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疫情,14.7萬億元中國衛生費用發生變化

(2022-09-07 08:42:35) 下一個

疫情這兩年,14.7萬億元中國衛生費用發生變化了

2022-09-06 18:34:33 來源: 財經大健康 

財政“救火”資金在逐步撤出

文/ 辛穎 淩馨 劉一帆  編/ 王小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GJP8Q89055259VI.html?f=post1603_tab_news

王希(化名)在購物節多了一樣新愛好——囤口罩。一盒300支醫用外科口罩到手90元,整盒擺在家門口的櫃子上,隨取隨用。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一個人一年新增一百多元防疫花銷,放在全國就是數以億計的增量。智研谘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口罩行業產值為130.27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醫用口罩產值為71.33億元。

口罩,隻是王希生活開支因疫情改變的一小部分,還有消毒凝膠洗手液、濃度75%的酒精噴霧器等。中國在衛生領域的支出,按來源法可分為三方,政府、社會和個人。而個人衛生支出幾乎是在這場疫情中受影響最小的。

202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在7.2萬億元,達到1978年以來的最高值。這筆錢,占國民生產總值(GDP)7.12%。其中,個人衛生支出占比為近30年來的最低水平。

這意味著,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兩項支出,有著更大幅度的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1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20年、2021年兩年疫情,全國共花出的14.7萬億元衛生費用,這幾乎是2016年—2018年三年的總額。

不過,2021年的數據顯示,在疫情爆發之初緊急“救火”的政府衛生支出正逐步回撤,但疫情已經改變了整個衛生支出的流向,或將帶來更長久的影響。

 

財政“救火”

 

財政工作人員一度非常忙。

為了將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盡早下發至基層,2020年6月30日的晚上,來自全國財政係統各級部門、超過1.58萬工作人員同時在線。

“這筆資金僅用了20餘天就到了市縣,往年耗時一般超過100天。”財政部國庫司執行監控處袁慶海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

2020年,中國政府衛生支出近2.2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22%,達到近十年的增速高峰。

自新冠疫情來襲,各級財政緊急“救火”的經驗大增長,集中體現為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支出的增速。

2020年財政部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決算表中,衛生健康項支出決算數超過預算1325億元。這是財政在別的地方“省”出來的,因為僅公共衛生就超出預算約1465億元。

其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支出就達1148.14億元,為2019年的16193.8%。2021年雖有所回落,但仍維持在約872億元的高位。

作為控製疫情的“大壩”,疾控機構經費水漲船高。根據國家衛健委部門預算,2021年,疾控機構預算增長40.46%,部分用於增加疾控機構工作經費。同年,國家發改委安排中央投資88.44億元,重點支持省、市、縣三級疾控中心建設。

在沒有大規模傳染病時,疾控這類公共衛生機構的需求,就顯得沒那麽迫切。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李岩等人的文章《202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核算結果與分析》數據顯示,2015年—2019年,公共衛生機構費用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從6.56%下降到5.47%;其中疾控機構費用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從1.61%下降到1.46%。

疫情,把這個傾向徹底扭轉了。

2022年,在國家衛健委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時,疾控機構預算比上一年度再漲36.12%,主要用於基本建設項目支出和專業公共衛生人才培養。

“新增投入可能主要用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提升等,還是圍繞疫情防控來做。”一位疾控係統人士介紹。

防疫一線是花錢最多的地方。2022年4月16日,國家衛健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公開介紹,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已經完成約115億人次的核酸檢測。

北京市2020年衛生健康支出220.0億元,比2019年的176.5億元,增加了43.5億元。主要用於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其中一項就是將北京市核酸日檢測能力提升到近80萬份。

5月26日,國家醫保局公開表示,常態化核酸檢測費用由各地政府承擔,目前各地均由財政部門對常態化核酸檢測提供資金支持。

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花費是另一大塊支出。這筆錢,由醫保基金和財政共同分擔。4月,國家醫保局透露,全國已經接種32億劑次新冠疫苗,費用1200餘億元。

醫療機構的緊急改造也依靠財政支持。2020年,上海市在原有健康上海行動97.3億元的預算基礎上,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統籌安排落實111.6億元,包括市級支出45.7億元用於醫療救治、疫情防控人員補助、診療設備和防控物資購置、臨時病房搭建、發熱門診改造、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遷建工程等。

不過,落到具體防疫工作人員的錢沒有增加。上述疾控係統人士稱,“國家疾控中心的基礎性財政撥款近兩年仍在減少,主要依靠課題的研究經費來補貼收入”,有些地方疾控部門人員的待遇還有所下降,主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政府在衛生領域的支出逐漸回歸常態。

2022年7月,國家衛健委初步推算,2021年全國衛生總費用支出逾7.5萬億元。這個數和2020年差不多。

但是,2021年占比最大的社會衛生支出增加最多,3.4萬億元占比達44.9%。而當年政府衛生支出一項是2.07萬億元,占比27.4%。政府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8.4%,略低於2020年。財政支出向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等重點領域傾斜。

在國家衛健委部門預算中,2021年重大公共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等預算減少,這是因為,2020年為疫情防控安排的一次性緊急支出已經完成,2021年不再繼續安排。

不過,財政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常態化補貼仍在穩定增加。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從2020年人均74元,2022年提升到84元,並在績效考核中,設置了開展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演練次數不少於兩次、開展重點疾病防控專項督導人次超過不少於130次等項目。

 

看病花費,還是衛生支出的大頭

 

疫情下,公立醫院的總收入水平仍在增長。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年中國公立醫院總收入3.21萬億元,意味著,全國42.8%的衛生費用花在此處。

