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Wolff, 疾病是資義, 理解社義和馬義

(2022-07-11 17:56:34) 下一個

Richard Wolff 教授於 21 年 4 月 4 日與波士頓社區教會進行了交談。 Richard D. Wolff 是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經濟學名譽教授,也是紐約新學院大學國際事務研究生項目的客座教授。 他是 Democracy at Work 的創始人,也是他們的全國聯合節目經濟更新的主持人。 他的最新著作是《疾病就是製度:當資本主義無法將我們從大流行病或它本身中拯救出來時》,現在也可以作為電子書獲得。 可以在 www.democracyatwork.info 上與他的其他書籍《理解社會主義》和《理解馬克思主義》一起找到它。

Works

    • (1974). The Economics of Colonialism
    • (1985). Rethinking Marxism: Essays for Harry Magdoff and Paul Sweezy
    • (1987). Economics: Marxian versus Neoclassical
    • (1987). Knowledge and Class: A Marxian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4).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Class, Gender and Power in the Modern Household
    • (1988). Crisis and Transitions: A Critiqu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 (2000). Class and Its Others
    • (2001). Re/Presenting Class: Essays in Postmodern Marxism
    • (2002). Class Theory and History: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in the USSR
    • (2006). New Departures in Marxian Theory
    • (2009). Capitalism Hits the Fan
    • (2012). Contending Economic Theories: Neoclassical, Keynesian, and Marxian
    • (2012). Democracy at Work: A Cure for Capitalism
    • (2016). Capitalism's Crisis Deepens: Essays on the Global Economic Meltdown
    • (2019). Understanding Marxism.
    • (2019). Understanding Socialism
    • (2020). The Sickness is the System: When Capitalism Fails to Save Us from Pandemics or Itself
    • (2009). Capitalism Hits the Fan
    • <<<<>>>>

Democracy at Work: A Cure for Capitalism
by Richard Wolff 

https://www.amazon.ca/gp/product/B009CGZIPU?ref=knfdg_R_pape_pew

What, and who, are we working for? A thoughtful assessment on our current society from “probably America’s most prominent Marxist economist” (The New York Times).

Capitalism as a system has spawned deepening economic crisis alongside its bought-and-paid-for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Neither serves the needs of our society. Whether it is secure, well-paid, and meaningful jobs or a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we depend on, our society is not delivering the results people need and deserve.

One key cause for this intolerable state of affairs is the lack of genuine democracy in our economy as well as in our politics. The solution requires the institution of genuine economic democracy, starting with workers managing their own workplaces, as the basis for a genuine political democracy.

Here Richard D. Wolff lays out a hopeful and concrete vision of how to make that possible, addressing the many people who have concluded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politics as usual can no longer be tolerated and are looking for a concrete program of action.

“Wolff’s constructive and innovative ideas suggest new and promising foundations for much more authentic democracy and sustainable and equitable development, ideas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directly and carried forward. A very valuable contribution in troubled times.” —Noam Chomsky, leading public intellectual and author of Hope and Prospects

