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你知乎 美國的經濟為何這麽發達?

(2023-02-15 23:45:23) 下一個

美國的經濟為何這麽發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469837

感覺生活中的美國大品牌還不及日本的多,但為什麽美國經濟那麽發達?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同樣也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在中國市場美國貨也並不比日本貨占優勢,日本貨的品種更多,而且在質量技術方麵甚至高於美國產品,美國還是豐田本田的最大海外市場為日本人賺錢,然而美國gdp卻是日本的好幾倍,美國到底靠什麽賺錢?

27 個回答

 

先解答題主的幾個問題,再正經回答問題吧。

美國的品牌沒有日本多?真的嗎,恰恰相反我每天都在用美國產品,但是東芝、索尼、日立、夏普離我卻越來越遠。除了佳能尼康,在中國市場基本上已經沒有類似於英特爾、微軟、可口可樂、寶潔這樣家家戶戶都會用的品牌了。麥當勞、肯德基、迪斯尼更是充斥著每個中國人的生活。

福布斯(Forbes)公布了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這100大品牌來自16個國家以及19大行業。來自美國的公司占據榜單的半壁江山,達到了52家,其次是德國(11家)、日本(8家)以及法國(6家)。

當然品牌價值是個比較抽象的東西,可能不夠客觀。如果對2016年世界五百強企業進行統計:

美 國:上榜企業134家,營業收入合計84670.53億美元,利潤合計6816.38億美元。利潤占營業收入的8.05%。

中 國:上榜企業110家,營業收入合計61967.17億美元,利潤合計3460.03億美元。利潤占營業收入的5.58%。

日 本:上榜企業52家,營業收入合計25776.58億美元,利潤合計1020.33億美元。利潤占營業收入的3.95%。

2016年世界五百強的平均利潤率是5.36%。中國企業勉強略高,而美國企業則遠高於平均利潤。中國企業總數雖然快要趕上了美國企業了,但是利潤率明顯低於美國,而日本企業的利潤率比中國還低。但你也不要笑話日本,因為法國英國的五百強企業平均利潤率都在3.5%以下,德國更是低於3%。

如果論產品質量,德國的產品質量比日本還好,但是德國企業的利潤率居然如此低,你能想象得到嗎?你一定會問,奔馳寶馬梅賽德斯,你們都怎麽了!?遺憾的是,奔馳寶馬再掙錢,也是小錢而已。

世界上掙錢最多的8個公司,四個在美國,四個在中國,美國是掙了手機行業70%利潤的蘋果、美國最大的金融機構摩根大通、世界上最佳的投資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世界上市值最高的銀行美國富國銀行。而中國則是一炸,工建農中,四大行。

世界上最掙錢的公司都是金融業。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金融業。美國的金融業占GDP的20%以上。美國的股票市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中國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隻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司都要去美國發行股票。

強大的金融業

這樣強大的金融業是如何鑄就的呢? 1947年10月30日,在美國的倡議下,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了一項包括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多邊國際協定,就關稅減讓達成了一係列協議,並與《哈瓦那憲章》中有關貿易政策的部分共同構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議》,事實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係。 此後,美國憑借其經濟體量與金融實力,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占有最大的股金認繳份額,因此也擁有了重要的投票權,使得美國在世界金融和貿易發展中取得了絕對性的話語權。

憑借美國的地緣優勢, 一戰期間,倫敦交易所宣布暫停交易,身為美國第一大金融中心的紐約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大牛市。 二戰後,美國再次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科技優勢和經濟實力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構建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元順勢取代英鎊成為全球第一的國際貨幣,而紐約也成功取代倫敦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目前的國際金融秩序可以說是在美國和歐洲等主要發達國家控製下的金融秩序,特別是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重要的國際組織中擁有的占主導權的影響力,反過來又為美國金融業的強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1975年,美國證監會批準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Poor’s,S&P)、穆迪公司(Moody’s)和惠譽(Fitch)三家信用評級機構作為首批“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組織”,以便對債券市場進行有效監管。這一做法導致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業務向全球範圍擴張,並逐漸壟斷美國乃至全球的信用評級業 。通過壟斷評級, 扭曲了許多國家的投資判斷,使得美國可以輕鬆獲取信用資源和相關利益。

美元一直是國際儲備貨幣,在世界各個的外匯儲備中占有50%以上的比例。在歐盟成立後,美國的國際貿易隻占全球的16%,而美元的國際結算仍然占全球總量的53% 。美國企業在搞外貿的時候,就不會像中國企業一樣擔心匯兌損失。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和先進的證券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在美國經濟的騰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美國又發展出了世界規模的金融衍生品市場。 2006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合並成新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市值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此後,基於匯率、利率、股票等基礎資產的金融衍生品相繼推出,成為美國金融業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美國人總是說自己很天真,別人看起來是膽子大,其實是美國人的自信。美國放任幾年一次的經濟危機不斷發生,又通過危機不斷的優化資源配置,建立了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最強有力的金融體係。

創新與金融的支持

很多人說美國公司比日本德國優秀是因為互聯網企業都誕生在美國,但是讓大家忽視的一點是,隻有在美國,創新能夠最大限度的得到金融支持,蘋果、微軟、甲骨文、思科、穀歌、facebook都是隻用幾年時間就發展成了世界級的大公司,這在其他很多國家是無法實現的。

估計你可能沒聽說過Gilead Sciences這個公司,這個公司在2016年是世界上最能賺錢的前十個公司之一,就排在上麵提到的富國銀行和豐田汽車之後。這家 在 10 年內市值從 157 億美元增長了 700% 達到 1270 億美元。

以下引用自Gilead Sciences 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是如何在 10 年內市值從 157 億美元增長了 700% 達到 1270 億美元?中 Lochaon的回答

