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中國孩子到國外之後,會“變了一個人”?
中國青年報 |2023-01-14
很多留學家庭都會發現孩子在留學後好像變了個人,性格、思維等等方麵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究竟是為什麽?這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思考?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篇文章或許能解決這些困惑,引領我們思考究竟什麽才是教育真正的需求。
Part 1最近,在美國見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這兩年陸續搬過來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上學。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樣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麵是家庭支出劇增,另一方麵是夫妻處於事實上的兩地分居狀態。
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開心了。我理解他們的心態。這些孩子如果在國內讀書的話,可能連考上211大學的可能性都不大,雖然他(她)們父母的成就很高。
但同時我也感到一陣悲哀。這說明我們的教育沒有充分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至少沒有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
於是我對一個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什麽同樣一個孩子,在中國和美國上學的結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
經過認真考察,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由於在曆史傳統、文化背景和社會製度等各方麵的不同,中美兩國在教育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或許可以解釋我提出的問題。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Part2從教育者角度來看,兩國的教育目的不同。
美國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或優秀的社會公民,是一種公民教育。
所有的公立學校——它們接受州政府的財政支持——的目標都是為了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質。
因此,美國各級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如何減少學生的反社會行為。
即使一個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會傾向,也會及早發現和幹預。
私立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領袖,當然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公民教育。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首先是非常強調溝通。老師經常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實準確公開地表達出來,而不是憋在心裏不說。
讚助信息 |
因此,大多數美國學生比較直接和陽光。喜歡誰,不喜歡誰,對一件事情的態度和自己的意見是什麽,從小就會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另外,學校會通過各種聚會、活動和組織提供平台,創造學生和其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老師也會通過各種途徑訓練學生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同時,如何正確地理解他人。
其次是允許學生犯錯。美國人認為,任何人都會犯錯,即使是聖人也會如此。
《聖經》中的一則故事在美國文化中的影響極大:人們要把一個妓女用石頭砸死,但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從來沒有犯過錯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所有的人都默默離開了。耶穌對妓女說:“你走吧,我定不了你的罪,沒有人可以定你的罪。因為沒有人從未犯過錯誤。”
在美國人看來,重要的不是不要犯錯,而是對待錯誤的態度。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對錯誤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對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到傷害的人真誠地道歉——道歉是美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麵。
做到了這些,一個人即使犯了再大的錯誤,自己也會坦然麵對,至少不會心裏不安——當然,還是要盡可能避免犯錯誤。
麵對人們犯錯之後的精神壓力,美國社會提供了兩項重要機製予以幫助:
一項是宗教懺悔。一個人有了罪惡的想法,做了錯事,可以去對神父說。神父會替他(她)保密。如果僅僅是隻有想法還未付諸行動,神父還會進行勸阻。
從心理學上說,一個人把自己的秘密說出來後,往往會如釋重負。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為焦慮等原因而可能導致的反社會行為。
另一項機製是心理治療。美國人認為,許多事情自己是無能為力的,特別是來自精神方麵的壓力,必須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他(她)們的口頭禪是:“你需要幫助。”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第三,盡最大可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為他(她)提供富有針對性的教育,不斷提升他(她)的自信心。
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不但學習成績不好,幾乎就沒有讓人覺得好的地方。因為體型太胖,他的脾氣也變得極為暴躁,和所有人都無法相處。
特別是剛到美國的時候,因為語言不通,情況更加嚴重。就在家長和孩子都快要絕望的時候,有一天,學校的音樂老師找到孩子,對他說,我感覺你的音域可能很寬,音色也很好,你來跟我學歌劇怎麽樣?慢慢地,孩子喜歡上了歌劇,因為他發現,在唱歌的時候他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特別是當夜幕降臨他站在舞台中心引吭高歌時,他可以把他所有的不快,無以倫比的憤怒,無法抵擋的感傷和無窮無盡的熱情淋漓盡致地發泄出來,而且越是這樣,觀眾的掌聲越熱烈。(其實,在美國學校的舞台上,你表演得再不好,觀眾的掌聲也會很熱烈。但當你真的很棒時,他們的掌聲會更熱烈。)
讚助信息 |
更重要的是,唱歌劇的過程讓他找到了自信。他想,歌劇我都能唱好,其他的事情為什麽就做不好呢?結果先是英語很快變好,接著其他文化課的成績也隨之上升了。
當他有一天對爸爸說自己的理想是去紐約的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上大學時,我的朋友簡直驚呆了,那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專業音樂院校啊!
