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德國人,中國待5年,再也不想離開了

(2022-01-25 08:00:19) 下一個

我,德國人,來中國做交換生,才待5年時間,竟再也不想離開了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119位真人的故事
口述 | 蘇田
編輯 | 舒雨

我叫蘇田,1991年出生,德國人。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隻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但有多少人可以找到自己的真正熱愛?又有多少人秉持熱愛一生執著下去?

本來在明斯特大學讀碩士的我,因為一個偶然的決定,從120人中脫穎而出,獲得來中國學習的機會。在這裏不僅認了中國爸爸,還找到了自己真正熱愛的生活。

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努力的真正意義就在於,以後的日子裏,放眼望去,全都是自己喜歡的人和事。

(小時候跟兄弟們的合影)

我在柏林出生,母親是德國人,父親來自南美的智利,家裏還有一個哥哥和雙胞胎弟弟。

在我5歲的時候,父親搬回了智利,之後就一直跟著母親長大,這或多或少影響了我的性格,以及通往中國的道路。

弟弟從小立誌當一名律師,喜歡橄欖球運動,還踢了十年足球,他一直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相反,我一直沒有確定的方向,童年生活比較豐富,什麽都願意去嚐試。

但我喜歡主動結交朋友,在多次戶外運動、旅行的過程中,結識了很多好友,至今都還有聯係。開朗的性格,為我未來在異國生活帶來不小的幫助。

我曾去過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體驗過當地與德國截然不同的文化風俗,那些我從未接觸過的語言,以及時間沉澱下來的厚重曆史,深深吸引著我,從此我對亞洲心生向往。

(攝於柏林米特區,我和我最好的朋友Jonas)

2016年4月份,在德國明斯特大學讀碩士期間,我得知可以申請作為交換生去日本或者韓國留學,懷揣著激動的心情遞交了申請。可惜申請人數太多,而且名額有限,6月份我收到申請被拒絕的消息。

當時為申請做了很多準備,至今都記憶猶新,遺憾的是最終沒能得償所願。被拒絕的感覺非常痛苦,那段時間我的心情跌到了穀底,之前對於交換生的所有美好的憧憬都成了泡影。

看著大家去了心儀的地方,我很羨慕。而且,當得知成功去韓國和日本的那些同學,最後都沒有選擇留在當地,心裏更是氣憤。跟回來的同學聊天,想聽聽他們去日韓學習的感悟。但過後我發現,其實相對而言他們對當地的語言、文化並不是很感興趣,而如果換成我是一定會留下來的。

(來中國的第一個月,在蘇州爬山)

後來到了8月份,我又遇到一個去中國複旦大學的機會,心裏真是又驚又喜。

上次已經錯過,這次一定牢牢把握,去學習中國的語言,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探索感興趣的地方,實現自己一直以來想去亞洲的願望。

但這次競爭非常激烈,120個人申請,最後隻選3個人。所以,我花了一個月寫了一封動機信,解釋為什麽應該將我派到中國,又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見,將修改好的動機信與其他材料一起遞交了上去。在忐忑中度過一個多月後,10月份終於收到申請通過的消息。

之後我就開始每天按部就班地為留學做準備工作,填表、簽證、買機票等等。

此前對中國的了解很少,隻知道在遙遠的亞洲,首都是北京,有李小龍、成龍、葉問,有先賢孔子。所以,忙碌之餘就主動去了解中國,通過一些軟件開始一點點學習中文,也與一些在柏林生活的中國人交流,搜索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哪些適合戶外攀岩的地區。

(糖糖、蘇田和阿野)

終於到了啟程的那一天,我選擇由柏林直飛北京,然後從北京轉機去上海。

登上飛機的那一刹那,耳邊傳來乘務長愉快地播報,整個人有點恍惚,帶著對家鄉的不舍、對未來的期望,暗暗說,中國我來了。

那時是2017年的2月份,我的中文還是基礎水平,雖然沒有一個熟人,但已經有種想法,我會喜歡上這裏。

在北京呆了一天後,第二天早晨坐飛機去上海,乘磁懸浮列車轉地鐵來到租房子的地方,看到路邊有賣烤紅薯的小攤,還有賣卷餅的,也有人在院外炒菜,一切都很新奇。

去複旦大學報到的時候,因為看不懂地圖,還迷路了。當時隻知道“大廈”這個詞,溝通有很大障礙,幸好遇到一位熱心的阿姨,領著我才找到了學校門口。

(在香格裏拉體驗騎電瓶車)

雖然提前做了準備工作,但我對中國的印象還是模糊的,所了解到的大多來自視頻、圖片、他人的介紹。來之前我很迷茫,不知道之後的生活會是怎樣一幅畫麵。然而,來中國的一星期後,我發自內心地喜愛這個地方