作者:Lochaon 鏈接:zhihu.com/question/24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1987年由Michael L. Riordan (霍普金斯醫學院哈佛商學院背景)成立。因自己得過登革熱,所以確立了公司從事抗病毒藥物開發的方向。 -1992年上市,同時期開始研究治療HIV藥物,後來的Tenofovir,開啟了公司在艾滋病藥物市場製霸的紀元。之後,通過一係列聰明的小手筆收購和與大公司的合作,公司慢慢擴張pipeline和收入。在HIV/艾滋領域大幅領先競爭者。 -2011年,公司最大的一筆收購11b買了Pharmasset,在當時來說,簡直是豪賭收購的丙肝藥物pipeline能成功,結果,豪賭成功,醫藥銷售史上最成功的藥物之一Solvadi(Sofosbuvir)誕生,丙肝也從此被人類攻克。
Gilead之所以能成為如此的high growth公司,我自己總結有以下幾個因素:
1. 公司作為典型的biotech,發展的技術是顛覆性的,所在的疾病領域也是之前有巨大需求真空的領域。作為最早在HIV/艾滋和丙肝領域做出好藥的公司,Gilead享受先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這極大的保證了公司的profit margin。 2. 美國市場健全的一二級市場,提供給還沒有盈利的biotech公司很多融資機會,Gilead也可以通過資本運作(比如用自己股票而非現金)收購其他biotech的pipeline,從而達到organic growth。 3. 管理層牛掰,買公司的時候幾乎不花冤枉錢,豪賭未來的時候也沒有看走眼,做出blockbuster藥物之後,很有效的鞏固自己的知識產權,擴展用藥範圍,做出更有效的高版本藥品(比如Harvoni就是Sovaldi升級,縮短用藥時間,延長知識產權期限)。 4. 美國允許醫藥公司給自己研究出來的藥物標上令人乍舌的高價,來彌補研發階段極高的資本付出,鼓勵未來的藥物研究與革新。所以Gilead可以1000刀一粒的賣藥給丙肝患者。當然這也引起了很大的論戰。

凡是先進技術和創新,在美國總是能夠生根發芽。亞馬遜能夠年年虧損,而成為網絡購物領域的世界級企業;特斯拉和SpaceX這樣夢想中的企業也能夠大展身手。

可有一個日本企業、一個德國企業能像這些美國企業一樣呢?都說美國不斷地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在英國德國日本也一樣有世界級的高校存在,為什麽隻有美國做到了這一點呢?因為美國提供了更寬鬆更優越的創新環境,從而更加快速迅捷的孕育出真正改變人們生活和對世界理解的技術和產品。

優越的地緣條件和自然資源

談到美國經濟發達,還要講講美國擁有當今世界最優越的地緣條件和自然資源。中國軍隊大部分都是陸軍,因為要守衛綿延上萬公裏的邊境線是需要足夠的人的。而美國大部分部隊都不駐紮在美國國內。美國天然的對世界大戰免疫,再怎麽打仗也打不到美國,難民危機也影響不到美國。

前麵說到了,美國的金融優勢也是來自於一戰和二戰。不僅如此,戰爭中還有大批科學家來到美國。

美國和加拿大邊境也是不設防的,形成的統一的北美自由市場,實際上為美國帶來的是隻有3600多萬的人口,和一個差不多和美國麵積一樣大的國土資源。而即便不考慮加拿大,隻說美國本土,那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如果三體小說中外星人真的鎖死地球科技,讓全人類都退回到工業革命之前的農耕時代。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一定是美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可耕種麵積的土地,五大湖帶來的是世界前十名的人均水資源量。全世界人民不幹別的都種糧食,美國還是全世界第一。

美國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就已經世界名列前茅了,還有很多留著沒有勘探的地方。如果都勘探了,估計會秒殺俄羅斯和沙特。美國通過發動戰爭和強有力的軍事能力,還控製了世界上大部分優質的油田。美國的油價比德國、俄羅斯、中國、日本都要低。

引用自騰訊網2016年7月新聞:

美國石油儲量超沙特和俄羅斯 居全球第一

美國石油儲量世界第一,美國邊上的加拿大世界第四。僅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未開采儲量就比中國全部儲量都要高。

光憑美國這些石油,中國想超過美國就很困難。經濟不好的時候,砍砍樹,賣點油,種種玉米大豆,就已經比中國人富裕了。

引領世界的潮流文化

美國經濟的發達依賴於科技的發達,軍事的卓越,同時也依賴於美國的文化。

美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極大的方便了美國對外交流和經濟發展。使用著世界貨幣和世界通用語言,方便了美國用文化征服世界。看好萊塢電影,看NBA、NFL、NHL,聽邁克爾傑克遜或是百老匯,吃肯德基麥當勞,去拉斯維加斯的賭場逍遙快活。這都影響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

美聯社、CNN、FOX、NBC、ABC、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HBO、netflix、迪斯尼,這些品牌不勝枚舉,占據著全世界新聞、娛樂、傳媒金字塔的最頂端。

美國經濟到達有多強大

在全世界最大的20個經濟體裏,美國的人均GDP排名第二,第一是隻有700萬人口的瑞士。而美國是一個3億人口的國家。美國的人均GDP是日本的1.7倍,是德國的1.34倍,是中國的7倍多。二十年以前美日歐之間差距是極其微小的。中美之間的這個差距在2014年還在縮小,但在2016年又被拉大了。

所以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質量上講,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趕得上美國。

總結一下美國經濟發達的幾個原因:自然條件好、地理位置好、文化最發達、軍事能力最強大、科技實力超群、金融業最發達。就好比打牌,拿到了兩個王、四個2、四個A。於是美國正在把其他國家遠遠地甩在身後,也許幾十年後,世界上隻有兩類國家:美國、非美國。

