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邏輯:中西文明的博弈與未來》新書發布會在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舉行
11月28日,《文明的邏輯:中西文明的博弈與未來》新書發布會在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舉行。該書作者、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文揚,觀察者網總編輯金仲偉,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波,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四人圍繞《文明的邏輯:中西文明的博弈與未來》一書進行了精彩對談。這也是商務印書館虹口講堂的第三講。
《文明的邏輯:中西文明的博弈與未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中國第一本從文明論新角度解讀中國曆史、世界曆史和未來發展的書。近年來,中國飛速發展、穩步複興,但西方針對中國的抹黑和抨擊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認識“我們是誰、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這幾個涉及中華文明真實身份的重大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近些年來,隨著中國重新成為世界大國並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關於中華文明的研究也開始像中國經濟一樣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作者深入剖析中西方文明,追溯它們的前世今生,並基於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視角,對世界現存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進行了重新認識和解讀。這本著作給了人們一個重新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和新啟發。
對談會由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波主持。他首先以王湘穗教授對本書的評價開場,認為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將文明問題作為一個中國問題來講述,並對文明問題提出了係統的見解,《文明的邏輯》作為具有顛覆意義的中國創作,突破了西方中心主義,非常有意義。
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波主持活動
作者文揚認為,文明問題是可以作為一個中國問題而展開分析和論述的。曆史上,用文明理論解釋國際關係問題的研究路徑一直都有,每當曆史發生巨變,原有的國際關係理論不再適用,就會有學者應用新的文明理論進行解讀。本書最大的理論貢獻是將文明劃分為定居文明和遊居文明兩大類型。雖然今天人們走到世界的各個地方,看到的幾乎都是定居社會,但從人類一萬多年的文明曆史來看,全球範圍的定居其實是剛剛完成的事情。今天的世界終於讓中國有機會可以把世界文明用定居文明和遊居文明來梳理,我們來到了一個發展的關口,此時梳理文明問題,意義重大。
作者文揚
觀察者網總編輯金仲偉認為,數字文明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進行文明競爭的過程中,都要充分利用自己民族、文化的稟賦和優越性。進入互聯網以後,二十多年來的發展曆史證明,中國人非常適應數字文明。互聯網不是我們發明的,但我們是全世界應用得最好的。數字文明催生了全新的中華文明。我們需要有自己的言說來解釋,而《文明的邏輯》正是這樣一本恰逢其時的好書。西方主導的世界變成了西方中心主義。但是現在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因為我們在數字文明中所擁有的巨大的創造力,給我們開啟了新的文明時代。
觀察者網總編輯金仲偉
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提出,書中提出的重要問題是遊居文明和定居文明的劃分。中國在曆史發展的大部分時間裏都沒有遇到比自己更發達的文明,所以一直也沒有文明意識;西方的文明意識很強,這是他們在不斷的文明摩擦中建立自信的一種方式。西方文明主要為遊居文明,近代以來,歐洲文明出現了由自卑到自傲的發展過程,而一個文明不管是遊居還是定居,對外可以具有侵略性,但對內都要有穩定的秩序。西方“三次深呼吸”之後沒有沉澱下來自我反省,也沒有落實下來一套製度;而文明需要建立一個有獎賞製度的有效機製,從而愈發強大。對秩序的尊重讓中國走過了漫長的曆史歲月,確實值得尊敬。
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
互動環節四位嘉賓針對現場讀者提出的“西方文明是否演變成一個內卷的文明,一種無法產生增量的文明”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對談現場名言金句不斷,氣氛熱烈,讀者朋友們收獲了心靈的極大滿足,感受到了智慧火花的碰撞。
《文明的邏輯》是一本告訴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的書。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特殊時刻,它可以幫助讀者朋友厘清現實、認清未來,認清涉及中華文明真實身份的重大問題,讓讀者一步步進入這個神奇的思想邊疆,完成一次關於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精神旅程。
現場讀者
《文明的邏輯:中西文明的博弈與未來》(商務印書館202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