沃爾夫:西方“普世價值”不能決定中國未來發展

作者:蘭斌強   來源:人民網;   2017年06月12日
http://www.uscnpm.com/model_item.html?action=view&table=article&id=13386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某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竭力推崇在中國推行西方的“普世價值”,似乎隻要中國實現了西方的“民主自由”製度,就會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中國的前途就會一片光明。然而,今天,西方的著名學者馬丁·沃爾夫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為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附帶視頻的文章,題為:“沃爾夫:西方眼中最大的‘中國謎題’”。文章中,沃爾夫以一個經濟學家、思想家及媒體人的角度,就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中國模式以及西方在2016年之後的路徑選擇談了他的看法。在他的言語中,不時顯露出對中國的發展成就、中國政治體製在中國發展中作用的讚歎,以及對西方民主製度的反思。他的許多觀點無形中對中國某些詆毀中國現體製、竭力推崇西方“民主自由”體製的“專家學者”是一次有力的駁斥。
  一、中國的成功讓中國體製成為西方眼中最大的“中國謎題”
  沃爾夫20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親眼見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對於一個“非常龐大複雜”、“非常古老文明”的中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推行現代化,並取得的成果,發出感歎:“是獨一無二的”。他認為,對於西方來說,最大的“中國謎題”是:“這種現代化進程是由一個共產主義政黨領導的。”
  他說:“對我們西方人來說,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意識形態,它來自西方,卻被西方所拒絕。現在共產主義出現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宣稱它是共產主義的,我們很難理解這意味著什麽。這真的可能發生嗎?它又是怎麽運行的?”按照西方的價值觀和標準“中國的政治體製是中央集權的,原則上來講顯然是非民主的,但同時中國又有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這種奇怪的對比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怎麽會有如此活躍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謎題。”
  “中國經濟當然有很多特色,其中一點是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在每一個大企業中都有一個黨組織,這一點很特殊。我們需要搞清楚他們的角色,他們是怎麽工作的,會怎麽影響企業運營。”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共產黨組織在其中起著什麽作用?確實會讓對社會主義體製國家抱有敵視的西方不可思議,成為“中國謎題”應該是很正常的。因為一向以“民主自由”為傲的資本主義體製國家,在美國引發的“金融風暴”後,一個個走向衰落,而社會主義體製的中國卻蓬勃向上,快速發展,這不得不讓他們思考。體製上的優劣究竟以什麽為標準?國家的發展、物質及精神的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狀態的穩定更能說明問題。
  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領導,如果實行所謂的西方“民主自由”的體製,其結果隻會是中國成為一盤散沙,四分五裂,戰爭四起,何來真正的民主自由?這些,並非西方不明白,隻是他們不願意承認而已。因為,中國若真分裂成無數個國家,經濟衰敗,就證明了社會主義體製的徹底失敗,這才是他們要的結果。
  因此,沃爾夫如果從這點去分析,也許更能幫助西方破解“中國謎題”。
  二、西方的優越感正在消失
  西方一貫認為,西方的“民主自由”體製從根本上要比中國的社會主義體製優越,不論在經濟上、文化上,甚至在種族上,中國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可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發展的成功與西方的逐漸衰落,讓這種優越感受到挑戰,甚至在慢慢消失。
  因此,沃爾夫說:“美國人肯定覺得他們的經濟文明仍是世界上最優越、最有活力的,但他們肯定不像三四十年前那樣如此頑固地確信這一點了。西方那種舊時的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了。”
  “我們曾經認為我們西方的政治體製、政治價值是世界的標杆,自由民主是統治世界的最佳方式,但我想發生在過去一兩年間的事情,讓我們對此也提出了疑問。我們肯定犯了一些大錯,才會把美國總統的位置交給了一個完全不勝任的人。這當然會引發疑問:我們的體製還在運轉嗎?而且中國人比我們更有資格問出這個問題。西方的確應該自問,我們是否還有自信的資本。”
  雖然,沃爾夫表示,“現在還不能說資本主義和民主失敗了”,但他依然指出了西方存在的致命問題“資本主義和民主的失敗在某種意義上是聯係在一起的,都肇始於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本不應發生,是政府的金融市場政策失誤所致,凸顯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而不穩定性是資本主義運轉中的一個重要特質,要靠民主來解決這個問題非常困難,至今依然很難。”
  沃爾夫上述的分析,也許讓我們更加理解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是腐朽、沒落的”觀點,雖然這是個需要經曆長期、痛苦的瓦解過程。
  然而,中國某些專家學者絕對不會認可這個觀點,有不少人質疑“說資本主義是腐朽、沒落的,可為什麽現在它還充滿活力?”“全球為什麽實行資本主義製度的國家要遠遠多於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筆者認為,持這種觀點的所謂專家學者是有意誤導人們的觀念。一是不承認在社會各階段進程中存在的客觀時間性和各國社會進程的差異性;二是製度優劣的標準不是以存在於國家多少決定的,而是以社會物質發展與人民生活狀況決定的。世界上實行資本主義體製的國家一塌糊塗的還少嗎?另外,憑什麽就認定資本主義就一定都“充滿活力”?
  三、中國“推牆派公知”享受西方的偏見
  人們常見西方媒體對中國報道的抹黑和歪曲,讓人憤憤不平。他們為何要這麽做?
  沃爾夫給出了答案:“大部分國際主流媒體的記者是西方人,秉持美國式的自由主義立場,他們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本能地不喜歡中國的政治體製。”
  “我們認為共產主義這種意識形態難以理解和接納。要知道,當年的冷戰,正是一場民主製度和共產主義製度間的衝突,是意識形態的衝突。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政治體製是西方的對手,人們當然對它有所懷疑。”
  沃爾夫的這個解答應該是很實在的,也給我們破解了西方及西方媒體為何對中國有偏見。其實,就是因為你的政治體製我們不喜歡,所以就要“黑”你!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中國的某些人特別享受西方的這種偏見,而且常常將這種偏見用作“推牆”工具,以證明中國政治體製的不好,甚至按照西方的觀念,認為在經濟有了發展後,中國就一定要在政治體製上向西方靠攏。
  對此,沃爾夫也給出了答案:“大多數西方人的假設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中國人變得更富有,出現更多中產階級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中國在政治上可能會變得更像西方。這一過程確實在韓國和日本發生過,但好像還沒有要在中國發生的跡象。”
  “幾乎可以肯定,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從而成為世界上居主導地位的政治因素,而中國又不是一個西方式的國家,將來也不會是,這讓西方人感到害怕。西方人已經完全習慣了用他們的方式來統治這個世界,奇怪的是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想失去這樣的地位,但很明顯中國將改變這一切。大多數有智識的西方觀察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既令人興奮也令人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對我們的世界將意味著什麽。”
  沃爾夫的這兩段分析,不僅是對西方的自我認知,更是對中國“推牆公知”跪舔西方醜態的狠狠打臉。
  如果無視自己國家所取得成就,對自己的國家不懷有起碼的信任和情感,而將西方的政治製度無知地頂禮膜拜,到頭來隻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原題為《英國著名學者:西方“普世價值”不能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