 
 

美國引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及信息時代。

美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一百多年來沒變過。

美國主導了戰後雅爾塔體係,經濟上WTO,世界銀行,政治上聯合國都是美國為核心。

美元是世界貨幣,國際商貿用美元結算,石油貿易與美元捆綁。

美國依靠五百強跨國公司集團在全球割韭菜賺取巨大利潤。

 

要知道,世界上現在是三種模式:亞非拉第三世界屬於前工業模式,主要是原料產地與消費市場。

中國,印度等是工業模式,負責製造業生產。

美國,歐盟日韓等是後工業模式,不再搞製造業為主,而是高科技與服務業為主。

美國兩大比較優勢,一是服務業,包括金融(華爾街),文化(好萊塢)等。

一是高科技(矽穀),美國主要在高科技與高端製造業占優勢,比如芯片,航空發動機,新能源新材料,航天飛機,精密儀器等。

美國出口中國的有這樣幾個:

高技術,工業品的,如芯片(這個是大頭),波音飛機,汽車等。

農產品,礦產品,如大豆,豬肉,石油天然氣等。

服務業,比如好萊塢電影,迪士尼動畫,搖滾,NBA球賽,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等等。

 

 
 

謝邀!

 
  • 完善的法治環境
  • 自由的經濟政策
  • 可靠的政府信用
  • 自省的政治文化
 
 

先把印第安人屠了,然後再接上諸位的答案。

同樣問題,為啥中華民族能偉大複興。先充話費送個960萬,然後再接著後續其他答案。

 
 

美式資本是如何繁榮出來的?

 

錢和財富不再是零和的,而是憑借資本算法湧現的。不清楚這個算法,無力理解當下世界,更別說談判各方的邏輯了。

 

多數人也是基於2.0時代貿易理論、分工理論來定位中國位置,分析前景並提出建議,而基於貨幣金融視角展開的好像還沒有,直覺這會導致極大的麻煩,糟糕程度堪比“工業時代還以為糧食能決勝、資本時代還以為製造能決勝”。

 

其實幫助日韓台脫離農業時的2.0版攻略,裏根之後已變成了不可救藥的自殘

(20年人均GDP相對美國的比例沒怎麽增,人口每代下降30%~45%)

更像是哺乳期太久,價值觀和身體都畸形了。模仿他們實在是寒毛直豎。

 

為了照顧讀者理解3.0版貨幣和財富機製的底層代碼,以及東亞模式的先天殘疾,

盡量通俗簡化;稍微夾雜一些理論和書籍點評。

首先搞懂,現代的錢,到底是怎麽生長的?

從個人直覺經驗出發,來錢方式主要有三種:自雇或者打工(出售體力給別人)、出售資產(土地、房產、股票)、貸款(基於收入償還的,或者基於資產抵押的)。那些過手交易並不創造新錢,那這十幾年新增的上百萬億貨幣從何而來?一直追尋下去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新錢,最終源頭都是由貸款而生。

了解基礎會計知識的話,看一眼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能理解:如果所有貸款都償還消失,那必然所有存款也消失了,隻剩銀行的股本以大樓電腦等形式存在。

 

簡單記住信用貨幣理論1:貸款創造貨幣,還貸消滅貨幣。

這裏不詳細展開,推薦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既然他曾讓米什金教授認錯,答應修改自己全球風行的《貨幣銀行學》教材,想必你也可以被說服。

先假裝接受了信用貨幣理論吧,接著有推論1.1 :新增貨幣量,主要取決於有多少新人有貸款衝動和還款能力。稀缺的已經不是過去的金銀,而是信用機製和賺錢機會,因為銀行們放出貸款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

 

這是經濟3.0版本與金本位(包含美元掛鉤黃金)時代的最大不同,拿命去別人那換錢甚至搶錢,不如看看怎麽生錢。

 

這時又有推論1.2:拿到一筆錢的方式如果不一樣,是訂單或工資、還是福利、還是借貸,生錢的效果會大不相同。

 

比如你今年工資多拿了十萬,那會有不小的衝動去貸款換車;但多借了十萬,或者政府多發了十萬福利,那去扛貸款的勇氣就小的多,即使申請,銀行也不樂意給。

 

 

現在可以理解美式國債的奧妙:

用減稅的方式把國債繃到上限,等同於於把錢硬塞給民間賺走,變成企業家的獎金、股東的分紅和員工的薪水,銀行會追著給他們放更多錢,他們也有勇氣花新的錢。而派發懶人福利、修建低效公共設施的方式爆杠杆,就會陷入死局。當然最壞的是,重稅重費拿走企業利潤和資本,變成官府的存銀,那…大明王朝你好。

同樣也能明白,為什麽美方代表反感貿易赤字,天天喊著減小逆差,對持有美債的外國政府各種找茬。因為給美國企業下1億美元的訂單,和拿1億美元存他們銀行或者國債,引起的後果可是天差地別。最稀缺的是賺錢機會,企業多接訂單了,銀行算法能追著他們放貸自動生成新錢,不缺你那筆。

 

是不是有點錯愕?敢情我們勒緊的自己國民的消費和企業投資,積累成外儲借給美國人,竟然是衝突起因之一?

 

是的,新增外儲持續從訂單-企業-工薪的循環池子,人為的把錢抽到了另一個債務池子裏,這屬於給全球化體係挖大坑。如果外儲全都轉化成訂單,那藍領們也會非常滋潤。似乎沒多少主流重磅學者提到這一點,倒是和裏根當年改革時的反應相似。那時天量資本和商品流入美國(貿易赤字)、資源開始從政府轉移給企業家去配置(減稅引發的財政赤字),正是重新崛起的時候,當時學者們反倒集體哀嚎帝國要日落了,因為他們的理論框架來自於金本位時代。

 

再換個理解起點:財富到底是怎麽生長的?

