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號)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91049
這一六平米空間的普及和推廣,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參與。
公共衛生間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是因為一條名為#女子不讓6歲男童上廁所遭痛罵#的詞條。事件發生在哈爾濱某地鐵站的女衛生間中,據拍攝視頻的當事人稱,她在女衛生間中發現男童後,對他說“這裏是女廁所,男孩不能進來。”隨後孩子的家長稱該女子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將她堵在廁所裏要求其對自己的兒子道歉,雙方產生了激烈的爭執。
事件在網絡空間經過幾天的發酵,引發了各種維度的討論。有網友將爭論點放在孩童身上,認為6歲的孩子應該可以獨立完成上廁所,至少已經形成了明確的性別意識,進入異性衛生間對性別教育無益;也有網友將矛頭指向了這個事件中缺席的父親,實際上,男童的父親當時就在廁所門外,由他帶自己的兒子進入男廁似乎是更加合理的選擇,因而不少網友呼籲男性應該更多參與育兒過程。對於事件的兩位當事人,各有網友支持。大多數網友對遭到謾罵的當事人更有同理心,但也有一些人認為,在公共場所出於對孩子的人身安全負責的態度,這位媽媽看似過激的的應對方式也有無奈之處 。
實際上,與此類似的事件幾乎每年都會引起熱議,歸根結底,在於“公共衛生間“本來就是一個“是非之地”,它是一個我們每個人在公共生活中最常使用,卻用於解決相對私密性較高需求的場所,公私之間有著天然的矛盾。它公共性的一麵,要求它的設計應盡可能滿足社會上存在的各類人士的各種需求,一旦無法做到,則必然會有人感到不便,或認為自己的權利或隱私受到了侵害。事件之後,不少媒體和網友開始呼籲在公共場所建設和普及更多的第三衛生間(或稱為家庭式衛生間)。
2020年11月26日,杭州萬向公園公廁投入使用,公廁增加了第三衛生間(圖|視覺中國)
早在幾年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簡稱為住建部)就發布過《關於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標準中提到了規範第三衛生間的標誌內容和要求。然而在各地,公共廁所的建設流程不一而同,對於標準的執行也具有很大的彈性。甚至放眼全世界,在應對公共衛生間的需求和建設上,不同地區和國家有著不同的嚐試,公廁的需求和標準也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在眾多的嚐試中,第三衛生間是否會是解決男童進女廁式尷尬的較優答案呢?
公廁,城市文明的另一張臉
廁所——關乎衛生與健康,直指民生,更是衡量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側麵。1932年,上海《東方雜誌》策劃了名為“新年的夢想”特別活動,向各界人士發出征稿。140封征稿中,暨南大學教授周穀城的夢想最直白,也最簡短有力:“我夢想中的未來中國首要之條件便是:人人有機會坐在抽水馬桶上大便。”
公共衛生間的建設,關係到城市生活體驗。中國的“公廁革命”從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在大多數城市,公共廁所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稍有年紀的人都會對三類公廁有印象,所謂“三類公廁”,就是隻有半人高的隔板但沒有門,與之相對的是有門和獨立隔間、外麵還有無障礙衛生間的二類公廁。今天,在北京舊城區的胡同裏,二類公廁依然數量寥寥,毫無私密性可言的三類公廁依然占據大多數,並且成為附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建設越完善,對公共衛生間亦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它的外觀要考慮城市風貌,它的功能,除了基本的幹淨整潔外,如何讓人們體麵地使用?如何讓殘障和有特殊需求的人士都能方便進出使用?關乎公廁帶給每一個市民的體驗,也得見城市空間真正的質量。
