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的小時代結束 中國14億人上戰車十五五規劃
安逸的小時代結束了,一紙文件把中國14億人綁上戰車『十五五規劃-上』
河馬史詩 2025年10月28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Aji1QgjUI
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迎來一場重大的時代變局,這是中國的裏程碑,14億人的命運即將被一份文件徹底改寫,那就是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
四中全會有一句話:2035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句話喚起了我們多少記憶,70後80後應該很熟悉。中學課本上,有鄧小平1987年提出的三步走,最後一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對黨史有了解的人可能會想到1955年,在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毛澤東說我們的目標是要趕上美國,究竟要用多少年,看大家的努力,也許是50年也許是75年。
75年就是15個五年計劃,哪一天趕上美國超過美國我們才吐一口氣。我瞄了一眼今年世界銀行的增長預測,中國是4.5%,美國是1.4%, 按這個增速持續10年的話,在匯率不變的前提下,2035年中國的GDP是美國的90%以上。你說不對啊,你這不還是沒超過嗎。
毛澤東說這話是就1955年
我們剛發行第三套人民幣 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是1:2.46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最後一年 也是製造2025的收官年
製造2025十大領域除了半導體 其他9個都達成了
在今年3月的 博鼇論壇上黃奇帆就說 96%的項目比較完滿的達標
剩下4%還需要打一些補丁 到年底也差不多了
下一步的十五計劃有三個重點
全國統一大市場 國家安全體係 新質生產力 從中可以解讀一個國家機器的意誌
未來五年到底想幹什麽 他在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
一個無比榮耀的真相 安逸的個人主義的 越來越小確幸的時代結束了
一個金戈鐵馬的 要把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國家命運 捆綁在一起的大時代
回來了 細看這三個重點都是有針對性的 在逆全球化的今天
我們需要一個團結自主的市場 全球有貿易壁壘
我們還搞地方保護主義 那就說不過去了 無論在家裏還是走出去
我們的產業要實現結構性調整 走到世界的前沿 要有競爭力
我們麵臨的競爭 還有地緣政治的風險 十五五規劃順利完成
那會意味著什麽 宣告中國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是2007年 世界銀行
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上提出來的 大概意思是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 就會出現貧富分化 社會矛盾加劇
經濟發展也陷入泥潭 但是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定義本身
就是一個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真實含義 我認為有兩個
表麵上是產業陷阱 你處於全球產業鏈的某個位置
你要往上走 生產要素競爭力還夠不夠 有沒有成本優勢
技術是不是被別人掌控 另一個是深層的是製度陷阱
也就是政治製度過早的民主化 經濟製度的自由化傾向
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是有代價的 會導致貧富分化 有劇烈的社會動蕩
那有一部分人會先富起來 就會有社會矛盾 他們提出政治訴求
要求重新收入分配 你要是扛不住壓力 發展就中斷了
1989年我們解決過一次 2008年之後幾年有過一輪反撲
又被摁下去了 產業陷阱是發展模式的問題 在全球分工體係裏
能不能突破生態位的限製 這個問題 我們也還沒有突破
也是十五規劃要終極解決的 大部分國家是突破不了這兩個陷阱的
亞洲有幾個經濟體突破了 突破了一個 但是代價巨大
那就是經濟安全 國防安全都拱手讓出來 換來了發展的權利
