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受震撼後,美國打算如何在印太收攏人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梁韋諾】
在中美關係本已惡化、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之際,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地區,引發軒然大波。中美兩國的反應和行動,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兩個大國的一舉一動,均會嚴重影響局勢的發展。
然而,美國的印太盟友在“佩洛西竄訪”一事上的反應與表現,同樣值得作觀察和分析,因為美國與印太盟友的關係,及其在印太地區的勢力發展,從來都是美國對華(及對台)政策的重要考慮因素。
一.美國的印太盟友的反應與表現
·日本
佩洛西竄訪前,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此事,回應稱:“日本政府無法發表評論”,但強調“中美關係的穩定對國際社會極為重要”。同時,內閣官房長官鬆野博一也表示“日本政府無法發表評論”。
佩洛西竄訪期間,內閣官房長官鬆野博一在記者會上重申,對此“日本政府無法發表評論”,並指“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對我國的安全保障,乃至於國際社會的穩定都很重要,期待圍繞台灣問題的對話能夠和平解決”。
事實上,據報道,日本有外交消息來源指,對於佩洛西竄訪,“如果我們能夠發表我們的意見的話,我們會說這不是一個好主意”。
後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佩洛西一起共進早餐時,雖然批評中國在台灣島周邊進行軍演,但對於佩洛西竄訪,基本上避而不談。
·韓國
相對日本,韓國對佩洛西竄訪的冷淡態度更為明顯。
佩洛西竄訪前,韓國外交部副發言人安恩珠在記者會上,當被問及韓方對“可能將會引發地區緊張局勢”的看法時,表示“台灣海峽的穩定與和平非常重要,正在關注情況”,並指“韓國認識到台灣海峽的穩定與和平非常重要,繼續支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佩洛西竄訪期間,韓國總統辦公室官員對媒體說,就此事韓國政府將與各方保持溝通。另外,該名官員雖然表示歡迎佩洛西訪韓,但被問及韓國總統尹錫悅是否會與佩洛西會麵時,便指由於尹錫悅休假日程與佩洛西到訪有重疊,韓方並未安排雙方舉行會晤。同時,韓方也沒有安排佩洛西與總統辦公室官員會麵的計劃。
佩洛西竄訪台灣島後,前往韓國繼續亞洲訪問行程。但抵達韓國後,現場沒有韓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等禮賓團接機。韓國外交部解釋,這是按照慣例進行的安排,按慣例一般不向外國國會人士提供禮賓待遇。
同一時間,韓國總統尹錫悅正在休假,與妻子一同觀賞戲劇,還與演員們開心合影和共進晚餐。另外,韓國外長樸振正在柬埔寨出訪,不會與佩洛西會麵。
結果,佩洛西隻與尹錫悅進行約40分鍾的電話會談,並與韓國國會議長金振杓會麵,但均沒有提及台灣問題。
同日下午,韓國外交部副發言人安恩珠回答記者提問時重申,韓國政府正在密切關注近期台灣海峽動向,台海和平穩定對本地區安全繁榮非常重要,韓國政府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立場。
韓總統府表示,尹錫悅僅與佩洛西通話,無麵對麵會晤(圖源: IC photo)
·菲律賓
佩洛西竄訪台灣地區前,菲律賓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就此事菲方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指“美中兩國確保持續溝通非常重要,以避免任何誤判和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我們相信中國和美國將成為地區負責任的參與者”。
佩洛西竄訪後,菲律賓外交部再發聲明,重申菲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菲律賓新聞部長安吉利斯、菲律賓國家安全顧問卡洛斯、菲律賓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艾美·馬科斯等政府人士也表示,菲方堅定支持一個中國政策,正在密切關注台海局勢,會謹慎處理有關國際關係問題。
·新加坡
新加坡是佩洛西亞洲行首個到訪的國家。8月1日,新加坡外交部發表聲明,指總理李顯龍在與佩洛西會晤時,敦促佩洛西盡力與北京維持穩定關係,並強調穩定的中美關係對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性。
8月4日,新加坡外長維文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舉行會晤,表示“一個中國”政策是新方一以貫之的明確立場,不會有任何偏離,新方一貫明確反對“台獨”,希望避免誤判和意外,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佩洛西竄訪台灣地區前另一個到訪的國家。佩洛西訪台期間,印度尼西亞外交部發言人特烏庫(Teuku Faizasyah)在記者招待會上對此事作出回應說,印度尼西亞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非常關注大國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如果管理不當,競爭可能會引發公開衝突並破壞現有的穩定與和平,包括在台灣海峽,鼓勵各方采取具體措施,緩解可能惡化的緊張局勢。