發布時間:2017年06月12日 來源時間:2017年06月12日

《理查德·沃爾夫:21世紀新社會主義正在形成》

https://www.sohu.com/a/165084800_550962

曉舟/編譯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製度現在正日益受到挑戰。批評者人數激增,民眾對資本主義的對抗不斷增加。然而,作為資本主義傳統對立麵的社會主義,其價值也被議論紛紛,社會主義衍生出來的“共產主義”則被懷疑是過時的;而當被嚴肅看待時,它似乎又措辭含糊。那麽社會主義究竟如何?對目前國際上正在激烈議論的新社會主義又該怎麽認識呢?

一種新社會主義正在形成

社會主義的倡導者有時會係統性地拒絕或者反對資本主義,但即便如此,對於社會主義究竟意味著何種真正全新的經濟製度,目前所使用的“社會主義”一詞卻缺乏明確和具體的定義。究竟是什麽使得它有別於資本主義和“舊”社會主義並且優於後兩者呢?

為了給予它一種新的明確定義,從而充實和增強反對資本主義的力量,我們需要修正社會主義。一方麵,這意味著拋棄現在阻止社會主義變成一項重要社會變革目標的各種曆史包袱;另一方麵,一種經過修正的社會主義需要能夠鼓舞和激勵人們的新內容。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被認為的“舊”社會主義,即傳統社會主義延續了很長時間才告終結,這幫助了一種新社會主義的產生,我們現在能夠將其基本輪廓與“舊”社會主義進行比較。

資本主義意味著私營企業生產產品和服務,市場成為企業和個人(工人和消費者)之間分配資源和產品的手段。相比之下,社會主義則意味著歸政府所有和經營的企業與政府的中央計劃成為分配製度。主要通過認同上述兩種判斷方法,在19世紀和20世紀發展演變的“舊”社會主義最終解決了涉及它的大量辯論。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信徒都接受這套定義。

當時,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的各種爭論和鬥爭都是圍繞著私營企業VS國營企業的各種相對優缺點以及市場VS計劃的各種相對優缺點展開的。社會主義實踐將對私營企業和市場的批評與對國營企業和中央計劃的稱讚結合起來。一旦社會主義者取得了政權,管理實際經濟的各種要求就使得社會主義的重點進一步向國營企業和中央計劃機製傾斜。而資本主義的信徒們采用完全平行的方式向社會主義發起了攻擊,他們都強調國營企業和計劃的各種失敗和過分行為。

