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道可道 非常道 楊立華聊《道德經》

(2023-03-29 15:05:17) 下一個

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聽楊立華聊《道德經》

2021-06-03 由 瑣事小棧 發表於文化

https://kknews.cc/culture/zoklexp.html

上篇簡單比較了中西方的此世和彼岸,提到了西方最接近解決上帝之死的是尼采。他解決上帝之死的思路是,不依靠上帝賦予生命以意義,而是靠我們自己找到生命意義,創造藝術,享受生命。所以,才寫下了那句“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這些觀點和中國文化的此世性格是一致的,本篇聊一聊楊立華老師如何看待《老子》中的此世之道。

 

 

老子,《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這個人和《老子》這本書並不能直接劃等號,不能說老子寫了《老子》這本書,也不能說《老子》這本書完整地包含了老子的思想。由於老子這個人的資料,現在已經不太能看到,能夠確定無疑是老子寫的東西,也看不大到了,我們看到的《老子》基本上應該是老子的後學所作。所以,提到“老子”的思想,實際是在講《老子》這本書的思想。

《老子》又被稱為《道德經》,這樣的命名源自書的結構。現在的《老子》通行本,即魏晉王弼本《老子注》,共5000字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第1-37章,下篇為第38-81章。分別取第1章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和第38章第1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德”,命名上下兩篇為道經和德經,合稱道德經。

 

相對於通行本,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版本,是來自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道德經》帛書甲乙本,成書於西漢前。內容上,除了不避皇帝的名諱,上下篇的順序也變為德經和道經,即《德道經》。

 

《老子》的核心概念--“用”

 

按照《道德經》和《德道經》兩種讀法,讀出來的會是兩個《老子》。所以關鍵在於《老子》在關注什麽樣的問題,《老子》最核心的概念是什麽。

通常核心概念是高頻詞匯,《老子》裏高頻詞匯有很多,道、德、無、玄、一、大……好像有一組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模模糊糊的又有一些關聯,反複按照道德經的順序讀,恐怕一直確定不了哪個是關鍵詞。因為有一個隱含著的容易被忽略的被人們認為不太重要的關鍵詞,這個字是“用”。

 

王弼在《老子注》中把整個《老子》概括為“以無為用”。《老子》共81章,以“用”為關鍵詞的共5章,比例非常高,而且出現“用”的章節,也往往在論述最關鍵的場景。

什麽叫做“用”?提到“用”,立馬就能和另一個概念“器”連在一起。器和物是不一樣的,不能說一個東西是物,就一定是器。比如,粉筆是物,沒有在寫字的那個上下文當中用它的時候,它就不是器;它之所以能變成器,變成用具,一定是在一個“用”關聯的整體當中,這個整體包括黑板、粉筆和用粉筆的人。

無欲與有欲

古文一直存在斷句標點的問題,比如《老子》第1章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兩種斷法: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單獨拎出來都能解釋,但放到文章中,會發現第二種斷法既不符合整篇行文的習慣,內容表達也不對。這種斷句是沒有什麽爭議的,但第1章第3句的標點問題卻是爭議了上千年。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種斷法: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一種斷法來自《莊子 · 天下篇》,裏麵提到老聃、關尹的思想,叫“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所以常無、常有是有道理的。直到馬王堆帛書出土,才結束了爭議。帛書甲乙本都加了“也”,斷句確定為:

  • 故恒(常)無欲也,以觀其妙;恒(常)有欲也,以觀其徼。

之所以一直存在這個爭議,關鍵原因在於我們對《老子》的整體哲學的判斷,認為老子講清淨無為,就不應該講欲。但是這句話的無欲有欲是“觀”的兩種主體狀態,無欲之時能觀物的一種狀態,觀物之妙,有欲之時觀物的一種狀態,觀物之徼。妙,是萬物之始生;徼,是萬物之歸終,一件事物最終的結果,它所能達到的邊界,就是徼,歸終和成有關。天地生物,人能夠成物,使物成為器。

再進一步引申,中國哲學講無欲嗎?任何一家都不講,中國沒有那種極端的哲學思考。人作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保持一種基本的本能,就是自我保存。所有事物都有自我保存的衝動。所以斯賓諾莎提出欲望的界定就是自我保存的衝動,所有事物都有保持自己現在狀態的傾向,而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自我保存的過程中,生命體之為生命體,就在於不斷地主動地去選擇什麽、排斥什麽,保存對自我延續有利的東西,維持自己的生存。這種衝動本身就有欲望,所以,怎麽能說無欲呢。所以儒家道家都不講無欲,在這一氣質上,可以叫孔老同根。

人不得不有欲,那麽為什麽不欲以觀萬物之生。在萬物生長的時候,隻要有人的欲望摻雜其中,生長的過程就會被改變,而且一旦被改變導致的結果往往是這個事物本身品質的敗壞(偃苗助長)。經常看大廚說,現在的肉,肉味少了,沒有以前的香;現在吃的蘋果比以前大了很多,但是沒有當年的香,放幾個月也不見壞的。所以無欲才能觀萬物之生,否則都是對萬物自然之生的破壞。