2022年,上海五原路157弄的公廁完成了改造建設,成為了上海15分鍾社區生活圈的試點項目。這一項目的主管單位是上海徐匯區綠化市容局,項目從2020年9月麵向社會公開招募改造方案,希望改造方案能夠照顧環衛工人、廁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同時與區域的風貌相協調。在具體功能上,改造後,第三衛生間的入口比之前更醒目,同時內部尺寸也得到了拓寬,方便輪椅進入使用。
在以幹淨著稱的日本,由非盈利機構日本財團 (Nippon Foudation )和澀穀區政府共同運營的“東京公廁計劃(The Tokyo Toilet)”項目,邀請了包括安藤忠雄和隈研吾在內的 16 位知名建築師和創意工作者,在澀穀設計全新的公共廁所。這一項目的背景是公廁規劃基礎與所在區域公廁需求的錯位。澀穀的常住人口為40萬人左右,本身公共廁所數量根據常住民來設定,但是作為東京最繁華的區域之一,日常來往於澀穀的人口大於100萬,公共廁所的需求遠遠大於已有的數量。
東京公廁計劃目前已有14個項目建成,雖然為更多人津津樂道的是建築師們為公廁設計的獨特的外觀,但其實,這個項目以為不同性別、年齡、身體條件的人都能提供舒適的如廁條件作為重要的目標。在安藤忠雄設計的公廁中,除了男女廁間之外,也安排了“everyone's toilet”,適應多元性別人士、殘障人士、和育兒需求。另一個細節是,在男士廁所內,也配有照料嬰兒用的座椅;隈研吾在公園中設計了一個“像村莊一樣的廁所”,每座廁所都有不同的規劃、裝置和裝飾,以滿足諸如照顧兒童、梳洗、無障礙通行等各式需求。
我們較為熟悉的公共廁所都是按照性別劃分出兩個獨立的空間,在世界各地,這樣的布局原則已被挑戰,“無性別公廁”應運而生。簡單來說,這樣的廁所是男女混用的,其中所有的單間都設有馬桶,門可以上鎖,保證私密性。美國的許多學院和大學早在 2000 年就有了男女通用的公共廁所,英國斯托克波特附近的一所中學也是首批安裝男女通用廁所的學校之一。在我國的城市中,沈陽、重慶、青島、北京和上海等地均出現了無性別廁所。其中在沈陽和重慶,以移動式環保公廁為主。
無性別廁所有著一些較為明顯的優勢,首先便是減少女性如廁排隊問題。女廁排長隊一直是普遍存在、被廣泛抱怨的現實困境。究其根源,是男女本不同的生理構造。椐統計,每人每天上廁所6-8次,女性如廁時間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廁時間平均30秒-35秒,女性如廁頻率大概是男性的1.5倍。無性別廁所很好地解決這種“供需不平衡”,提高時間和空間的利用率,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節省公共資金。
再者,無性別廁所能體現對於跨性別者的包容,解決這一人群在公共場所使用廁所時候的“兩難”。更重要的是,無性別廁所也對需要陪伴如廁,如殘疾人,兒童,老人等更加友善。
第三衛生間,能解決公廁的尷尬嗎?
雖然無性別廁所看似具有很多的優勢,但在實際使用中卻也暴露出理論無法預料的問題。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英國中學裏,無性別廁所讓女生麵臨可能的性騷擾和“月經恥辱”,很多女孩子甚至在白天不願喝水,避免使用廁所。
同樣的尷尬在發生在我們身邊。2017年,位於上海黃浦區大林路93號的公廁經過改造,變為不再區分男女的無性別公廁——公廁大通間內的9個廁位不分男女,隔板高達兩米多,每個廁位門板都顯示“有人”或“無人”的LED屏幕。據當時的有關記錄顯示,廁所改為無性別後的兩個月時間裏,之前女性排長隊如廁的現象已基本消失。但不少市民認為,在大通間見到異性時會覺得比較尷尬,特別是有些老人並未習慣這樣的改變,會拉開單間的門後再整理褲子和衣服。也常有市民因為害怕進錯地方,幹脆不敢走進去。
《廁所英雄》劇照
由這些實際的案例可見,無性別衛生間或許也僅是對公共衛生間固定形態的一種挑戰和嚐試,在一些語境和場景下或許適用,但由於國情、使用習慣和心理等多種原因,並不能保證提供一個對所有人友好的如廁環境。
那麽,在分隔的男女廁間的基礎上,加設一個第三衛生間,是否是更有效的解法呢?
