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論文數量及質量超美《科學》雜誌發文質疑

(2022-08-24 16:58:42) 下一個

中國論文數量及質量已超美國?《科學》雜誌發文質疑這一結論

 

中國論文數量及質量已超美國?《科學》雜誌發文質疑這一結論

中國論文數量及質量已超美國?《科學》雜誌發文質疑這一結論

8月初,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EP,以下簡稱日本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日本科學技術指標》(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2022)報告顯示,中國的已發表論文和高質量論文數量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

《科學》雜誌8月17日發文對此表示“質疑”,稱 “按照科學實力的衡量標準來看,美國仍處於領先地位。但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的這項研究表明,一向以數量見長的中國學術,開始在質量上迎頭趕上”。

實際上,這樣的疑問並非隻有《科學》雜誌,連國內很多學者也不相信這一結論。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國內基礎科研近些年確實在大幅度增長,但是否真正超過了美國,估計還很難以下定結論。

隨著中美雙方競爭愈演愈烈,科技競爭逐漸成為兩國的主旋律之一。人工智能、5G、量子計算、半導體、生物技術和綠色技術等多個領域,都是雙方博弈的重點。

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關鍵核心領域,中國仍落後於美國,不過我國在發表論文數量和引用率上,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這一點在日本研究所的科技創新報告上得到證明。

最近,知名雜誌《科學》雜誌也關注到這一問題,更是發文對相關結論表示“質疑”。

中國論文數量、引用率已超美國?

8月初,日本國立科學政策研究所公布的一份報告表示,2018至2020年發表的被引論文中,中國占27.2%,美國占24.9%。

因此,在已發表論文的引用率上,中國首次超過了美國,這一裏程碑事件表明,以數量增長著稱的中國學術,也開始在質量方麵迎頭趕上。

文章截圖,圖源Science

在基礎科研領域,已發表論文的引用率雖不能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唯一標準,但也是衡量學術影響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中國已發表論文引用率超過美國,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可以成為科研實力和學術影響力提升的重要體現。

卡羅琳·瓦格納(Caroline Wagner),圖源OSU.EDU

不過也有學者對此結論表示質疑。在《科學》雜誌的這一報道中,哥倫布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研究科學政策和創新的卡羅琳·瓦格納(Caroline Wagner)直截了當地表示,“有些人不看好中國,說中國發布了很多東西但質量不高,這是因為他們比較短視。”

那麽,上文提到的日本研究所所做的科技創新報告到底是一項怎樣的研究?其結果是否真的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這份報告背後揭示了哪些問題?

8月9日,日本研究所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科學研究論文的發表以及被引用數量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報告截圖

在這份研究報告中,研究者基於1998-2000年、2008-2010年、2018-2020年這三個時間段,分別統計了各個時間段不同主要國家的論文發表數量、引用率前10%及前1%的論文數量。

主要國家的論文數量、Top10%論文數、Top1%論文數比例 圖源: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

據該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科學研究論文的發表數量一路攀升,從1998-2000年段的第8位上升至2018-2020年段的第1位,位居美國之上。

不同國家各個領域論文數量比例的變化,圖源: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
不同國家高水平論文在各個領域的分布比較,圖源: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
1998-2000年、2008-2010年、2018-2020年不同主要國家論文數量 圖源: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

而從已發表論文引用率上看,中國也一直保持著持續上升的態勢,無論是引用率前10%還是前1%,中國均居首位,“實力碾壓”美國,日本研究所對此表示,中國被引用論文數量的上升是“顯著的”,20年前,它在分數計數指標中隻排在第13位。

1998-2000年、2008-2010年、2018-2020年,不同國家數據對比 圖源: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

因此,如果從該研究顯示的一係列數據來看,中國學術研究影響力的提升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

有學者或許會產生疑問:日本研究所的這項研究結果是否能夠真的說明問題?其所使用的的評判指標和衡量方法科學嗎?業內學者也是眾說紛紜。

針對這份報告的研究結果,國內外學者怎麽看?

根據《科學》的這篇報道,在日本的這項報告中,研究人員使用“分數計數”的方法來劃分研究功勞,其研究結果是基於這種方法得來的。

對此,寧波諾丁漢大學科學政策學者曹聰表示,“這種方法可能誇大了中國對國際合作論文的貢獻,問題是誰——中國人還是他們的國際合作者——主導了這項研究。”

也就是說,如果以其他影響指標作為衡量標準,或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結果或許會有些不同?

在《科學》這篇新聞中,還介紹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今年1月發布的《美國科學與工程狀況2022》報告,其結果與日本研究所的報告結論不同。

在這項報告中,美國仍然排在前麵,因為相較於日本研究所將“已發表論文數量和引用率”作為主要指標,NSF更傾向於將“每個國家/地區論文高度引用的份額”作為衡量標準,而不考慮發表的數量。

《2022年美國科學與工程狀況》報告截圖

據該報告顯示,美國論文的影響力非常大。在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美國進入“引用率前1%”的論文數量比預期翻了一番,而中國僅比預期多了20%。

但也有學者認為,中美在高水平論文的引用率上相差不多,中國甚至略微超過美國,“中國的研究比世界平均水平略高”。

由此可見,在評判和衡量一個國家的科學實力上,出版物的影響力或許隻是其中的一個標準,衡量的指標不同,結果可能會截然不同。

毋庸置疑,美國在一些指標上領先於中國,但同樣無法否認的是,中國的科研事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上發展,未來中國的科研實力值得期待。

 

參考資料

1.China rises to first place in most cited papers.Science.
2.最新報告:中國論文數量和質量均超美國,拜登急了,2800億通過“芯片和科學法案”.深究科學.
發布於 2022-08-21 21:4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