人與自然的關係

《老子》講輔萬物之自然,《中庸》講讚天地之化育,讚就是助。這是人對天地化育最恰當的態度,一個是輔,一個是讚,幫幫忙而已。相比而言,西方技術主義,是代天地之化育,認為用技術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這個道理當年的道教徒都嚐試過的,道教是典型的技術主義宗教,基本態度就是我隻要掌握了技術,我就能永生,所以道教徒的信念叫“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中國古代很多偉大的技術都與煉丹有關,因為追求永生,才會去追求那麽高的持續高溫,因此瓷器產生,黑火藥的發明百分百是煉丹的副產品,各種礦物質放在一起加熱就是這個結果。

 

這個道路我們都試過,結果是徒勞無功,所以儒家道家都說,人不能代天地之化育,隻能輔和讚。

想觀萬物之成,要有欲,萬物之成落在“器用”這個層麵。對一個事物無欲,就不知道它是怎麽使用的,它就不能成為器。比如,中國的汽車製造,從前是追趕,現在漸漸趕上,未來一定會更好。因為用車的人越來越多,在用的過程中,才能對車各個方麵的需求有真正的了解。所有的工具都是在用當中成就其自身的。

 

從萬物之生看無

 

無欲,以觀萬物之生;有欲,以觀萬物之成。“萬物之生”,所有的事物是怎麽來的,可以看《老子》的另一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比如,粉筆是有,為什麽是有,因為它是有限的。有限就意味著它是有限定的,有規定的,就意味著它是有屬性的。凡“有”一定是有屬性的,屬性就是規定性、限定性,屬性表示一種肯定。比如,白色的粉筆,當我說出它是白色的時候,不僅說出了一個有限的肯定,同時說出了無限多個否定,它不是黃色的,不是黑色的……無限多的否定給出了一個有限的肯定。所有的屬性,它有限的肯定都來自於無限的否定。

 

進一步思考,溫度有溫度的無限的否定性,顏色有顏色的無限的否定性,作為溫度、顏色的來源的那個無限的否定性,仍然是有內容有規定的,又變成了一個有限的東西,這個有限必然來自於更深層的無限的否定性,推到最後,會發現所有事物都來自於一個統一的無限的否定性。這個統一的、唯一的無限的否定性被稱為“無”。

這個無限的否定性,由於沒有任何具體的規定性,具體的屬性,具體的內容,所以看不見,摸不著。“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這個東西不能用感官去把握,所以被稱為“玄”。

所有事物都根源於它,沒有任何事物在它之外,所以它是“大”。這個世界,隻要是有統一性的,就必有統一的原則、統一的原理,這種統一性在遠處和在近處都是一樣的,所以不用到10萬光年以外去找這個根本的原則,在自己的心靈,離你最近的地方就能找到統一的原則、統一的原理。

所以,要想認識世界最根本的原則,不能走經驗認知世界的道路,哪都有真正的普遍性。所以,《老子》才會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用看窗戶,就知道天道,而且《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沿著感官的道路向外走得越遠,對真正本質的東西了解的就越少。

由於所有的事物都是經過統一的無限的否定性,成為有,那麽無到有的這個路,就是“道”。以上5個標紅的關鍵詞,講的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哲學的困境

 

老子第1章講的不是一個哲學的洞見,講的是一個根本的哲學困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來就說哲學的困境在於表達的困境。表達的困境並不是說,表達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注意用名言或概念來表達終極實在的時候,是有局限性的。可以言說的規律,並非宇宙的根本規律(牛頓運動定律隻適用於低速、宏觀),所有言說都是來自經驗的;可以命名稱述的事物,都是經驗事物,不是恒常存在的事物(命名使人可以分辨世界,但是也打破了混沌中完備,比如一棵高的、綠色的植物,中國人叫樹,英國人叫tree,都不具備普遍性)。但是哲學思考和表達無論如何還是要在語言當中,所以,才有了《老子》後麵5000字的超越,靠的是“名之”和“謂之”的不同,不能“名之”,但可以“謂之”。所以《老子》才說有、無,“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剛一說異名馬上說,“同謂之玄”,有和無都來自道,不是同一概念,但都可以借助玄(一團微小的絲,相互纏繞,往複變換)來理解,還不能僅僅有一重的玄,還要“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從成的角度看無

 

《老子》中一段著名的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換言之,“無”是萬物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所有的“有”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離開“無”,任何事物都不能夠發揮作用。例,礦泉水瓶中間有空,才能裝水,如果是實心的,就沒法用。