佩洛西竄訪後,特烏庫在網上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針對佩洛西的訪問,我們曾預測這將導致不利的局麵,可能引發緊張局勢。印度尼西亞已公開表達了對此事的立場和關切,對當前在升級背景下發生的事情感到遺憾,希望中國的軍演不會導致事態升級,並避免東亞各地區出現緊張局勢。
·東盟
佩洛西竄訪之際,第55屆東盟外長會(AMM-55)在柬埔寨首都金邊正式召開,東盟成員國外長發表對台海局勢的聲明,重申支持一個中國政策,表示對國際和地區的動蕩不安感到關切,呼籲最大限度的克製,避免挑釁行為。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政府對佩洛西竄訪台灣同樣表現得相當冷淡。
佩洛西竄訪前,澳總理阿爾巴尼斯被問及此事,隻表示:“美國與我們的台灣同仁接觸的程度是他們的事。”外交部長黃英賢也表示:“這是他們的事”,並補充說:“所有各方都應考慮他們如何為緩和目前的緊張局勢做出最好的貢獻,我們都希望台灣海峽和平穩定。”
佩洛西竄訪後,阿爾巴尼斯向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重申:“澳大利亞已經說過,我們不希望改變現狀,這也是美國的立場。我對美國議長作出的決定不予評論,那真的是他們的事。”
澳外交部長黃英賢在堪培拉會見拉脫維亞外長林克維奇斯(Edgars Rinkevics)時,也拒絕對此事後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的現狀發表評論,但呼籲相關各方為台海降溫,表示“目前最為關鍵的就是對台海緊張局勢降溫恢複平靜”。
·印度
作為美國“印太戰略”重要一員的印度,基本上對佩洛西竄訪一事完全沉默,沒有一個政府官員表態,隻有一些反華勢力,包括議員、政客和組織公開支持佩洛西。
直到8月12日,印度外交部才突然就台灣問題表態,稱印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政策立場沒有改變,同時敦促各方保持克製,反對任何單方麵改變台海現狀的做法。
二. 美國印太盟友采取冷淡態度的原因
不難發現,對於佩洛西竄訪,美國的印太盟友都采取了冷淡的態度,以至沉默,避而不談,不公開表態,盡量保持低調。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佩洛西雖然是眾議院議長,是美國的“第三號人物”,而且與拜登總統同屬民主黨,但她並不代表白宮的立場。因此,拜登總統和白宮官員多次公開強調此事是她的個人決定,不代表白宮的立場,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未改變,對台灣地區的政策也沒有改變。
基於白宮這個態度,美國這些盟友們對佩洛西竄訪表現冷淡,是不難理解的。我們不應因為這些盟友不願公開支持佩洛西,而以為他們與美國打對台、搞對抗、鬧矛盾,不滿美國的政策,認為佩洛西嚴重破壞美國與印太盟友的關係,導致他們離心離德。
事實上,美國與印太盟友從來不是同心同德的聯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利益和考慮,各自有著不同的盤算,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會選擇與美國合作,也會在一些問題上考慮到與中國的關係而作出調整,不會盲目向美國一麵倒,也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會選邊站隊。
例如東盟,正是意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和嚴重性,所以發表對台海局勢的聲明,重申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第二,美國的印太盟友不希望台海局勢進一步惡化,以至中美雙方嚴重對抗,甚至在區域內引發軍事衝突,因而選擇對此事冷處理,避免刺激中國,以緩和局勢。
第三,美國這些印太盟友們,經濟上對中國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賴。
以日本和韓國為例。根據日本內閣府發布的《2021年世界經濟潮流》報告,2019年在約5000種進口品類中,統計中國所占份額(按金額計算)超過50%的品類,日本有1,113個,占比23%,當中包括服裝、遊戲機、口罩、手機、計算機等商品。
至於韓國,大部分製造業核心材料更是完全依賴中國,如製造用於汽車車身及飛機零部件輕量化的鋁合金所必需的材料鎂錠,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度達到了100%;用於電子產品輕量化的核心材料釹磁鐵,對中國的依賴度近9成。二次電池的核心原材料氧化鋰、氧化鈷、硫酸鈷、人造石墨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度也達平均94.5%。