大家都知道我說的是誰 能打破這個例外的隻有中國
中國是這個世界的大bug 從全球的市場體係的產業分工來看
大概是這樣一個分層 中央國家準中央國家 外圍工業國資源國
中央國家隻有一個美國在最高的一層 是獨一檔的 地位最低的就是資源國
說好聽了是老天爺賞飯 說不好聽的是靠天吃飯
這些國家就是俄羅斯啊 澳大利亞中東拉美國家 那中間還有兩層
是準中央國家和外圍工業國 他們是生產國 但分高端和低端
準中央國家是中央國家的外延 在全球分工體係裏
美國在最頂端 是最大的消費國 負責向全球提供市場
也負責全球化的統籌與組織 他們還輸出貨幣的流動性
就是美元嘛 製定規則輸出製度 一句話全球化就是美國化
它是世界的主宰是power 他的權力由三部分構成
政治的維度是聯合國是北約 金融維度是全球貨幣體係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貿易維度是世界貿易組織啊 WTO嘛
這就是美國的全球化的頂層設計 那既然它有分工
也就有等級也有階級 也就意味著剝削 低階級想要往上爬
高階級要往下壓 不讓你上去 你上來我剝削誰啊 就像奧巴馬那句話
13億中國人過上和美國人一樣的日子 對世界是一個災難
所以你的階級躍遷是不被允許的 就像印度的種姓製度
在這個分工體係裏 外圍工業國是做苦力的 土耳其印度墨西哥
還有一些半資源國半工業國 比如像巴西東南亞 甚至歐盟的一些東歐國家
他有沒有機會往上爬 還要看美國的臉色 美國可以讓日本簽城下之盟
也可以限製台積電不給中國供貨 台積電不敢抗命不遵
台積電隻是代工 再高級的代工也是打工仔 技術卡在美國手裏
設備也是美國說了算 訂單還是美國的 美國賺走了產業的大部分利潤
每部iPhone手機蘋果獨享6成利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收割了很多資產
三星名義上是一家韓國公司 但外資控股比例是56%
超過一半利潤都貢獻給華爾街了 這是過去幾十年 全球產業鏈的一個縮影
你要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就要成為美國的外包 簽賣身契
出讓大部分股權 當然美國吃肉 也會給人喝湯
誰呢 G7 就是西歐發達國家 還有日本 因為美國也需要小弟啊
西歐發達國家屬於準中央國家 他們也掌握一些知識產權核心技術
然後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 在這個體係裏中國去哪了
顯然不能把中國放在外圍工業國 土耳其和印度那一檔
中國早就告別了世界工廠 而這個世界工廠 是印度做夢都拿不到的
你也不能把中國和G7並列 因為中國不是美國的外延 確實我們有很多的知識產權
有大量的技術 但我們不是狗腿子 我們是造反派 那麽把中國放在哪裏比較合適呢
中國是工業國 是兼顧了準中央國家 外圍工業國的特點的 要麽把中國放在這兩者之間
要麽放在美國的對麵 在十五規劃發布會上 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說
我們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 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但製造業的前途和價值 其實是有爭議的 台灣宏碁的創始人施振榮
提出過微笑曲線 在電子產品的產業鏈中 高附加值體現在產業鏈的兩端
前端的研發設計 後端的品牌營銷啊 中間生產製造就是賣幹賣苦力
這個坐標係形成一條兩端翹起 中間下沉的曲線 所以叫微笑曲線
有一個非常好的案例說明這個問題 蘋果 蘋果公司不生產手機
它隻是手機的搬運工 但是日本提出了武藏曲線
對日本製造業的調查 得出來的相反的結論 製造業的利潤是比較高的
這個結論也被經濟學人雜誌證實了 盡管富士康的淨利潤下降了3倍
隻剩下2%了 那也還是宏碁的5倍 宏碁才0.4%
武藏曲線中間是製造業 零件和材料銷售服務各持一端
中間高兩邊低 這是日本劍聖宮本武藏的二刀流的 劍術的形象啊
左右手各持一刀 左手砍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商一刀
右手把握出貨時機 砍市場和消費者一刀 在手機市場上
除了蘋果之外三星是最賺錢的 因為他幾乎壟斷了 高端手機的屏幕市場
事實上無論微笑曲線還是武藏曲線 隻是一個理論
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案例 重點在於什麽 你看透本質就會發現
它在於話語權在於壟斷 在於不可替代性
比如中國稀土也是啊 如果你有全產業鏈不依賴別人也行
比如華為 反過來 你想要成為一個更可怕的存在 那你既要強化你的不可替代性
也要降低對別人的依賴 你可以沒有別人 但別人不能沒有你