在住建部2016年修訂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中, “第三衛生間(Family Toilets) ”的釋義為,用於協助老、幼及行動不便者使用的廁所間,方便如母子、父女、夫妻、異性服伺行動不便者等如廁時獲得照顧而使用的廁所間。要求規定,城市中的一類固定式公共廁所,二級及以上醫院的公共廁所,商業區、重要公共設施及重要交通客運設施區域的活動式公共廁所,均應設置第三衛生間。
第三衛生間不等於人們熟知的無障礙衛生間,二者在建設標準、設計、標識以及適用人群等方麵都有所差別。相比第三衛生間,無障礙廁所會要求配有安全扶手等專門的無障礙設施。
第三衛生間除具有無障礙廁所見的衛生設施外,還增加了嬰兒及兒童等衛生設施。為了與男、女廁所間區別,將該廁所見冠以”第三衛生間“的稱謂。第三衛生間需要配有成人座便器、成人洗手盆、可折疊的多功能台、兒童座便器、兒童洗手盆、可折疊的兒童安全座椅,位置要靠近公共廁所入口,方便行動不便者進入。
第三衛生間設置的初衷,正是為了應對諸如本次男童進入女廁的尷尬。按照標準,第三衛生間的麵積不小於6.5平方米,這一大小在很大程度可以滿足帶小孩的家庭、哺乳期女性、殘疾人等各種群體使用衛生間的需求。
截至2021年底,在我國約有近一萬座城市公廁中設置了第三衛生間,約占城市全部公廁數量的6%。(據澎湃新聞《住建部:我國已有近萬座城市公廁設置第三衛生間》)從數據上來講,第三衛生間正在進入人們的生活場景,也成為了旅行景區審核的重要內容。
但是,在實際的使用中,第三衛生間的普及並不樂觀。據媒體報道,截至2018年年底,即便是上海這樣在城市化和衛生進程走在前列的一線城市,公廁第三衛生間的配置比例也僅為14%。在很多城市,現存的第三衛生間不乏出現標誌不清、堆滿雜物的情況,甚至有時為了簡便管理,而直接一關了事。
而在公共衛生間的具體規劃和建設上,不同地區的流程和標準都存在差異。上文提到上海五原路的公廁“微改造”由徐匯區綠化市容局負責。而在北京、廣州等不同一線城市,公共衛生間的需求和建設分別屬於環衛和城管部門直管。一位在雲南工作的政府管理人員告訴我們,在當地,公共衛生間的建設和改造,由市委宣傳部下屬的市文明辦主管。在公共衛生間的建設和管理上,具體管理部門一般由區、縣一級視情況協調,沒有一定之規。這就導致了在需求統計、實際標準執行中,各地和各部門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信息缺口。
而對於公共衛生間的使用者、普通大眾而言,第三衛生間的概念和使用場景也並未得到真正普及。距離2016年的標準發布已有六年多時間,但在基礎建設和觀念普及上,六年時間也許隻能前進很小一步。從標準製定到建設改造,公共衛生間的前進道路耗時費力,而作為其中配套設施最全、管理難度最大的第三衛生間,若想發揮真正的作用,服務有需要的人,更是需要每一個環節的配合。
在公共廁所如廁之事雖小,但實際是我們每一個人參與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是否能夠安心、舒適地使用公共衛生間,解決的不僅是燃眉之急,更體現了公共生活的參與方式。諸如近日引發網絡熱議的新聞,就體現了以這件小事為導火索,在現實生活和網絡世界引發的不理性紛爭。這其中,自然有各種話題和矛盾的參雜,但歸根究底,根源還是在於公共衛生間設置不合理、使用者隱私和體驗未受到尊重的落差。
這一棘手的問題是否能被六平米的第三衛生間解決?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但從建設,到管理維護,再到每一個使用者的觀念更新,這一六平米空間的普及和推廣,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