這裏財富除了錢(貨幣)以外,包括債券、股權、房產、土地、礦藏等可長期持有的資產,但排除水果蔬菜糧食香煙鋁箔焦炭等原材料類和消耗類商品。

財富可以視為別人對資產的出價,而最影響出價意願的因素有:

 

一是資產未來收益權處置權是否安全。

 

如果秩序動蕩,或者發生惡性通脹,或者官員能任意征稅、朝令夕改,那麽財富自然就難以生長,投資、生產和貿易也會停滯。英格蘭從大憲章到光榮革命那四百年的爭吵砍殺,給世界帶來一個幾千年未有的全新架構,現代科技和財富得以爆炸性增長。日韓台在二戰後也得益於此,而蘇東和南美等曾動蕩上兩三年的,通常得一代人才能爬起來。

 

 

二是資產的流通性是否足夠好。

 

比如農地、公產房、宅基地等如果禁止流通抵押,股票難以上市,依據身份比如城市或農村或者海外居民而禁止交易,或者幹脆國有、集體所有,那麽顯然其價值會大打折扣。

 

資產流通性裏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資產的邊際定價原理”,就是極少量的成交,也決定總量的市價。

幾億股的股票也是如此,每天成交的那一點點,也決定了沒交易的那些的價格。推論是:稍微新增一些流量,比如外資來設廠並增雇了2%的就業,國外養老金來買了2%的股票,那即使他們賺到的同時,其餘的98%也跟著增值不少。減稅幾個點對於投資和工薪增長也會有類似效果。

 

其實工薪的增長也近似於邊際拉動,連續十幾年企業爭相雇人,司機保安們即使沒跳槽、生產率也沒提高,收入也會上漲好幾倍,日韓台都曾經曆過這階段。高增長期企業為了掙錢而年年多雇些人,那所有人的收入就年年上調了,這些新收入用來買買買,企業家又能賺到錢了。有些蠢人說資本多了、可以分點給勞動者,那可真是毒藥。

 

具備良好流通性的資產構成了財富池子,其實不等同於貨幣池子。開發商買了塊玉米地蓋房,地主拿到錢當天買了輛奔馳,錢呆了幾小時就去了車廠又流去別處,但市場上新增了這塊土地的財富,所謂錢走價留。越多的資產品類可以流通,儲蓄的重要性就越低。而那些基於舊理論說美國人儲蓄不足、缺乏後勁的,可以不理會的,因為後勁不在儲蓄,而在於資產流動性、投資收益率、未來納稅人和貸款人的增量等。

 

順便基於這個原理做一道應用題。假定1.6億畝宅基地每畝指標10萬元,15億畝基本農田每畝價值3000元,總計20萬億,平均25年流轉一次,進城結婚大病高考的影響是否能緩解90%?這個財富池子,能代替多少萬億的農村社保,如果從企業和工薪征稅的方式積累這幾萬億農村社保的話,根據前麵1.1的推論,又會壓抑多少萬億新錢的誕生?何況這還沒計算1.6億棟獨立大宅和貸款、物業稅,所帶動的建材家電汽車等就業、稅收,以及幸福感和生育率,這些都是因為一紙政策而未能浮現的增長機會,也是重塑中國未來貨幣和財富麵貌的根基。

 

美式財富機製的兩條粗壯的無形隱線:

首先是自由度最高的土地製度,

幾乎所有的農地林地都可以自由交易、抵押貸款;隻需通過當地社區規劃許可、繳納配套費和物業稅,外國人也可以修建企業總部、私人莊園、和獨棟大宅(約占住宅總量的六七成,生育率與三十多歲才有套小房子還得加班還貸的自然沒法比),而且可以獲得信貸支持。

另一條是資本市場的高度自由,

大大小小的銀行盯著每一筆能用來還款的收入和能夠流通的抵押物,開發各種信貸產品全球企業家和投資者幾乎任意進出紐交所、納斯達克和OTCBB,股票上市、兼並重組、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政策門檻方麵最低,使得總市值約GDP的200%,比日韓台的比例高約一倍。(中國A股市值扣除國資外,民間持股對應的GDP比例好像20%?大約差10倍吧)

 

在這兩條主線加持支撐下,

“養人”才是美國最重要的產業,

財富機製拋棄金銀以後,人,才是貨幣與財富的根基和源泉。

農牧業製造業的GDP和就業隻占20%左右,其餘80%的GDP和就業,其實都在是養人:房產、教育、醫療、餐飲、旅遊、娛樂等等。有了發達國家中最高的生育率(約1.9),還能控製無法工作還貸人口的比例,再加上特殊官製,不時出來一位總統換掉幾千個官員廢掉一大堆管製幹預扭曲,那美國就永遠是資本和創新湧現的世界中心,其他經濟體的資本、富豪、精英的移民目的地(全都體現為“逆差”),而那些做不到這些的,就或多或少的需要依賴美國的發動機拖著才能增長,或者變革。

這差不多能揭開一個百年之謎:

世界各國基於農業認知傳統或者基於金銀時代零和觀念的人,幾乎都無法理解美式財富的密碼,甚至憤怒和仇恨,這麽閑還這麽有錢,而我們累死累活也窮的像狗。零和觀念就很容易聯想,美國多了別人一定少了,那一定是剝削、霸權、鑄幣稅、寅吃卯糧、罪惡不可能持久、終有一天會完。

可真當美國不“剝削”他們了,又會奇慘無比,因為他們自己又搞不出或者不肯搞這種機製,把別人要求搞這套的建議當作來騙錢的陰謀詭計,那就隻配回到封建時代去啃窩頭咯,燉一隻雞就全家幸福半天了。