這個目前中國還做不到 我們跟美國還處於你砍我一刀 我砍你一刀
刀刀見血 還在拚血條 看誰能扛到最後
畢竟美國處於產業鏈的頂端 世界的規則還是他製定的那一套
在中世紀的歐洲 為什麽逐出教會是非常嚴重的懲罰
因為你要種地沒有領主敢租給你 你買東西沒有人敢賣給你 因為你是異教徒
你被體係排斥了 這就是美國製裁的可怕
你看看朝鮮和伊朗的悲慘 現在美國周圍不但有G7
還有荷蘭波蘭烏克蘭這些炮灰 但是這個美國主導的世界規則
遇到了一個巨大的bug 那就是中國 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門下
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 全球唯一的一個
工業產值占全球1/3 除了高端芯片
我們幾乎沒有短板 而且我們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單純
最好說話的新興大國 我們就喜歡賺錢 別的事不要找我們
稱王稱霸啥的我們通通沒興趣 放在以前 世界第一的工業大國啊
早就把世界秩序一把踢翻了 踩上好幾腳 到現在我們還是隻想一件事
在現有的規則裏好好賺錢 光宗耀祖
我們是想合作的 但是你不讓 那就沒辦法了 隻能突破自序自建規則
你不讓用我有GPS 那我就搞北鬥 你讓WTO名存實亡 搞TPP孤立我
我就搞一帶一路 你要讓聯合國熄火 我就在香港成立國際調解院
你要打貿易戰科技戰 我們就搞內循環
完成產業閉環 美國想做到中國+1
也就是在全球分工體係裏 再造一個中國 一個國家可能不夠
那就多拉幾個國家綁在一塊 去中國化很難
中國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全球有14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是中國全球減美國倒是有可能的
因為美國現在給世界提供的 唯一的價值 就是情緒不穩定價值
美國要去中國化 中國要去風險 在現有的世界分工體係之外
中國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分工體係 消費生產能源一條龍
十五五規劃我們就在強化這一點 什麽?雙循環 什麽叫雙循環
就是減少對別人的依賴 但是讓別人更依賴中國
發達國家都是高度現代化的 而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就是一個國家進入現代化失敗了
因為中央國家會要求你 在原來的分工位置上服役
這就是一種殖民 想要在美國主導的分工體係裏 完成現代化
成為發達經濟體 也不是沒有可能哦 但名額有限
報名從速 還要交投名狀的 要服豹胎易筋丸
教主讓你吃你就得吃啊 比如日本 台灣 韓國
他們的代價 就是把自己嵌入美國的體係 你成為發達經濟體了
你掙錢了 但你的錢不是你的錢 1997年金融風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了 韓國簽了賣身契
台積電你以為是台灣的 那是台灣替美國保管的
是美國隨時可以拿走的東西 中國也有過被招安的機會啊
2009年美國搞什麽G2 支持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但是要把關鍵的技術和金融的要害 質押給美國
中國拒絕了 美國這才重返亞太打壓中國 而中國走上了自主的道路
十五五規劃大家關注的無非是兩個方向 一個是科技自主新興產業啊
包括半導體啊量子計算AI 還有就是中國的內需市場
前者是國家的競爭力 後者是居民的幸福指數
外國媒體比較關注前者 對中國人來說更關注內需
大國崛起固然很重要 小老百姓也關心自己過得好不好
房地產拖累經濟怎麽辦 沒有消費信心怎麽辦 怎麽改善收入分配啊
實現共同富裕啊 這就要看十五規劃怎麽做了 為了照顧零基礎的朋友
我簡單解釋一下什麽叫五年規劃 1953年開始
我國每五年 就會製定一份詳細的發展規劃 計劃經濟時代叫五年計劃
現在叫五年規劃 涉及到農業的糧食的產量
工業發展的方向 服務業的發展模式 以及一係列社會問題的解決
簡單來說 五年規劃就是全國發展的說明書
隻要製定好這個方向 未來五年 就會嚴格按照這個計劃去執行
我們普通人 也可以按它去規劃我們自己的計劃 因為五年規劃是一定會做到的
比如我此前買了房子 買了一個堵車的地段 我敢買
是因為上海的十三五計劃 在我家門口要修一條高架
交通就能暢通很多啊 當然路還沒修好
還沒滿5年 那我就把房子賣了啊 十四五計劃其實設置了15年的目標
就是到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 十五五計劃就是中間這五年
也是中美之爭攻守易形的關鍵五年
中國正式跨越中等收入的5年 它是必定會載入曆史的重要轉折點
