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理解中西文化中家庭觀念異同的基礎上,加強交流互鑒,將有效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
作者:陳曉霞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石,理解和尊重中西文化中家庭觀念的異同,有助於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促進世界文明共同發展。由於社會環境及政治經濟條件不同,中西家庭觀念既有相同之處,又各有特點。
家庭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的“橋梁”和“紐帶”,狹義家庭是指一夫一妻製構成的社會單元,廣義家庭則泛指各種家庭利益集團,以血緣和婚姻為紐帶,以姓氏為標誌。在經濟形式、政治結構和地理環境影響下,中西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家庭觀念。
家庭從婚姻開始,成員之間彼此成全、互相服務、榮辱與共。家庭首先在承認眾多的“不同”前提下,以自身的文化聚合“不同”防止“衝突”,從而使“不同”個體之間形成“協調統一”。中西家庭都具有包容“個體”要素的功能,具有繁衍生息的“世代性”。
中西家庭均以實現幸福為直接目的,確保家庭細胞形態健康,維護成員生存發展。中西家庭作為最小的倫理單位,在培養“個體”之間的關聯、責任與關愛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中西方家庭有著共同的育人觀,養育子女的社會性,塑造培養合格的社會人。
中西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存在許多差異,僅從淵源、內涵、類型和教育重心等幾個方麵加以比較。
2014年1月,四川籍農民工趙虎與妻子仕珍帶著全家福照片返鄉過年。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中國自古注重家庭集體精神,形成群體價值理念。《周易·說卦》中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天”與“地”就是人類之父母,天下為一家。正如《論語·顏淵》所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說:“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中國注重以家庭群體為本位,將個體融入群體中,個體與家庭、社會及國家命運是一致的。在中華文化中,家庭是“生生”的載體,“一以貫之”的本體,“配天祭祖”的基礎,“返本開新”的始端,宇宙秩序與社會生活都圍繞“家庭”展開。
西方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造就了繁榮的商業文明,塑造了西方人理性、勇敢、獨立的個性,他們注重個體權力及財產所有權力,強調理性價值。基督教中耶穌基督讓人離開父母兄弟姊妹來到主的懷抱,建立起信仰的共同體。洛克認為子女是上帝的產物,父母不過是子女的看護者而已。基於此西方建構起“個體—主體”現代性哲學觀念,個體主義長久地偏向“個體”的自我成就,而忽視了“個體”的相互成就。人身依附關係越來越弱化,而個體理性和權力不斷得到加強。
弗吉尼亞阿靈頓郡的愛德華夫婦和他們的兒子。中新社記者邱江波 攝
中國人遵循“從利他中實現利己”的價值取向。家庭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親情血緣為最堅實的社會紐帶。父母撫養教育子女,子女贍養父母,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孝”文化。家庭成員責任重於自由,義務先於權利,群體高於個人。西方社會尊重個體自由、權利與尊嚴,重視愛欲、聖愛和友愛,主張家庭以個體為本位,遵循“利己就是利他”的價值取向。西方更加注重個體的理性,注重自身的價值。個人是家庭及社會的主人,個人利益往往是主導因素,而家庭則是次要的。
中國家庭屬於父子文化,《易經·家人卦》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成員恪守其位、各盡其責。男女之間締結婚姻建立家庭並遵循家庭倫理,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夫和妻柔,各自舍棄部分自主權力,實現和諧統一。西方家庭以夫妻為中心,注重夫妻關係及男女自然之情,以夫妻間主觀感受作為婚姻目的,結婚是為了行使兩性間的幸福權利,婚姻家庭真正成為私人問題不允許外在權力幹涉。主張個體的自由權利高於婚姻家庭,夫妻各自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
中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重心在於“道”。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的世界架構為天、地、人“三才”,同屬“一個世界”。主張“道不遠人”,“道”要從“身邊”尋求,首先是從夫妻、父子家庭關係開始。《周易》有雲:“正家而天下定矣。”家道端正,天下方能安定。孔門庭訓等是家風傳承的典範,家風決定個人命運,影響家族興旺。西方家庭注重知識培養,重心是孩子興趣和創造力的培育,啟發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注重成長及愛的教育,父母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表達對子女的讚賞及鼓勵,通過與子女交流關注子女心理需求。
2019年10月,攝影展“中國人家”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亮相。圖為參觀者觀看1968年拍攝的一張全家福照片。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總之,中國家庭更強調家庭成員和諧相處,西方家庭則強調家庭成員個人權利的保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充分理解中西文化中家庭觀念異同的基礎上,加強交流互鑒,將有效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
作者簡介:
現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長期致力於曆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產業發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長於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研究。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遊學三孔》等8部個人專著,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餘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