 

給東亞模式燒個紙

理解了美式的結構性機製,再來對照日韓台的金融、官製和地製,會發現普遍金融開放較晚而且相對落後,官僚對社會幹預扭曲太重,最致命的是土地製度直到現在都不及格(地製變遷這裏略)。

作為貨幣和財富最重要的承載根基,如果大部分土地的流通受限,自然使得人均財富大打折扣(複雜傳導機製略)。

企業和居民沒法對付官製和地製,倒是可以產業升級,競爭中的勝者一路打遍天下,但那幾個明星企業對全民收入幫助實在有限。相對於美國人均GDP的比值後期很難縮小,而這還是資本規則多次被迫改革以後的,而且更高智商的國民付出了更多工作小時、更少生育、更多補習班等代價,或者說讓最大產業“養人”走向坍塌。

日韓台的生育率目前在1.1~1.4,而在美國的日裔韓裔華裔的生育率大約1.6,與白人城市中產的1.7非常接近,所以低生育率不像是文化原因,而是土地製度導致的住房價格高麵積小、教育競爭太狠等因素。不少人寧可帶著資產和孩子移民,有點兒變成一個向美國輸出資本和富豪精英的鬥獸場的意思。

可以預計,每代人減少30%~45%,那麽二三十年後日韓台的許多資產,將因為少人問津而價格急劇下跌,新的貸款衝動劇減,養老又壓垮就業和分工,而時光無法倒流,繼續下去,那麽都注定會在世界經濟版圖(或者說民族格局)中萎縮到無足輕重的狀態,其實現在就可以準備燒紙了。

 

我準備的悼詞大概是:

東亞模式其實隻是部分的市場化,偏重貿易層麵而忽視了資本自由。裏根之前的成功,主要是當時其他國家更蠢。當時中國印度南美非洲等的主流觀念是獨立自主,誰要提出引進外資、開放市場,一句你是不是想回到殖民地受剝削,就排擠掉了。而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離開美軍保護連命都沒有了,就沒那個犯蠢的底氣。

當蘇東解體、更多後進國家開始市場化改革後,日韓台沒能強行盡快推進資本市場尤其土地自由的改革,之後就不再是奇跡,漫長的掙紮塌陷悲劇開始了。

悲劇源於改革阻力太大,日本內閣1986年4月發布了《前川報告》,1993年又發布了《平岩報告》,但國民認知和政治結構等因素導致嚴重的遲滯,所謂的漸進式改革成了抗拒改革的盾牌。

注:這裏沒有批評錢穎一和許成鋼教授關於漸進式改革的閃光分析的意思。但漸進式改革無疑被神話了,比起蘇東的改革,中國真正的不同在於以很高代價維持了政治秩序和貨幣秩序。從1984年城市改革開始走走停停了15年,期間流行的是中國崩潰論,而騰飛其實起始於1998年十餘個經濟部委被砍、房地產市場化和次年中美達成入世諒解,加上國企關閉,那可是全拜激進改革之所賜,製度紅利足足吃了十年。然而經濟騰飛、製度回滾,後來搞起國資委、宏觀調控、耕地紅線什麽的,WTO承諾也放一邊涼快去了。再換屆時才又出現“讓市場機製發揮決定性作用”和2013年深改60條。

 

升級視角、理解邏輯、確認史實,比獨立思考好得多

 

《管理美元》,朝日新聞總編船橋洋一,他采訪了廣場協議前後美國日本德國百餘位參與者,筆法麵向大眾,比當時聯儲主席沃爾克和日本財政副官回憶的《時運變遷》要好讀很多。不過我估計銷量還是不會超過《貨幣戰爭》的百分之一,未來幾年,仍舊會有八成爆款文章會說“廣場協議是陰謀和打壓”,把改革的陣痛都推給外壓—反正美國人不會來掐你,但本國的對手會找你麻煩。這套日本人早年玩的尤其熟練,你推給美國人我也推給美國人,正反都是美國人逼的。

 

回頭去看《時運變遷》和《管理美元》兩份記錄,美國幾方各種混亂訴求中,那批投資出身的、早就對財富貨幣、企業行為、市場投機等相當清楚的財政和聯儲官員,往往最早給出最正確的解藥。

 

比如華爾街傳奇人物裏甘財長早早派代表建議日本把金融國際化(抵消升值壓力),但日方堅持漸進式的。

後來美國財長助理馬爾福德(基金經理出身)也多次給出減稅建議,以改善日本企業的資本積累和提升居民消費力的方式,減少資本外流並擴大進口,但日方也連續拒絕了,最後大藏省還在政治壓力下耍把戲,下調所得稅的同時增收消費稅抵消(等同於關稅上調),沒什麽幫助。

 

其餘亂插手的比如官僚政客,議員選民,除了起到施壓改革的作用外,訴求大都是添亂的,拿來說打壓的話證據也夠多。

尤其多國協調談判期間,設想幾個大區分公司的經理、財務、運營、銷售、法務互相吵架,但誰也無權命令或者開掉另外一方時的那種盛況。還好比一二戰期間靠軍隊出場代價小的多。

至於各方為何放棄最優選擇、置國家長期利益於不顧,那可以進入書中的場景去揣摩,直到搞懂“唉沒辦法,給我多半也會這麽混吧”,這時才算是真的理解了。

 

閱讀感受是,市場和技術進步非常快,社會認知和官場慣例則跟進的非常慢,機製的失衡遠不如表麵衝突那麽吸引眼球,時間越久改革的對象通常勢力也越大,結果很難不折騰幾個來回的。英國從大憲章到光榮革命400年悶出一個體係後,也就英國移民自帶著全套默會知識,在美加澳新自動生長起來,而法德俄意日韓等等,從被英國刺激到折騰完,幾代人一兩百年還算是快的。

而且在模仿時,民間去抄能幫助掙錢的,抄錯了出局。而官僚會去抄自己省事的,或者編製、權限、預算有利的,抄錯了自己也沒事兒,能帶更多下屬花更多錢就是奮鬥成功。

大藏省堅決抗拒減稅,那雖然對日本有利但對自己的部委不利;

80年代中國計委借鑒日本產業政策時,日本學界已經集體反思了,但計委敢說:還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吧,給我們點補償自己下海吧?

