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亞洲走了一圈後,德國總理朔爾茨:歐美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
觀察者網 2022年11月22日
【文/觀察者網 齊倩 編輯/徐乾昂】訪問中國、赴印尼參加G20峰會、訪問越南和新加坡……今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來了場繁忙的亞洲之行,如今看來可謂是“收獲頗豐”。當地時間11月21日,朔爾茨出席德媒《南德意誌報》主辦的經濟論壇,在致辭時向與會者分享了亞洲行後的心得。
朔爾茨表示,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並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世界上最好經濟——“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朔爾茨21日發表講話,圖自德媒
據《南德意誌報》報道,朔爾茨演講時開門見山,表示他想借此機會分享亞洲之行的一些見解。
據朔爾茨所說,在訪問越南和新加坡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東南亞國家後,他清楚地認識到,“如今,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並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
朔爾茨明確指出,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世界上最好經濟——“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幾十年前,越南和印尼等國家一直為歐洲和北美市場生產廉價商品;現在,世界擁有購買力的中產階級增長了10億人。
朔爾茨在講話中提及了俄烏衝突和歐洲國家對俄能源依賴,重申了他對多樣化的承諾,稱“這種(戰略資源過度依賴他國)的錯誤不會再次發生在我們身上”。
同時,朔爾茨稱,德國經濟必須“不懼怕與多極世界相關的變化,而是做出相反的反應”。他表示,德國企業通常“對全球經濟動蕩做出更快的反應,並利用多元化和轉型的機會”。
朔爾茨是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在21日的經濟論壇上,他再次強調“去全球化是一條危險的錯誤道路”,鼓勵德國企業在“公平的規則下”與世界上有發展前途的地區進行更多的貿易。
朔爾茨還提到,他正在努力與美國拜登政府達成新的自由貿易協定,“畢竟,這總比一場圍繞補貼和保護性關稅的競爭要好得多”。《南德意誌報》稱,朔爾茨此處指的是美國今年8月出台的《通脹削減法案》,該法案通過提供高額補貼吸引全球企業流向美國,引起歐洲和世界各國的警惕。
朔爾茨並非首次提出反對“去全球化”的觀點。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和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在訪問新加坡期間,11月14日,朔爾茨同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共同出席了第17屆德國經貿亞太會議。朔爾茨當時就明確鼓勵自由貿易和全球化。
“去全球化不是我們任何人的選擇”,朔爾茨指出,德國渴望深化與亞太地區的經濟聯係,多元化並不是脫鉤,“近岸外包”、去全球化和自給自足等概念“通常不過是偽裝的保護主義”。
黃循財也說:“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中國仍然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商業和貿易夥伴。這也是新加坡和東盟許多國家的觀點。”他繼續表示,在東盟內部,沒有哪個國家希望夾在中美兩國之間,而是希望所有國家都能夠自由參與該地區的經濟活動。
牛彈琴 2022-11-23 18:18 Posted on 江蘇
反正,德國總理朔爾茨最近的亞洲之行,給他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他訪問了中國,後來又去了越南和新加坡,還去印尼參加了G20峰會。
回國後,在11月21日的《南德意誌報》主辦的經濟論壇上,朔爾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最近亞洲之行的心得。
看相關媒體的報道,除了烏克蘭危機的反思外,大概還有三點。
朔爾茨說,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世界上最好經濟——“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尤其在訪問越南和新加坡後,朔爾茨感歎,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並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幾十年前,越南和印尼等國家一直為歐洲和北美市場生產廉價商品;現在,世界擁有購買力的中產階層增長了10億人。
朔爾茨說,“去全球化是一條危險的錯誤道路”,德國經濟必須“不懼怕與多極世界相關的變化,而是做出相反的反應”。他表示,德國企業通常“對全球經濟動蕩做出更快的反應,並利用多元化和轉型的機會”。
我相信,朔爾茨的感歎是真誠的,尤其是他去了新加坡和越南。
曾幾何時,西方人誰看得起越南、新加坡和印尼,因為在他們的印象和宣傳中,這些國家都是落後、貧窮的代名詞,西方人去那裏,更多是消遣,是去施舍,是去援助。
但朔爾茨親眼看到了這些亞洲國家的活力。別忘了,印尼有2.7億人口,越南有9800萬人口,都比德國還要多。這兩個國家雖然現在還遠比不上德國,但經濟發展迅速,呈現出勃勃的生機。
更別提新加坡,新加坡現在的經濟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經讓很多西方國家都感到羨慕。
當然,也不用提中國。這一次朔爾茨亞洲之行的第一站,就是中國,可能有疫情的多重考慮,他就到訪了北京。但他的前任默克爾,每年一定要訪華一次,一定要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北京,另一個是其他中國城市,南京、成都、沈陽、合肥、深圳、武漢……
就是要走走看看,親自感受一下中國大地的巨大變化。所以,我們也看到,默克爾對華政策的一貫和老道。
從這一點看,朔爾茨確實也在努力向默克爾看齊。他頂住了壓力,成為二十大後第一個到訪中國的西方領導人。他帶了一個超豪華企業家天團,明確表示,德國不想和中國“脫鉤”。
成果也自然豐碩。經貿領域就不多講了。朔爾茨自己就說,中國領導人和他都明確宣布,這場衝突中不可使用核武器,這是他此次訪華行程中“最大的收獲”,“單憑這一點,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
朔爾茨的感歎,我總覺得,這也是西方有識之士在認真反思。確實也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
過去,西方總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總喜歡以俯視心態看待東方。哪怕現在的卡塔爾世界杯,仍是各種挑剔甚至雞蛋裏找骨頭。以至於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都看不下去,忍不住痛罵:西方人在開始給別人上道德課之前,我們應該為過去的3000年道歉。
西方還停留在以前,但東方已不再是原來的東方,中國在崛起,印尼、越南也在崛起,新加坡早就進入發達行列。今天的世界,再不是西方一家獨大、為所欲為的世界。
沒有經濟全球化,能有今天世界的發展繁榮?能有德國今天的經濟成就?根本不可能。所以,當美英等國“逆全球化”高漲的時候,德國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事實上,德國也成為全球化的最重要旗手之一。美國向右,德國(歐洲)向左,西方也正在發生微妙而深遠的變化。
這有烏克蘭危機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在對外心態上,歐洲不會也不甘於總是跟在美國屁股後麵,德國也在多元化投資和布局,我們必須看到這一點。
表麵看就是一個鄰家大叔,權力也受到諸多掣肘,但在關鍵問題上,確實很清醒。我之前就說,朔爾茨這次訪華,在西方的輿論大環境下,你說他有沒有掣肘?有沒有壓力?有沒有顧慮?
肯定也是有的。但權衡再三,還是毅然前往,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判斷力和魄力。最後,成果很豐碩。他隨後去印尼、越南,同樣感慨很多,這個世界變了。
很有意思的,朔爾茨出行,有一點卻一直不變的——他總喜歡拎一個包,不僅自己親自拎,而且這個包還挺舊的了。拎包的朔爾茨大叔,很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