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7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迎來百歲生日。此前一天(26日),《華爾街日報》發布對基辛格的專訪。
專訪中,這位曾在中美建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外交家,分享了他對國際局勢的最新看法: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大部分“主要國家”都已迷失基本方向,在“應該嚐試‘微調’超級大國行為”還是“要爭取一定程度的自主權”之間舉棋不定,以至於讓他覺得“無序”。
基辛格還表示,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始終抱有“自詡正義”的行事風格,認為其觀點理應天然占據主導地位,但中國等國對此並不買賬。他認為,中國是在尋求“安全”而不是想要統治世界,為了避免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美國需要克製盲目的對抗,轉而尋求對話。
在談及俄烏問題時,基辛格認為“提議烏克蘭加入北約”導致了俄烏衝突的爆發,而結束這場衝突的條件應該包括“將除克裏米亞以外的所有領土歸還給烏克蘭”。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資料圖
5月26日,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康涅狄格州肯特郡會見基辛格,表達了中方對基辛格博士百歲壽辰的祝賀。雙方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27日,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推特發文致敬基辛格,感謝他“在半個世紀前重新開啟美中關係時擔任了關鍵性的角色,以及他對美國外交的曆史性貢獻”。
數十年來,親身見證了中美從建交到合作,再到競爭與對抗的這位百歲老人,在《華爾街日報》報道的專訪中,分享了他對國際形勢、中美關係與俄烏衝突的最新看法。
這篇題為《亨利·基辛格百歲之際再度審視世界》的報道由印度裔英國記者瓦拉達拉揚撰寫,對基辛格的專訪於5月23日在他的辦公室進行。
報道稱,當基辛格審視當今世界時,他看到的是“無序”(disorder)。基辛格稱,幾乎所有的“主要國家”都已迷失方向,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缺少內部導向,並且正在改變或適應中美競爭與對抗之下的新環境。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基辛格認為,像印度這樣的大國以及許多“從屬”國家,大部分都“沒有他們對於想世界上取得何種成就的主要觀點(dominant view)”——究竟是應該嚐試“微調”(modify)超級大國的行為,還是要“爭取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這些國家舉棋不定。
例如,英國選擇了與美國的密切合作,而法國選擇了戰略自主,但這是一種”在影響全球均衡的問題上與美國緊密聯係”的戰略自主。
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結束訪華行程不久後,就開始呼籲歐洲同胞不要“僅僅成為美國的追隨者”。盡管有觀點主張馬克龍此舉是在“貼近中國”,但基辛格認為這是法國追求戰略自主的一個實際例子,隻是體現了法國的文化特點。
“法國人的行事方式是讓他們的對手相信自己是愚蠢的。”基辛格說,“(英國人)試圖把你拉進他們的思想框架並說服你,而法國人則試圖讓你相信你的想法是不充分的。”
在談及美國的行事方式時,基辛格稱,“美國人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義的。”
“我們相信我們是無私的,我們沒有純粹的國家目標,而且我們的國家目標在外交政策中很難實現,以至於當我們通過討論來修改這些目標時,我們會對對手產生怨恨。”
“我們期望自己的觀點能占上風,不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在智力上更勝一籌,而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觀點本身應該占主導地位。”基辛格說,“這是一種強烈道德情感與強大力量相結合的表現。”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右)在康涅狄格州肯特郡會見基辛格 圖源: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
不過,當被問及美國的這種“自詡正義”的行事風格是否能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同時,基辛格直言“當然沒有”,比如“中國就絕對不會買賬”。
“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內在差異。”基辛格表示,“我認為,把與中國的關係描述為一種互相關切的關係,讓雙方都認為這樣做對自己最好故而達成協議,這才是藝術。”
在基辛格看來,拜登對華政策並沒有比特朗普的好到哪裏去,“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質的,我們的政策是宣布中國為對手,然後迫使對手做出讓步,我們認為這些讓步將阻止它實現其願望。”
同時,基辛格也將中國視為“美國危險的潛在對手”,並認為雙方有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我們麵對著兩個擁有全球曆史觀的社會,盡管兩者文化不同,但卻彼此對峙”。
“現在可以進行的最重要的對話是(中美)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對話,雙方都同意,他們將以減少爆發軍事衝突的方式執行自己的政策。”
“對美國而言,這麽做的危險在於,在這樣的討論中,人們會產生這樣的信念,即中國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將永久處於和平狀態,可以減少軍事力量了——這將讓美國變得羸弱。”
基辛格承認,南海爭端是中美關係所麵對的問題之一,“我想看看我們能否找到某種方法,在‘海洋自由’的框架內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做不到,就會出現對抗。”
此前,基辛格在接受《經濟學人》雜誌專訪時,將“冷靜外交”視為唯一防止毀滅性衝突的方法。他認為,人類的命運取決於美中兩國能否和平相處,並建議美國政客認真考慮中國的擔憂。
基辛格指出,中國對西方口中的所謂“基於規則的秩序”感到不滿,認為這實質上是“基於美國的規則和美國的秩序”。中國的一些聲音還認為,美國永遠不會平等對待中國。
在談及“緊迫的台灣問題”時,基辛格稱,中美此前達成的諒解維持了50年,就被特朗普政府推翻了。特朗普想要迫使中國在貿易問題上讓步,從而為自己打造“強硬形象”。拜登政府也想要效仿特朗普,隻是他們選擇的措辭有所不同。
基辛格同時警告美國政府不要曲解中國的雄心。他分析說,中國想成為強大的國家,中國的行為始終基於對國家利益和能力的敏銳感知,“華盛頓聲稱中國想要統治世界……但這不是他們對於世界秩序的看法,他們也從未這樣想過。”
在《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中,基辛格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基辛格表示,中國是在尋求“安全”,而不是想要“統治世界”。
《經濟學人》網站截圖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基辛格提出了他對俄烏衝突的最新看法。他稱,拜登政府在該問題上做了“很多正確的事情”,“在我看來,烏克蘭戰爭是勝利的,因為它阻止了俄羅斯對歐洲盟國的攻擊——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再次發生了。”
“在我們結束戰爭的時候,我們應該記住,數百年來,俄羅斯在該地區發揮了重要影響,它陷入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既欽佩,又感到自卑,又擔心來自歐洲的危險。”基辛格稱,這種矛盾心理是俄烏衝突爆發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提議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這導致了這場衝突的爆發。但衝突的規模和性質是俄羅斯方麵的問題,我們完全有理由抵製這場衝突。”
基辛格還稱,烏克蘭“現在是歐洲武裝最精良的國家”,理應加入北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我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時,我是孤身一人;當我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時,我幾乎還是孤身一人。”基辛格稱,他希望結束這場衝突的條件能夠包括“將除克裏米亞以外的所有領土歸還給烏克蘭”。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右)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圖源:路透社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與中方攜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鬆總統對中國進行“破冰之旅”,實現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這一段傳奇曆史,中國人耳熟能詳。包括基辛格在內的中美老一輩領導人和政治家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以非凡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勇氣,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的差異,作出了曆史性的政治決斷。尼克鬆此行是“極少數對國際事務產生深遠影響的國事訪問之一”,影響了此後數十年中美關係乃至世界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