基於此,他們不希望在佩洛西竄訪一事上展現過高姿態,以免引起中國不滿,對他們施加反製。美國的印太盟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雖不至於可以改變他們在安全議題上與美國捆綁的態度,但也對他們的行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製約。
例如,美國近日向韓國提議,就韓國是否參加“芯片四方聯盟”舉行預備會晤,韓國決定在會晤上向美方提出“芯片四方聯盟”要以“參與國應尊重中國強調的一個中國原則”和“不提及對華進行出口限製”作為協商原則並納入會晤議題。然後,韓國外交部長樸振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麵,雙方承諾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三. 美國的應對
雖然佩洛西打著“重申美國對印太強有力支持”的旗號開展亞洲行,但竄訪台灣地區一事無疑對美國與印太盟友之間的關係造成一定影響。《紐約時報》北京分社前社長裴若思(Jane Perlez)早前便在該報撰寫題為《佩洛西訪台或削弱美國與印太盟友統一戰線》的文章,表達憂慮。彭博社也發文,批評“佩洛西之行挫敗了拜登爭取亞洲反對中國的努力”。然後,《紐約時報》再發表文章《亞太衝突風險加劇,美國盟友麵臨艱難選擇》,指出盟友對美國的信心正在動搖。
首先,解放軍宣布在台灣島周圍進行軍演,美國沒有即時表達反對,更沒有出手幹預和阻止軍演,隻是派軍艦、潛艇、特殊偵察機以及導彈監測船進行監察和收集數據,任由中國展示實力,令印太盟友懷疑萬一中國將來在區域內有更多動作時,美國不會出頭,向盟友提供軍事保護。
其次,拜登總統阻止不了佩洛西竄訪,令印太盟友對拜登政府的權威產生懷疑。
因此,美國隨即展開一係列行動,以維持印太盟友的信心。
(1)積極製造輿論,將責任歸咎於中國
佩洛西竄訪後,美國積極製造輿論,將加劇局勢緊張、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責任歸咎於中國。白宮召見了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就中國舉行軍演進行了抗議。
同時,白宮官員開始頻繁地指責中國對此事“過度反應”,借機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形容中國的軍事行動是不負責任的,故意製造危機,試圖將地區局勢緊張的責任推給中國。
另外,有美媒引述消息,指美軍高層為了緩和局勢,曾多次給中方打電話,但一直沒有得到回應,意指中國故意破壞和平,將責任推給中國。
其後,中國外交部宣布八項反製措施後,白宮大肆批評中國的反製措施“根本上是不負責任的”,指責中國切斷氣候變化的對話渠道以懲罰美國,實際上是在“懲罰全世界”。另外,白宮批評中國停止與美國打擊非法芬太尼等毒品走私的合作是“不可接受的”,認為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
(2)加強遏製中國,展示能力和決心
為免被盟友感到美國對華妥協退讓,白宮加強對中國的行動。8月9日,拜登總統簽署一項規模高達2800億美元的法案,旨在支持美國的芯片製造業,其中一項條款是“禁止獲得聯邦資金的公司在中國大幅增產先進製程芯片,期限為10年”,以限製中國製造芯片的技術和能力。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圖源: IC photo)
然後,美國商務部對關乎國家安全的先進半導體及燃氣渦輪引擎生產科技采取新出口管製,法案涉及氧化镓、鑽石,以及用於驗證集成電路及印製電路板一類半導體的軟件工具ECAD。
雖然這些措施早已有討論,但這樣的時間點仍不免讓外界產生聯想。
另外,路透社引述消息指,由於佩洛西竄訪和中國的反製措施,白宮正重新調整對華征收關稅措施的想法。商務部長雷蒙多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此事導致中美地緣政治關係陷入了“特別複雜”的境地。據報道,美國既不想做出任何可能被中國視為升高局勢的舉動,也尋求避免被外界視為退縮。
(3)加強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展示實力
白宮日前透露,國防部已經指示“羅納德·裏根”號航空母艦及其打擊群中的艦艇將留在台灣周邊海域執勤,以監測局勢,並指美軍近期內將通過台灣海峽,強調美國“會采取進一步行動展現我們對這一地區盟友的安全的承諾,包括日本。”
此外,美國海軍、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以及海岸警衛隊等軍種展開對印太地區的進一步部署。海軍第三艦隊近日表示將擴大其在“印太地區”的活動和加強西太平洋的核潛艇部署,並在籌劃針對中國的新造艦計劃;陸軍計劃在衝繩、菲律賓等第一島鏈上分散部署導彈地麵部隊,並在亞洲部署“多域特遣部隊”;空軍在西太平洋強化島嶼基地建設,並計劃將F-22、F-35等第五代隱身戰機永久部署到關島;海軍陸戰隊建立了“第三瀕海作戰團”;海岸警衛隊通過巡航、參與美國海空軍演習、與域內國家簽署執法合作協議、開展聯合海上執法演習等方式,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存在。
(4)加強與盟友的聯係,穩定盟友的信心
如前所述,不同國家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和考慮。因此,美國抓住一些國家的關注點,針對性地展開行動。
