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陳先生,美國連續向中國經濟甩出“三板斧”,聯手日荷限製芯片,國會擬推出法案取消中國最惠國貿易待遇,還把微信等民企列入“惡名市場名單”,你怎麽看?結果將怎樣?

特約評論員 陳冰:全世界都期待中美關係走向緩和,以拉動新冠疫情後飄搖不定的世界經濟。但是美國偏偏要逆行,加大對華經貿製約和科技限製,你剛說的這“三板斧”,不僅破壞中美關係,也是對世界貿易規則的踐踏,是在人為“脫鉤斷鏈”,阻礙世界經濟的疫後複蘇。這“三板斧”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需要仔細分析。

首先是美國聯手日荷兩國,在芯片和芯片技術出口上加大對華限製,短期內對中國先進製造業肯定有影響,會進而阻礙進出口貿易,使得世界經濟複蘇受到牽連,可能會拖累疫後全球經濟的複蘇。但從中長期看,中國必然會突破先進芯片研發瓶頸,與美國站在一起執行芯片禁令的日荷,恐怕要丟掉中國市場,追悔莫及。

其次是美國參眾兩院計劃推出中國貿易關係法案,要求廢除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這個把戲美國國會過去就玩過,但玩不轉,美國總統和美國企業深知對美國的傷害有多大,所以今年共和黨再玩這把戲,估計就是耍耍政治威風,給拜登政府施施壓,拜登總統不太可能簽署法案。

最後是美國貿易代表拋出的所謂“惡名市場名單”,把中國的微信、淘寶、全球速賣通、義烏國際商貿城、深圳華強北電子產品等7個實體市場列入黑名單。

對這個黑名單,我們要從兩方麵看,最根本的一點是,這是美國在抹黑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網絡銷售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可以突破美國設置的貿易壁壘,給美國消費者帶來好處。設置“惡名市場名單”,本身就是美國單方麵設置的一種隱性貿易壁壘,限製和阻止了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另一方麵,這些網絡銷售公司也要檢討,是不是真的出售了部分假冒產品,對國內消費者是不是也在出售冒牌貨?為了低價銷售而出售偽劣商品,會砸了自己的飯碗。

總之美國砍向中國經濟的“三板斧”,不利於中美關係,也不利於全球經濟的恢複與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剛發布報告,把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提高到5.2%,美國經濟增長率下調到1.4%,全球平均增長率為2.9%。這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為什麽要甩出“三板斧”,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直新聞:美國采取的另一個行動是,和印度簽署關鍵與新興技術倡議,要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通信及太空等領域強化雙邊合作,建立具有韌性的半導體供應鏈,這是針對中國嗎?美印能組建起“高科技抗中同盟”嗎?

特約評論員 陳冰:最近全球都在討論一個熱門話題,在中國出現人口負增長後,印度會不會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取代中國在製造業上的地位。加上美國擴大對華經貿和科技製約,外資企業會不會撤資,向美國回流,或者到東南亞、南亞等勞動力廉價的地方去。隨著討論走向深入,人們尤其是務實的企業界人士認為,這種想法存在但恐怕難以成現實,因為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不僅完備,而且中國能夠提供勞動力流動和就業的基礎設施,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就說印度,勞動力資源的確豐富,也夠廉價,但能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員工嗎?非常難。

英國《金融時報》以蘋果公司為例,講了蘋果為什麽不會搬到印度。

一是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產業鏈,不是一天建立的,其完整性超越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美國。用蘋果公司總裁庫克的話說,要是蘋果召開一個供貨商會議,在美國來的人可能坐不滿一個會議室,在中國深圳,可能全城人都來了,幾十個會議室都裝不下。

二是中國有熟練的技術工人,富士康一個企業在中國大陸培訓出的技術工人,就比台灣全島的人數還多,其他國家都沒這麽多產業工人大軍。

三是中國的基礎設施為人員流動提供了便利,高鐵可以把人們快速運往某個新企業,中國政府提供的宿舍可以讓工人馬上住下來,深圳還在廠區建立了配套的學校,可以解決工人的後顧之憂,讓孩子們有學上。印度和東南亞國家,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勞動力廉價是一個因素,還要看有沒有提供讓勞動力安家落戶的條件。

文章的結論是,蘋果公司出於美國地緣政治壓力,可能向印度轉移一些業務,但也是包裝等次要業務,其核心產業一定會留在中國。要是搬走,就像讓紐約市瞬間變成小村莊,是不可能的。

我們反過來看美國和印度的高新技術合作,美國確有讓印度替代中國的強烈願望,但印度不具備完整的供應鏈和發揮廉價勞力的條件;印度在一些技術領域確實有優勢,比如在計算機和客戶服務上比中國還強,但從各個產業的係統性和全麵性上講,從高端人才儲備上,都不如中國。所以美國拉攏印度,在高科技領域徹底圍堵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夢幻。

作者丨陳冰,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