我們在談十五五計劃之前 先做一下複盤 才能更理解十五五的針對性
在中美貿易戰開啟之後 有一種讓我們人格分裂的感受 麵對美國的進攻
一開始我們隻有招架之力 慢慢反應過來了 防守有序進入相持階段
現在是防守反擊 如果看川普氣急敗壞的樣子
好像中國是略占上風 但是國內的經濟環境卻是
房價下跌資產縮水 大學生就業難 該下崗的下崗
內需再怎麽刺激 掀起的水花也不大 那唯一的例外就是股市
下了那麽多猛藥 今年終於起來一點了 A股接近4000點了
從數據上看 十四五計劃在4年平均5.5%的GDP增速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萬元 增幅28% 很不錯哦
可是大家還是覺得生活不易不敢花錢 問題在哪裏 那就是收入分配出現問題了
看2025前三季度的數據 GDP同比增長5.2%
拆分一下數據 就會發現一個非常不尋常的 或者不平衡的現象
第一產業增速3.8% 第二產業增速4.8% 都是拖後腿的
增長主要在第三產業帶來的 服務業增速5.4% 而且服務業才是GDP的大頭
占比58.46% 成哦 所以十五規劃服務業
是對外開放的重點 那再往下拆分數據
就說第二產業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嘛 那今年製造業增速是4.8%
是低於GDP增速的 可是過去幾年好消息不斷 新技術突破電動車開疆拓土
如果去看今年前9個月的PMI 采購經理指數超過50%隻有兩個月
懂的人一看就明白 這意味著什麽 采購經理指數是製造業的信心指數
50%是榮枯線以上是擴張 50以下就是收縮
擴張的隻有兩個月 我們卻總能聽到好消息 這是報喜不報憂嗎
再往下猜數據就會發現問題了 增長主要集中在高端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 增速分別是9.7%和9.6%
這是中國在補短板 調整產業結構 高端製造再怎麽遙遙領先
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附加值的溢出 普通人還享受不到
要跟老百姓發生關係 這需要一個過程 什麽跟老百姓直接有關
房地產投資相關的 建築家電等一係列產業
但是2025年房地產投資下降了11.2%
再回去看服務業增長雖然很好 和大多數人的關係也還是不大
前三季度服務業增速是5.4% 但是 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
增長11.2% 社會消費品 才是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呀
但是這個前三季度的零售總額 是36.6萬億
同比增長隻有4.5% 低於GDP增速 說明什麽?內需不足
我要出結論了 5%的經濟增速 大家還是覺得沒錢花
經濟不好不敢消費 幾個原因 第一
高速增長的產業跟大多數人關係不大 第二
跟大多數人有關的房地產還在下降 第三大家感覺經濟不好
網上信息也比較消極不敢消費 那我再拆一個數據
今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增長了4.8%
確實低於GDP增速 其中城鎮人均消費增長3.9%
農村人均消費增長5.8% 差兩個百分點
花錢多的是農村人口 他們負責幹活花錢刷短視頻 城裏人負責找工作存錢發短視頻
什麽失業在家的333天 40歲程序員下崗送外賣 那就是電影逆行人生那種啊
在四中全會召開前夕 人民日報 發布了中央財經委的一係列文章
用數據和邏輯強調了 中國經濟不是走運 而是製度政策啊
還有市場韌性長期積累的結果 從2012年的54萬億到2024年的135萬億
年均增長6% 幾乎是全球的兩倍
背後釋放的信號不言自明 經濟增速是放緩了 但那是主動的結構性調整
而非係統性的下滑 結構性調整還要繼續 所以十五五的增長目標還要下調
十四五目標是5%-5.5%
最終完成的是5.5% 那十五五呢是4.5%到5%
到底會完成多少 不知道我提醒一下各位啊 曆史上中國提出的很多目標
基本都是煙霧彈 一般都不會按時完成 都是提前完成的
十五五規劃 除了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之外
沒有喊製造2025這樣的口號 十五五最大的亮點就是沒有亮點
一個字穩 穩的沒有驚喜 沒有意外 但是把穩和進的關係說透了
穩中有進 政策上不會大水漫灌 搞什麽大規模刺激
但會精準滴灌到 科技內需安全這三塊田裏麵
也就是全國統一大市場 國家安全體係新質生產力
當我們說新質生產力的時候 是在說什麽 不是在說下一個產業的風口
它是在說我們必須鑄造一把利劍 突破敵人的技術封鎖
當我們說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時候 它不是在說江浙滬包郵 而是要打通我們體內所有的經脈
