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東地區掀起和平浪潮之時,以色列國內卻亂套了。
這是昨天以色列的街頭抗議畫麵。
在整個3月份,以色列各大城市每周都有數萬人走上街頭,癱瘓公共交通與社會秩序。
3月26日,示威運動達到了高潮,以色列全國有63萬人舉行了抗議活動,據以色列媒體稱有73萬人要前往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等主要城市抗議,以色列“全國鐵路工會組織”準備免費將抗議者送往主要城市。
在一片混亂當中,以色列的幼兒園、中小學、商場、工廠已經被迫停課停業,特拉維夫國際機場航班全部取消。
如果大規模混亂是以色列建國以來沒有發生過的。
抗議運動起因是內塔尼亞胡在去年底重新成為總理後,就著手推動一攬子司法改革計劃。
有的法案已獲得議會通過,比如恢複對恐怖分子處以死刑,但有的法案被卡在議會,其中關於司法機構本身的改革計劃成了全國抗議的導火索。
內塔尼亞胡該計劃的主要內容:
一、最高法院法官人選由政府控製;
二、限製最高法院對以色列基本法通過過程的影響;
三、議會可以用簡單多數票推翻最高法院任何裁決。
以色列反對派政客和一些心懷不滿法官、律師就指責內塔尼亞胡破壞了“民主體製”,顛覆了“三權分立原則”。
然後,社會上出現了抗議活動,要求內塔尼亞胡撤回違背“民主精神”的改革方案,而內塔尼亞胡拒絕撤回。
這場政治拉鋸戰持續將近三個月,到了3月25日,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內部矛盾公開化。
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公開呼籲停止司法改革,恢複國家平靜。
3月26日,內塔尼亞胡一怒之下解除了加蘭特職務。
以色列駐紐約總領事紮米爾立刻宣布辭職,以表示對加蘭特的支持。
抗議者更是群情激憤,當天下午,有數千名抗議者衝擊位於耶路撒冷的總理府,要“逮捕”內塔尼亞胡,警方動用水炮將其逼退。
之前,以色列警察的暴力行為已令許多抗議者憤怒,一些落單的女性示威者,被推到在地後,警察還用腳去跺她的腹部。
雖然推特迅速處理了這些畫麵,女權NGO也睡著了。
但以色列國內抗議者都在控訴警察,雙方衝突進一步升級。
加蘭特被解職一事成為了抗議運動的引爆點,事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內塔尼亞胡的兒子亞伊爾則在推特轉發了一則信息,稱以色列這場示威活動,是衝著他爸爸來的,是美國政府“暗中資助”的行動(“顏色革命”)。
內塔尼亞胡沒有出麵澄清他兒子的說法。
這意味著以色列將美國扯了進來,對這隻幕後黑手,不忍了。
27日,美國國務院不得不出麵反駁亞伊爾的指控,稱“這些指控完全是無稽之談。”
然而,就在同一天,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卻表示,美國對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被解職事件深表關切。
這引起了以色列極右翼勢力的強烈不滿,美國前腳剛說與騷亂無關,後腳卻公然幹涉以色列內政,這合理嗎?
實際上,以色列摩薩德等安全機構對美國扮演的角色是相當清楚的。
3月12日,《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就報道稱,“示威活動存在著一個組織中心,示威者不斷從這裏走出。資助的金額達每周達數百萬美元。誰在資助交通費、標語、旗幟和演講台?我們很清楚。”
這些信息是摩薩德透露給媒體的,內塔尼亞胡一名親信還向該報證實,街頭騷亂的資助者就是美國。
所以, 內塔尼亞胡兒子的推特並非空穴來風。
內塔尼亞胡正麵臨著內外夾擊的處境,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已經站在示威者一邊,要求內閣讓步,其它一些部長也主張暫停改革方案。
目前,堅決支持改革方案的隻有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部長格維爾、財政部長斯莫特奇、司法部長萊文,他們都主張“決不投降”。
但在如此巨大壓力之下,昨天內塔尼亞胡決定在議會夏季複會(4月30日)前暫不向議會提交司法改革方案。
然而示威者的訴求不再是反對司法改革。
這完全符合“顏色革命”的套路:找爭議話題刺激社會,街頭運動起來後,再圖窮匕見,亮出政治目標。