由於1989年蘇聯解體以及隨後東歐和其他地方發生的劇變,其中的許多爭論和鬥爭似乎已經獲得了解決。資本主義的信徒們相信,曆史已經“證明”社會主義的不可行性和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他們當中鮮有人明白已告失敗的僅僅是社會主義的某一個版本,它隻是一項意味著可能建立一種超越資本主義的製度的早期實驗而已。他們急不可待地聲稱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已經失敗了,卻有意忽略了幾個世紀前許多類似“失敗了”的旨在從歐洲沒落的封建主義中建立資本主義的努力。隻有在經曆了許多此類失敗之後,各種改變了的社會條件才能促成對現代資本主義進行一種全麵的製度性變革。為何同樣的情形不能適用於社會主義呢?

工人合作社是民主轉型新重點

社會主義者麵臨的一項主要任務是誠實地承認19世紀和20世紀“舊”社會主義的各種局限性,尤其是過度集中的國家權力和生產體製轉型不足等行為,並且與它們做鬥爭。如果確認並且克服其局限性的話,那麽“舊”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各項成就——特別是快速工業發展及其所提供的各種非同尋常的社會安全網——也許會得以保留。

一種麵向21世紀的有發展前途的新社會主義正在形成之中,其重點在於各種工人合作社。社會主義運動變為一項在當代資本主義範圍內建立和發展壯大工人合作社部門的活動。在各種工人合作社企業裏,所有工人都是實施民主管理的生產活動的平等成員。他們辯論和決定生產內容、生產方式、生產場所以及如何利用淨收入。工人合作社企業與資本主義傳統企業共存。如同貫穿於資本主義曆史的資本主義企業一樣,工人合作社企業有資格而且必須獲得各種稅收減免、補貼和國家支持。在最開始的階段,工人合作社應該得到政府的額外支持,以便其在經濟體中迅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而在此之前,對於他們為各自社會所盼望的資本家和工人合作社企業的具體組合,人們將依舊無法評估、比較和權衡。

經濟體裏的工人合作社部門要慎重決定利用什麽樣的市場和計劃機製組合來分配資源和產品。每個經濟體的兩個部門(資本家和工人合作社)之間的關係既是競爭的又是合作的,將通過彼此之間展開的各種談判來協商。那些談判裏的第三方成員將是民眾,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就希望其政治製度擁有什麽樣的經濟製度發表看法。

由於擁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工人合作社部門,所以國家對企業的依賴將不再意味著依賴於控製著資本主義企業的股東和董事會這一極少數群體,相反,至少部分地,它將意味著國家依賴於對工人合作社實施民主管理的工人大眾。在這種製度下,實現真正的而不隻是名義上的政治民主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工人大眾的支持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社會主義在曆史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原因。既是因為“舊”社會主義的各種局限性,又是因為資本主義支持者們發起的大規模持續不斷的反社會主義運動,我們現在無法期望再一次如同以往支持“舊”社會主義的複興那樣動員群眾了。可是,我們現在能夠動員群眾來支持一種建立在以“舊”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成就和以工作場所的民主轉型作為新重點的基礎上的新社會主義。

克服對立實現真正民主

一種麵向21世紀的新社會主義也將會安置好所有因為家庭、年齡、教育、疾病或者其他類似的原因而未能加入勞動力隊伍的人口。對於一個新的更加美好的社會來說,向這些人提供各種係統性的支持,其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工作場所的民主化。事實上,後者和前者都能夠,而且將會是相互支持的。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資本主義日益加劇的困境正在激發民眾起身反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反對者所需要的是一種具有吸引力、有著變革性基本目標的新社會主義,其關鍵是最終將權力轉交到做出這些變革的工人們手中。這裏的權力指的不單單是政治,它指的是處於社會經濟基礎地位的社會權力,它在各種工作場所生產社會生活所依賴的產品和服務。

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是與這場革命支持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經濟方案相關聯的。雖然其經濟方案獲得了成功,但是這場革命並未實現這個口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事實證明,資本主義階級對立阻撓了這一口號變成現實。克服這類階級對立是向“自由、平等、博愛”所邁出的新的偉大曆史性步驟所必需的,而這正是工人合作社能夠完成的事情。

但是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新社會主義及其工人合作社正在逐步登上曆史舞台,前景如何也還要經過實踐檢驗。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0期第7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