十幾年前國土擴權借鑒日本國土規劃時,日本學界也已經開始反思土地開發限製與泡沫的關係了,但國土能說,發改住建和環保那幫做的規劃已經夠嚴了,我們還是不管了吧?不會的,還是會努力把耕地紅線推成國策,這樣就能壓倒他們了。

 

基於以吏為師的古老傳統,隻要官僚係統們選擇了什麽攻略,公立大學、官方智庫、普通國民就會自動形成相適應的主流觀念了。這又能怨誰呢?別人可沒有把這些經驗教訓都密封保存起來,生怕你們學會了搞懂了。

 

另一篇關於:美國的創新如何湧現?——產業政策與市場機製的作用對比

文|學經濟家

 

群友:美國的計算機產業就是政府砸出來的,嚴格說是在戰爭威脅下,美國政府用現在至少上千億美元的巨資砸出來的,這個是計算機發展史上說的。

中國自主芯片是幾個套利的小商販,美國早年是集全國之力。難的是從0到1,空中花園的塔基;市場完成的是1到100,空中花園的繁榮。

我:搞反了。在1930年代,IBM就投入了100萬美元成立研發中心,先後造出了機械式的、電子式的計算機了。當時北京協和醫院還進了一台穿孔機,可不全是政府和軍方買單。

 

沒有民間這種創新,軍方會靈機一動,想到用很多電子管可以比機械式的運轉更快?不是的。實際上軍方頭疼於彈道計算或者核武研發等自己的目標,賓州大學機電實驗室的幾個家夥構想出ENIAC計算機,最後去遊說正在頭疼的軍方出錢買單。

 

總造價不到50萬美元。堆了大量的電子管。

 

而廉價、精巧、可靠的電子管又是怎麽進化來的?想想1920年代,美國就有600家收音機生產商在市場上廝殺(摩托羅拉還是後起之秀),你就懂了。

 

對計算機而言,0到1時,沒政府多少事兒;ENIAC是相當於3-5的時候;賣給了軍方一台,相當於6。

 

沒有軍方這張訂單,一樣會出現6。

而且ENIAC啟用的次年,晶體管就發明了,幾年後貝爾實驗室造出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那才是時代突破,緊接著是集成電路。再往後如同那篇很火的文裏一樣,每一個“此路不通”的指示牌下,都是累累的失敗者。

X86幹死了無數牛X哄哄的係統,INTEL和微軟也經常幾十億美元打水漂。

 

流傳的認知偏差實在太多,挨個糾正會累死人。從文革的認知廢墟上爬起來不久,如果沒有一兩本優秀的外版書打底,依靠三國演義套路的大眾讀物,或者重磅幹貨大棋解密的網文(一驚一乍的節奏,很像出租司機習慣聽的評書),難免以為驅動世界的力量是那種桃園三結義、孔明借東風式的—早晚會在現實世界中撞的滿眼金星。

 

順手推薦《他們創造了美國 -- 從蒸汽機到搜索引擎:美國兩個世紀曆史上最著名的53位創新者》 可以看看這些創新有多少“補貼機製”“舉國之力”的作用。50萬美元離“舉國之力”遙遠的很。

 
 

大國經濟規模自然大,發達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人家起點高,進入現代化早,他們是二百多年前就開始發展工業,又有一戰二戰的刺激,我們才七十年。再說,以前落後國家多,所以先進國家的工業產生好銷售,利潤高,又進一步刺激科技的提高。而現在不行了,重要原因是東方大國崛起了。

 

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有:

1.私人經濟占絕對主導,國有經濟比重小;

2.私人資本集中程度高,壟斷性強,市場自發調節作用很大,國家幹預少;

3.勞動力市場的自由開放程度高、流動性大,就業競爭壓力大。

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也屬於這一模式。

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特點在於束縛少,有利於激發企業活力,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監控和千預,容易加劇市場盲目性和兩極分化。

 

 

在美國,郵政、部分醫院是國營的,電力和鐵路是半國營的,其他經濟部門大都是私營的。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

在美國的城市或郊區,當你正打算穿過一塊空地時,“此係私產,不得穿行”的標誌常常赫然出現在眼前。美國私人企業的運營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其合法行為外人和國家都無權幹涉。美國每年都有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勞動者不斷地從原來的工作崗位轉移出來謀求重新就業。

美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其傳統的自由主義和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等因素的影響。美國作為一個資源豐富的移民國家,具有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傳統。為了擺脫1929-1933年大危機帶來的災難,人們接受了國家幹預的政策主張。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滯脹”現象。在這一事實麵前,反對國家幹預的新自由主義思潮紛紛湧現。裏根總統上台後,為了解決“滯脹”問題,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在此背景下,美國市場經濟模式逐步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於恢複經濟、穩定社會的需要,英國掀起國有化的浪潮。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出於減少財政赤字、擺脫“滯脹”困境的需要,在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下,英國政府又掀起私有化的浪潮,英國逐步形成了與美國相似的市場經濟模式。

 
 

I think one factor is because of the brain drain. The best people of every country often have the goal of moving to America and not returning back.

Example:

Look at Albert Einstein.

Where was he born?

Then where did he later lived?