·日本
由於地理因素,日本對中國的行動非常敏感,亦是少數公開譴責中國軍演的美國印太盟友,如大肆炒作中國軍演時有導彈落入所謂“專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美國就抓住日本對中國的恐懼,向日本下藥,強化美日同盟關係。
首先,美國與日本及其餘五個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日前便與歐洲聯盟高級代表共同發表聲明,對中國宣布的行動表示擔憂,敦促中國不要以武力單方麵改變地區現狀。
然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及澳外長黃英賢舉行戰略對話,表示致力於深化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之間的三邊夥伴關係,以推進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並共同譴責中國,敦促中國立即停止軍演。在聲明中,雖然三國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和對台灣地區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但同時在“一個中國政策”後麵加了括號標注“在適用的情形下”。
再者,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宣布,進行了一場為期一天的兵棋推演,推演顯示美日可以抵禦中國的武統行動。這無疑加強了日本的信心。
·韓國
韓國最為關切的是半島局勢,對朝鮮的一舉一動非常敏感,甚至經常感到受威脅。美國正是利用此點,加強對韓國的行動。
首先,韓軍消息指出,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五國將於8月1日至14日在美國夏威夷附近海域實施針對朝鮮彈道導彈探測、追蹤的聯合軍事演習“太平洋龍”(Pacific Dragon)。
然後,韓國國防部表示,韓美軍方將於8月下旬展開大規模聯合軍演,分3個階段進行,通過“乙支自由護盾”(UFS)軍演計劃,整合韓美外交、情報、軍事、經濟等多要素的戰爭抑製手段,並熟練掌握韓美聯合危機管理程序。韓美軍方還計劃在演習中實施聯合野外機動訓練、聯合科學化戰鬥訓練、聯合攻擊直升機射擊訓練、聯合海上巡邏作戰訓練等11項訓練。
另外,有消息指,美韓登陸演習“雙龍演習”(Ssang Yong Exercise)將於2023年春季恢複舉行。雙龍演習以韓美海軍陸戰隊為主力,由強襲登陸艦、登陸突擊裝甲車、垂直起降機和登陸機動直升機等各種裝備和團級以上大規模兵力參加。由於登陸演習屬於進攻而非防禦性質的演習,朝鮮對此非常敏感。
再者,美國印太司令部引述美國國務院消息稱,為落實“防擴散安全倡議”(PSI),當地時間8日至12日,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行多國聯合軍演“Fortune Guard 22”。這次軍演有韓國、日本、美國等21個國家參加。美國國務院強調,這次軍演展現出夥伴國家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意誌,以及提升應對能力並采取措施的決心。
·菲律賓
中國與菲律賓在南中國海上存在爭議。因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訪菲律賓,與新上任的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Marcos Jr.)進行會談。布林肯表示:“70年前簽訂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仍如鋼鐵般堅定。菲律賓是一個無法取代的朋友、夥伴與盟邦,菲律賓武裝部隊、公用船舶與飛機若在南中國海遭遇武裝攻擊,美國將遵守條約出手幫助和給予保護。”,以此安撫菲律賓的疑慮。
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圖源: IC photo)
·印度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印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決定“印太戰略”成敗的關鍵之一,而中印經常就邊境問題發生摩擦。因此,據CNN報道,美國將於10月與印度在距離中印有爭議的邊境不到100公裏之處舉行聯合軍演,希望加強美印的軍事合作,以拉攏印度對抗中國,並借挑動幹擾中國。
四. 美國的兩難局麵
佩洛西竄訪台灣地區,為中國提供一個推進統一進程的重要契機,也逼使美國正麵應對早已存在的兩難局麵。
一方麵,美國與印太盟友的關係,是美國對台政策的一個重點戰略考慮,因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霸權地位,是維持美國霸權地位的其中一塊骨牌。一旦美國在此區域的角色和力量不斷弱化,將會引發“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崩潰的骨牌效應。