另一句話“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中的“至柔”是什麽?並非是水,水自身並不能穿過礦泉水瓶,至柔是“無”,“無”是所有“有”發揮作用的條件。所以,“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都是在講無的重要性。做事情要留有餘地,不留餘地,意味著這個事情是難以為繼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著腳尖更高,但站不了多久,劈著叉跨一步很大,但是沒法再邁出下一步。“以無為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的哲學一定是指向人生智慧的,這種留餘地對於個體和國家都是適用的。“窮一家之量,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不能成國”,竭盡全力能管理好一個世家,給你一個世家,是管理不好的,剛剛能治理一個國家,給你一個邦國,也是治理不了的。“窮力舉重,不能為用”,竭盡全力舉起一個重的東西,這個東西已經不能發揮作用了。所以,關鍵在於,人要度德量力,有多大格局,去追求多大的事兒。能力太強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連軸轉,“其能久乎?”,所以人要方方麵麵留這個餘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首先不是道德,是智慧。

從治國的角度上講,“無”也是重要的,“無為而治”講的就是君主和群臣的關係,無為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君之無為是臣子有為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一個好的領導,按照《老子》和往下延續的《韓非子》的理想,叫“不自用其智而用人之智,不自用其力而用人之力,不自用其勇而用人之勇”,這是道家的無為精神在治理方麵的作用。

 

《老子》的漏洞

 

《老子》是肯定權威秩序的,所以一提就是“侯王若能守之”,隻要有人群,就一定有等級秩序。

但是等級秩序根源於無,無就是沒內容,這樣一個沒內容的東西,怎麽能夠推出一個有的標準,從無中推出真正的有效的標準?例,官僚等級分幾層合理,三層、五層還是十層?《老子》的結論是“以用證體”,隻能通過用的有效性來證明體的合理性,隻要用還有效,就證明體是合理的。換言之,沒有標準。

《老子》的這一思路和孔子的“明體達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孔子的哲學中“用”是從“體”中出來的。下一篇接著聊一聊孔子哲學的一部分--《論語》。

相關文章

道德經|至譽無譽

2017-04-14

至譽無譽文 / 歸雁2017-04-14星期五《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中的三句話,讀完讓你成為一個有哲學智慧的人!

2018-07-17

為老子過函穀關時所作,經後世流傳,形成了多個版本,分為《道經》和《德經》兩篇。根據現在很多出土的文獻材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老子在寫這本書時可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應當叫做《德道經》。

退躬老師|《老子慧通》之一:《道德經》非老子一時偶然之作

2018-11-17

優秀論文《文化的反思》入選《中國當代思想寶庫》,入編《改革開放30年——四川百位改革之星》人物個性化郵票。

冷知識:《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是什麽

2018-10-23

該書又名《老子》,分為上下兩冊,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第三十八章以下屬德經,全文約五千字。老子還認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的統一,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中國古典哲學的偉大成就及局限性

2021-07-22

中國自有文字的曆史開始就有哲學了,確切地說是哲學思想的萌芽。商周時期產生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萌芽,其代表作《易經》、《洪範》、《國語》,距今已三千多年。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018-05-1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文學博士,我要對你解讀的《道德經》說不

2021-01-25

尊敬的舍得先生:非常感謝你昨天發了我關於《風流去》的讀後感。我原本是不任何抱希望的。我對現在一些學人以油滑的態度做學問感到十分不滿。做學問當有老老實實的態度。當我們企圖judge曆史的時候必定要立足於當時曆史環境——外在的和內在矛盾,而不能情緒化的、概念化。

《道德經》有個四字真經,能讓你醍醐灌頂,可惜知道的沒幾個

2019-06-08

我們先把整段話都翻譯一下,我們知道老子所說的“道”,是無聲無息、無形無色、無處不在卻涵蓋宇宙萬物且恒久不變的,這樣才方便翻譯:道,是沒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一樣,對於那個大道的本質屬性,是不可能用一個確切的概念名稱來指稱它的。

道德經|道法自然

2017-03-20

道法自然文 / 歸雁2017-03-20星期一《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老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他的智慧指導我們現實的生活

2021-09-10

老子《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有三種分法:一:“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人道說不清,道不明,則是我們人自己的錯誤。

道德經|清靜為天下正

2017-04-24

文 / 歸雁2017-04-24星期一《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有無之辨:《道德經》首章句讀破解

2018-10-03

研究古代經典,首要問題在於弄清句讀,否則,將誤解古人的思想。自然,以“有”觀照世界而非“有欲”去觀看世界,更契合老子之道。

2018-12-10

《道德經》:大道至簡,真正的“道”存在於無形之中。在這一章節中就出現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很多人都聽過,叫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018-04-11

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017-04-10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文 / 歸雁2017-04-10星期一《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四十三章)

2018-06-12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百萬英雄1月13日15點場 是不是被張學友那首歌給迷惑了 道可道

2018-01-13

哈哈,看過《倩女幽魂》嗎?裏麵那首張學友唱得歌是不是就有這兩句話啊,道可道,非常道?哈哈,道道道。而這句話處在哪個作品呢?對,就是答案裏的《道德經》了,那我們來科普一下唄。

道,在可道與不可道之間

2018-09-24

作者簡介:天岸騰龍,自由撰稿人,精研儒釋道,熱愛思與詩,誌於融會中西之偉大思想。趙孟頫書法《道德經》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一個命題: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oklexp.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