Now, can you name any other famous people that had moved to America? Elon Musk.

-Bhok

 
 

人多(歐洲國家人少)

政府信用超強 ---- 聯邦政府的債券從未違約。 聯儲發行的法幣從未發生hyperinflation

自由市場 ----- 歐洲的石油公司或多或少有國企成分, 美國除了郵政, 美鐵,房利美, 房地美等幾家公司基本全是非國企。 自由的農業導致美國是世界上不多的不需保護農業的國家之一

教育好---哈佛等醫學院培養的醫生實踐了多項世界首例的手術, 伯克利一家大學可以出品一個操作係統,

尊重產權, 尤其是知識產權---- 醫藥公司基本全在歐美, 美國和歐洲一樣在醫藥研發上投入巨大, 並且本國法律也保護這些專利

 
 

美國從19世紀末開始到現在,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一百多年了,這個地位保持了這麽久,以至於讓我們覺得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當然了,美國目前是在走下坡路的。)

然而,你知道這是怎麽發生的嗎?

原因有許多,其中之一就是美國重視自由市場而不是由國家控製經濟。

然而,有一點很少有人提到,那就是——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

本文曆史君為你全方麵解答這個有趣的問題,請聽曆史君娓娓道來。≥▽≤

在美國信奉自由市場以前,美國人重視由國家做重要的商業決定。

簡單來說:

就是美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上反複失敗,而私人企業在美國政府的失敗之上創造出自身的成功,美國才開始發展成世界一流的經濟體。

來來來,讓我們穿越曆史長河,來到曾經的美國吧:

1808年,約翰·雅各·阿斯特建立了美國毛皮公司,將美國毛皮銷往全世界,成為了那個時期的美國首富。歐洲人因為瀨皮帽的保暖性和耐用性而非常喜歡它。而阿斯特就剛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給了他們想要的商品。

看到阿斯特這樣能幹的企業家在毛皮行業賺了這麽多錢,美國政府也想分一杯羹。

所以啊,它就補貼自己的毛皮公司,交給一個十分自負的名叫托馬斯·麥肯尼的美國政府官員打理。麥肯尼本來是很有機會贏下這場競爭的,畢竟他背後有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

然而,精明能幹的阿斯特雇傭了成千上百人為他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而麥肯尼的公司卻年年虧損。

終於,美國對麥肯尼失望透頂,在1822年的美國國會上停止了對麥肯尼的補貼。

在19世紀40年代,美國的電報也出現了相似的情況。

電報是我們今天的即時通信的初級形式,它由一名成功的畫家——塞繆爾·莫爾斯發明,他曾經擔任美國畫家協會主席。

莫爾斯更多是個理想主義者而不是生意人,他認為讓美國政府擁有並經營電報“符合國家利益”。

但美國政府經營的電報每個月都在穩定虧錢。1845年期間,電報的開支收入比達到了6比1,有時候是10比1。美國國會認為電報不能讓他們賺錢,於是就把這個賠錢貨交給了美國的私人企業。

美國企業家的手中,電報這項業務起飛了。電報推銷員向媒體展示了如何能夠即時報道數百英裏外發生的事。銀行家、股票經紀人和保險公司看到他們如何能夠即時監控無論遠近的投資。

隨著服務質量的提高,電報線被鋪設到全國各地——從1846年的40英裏到1852年的23000英裏。到19世紀60年代,美國就有了一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電報線。

到60年代末,美國企業家們已鋪設一條橫跨大西洋的電報線。

為什麽美國政府沒能利用莫爾斯的發明盈利呢?答案是,美國國會的動機與資本家的動機截然不同。

當政府經營電報時,美國國會沒有從他們發送的信息中得到任何利潤,他們損失的現金則是納稅人的,不是他們自己的。

所以啊,美國國會就沒有想著去改善服務,然後尋找新客戶,或者將電報擴張到更多的城市。

然而,西聯匯款公司的創始人埃茲拉·康乃爾這樣的企業家卻這樣做了。更便宜、更好的服務意味著更多客戶和更多利潤——這一點在今天仍然是真理。

就在美國國會將電報私有化的15年後,建設成本和連接主要城市的費用都隻有美國國會最初設想的十分之一而已。

蒸汽船業務中,我們看到這個故事再次重複:在19世紀40年代,紐約和英國之間開始了常規的蒸汽船旅行。政府將賭注押在船主愛德華·柯林斯身上,這是一個更擅長政治遊說而非商業經營的人。

在國會資助柯林斯的同時,當時大名鼎鼎的富豪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特也創辦了自己的蒸汽船公司。範德比爾特削減了旅行成本,讓他的船裝滿了熱切的乘客,並且建立起一個極其成功的企業,很快就把柯林斯甩在了後麵。

柯林斯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提供安全、穩定的服務。舉個例子:他的四艘船中有兩艘沉沒,造成了數百名乘客死亡。

如果他虧了錢,總會有人幫助他度過難關。相比之下,範德比爾特一直堅信著“顧客就是上帝”的原則,否則的話他將會失去他的公司。

最終,範德比爾特成為了曆史上最富裕的美國人之一,青史留名

對此,你怎麽看呢?^0^

(嗨,我是@曆史君歸去來兮,每天都會更新觸動你我的曆史文章,期待你的點讚+關注,一起探索曆史的世界,收獲更多有趣又好玩的知識吧≥▽≤)

 
 

二戰大發戰爭財就算了。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信息革命是他們發起的,而且他們也得到了這次升級最大的好處。

計算機製造和計算機標準,網絡設備製造和網絡標準,PC操作係統和移動操作係統壟斷,芯片設計和製造。智能手機製造和標準。你看看,整個信息時代的成果幾乎被他們獨吞。這經濟不發達就有鬼了。