與各級財政2020年疫情防控資金支出超過4000億元相比,“看病”,才是中國人衛生支出的大頭。

財政撥款中的專項經費撐起了醫院收入的增長,不過,資金流向是醫院改擴建、購買設備等明確提升醫院“硬實力”的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前,公立醫療機構的財政撥款力度本在減弱。2015年—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衛生健康支出中,對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從52.01%下降到49.63%,對醫保的投入從47.99%上升到50.37%。

2020年,財政對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占比提升至54.56%。作為抗擊疫情的主力軍,公立醫院被賦予要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運行效率的使命。

“疫情後,公立醫療機構的項目需要財政撥款,審批容易,撥款快。”一位省級地方官員介紹。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2020年平均每所公立醫院獲得財政撥款4503.8萬元,比2019年提高1833.1萬元。公立醫院迎來了獨屬於自己的擴張機遇。

其中,2548家三級公立醫院最受重視,平均算,每家獲得財政撥款1.2億元。

在某中部省份,一家“大三甲”的新院區項目,預算增加了近一倍。該院一位副院長對《財經》記者透露,“在發改委的範圍內,會給你一個億、兩個億或者幾千萬元,具體的金額就是看你醫院的本事了。”

近十年,中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中,中央和地方財政醫療衛生支出整體呈“三七開”,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陳春梅在一篇文章中介紹,如2019年中央財政占比32.20%、地方財政占比67.80%,實現了“ 地方財政承擔主要的醫療衛生投入責任”的政策。

2020年,圍繞醫院建設的地方債也顯著增加。財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新增債券4.55萬億元。據建緯長沙律師事務所程師思不完全統計,2020年二季度,用於醫院建設和設備購置的,約占發行總額5%。

一位公立醫院相關負責人承認,以防疫需求為名爭取項目建設資金,是一種共同選擇。若非如此,很難再從財政拿到更多錢。

“非剛需基本一刀切掉、剛需盡量壓縮。”一位地方衛健委人員向《財經》記者介紹,“疫情這幾年,培訓經費、自主創新的探索性項目經費都砍掉,出差、外出交流之類的基本沒有。”

2020年,公立醫院最主要的收入——醫療收入,出現十年來首次下降,平均收入比2019年減少1436.1萬元。同時日常性的財政撥款縮減,到2022年初,國家衛健委部門一般公共預算中,公立醫院預算連續三年下調。

財政撥款的流向,要求“大三甲”向更高一級的醫學中心發展。2022年7月22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國家將重點支持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推動國家和省域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進一步縮小區域間差距,更好地滿足群眾就近享有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需求。

每個國家醫學中心,中央投資原則上支持不超過10億元。計劃全國建設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央預算內投資將分階段給予資金支持,累計不超過5億元。

地方財政也跟進投入。如遼寧省財政共計籌集安排財政補助資金5.5億元,支持參與爭創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九家省屬醫院建設發展。為了拓寬籌資渠道,還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2.2億元,對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予以傾斜支持。

此外,全國統籌聚焦重點病種和專科,計劃建設120個左右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相比於3.5萬家醫院,守在居民家門口的97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是財政支持的另一端流向,2020年獲得財政撥款約2487億元,比2019年增加337億元。

城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在裝修樓房,專款專用,醫院內部環境得到改善,原來想建病房沒有地方的,現在都有機會了。”廣州市一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解釋,疫情防控補貼也增長了,隻不過醫生的整體收入還是在下降,原因還是在於患者減少。

在鄉鎮,衛生院也借機發展起來,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們甚至開始擁有自己的核酸檢測實驗室。長三角地區一家衛生院,在2021年最新購置的64排CT,這是出於防疫目的買的,但院長的想法是,“物盡其用”,選拔部分員工前往省城接受培訓,以便在平日裏,將這台CT和一套造價100多萬的核酸檢測係統,用於體檢和診斷。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軌跡,在家門口看病的人變多了。

2020年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量達18.5億人次,占門診總量的23.9%,比2019年上升0.6個百分點。

相應的,衛生費用流向也有所改變。《202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核算結果與分析》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醫院費用中,城市醫院、縣醫院費用占比分別下降2.93個百分點、0.74個百分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費用占比分別上升0.20個百分點、0.05個百分點。

國家衛健委一直在推分級診療,就是要將部分病人留在家門口醫院。疫情催生的這一轉變能持續多久,還需要持續觀察。

2021年也是疫情年,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療人次20.0億,比上年增加1.5億人次,不過,占總診療人次比重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

在新冠疫情前,衛生費用有向大醫院傾斜的趨勢。《202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核算結果與分析》顯示,2015年—2019年,中國城市醫院和縣醫院費用占衛生總費用(機構法)比重,從53.43%上升到55.36%,其中流向城市醫院的費用占比,從39.52%上升到41.55%。

“單純從門診量來看,占比下降說明,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的速度還趕不上老百姓健康需求增長的速度。”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司長聶春雷在2022年7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分析,從服務量來看,基層醫療既承擔了基本的醫療服務,還承擔了大量的公共衛生服務,整體看,還是穩中有升。

聶春雷稱,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以問題為導向,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將更多患者留在基層。

在硬件能力投入之外,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財經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前主任俞衛指出,“我們更需要的是與之匹配的軟實力,即更優質的醫生資源和更優質的醫院管理能力,這也是今後衛生費用投入資源上,更需要考慮的。”

“健康中國”行動新十年已過兩年,如何實現“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將在每一份中國衛生費用上體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