哪怕與世隔絕 我們也能靠自己活下去 並且風景這邊獨好
我們說國家安全體係 不是多裝幾個攝像頭 也不是多生產幾架殲35
而是從軍事到經濟 到信息技術的攻防能力 貿易戰還要繼續
民生是必須考慮的 長期來看 在全球分工體係上我們的獨立自主
這是百年大計 生死存亡 那從短期來看呢
也要解決收入分配問題 畢竟大家不能 餓著肚子喊民族的偉大複興啊
那就麻煩了 中等收入陷阱那就真的來了 因為製度風險就來了
根本上我們要達到一個目標 對世界來說
中國要做到不可替代 對中國我們自己來說
要做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都是可被替代的 這個解決方案就是雙循環
什麽叫雙循環 內循環就是減少我們對別人的依賴
外循環是讓別人更依賴我們 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
以前靠投資出口 就是給外國人打工 然後瘋狂蓋樓修路
現在不行了呀 時過境遷 加關稅居然是流行詞
我們對外貿的依存度 已經降到隻剩三成了 還想靠外部消費輸入
你想啥呢 這套模式已經玩不下去了 所以中央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要挖掘國內的消費潛力 要提振消費 就要提高收入啊
你得讓大家有錢嘛 十五五規劃做完之後 會把目標拆分到地方
比如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的示範區 此前就提出過具體目標
到2025年 年均可支配收入10-50萬元的家庭
這個群體要達到80% 怎麽實現 除了自己本身的經濟發展
帶動大家富裕 還要通過稅收調節轉移支付個稅補貼
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等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增加投資啊
商務部長王文濤說重視中國經濟 也要重視中國人經濟
十五五計劃 中國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在2016年
我們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時候 老有人說中等收入陷阱
那時門檻是1.2萬美元 之後中國繼續發展就沒人提了
2024年跨越門檻是1.4萬美元了 中國人均是1.35萬美元
就差幾百塊錢了 當然這是 名義上的超越 如果看PPP
根據購買力平價 我們早就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了 因為我們生產效率高物價低
人民幣是被嚴重低估的 四中全會的公報上 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表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就是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
保障民生 財政與信貸向中低收入群體轉移了要 傳統基建的大拆大建結束了
不會再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新改造提升質量 那舊城改造
如地下管網城市防洪防災體係 城市是要更新的
否則到處都是老破小 農村也要城鎮化 否則就變成城鄉二元對立了
我這麽說你可能沒什麽感覺 給大家一點數字就興奮了 未來五年也就是十五五期間
僅僅是建設和改造地下管網 超過70萬公裏 投資超過5萬億
平均一年1萬億 還要提升城鎮化率 每提升一個百分點
就能拉動1萬億的配套投資 這些投資都是和人結合在一起的
政府的信號 專家的分析 都在說內循環
要刺激消費 看一下數據 就明白為什麽大家都是這樣的結論
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020年隻有74.7%
2024年就達到了85.5% 這裏包含了投資和消費
為什麽想盡辦法要刺激消費 因為消費支出占GDP比重非常高
是69.67% 七成 但是增速卻很慢
遠低於GDP增速 今年前三季度消費支出是4.8%
去年更低隻有3.7% 就這個數字 還能把GDP增速拉到5%以上
是不容易的 消費不振 表麵上是老百姓收入不足
但儲蓄率卻在提升 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了 深層邏輯還是不敢花錢
房價下降了 資產縮水了 對收入預期也不好
提升信心大家都會說 但是解決方案呢 人性這東西啊
是經濟學最難掌控的 它沒辦法計算 隻能通過投資去刺激去嚐試