人類上一次技術革命成果被一個國家幾乎獨吞就是英國的工業化,造就了日不落帝國三百年的輝煌。

典型的富二代還比你努力國家級版本

 
 

你根本不知道本田、豐田、三星等國際大公司每年要給美國交多少技術專利費和股本;美國在全世界每年金融運作剪多少羊毛;微軟、蘋果、穀歌、臉書、黑莓每年從全世界撈多少利潤。美國還有超級便宜的石油和頁岩氣;美國通過糧食傾銷摧毀了無數貧困小國的糧食體係把它們綁上自己飛奔的馬車,為其廉價提供各種礦產和當地產物。哦對了,美國為了鞏固自身的基礎資源剝削地位在世界一直充當強盜和攪屎棍角色,比較著名的包括想搞中東一體化的卡紮菲。什麽化學武器都是放屁,卡紮菲就是死在了想帶領中東脫離美法德統治上。

 
 

一戰打野發大財,二戰參團搶人頭。戰後網紅開淘寶。論一個職業選手的發家有多智慧。

淘寶店惡性競爭擠垮老毛熊,最後入股阿裏幹了官方自營。

 

 
 

日本品牌比美國多,日本產品質量技術方麵高於美國,r u f**king kidding me ? 真不知道美國=粗製濫造還有日本=精密這種奇怪的想法在中國為什麽這麽流行。真以為聚集全球最頂尖人才的最自由的經濟體的品牌產品技術不如一個日本?當然啦,在東亞日本是吹成神的,就比如很多人對於汽車隻知道豐田本田,根本不了解GM和ford有多強的技術實力,更不知道qualcomm,broadcom,boston dynamics,blue origin等代表的高級科技產業甩日本多少條街,甚至中國人最喜歡吹的日本精密製造,真的到高端產品,別說跟美英比,就是跟北歐比都不夠看。

日本產品的優勢並不是技術方麵,在於模仿開發(沒錯,日本技術基本都是follow美英和歐洲,隻不過人家對知識產權更尊重,吃相沒那麽難看,另外加上有產業基礎)以及低人工疊加形成的低成本,加上東亞區日本相比美國而言有地理和文化上的優勢,尤其在信息沒有這麽發達的時候。因此日本產品更容易進入東亞smoothly,品牌和技術更容易被了解認知,加上日企喜歡吹噓自己技術先進blabla,而美國很多產品品牌技術並不為東亞熟知,而且很多東西剛開始本土化不好不符合東亞市場給消費者形成了一些成見,所以形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把日本的技術當成世界第一的集體性思維慣性。總的來說,在大眾消費級市場,日本產品靠以上這些完全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少數領域是市場上dominant級別的,但大多數尤其高利潤或者高門檻的東西,基本沒有日本的份

 
 

美國就像一個開商店的,而其他的國家就像擺攤的,

 
 

美國必將成也金融,敗也金融。過度空心化的金融誇張大概率製造泡沫,最終演變成博傻遊戲。

2018年米國政府的“名義獨立小弟”美聯儲剛想啟動加息,立刻全球腥風血雨。然後---被現實打臉了,我也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沒想到米國政府的“名義獨立小弟”美聯儲如此不要臉,無限發債印美鈔,以不斷降息的模式不斷給空心金融輸血。保持看空美國,特別是美股。但時間調整到2020年底。

2020年2月18日

==========================

【原答案】

2018年4月19日

距離米國經濟崩潰日倒計時 300-500天

 

 
 

根本原因還是沒人幹的過他。。要不也就是一大號肥羊

 
 

個人感覺題主有點“精日” 做的再好也要看規模 日本從來也沒有超過美國 說起美國為啥牛逼可以百度 擁有全球最多的人才 全球通用的美元 全球最多的高科技公司 最發達的金融體係

 
 
 
 
 
 
00:00 / 04:47
04:47
 
    手把手教學,教你搞廢一個國家的經濟【思維檔案13】
    3.1 萬播放 · 18 讚同
    完整版
     

    二戰之後,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相應的歐洲卻飽受戰火摧殘實力不如前。

    日本在二戰後經濟在漂亮國的扶持下蓬勃發展,然而到了70年代美國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垮台,導致美元和黃金脫鉤,世界各國都要從美國取回自己的黃金。

    美元體係是美國霸權之下眾多體係中最最核心的一環,因此,在美元霸權體係遭到威脅之下,美國開始對來挑戰的日本、德國等貨幣下屠刀。

    1990年,美國交易所突然出現“日經指數認證沽權證,大量美國投行紛紛追捧,這個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隻有當指數下跌到某一水平以後購買者才能獲利,因此購買者就開始不擇手段地打壓日本股市。

    暴跌模式從股市開始,並蔓延到樓市乃至影響整個日本經濟,外資開始紛紛逃離日本,要把日元兌換成美金,日本政府根本沒有這麽大的外匯儲備來支付,隻能用實物來抵債簡短的宣作。

    總的來說,美國是通過搞垮其他國家經濟,保持自己的經濟霸權地位的。

    發布於 2021-09-28 06:00· 1086 次播放
     
     

    大概是因為美帝掌握核心科技吧。

     
     

    沒想到知乎上還有這種水平的提問,題主真心適合混混百度貼吧

     
     

    曆史原因和國民素質綜合原因,誰領導了世界,誰就是主流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神的國度,自由是美國人最珍惜的東西,也是美國人得以不斷創新的源泉,美國不僅現在是第一大經濟體,而且會不斷的延續下去,其他國家隻能望其項背。

     
     

    極度豐富的資源和最優的資源配置手段。自由競爭經濟製度和人力資源的重視。最強的金融資本實力,權力監督與製衡機製,精英治國、全球戰略與把握曆史發展機遇還有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Above all God Bless

    Americ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