他從來沒有奢望過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
其實,像這樣一個在國內學校看起來一無是處到了國外卻仿佛變了一個人的孩子大有人在。實際上,這就是教育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絕望的人變得擁有希望,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相比而言,中國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學生政治意識的塑造和專業技術的訓練。
前者可以保證學生未來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忠誠,後者可以保證學生未來滿足工業化建設的各種專業人才需求。用一句形象的說法是“又紅又專”。這種根源於前蘇聯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大學的教育實踐中,“紅”的職能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係統完成,“專”的職能由細分的專業化教育完成。
在基礎教育階段,老師非常重視基礎知識的講授和訓練,以及針對考試而進行的各種技巧訓練,等等。
為了保證教學秩序和便於管理,老師更喜歡聽話的孩子,很少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此,許多學生到了大學課堂上,還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還會害羞臉紅。這就是為什麽和同年齡的美國學生比起來,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極為紮實,但很少能夠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並且往往顯得老氣橫秋,缺少孩子應有的活潑和自信的重要原因。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Part 3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兩國國民的受教育目的也不同。
許多美國人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發現自我,使自己最終成為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他(她)們相信,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被賦予了特殊使命,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生活和教育的意義就是找到這些價值,然後實現它。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她)們非常重視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進步。老師也鼓勵學生這樣做。
一個朋友的女兒在學校裏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會受到表揚,以至於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經常困惑地問爸爸:“我真的有那麽棒嗎?”——在國內,她從來沒有受到過老師的表揚,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但美國人的確是這樣認為的,隻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 Job!”(好樣的!)他們並不虛偽。
在美國學校,特別是在幼兒園和小學,學校從來不會讓學生和家長有任何機會去做相互間的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個人意義上最棒的一個。這是美國學生甚至美國人普遍具有強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讚助信息 |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相比而言,中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出人頭地,比別人強,向更高的地位攀登。
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是這樣,學生對自我的期許也是這樣。而且越是出身貧寒的家庭,這樣的願望就更為強烈。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很重視別人看自己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沒什麽了不起,一定要比別人強才行。
家裏再窮,隻要孩子的學習成績比隔壁老王——可能有錢也可能沒錢,有錢的話感覺更強烈——家的孩子好,心裏就充滿了幸福感,生活就有了奔頭。
反過來,家裏再有錢有權,隻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在別人麵前就抬不起頭來,至多會阿Q式的自我安慰,我的孩子不需要那麽好的成績也照樣能生活得很好。
即使孩子再沒有興趣,也一定要讓他(她)上幾個鋼琴、舞蹈、美術和跆拳道班,等等,這樣在和閨蜜八卦時,才能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教育有多成功。
學生要成為班裏、學校乃至市裏省裏的第一,成為第二就是不可容忍的失敗。幼兒園要上最好的,小學要上最好的,中學要上最好的,大學要考北大、清華,進了北大、清華之後還要一定進哈佛,中國的家庭就在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又一個目標而奮鬥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子女的教育。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參加工作以後,目標就變成了科長、處長、局長(或者是部門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等等。
讚助信息 |
翻開中國人的簡曆,可以看到人生的軌跡就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職務台階組成,卻很少看到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一個崗位上取得了什麽成績,為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自己獲得了怎樣的發展和進步,等等。
這種競爭性的文化,在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和烙印。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不舒服,哪怕是好朋友之間也會產生嫉妒。
同學聚會就是富貴攀比大會,混得不好都不好意思參加。
社會變成了成功者的盛宴,教育也不例外。
人們隻關注最好的學校、最好的教師、成績最高的學生,卻很少想到,那些不好的學校、不好的教師、成績不高的學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嗎?
實際上,在一個社會中,成功者永遠隻是少數,那些看起來不成功的人才是“沉默的大多數”。
一旦社會被分化為兩大群體——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話,如果不能通過有效的教育和社會機製消解那些看起來不成功者在心理上的失衡,他(她)們就可能使用任何極端手段向他(她)們認為是成功者的人痛下殺手。這正是複旦投毒案、清華朱令案等一係列校園惡性案件告訴我們的慘痛教訓。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其實,中美之間在教育觀上存在上述差異並不奇怪。
美國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人口數量不大,因此在教育問題上就會比較從容。中國的資源,特別是各類優質資源有限,再加上人口數量實在過於龐大,必然在教育問題上比較緊張,更加強調競爭性。
因此,許多看起來在美國實行效果良好的教育製度,中國卻根本實現不了。
問題的關鍵在於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超額需求太大,我們投入不起。
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僅僅隻是改革高考招生製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加多樣化,更富有彈性和適應性,能夠盡可能地滿足各類不同人群對於教育的需求——而不是隻有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