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麽 房價跌了 大家沒有消費的底氣
但是房價高了更麻煩 年輕人沒有希望就會躺平 跟日本一樣
禦宅一族 下流社會 土地財政也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刺激房地產是不可能的 不拖後腿就謝天謝地了
現在房地產投資降了GDP還在漲 那才是功德無量 說明我們正在著陸
問題是房地產投資帶動的消費 建築裝修家電等相關的產業
是非常龐大的 這個窟窿不能開天窗
2025年我們的城鎮化率要達到67%了 到2028年將完成70%的目標
城鎮化改變的是什麽 農民進城
要新房還要配套的公共設施 城鎮化率一年提高一個百分點
就是1萬億的投資規模 房地產還有7%的GDP占比呢
所以支柱產業的地位 短期內是不會動搖的 投資就能帶來持續就業
就業穩住了消費也就能穩住 城鎮化是什麽意思啊 就是農民進城呀
和城鎮居民比起來 農民的消費能力是被抑製的
大概被抑製了23% 這是有一個算法的 因為農民沒有公共服務
沒有社會保障 他就不敢花錢 反過來說如果你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 消費欲望就會釋放出來
城鎮化之後農民也有社保了 養老金醫保他就敢 花錢了嘛
總之要給老百姓減負 做保障釋放他們的消費力
還要提升一老一小的保障 生育補貼一定要給足
一個孩子1萬多 一年出生1千萬 就要給1千億補貼
養老也要搞大動作 那不是說養老院醫院 而是家門口就能找到養老驛站
老年人買菜看病娛樂 全給安排妥當了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你不用為父母的養老問題
操心過多了 那消費市場確實不景氣 我前麵說過一個數據啊
去年消費支出增速是3.7% 前三季度 今年啊隻有4.8%
那反過來說這又是一個好消息 跟去年相比今年好歹提速了
越來越接近GDP增速 要並軌了 說明信心在恢複
其中家電產品同比增長了超過30% 說明國補是有效的啊
個人經驗啊 去年我就薅了國家不少羊毛 把我兒子的房間家具都換了一遍
我自己也換了一台筆記本 上周去給我嶽父買華為手表
可以測血壓的 但是要抽簽 沒抽上 那十五五規劃呢
其實設定了一個目標到2030年 居民消費的GDP比重
要從39.9%提升到43-45%
這個居民消費比例不算高的 一點也不高 全球平均數是50%呢
美國更高 寅吃卯糧的消費主義啊 中國人就是太能存錢了
提振消費一定會是重中之重 可以預見 一大批刺激政策會在2026年陸續放出
但根據十五五的描述 不會是中央財政大撒幣的方式
而是多元的組合拳落實到地方 在十四五規劃我們提出了內循環
今年提出了統一大市場 就是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全球再打貿易戰 我們國內還有地方保護主義 那就說不過去了
川普的貿易戰科技戰 打了這麽多年 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持續下降
第三季度又下降了30% 那有些商品 美國還是需要從中國進口嗎
可見這些產品的不可替代性 但美國也有他們的不可替代性
那正是我們需要克服的 過去幾十年的貿易秩序被打破了
美國用技術封堵貿易壁壘 來阻止我們的崛起
我們原來的發展模式已經玩不下去了 我們走到了一個路口 要不要做結構性調整
這個過程將是非常痛苦的 無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
就是過不去這個坎 從1978年到現在40多年的時間
我們是用什麽方式在掙錢的 一個是外貿 一個是投資
這是說好聽的 說難聽的 國內靠投資賣地蓋房
國際靠外貿出賣勞動力 用廉價工業品賺外匯 世界工廠嘛
我們要發展工業了 找歐美買技術買設備買石油
錢從哪裏來 大量的人口國有的土地 這是我們的生產要素優勢
電影我不是藥神主角不賣假藥後 開了一家服裝廠
一年利潤能做到30萬 因為故事對應的時間 正好是我們加入WTO之後那幾年
都是辛苦錢啊 一件襯衫出廠價50塊錢 利潤不足5塊錢
所以才有1億件襯衫換1架波音飛機的說法
2021年 全國土地出讓金8.7萬億
占當時財政收入的32% 也在那一年我們劃了三道紅線
房價下跌 到2024年 土地出讓金隻剩下4.9萬億了
縮水了將近一半 說起來是房地產的萎靡
也暴露了土地財政 難以持續的內在矛盾 土地越貴 房價越高
企業成本也越高 低附加值的產業已經無法支撐
我們14億人的共同富裕 一起去跨越中等收入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 產業升級這個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
我們在做嗎 當然在做 川普發起的科技戰 隻是加快了我們的進度
