在演講中警告稱,如果目標是讓中國產業衰退,則會給世界經濟帶來破壞性影響。在美國如今的這種政治狀況下,耶倫的意見並非主流,但歐洲對耶倫的表態表示歡迎,因為中國產業的衰退也不是歐洲所樂見的。
關於通過發放補貼讓尖端產業回歸北美這一點,美國已經與其他西方盟國產生利益衝突。歐洲國家及日韓等國政府認為美國過度優待國內製造商,對盟國汽車產業造成巨大打擊,要求美國政府調整政策。馬克龍甚至指責美國實施的產業政策導致西方分裂。但美國國會希望支持本國產業發展,強烈反對政府調整政策。
很多人從經濟角度對美國的措施進行批判,認為相關措施威脅自由貿易體製,導致美國產業結構扭曲。即使從軍事安全保障角度看,美國的亞洲盟友也不能從中獲益。假設美國通過發放補貼讓亞洲供應鏈中對美國經濟而言必要的部分改為在北美生產,那麽亞洲供應鏈的經濟價值對美國來說會降低,美國在亞洲進行軍事防衛的必要性也會減弱。這相當於向中國釋放出“美國放棄亞洲”的信號。
拜登政府可能會這樣辯解:為了防止特朗普在下屆總統選舉中獲勝,當前有必要實施讓美國獨善其身的政策。但是,如果美國為了總統選舉而采取無原則的行動,則以美國為中心的秩序本身可能也會岌岌可危。
美國的政策須有值得盟友信賴的正當性。若做不到這一點,那麽認為有必要製定自主戰略的盟友將不止法國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