正如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所指:“如果美國不(注:為台灣地區)出擊,那麽這對中國來說將是巨大的地緣政治勝利,對美國來說將是巨大的恥辱。這將標誌著美國在太平洋及其他地區的勢力衰落,就像英國丟失蘇伊士運河標誌著大英帝國在中東及其他地方的終結一樣。其影響將遠遠超出這些損失。例如在英國的案例中,蘇伊士運河事件標誌著英鎊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終結。”
同樣道理,美國在太平洋及其他地區的勢力衰落,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也會隨之而終結,到其時美國自身積累多年的矛盾和危機將會如同打開潘多拉的盒子般,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美國必須維持盟友對他的信心,以維持美國在該地區的勢力,而信心的其中一個所在之處,是美國能否成功出手阻止中國(不論是以和平還是武力方式)統一,維持台海現狀(即兩岸分裂的狀態)。
另一方麵,美國白宮和軍方都明白,一旦中國以武力統一,以現時解放軍的軍力,美國已經很難阻止中國的行動(美國國防部自2010年後進行了18次兵棋推演中美台海大戰,結果都是中國獲勝),而且隨著時間愈久,中國的優勢愈多,美國就愈難阻止中國統一台灣。
假如美國勉強出手,很可能會輸掉戰爭,到其時盟友對美國的信心也必然大大降低,得不償失。假如美國在戰爭蒙受傷亡,更會引發美國人對白宮的不滿。
麵對如此的局麵,美國仍然維持“戰略模糊”政策,一方麵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部署,希望威懾中國,驅使中國作出妥協讓步,放棄武力統一;另一方麵加緊推動 “獨台”的既定事實,包括推動製訂《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正式指定台灣為“主要非北約盟友”,加強台灣的軍事力量,以及推進所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
對美國而言,推動台灣的“事實獨立”、維持分裂現狀,才符合美國的利益,如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比較少人提及他對於美國對台政策形成的影響)所指:“符合美國的利益的做法在於維護台灣‘獨立’的實質,而不要求中國人在名稱上接納我們所珍視的英語中的‘自決’。讓我們繼續將第七艦隊留在福摩薩(台灣)海峽與及讓台灣(地區)與中國的關係依舊模棱兩可,而不要求作清楚的界定。”
五. 美國該怎麽辦?
在美國“戰略模糊”政策對中國的威懾效果日益下降的情況下,美國國內有些學者,提出美國接下來有哪些選項。布倫丹·裏滕豪斯·格林(Brendan Rittenhouse Green)與凱特琳·塔爾梅奇(Caitlin Talmadge)早前便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提及美國對台灣地區有三種戰略選項:1) 放棄美國長期以來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轉而對台做出明確的軍事支持承諾,以加強對北京的威懾;2) 尋求一個更靈活的安全邊界,抹除對台灣地區的承諾,同時保留其條約聯盟和在亞洲的某些前置軍力,以維持與印太盟友的關係;3) 結束其對台灣地區的承諾,同時減少其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和聯盟承諾。
王毅就佩羅西竄訪台灣一事表明中方嚴正立場(圖源: IC photo)
道理上,對於美國自身的長遠戰略利益而言,第二個選項相對其他兩個選項較為有利。
第一個選項是戰略清晰,但在現時中國軍力增強、中美軍力差距不斷拉近下,其威懾作用已被削弱,而且會加劇中美全麵戰爭的危險。
至於第三個選項,是全麵性戰略收縮,即把勢力退回美洲,不再對印太地區指手劃腳,將導致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勢力大幅下降,以至消失。
對亞洲人民,以至世界人民來說,這當然是件好事,畢竟“帝國主義無存在之必要”(毛澤東語),但對美國來說,主動選這個選項,如同主動放棄霸權地位,與自殺無異。因此,美國不可能在短、中期內主動選這個選項,不會自行退出曆史舞台,隻有到了將來,經過風吹雨打,力量衰退到不得不收縮,才會被迫選這個選項。
第二個選項是局部性戰略收縮。雖然有可能損害印太盟友對美國的信心,但由於中國的根本目的從來都是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達致民族偉大複興,無意在區內搞擴張,更不會成為霸權,美國相對上仍然有方法和能力,在自身完全衰落前勉強維持與印太盟友的關係。
然而,在美國國內問題惡化、矛盾激化、“反華”氛圍和勢力日增的情況下,將來更有可能采取第一個選項,與中國全麵攤牌,中國必須對此有所準備,畢竟曆史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製定公共政策,往往是決策者不理性的決定,更何況是美國這種政治製度。
筆者相信,以美國人的性格和美帝國主義的本質,要讓他們深深地、狠狠地撞一下板、碰一下壁,受一些挫折,經曆“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毛澤東語),才會清醒地、理性地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