談一個數據啊 大部分中等收入國家 研發費用的支出占GDP的比重
在1.3%以下 就是土耳其啊墨西哥這些國家
2024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占比是2.7%
美國最近能查到的數據是2.8% 可能有些是3%左右
歐洲主要吃老本啊 比如說像那個法國和荷蘭
也就是2%左右吧 其實歐盟整體都是2.1%
我們在2030年的目標是達到3.2% 年均增速7%以上
全球創新指數大灣區的深圳廣州香港
都是名列前茅的 持續的高投入 就是想做到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要應對技術封鎖的風險 對應到十五五的規劃 它的資金流向一句話總結
增量資金從土地和鋼筋水泥 徹底轉向芯片算法與人的生產力
我估計 很多人對內循環有一定程度的誤解 以為國內統一大市場就是消費
其實內循環的概念 它的核心是增強中國經濟的自主性
韌性還有可持續性 作為發展中國家 中國在知識產權上
高端製造業上麵 要需要做的功課非常多 3000萬人才缺口呢
可見我們要補的短板並不少 三五年內這些高端產業的財富溢出
還到不了普通人頭上 AI發展那麽多年了 殺手級應用至今還沒有出現
中美競爭本質上還是科技上的競爭 中國想要擺脫卡脖子的手
才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美國已經把G7捆綁在自己的船上了
但我們是沒有盟友的 我們和俄羅斯也是被迫互相取暖
東盟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 但是不可靠 新加坡號稱是華人主體的國家吧
但是看到中國反抗美國 他們的總統尚達曼是怎麽說中國的
他說中美關係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關鍵是要和美國歐洲的產業互相依賴
而不是完全走向自給自足 聽起來好像是在說全球化
實際上是在慫恿中國 把自己的把柄送到美國手裏
不要相信所謂的朋友 國際政治 所有的朋友都是酒肉朋友
做朋友嘛 你對我好 我也對你好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你要是敢陰我 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刀劍不長眼啊
被我的劍氣帶到 那就對不起了 我們強調產業自主
但沒有說要去全球化呀 我們是雙循環 一帶一路就是市場的全球化
甚至我們在重塑全球產業秩序 海南自貿港的提出
不隻是要打造一個大型的免稅基地 如果免稅基地那香港就夠了呀
更重要的是 我們要製定和輸出全球產業的 基本標準和貿易的通用規則
我們在上海辦進博會 要世界需要中國市場 在海南辦消博會
國際消費品博覽會 我們想要的發展模式 是用海南去吸引全球高端產業
當德國人發現 如果把發動機放在中國加工 交貨期能縮短50%
當歐美的高科技企業生物製藥 發現成本可以降低30%
來不來? 來了! 我們就成為行業的標準的製定者 讓世界離不開中國
中國的雙循環 是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十五五規劃我們不是要獨善其身 而是要具備獨善其身的能力
徹底實現產業自主 也是在名義上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我對十五五的理解是這樣的 2030年之後
攻守易形 美國再也拉不住中國了 2035年之後我們基本可以宣告勝利
不是單方麵宣告勝利哦 不是像印巴空戰那種 各自隔空宣布
而是要對方承認 至少要默認 而旁觀者也看得一清二楚
所謂的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 其實已經不是經濟問題 而是文化和製度
國家博弈的共同結果 一旦這一步邁不過去
等待我們的 不是去下一個經濟周期翻身的問題
殘酷一點說 至少要付出一兩代人的代價
對中國這樣的一個秩序挑戰者來說 一旦失敗了就會被大卸八塊
所以在十五五這樣的重要轉折點 我們要求穩
千萬不能大意 但是我們是有信心的 為什麽有信心 下一集
我找一個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 巴西 和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之路做對比
中國為什麽不會有中等收入陷阱 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
那麽巴西又是怎麽掉進去的 怎麽掉進這個偽命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