內塔尼亞胡反對者現在的四大訴求:
一、恢複國防部長職務;
二、調查並嚴懲過度使用暴力的警察;
三、釋放被捕的示威者;
四、內塔尼亞胡辭職,提前選舉。
因此,內塔尼亞胡是否停推動司法改革方案,已經不重要。
說白了,反對派要趁亂上台,更重要的是美國希望他們取代內塔尼亞胡。
那麽,以色列與美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首先要了解一點:網上說的那些什麽以色列民眾在“捍衛民主”都是鬼話。
以色列是一個連憲法都沒有的國家,扯什麽民主?它隻有一部基本法(Basic Laws),最終解釋權歸最高法院。
美國更不可能說是為了“民主”而介入以色列內政。
實際上,以色列政政治與美國政治是存在聯動關係的。
當它們的政治齒輪相互轉動順暢時,兩國關係就相對順暢,但如果齒輪卡住,就會出現問題。
以色列內部政治分裂是美國猶太人集團內部矛盾的體現。
而美國猶太人集團內部矛盾同時又體現在美國政治上。
簡單說,就是內塔尼亞胡這一派與共和黨的齒輪是相互轉動的。
遠的不說,特朗普執政時,他就幫助以色列極右翼以及宗教保守勢力實現了多年夢想:
一、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二、承認戈蘭高地為以色列領土。
三、撕毀《伊朗核協議》
同樣,支持內塔尼亞胡集團的美國猶太資本集團就會大力支持特朗普。
拜登上來後,美以互動的齒輪就被卡住了,內塔尼亞胡就是那個“故障”。
民主黨跟內塔尼亞胡在奧巴馬政府最後時期關係曾瀕臨破裂。
2015年,奧巴馬政府簽署了《伊朗核協議》,以色列對美國就極為不滿。
2016年12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重申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的定居點活動“違反國際法”,並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一切定居點活動。
這份決議之所以能通過,因為美國投了棄權票(中俄英法投讚成票)。
內塔尼亞胡暴跳如雷,對美國破口大罵,並宣布暫停與美國的外交工作關係:不見麵、不合作、不互訪。
幸好懂王上台,雙方關係才恢複正常,合作愉快。
2021年6月,內塔尼亞胡輸掉了議會選舉。
貝內特成為以色列總理,然後是拉皮德當總理。他們都是美國民主黨喜歡的人,雙方合作順暢,但他們的政治根基都不深。
2022年11月,內塔尼亞胡殺回總理寶座,拜登遲遲不發賀電,態度冷淡。而共和黨這邊立刻發出賀電。
這時,美以關係最大矛盾是烏克蘭問題。
拜登幾乎將全部精力集中在烏克蘭,並要求盟友都必須這樣做。
但以色列並不認烏克蘭危機大過以色列麵臨的問題。
內塔尼亞胡對烏克蘭並不熱心,連日本人都屁顛屁顛去了基輔朝聖,內塔尼亞胡就是不去。
就在以色列示威不斷時,3月22日,澤連斯基政府公開指責以色列沒有履行2月份的承諾(拉皮德的承諾),至今沒有收到以色列的捐款和2億美元貸款。
烏克蘭外交部還召見了以色列大使表達不滿,並敦促以色列打錢。
以色列是差這2億美元嗎?並不是,而是內塔尼亞胡要以此表示對美國過度注重烏克蘭的不滿。
表麵上,美以矛盾在於烏克蘭,但實際上是在於中東。
內塔尼亞胡對中東和平浪潮是極其焦慮的,當沙特伊朗宣布複交時,以色列右翼就抱怨這是他的失敗。
內塔尼亞胡認為這一切都是拜登造成的,因為美國將力量都放在了烏克蘭。而中東問題才是重中之重,但憑以色列自身力量又無法阻止沙伊和解。
拜登應當回防中東地區,將美國政治和外交力量重新部署,分化沙特與伊朗,以免以色列陷入四麵包圍的境地。
而拜登就一味地繼續將烏克蘭列為最重要問題,並要求以色列配合。
布林肯作為猶太人,更是主張全力支持烏克蘭。因為布林肯後麵的猶太資本集團就是索羅斯等人(注重東歐和烏克蘭利益)。
內塔尼亞胡是死硬分子,他認為自己判斷是正確的,中東再和解下去,以色列將無路可走。
拜登跟內塔尼亞胡鬧翻是必然之事。以美國的力量,內塔尼亞胡勢力將很難繼續掌權,雙方已經在打明牌了。
內塔尼亞胡執政這麽多年,以色列的發展是不錯的。
但是,成也內塔尼亞胡,敗也內塔尼亞胡。他就是典型的猶太精英分子,小聰明夠多,但大智慧不足。
美國實力已經在明顯下滑了,顧得了烏克蘭,就顧不了中東。
猶太人應好自為之,與其對抗和平浪潮,不如加入和平浪潮,而美國是指望不上的,猶太人跟誰合作?要有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