中國有很多我感興趣的方麵,富有底蘊,值得去探索、去深挖,很慶幸當初被日本和韓國拒絕。

在這裏生活,適應了一段時間後,我設身處地感受到中國的數字化,這已然是一個現代化國家。不僅如此,這裏很多老人居然能用手機刷短視頻,要知道,在德國的很多老人都不知道怎麽使用手機打電話。

這完全顛覆了我之前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原來中國人早已擺脫老電影中的形象,如今的中國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便利生活。

雖然我在德國讀碩士,但是這次交換機會隻能參加一些讀MBA的班級,上課時間集中在五六日,同事大多數是會講英文的中國人或者是外國人。而中國人都是年紀比我稍大一點的,並且都已經有了工作經驗。

當時我很喜歡說中文,為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跟班裏的大部分中國同學盡可能用中文交流。

(我在複旦大學做交換生)

一次偶然的機會,通過一個在歐洲比較流行的社交app,有一個姑娘加了我,熟悉之後知道她在中國從事電子商務谘詢顧問,我當時很好奇,就問她有沒有實習機會。

經她的介紹,順利通過老板的麵試,兩周後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工作了。估計很少有新來中國的學生,能這麽快找到適合的輪崗機會。

從德國千裏迢迢來到中國,剛開始逐漸適應,到現在愛上了這裏,充實地實習,豐富的大學生活,以及中文慢慢變得流利,讓我一度感覺生活沒有了難題。

沒想到,不久之後我獨自去醫院看病,才發現這才是麵臨的最大難題。

第一次在中國看病,身邊有朋友陪伴,一切都還比較順利。不過,這次生病時因為不想再麻煩好友,我自己一個人去了醫院。

我會的中文偏日常,很多醫學專有名詞還不會,而且在身體非常不舒服的情況下,還需要弄明白掛號等等所有的流程,實在太複雜了,最終如果不是醫生還會一些英文,我差點放棄了。

(我和兩位小有名氣的博主)

有了這兩次經曆,至今我認為,身處異國他鄉對我來說最大的難題就是看醫生。所以,在那之後我知道當務之急是精進自己的漢語水平,接下來就刻意學了很多醫學詞匯,現在去醫院基本沒什麽困難了。

我熱愛中文一方麵是因為我的母親會多種語言,在她的影響下,我對學習語言情有獨鍾。而另一方麵是由於中文博大精深,蘊含著曆史的厚重感,對我來說,有一種令人著迷的吸引力。

為了學習中文,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每天上完課後去複旦大學15樓的小咖啡店,喝一杯咖啡,然後在那裏連續好幾個小時學中文。當時我看的那些關於中國80年代農村生活的小說,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印象很深刻。其中一個關於背井離鄉打工人的故事,每每想起都讓我掉眼淚。

(來蘇州拜訪“九分之一書店”主理人Jason)

有次和平常一樣,我照常在咖啡店學中文。期間拿起咖啡休息的時候,發現隔壁的中國女孩翻動著德語課本。真是太巧了,於是主動過去和她打招呼,交談間得知她在複旦大學中文係。

我沉浸於漢語,她想學德語,我們一拍即合,成為了語言夥伴。之後一有空,就相約去咖啡店一起學習,討論中國德國文化,交流我們的生活經曆,互相解惑答疑。

在跟那個女孩的相互促進下,我的中文水平飛一樣的進步,而她的德語也從基礎水平上升為中等水平。

期間有次很有意思的經曆,因為我一直對中文係的課充滿了好奇,她就提議跟他去上一次專業課。

那天剛走進教室,很多同學都好奇地望著我。可能感到很奇怪吧,居然有外國人會來聽中文係的課。不過好奇歸好奇,一開始上課大家都認認真真地聽講。

老師先講了不同方言的發音區別,然後邀請了多位同學上台,用自己家鄉的方言朗讀一篇文章。 各個同學上台用著我完全聽不懂的語言,講述著同一個內容,大家笑得人仰馬翻。

而我也大為驚訝,原來中國不僅僅有粵語和上海話,還有這麽多其他方言。有的方言與普通話相差很遠,都快讓我以為是另一種語言了。

這次聽課使我獲益良多,認識到自己掌握的隻是中文的冰山一角,還有這麽多有意思的地方沒有學到。

有了這段學習語言的經曆,後來我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偶爾分享彼此的近況。上次聯係時得知她目前在德國工作,真是個蠻厲害的姑娘。

(我在參加書法活動)

除了獨自鑽研中文,有時間我也會和同學一起騎單車逛遍上海各個角落。

上海天氣很好,陽光穿過枝葉間的縫隙灑下來,讓人從頭到腳都暖和起來。看著身邊有年代感的老房子,路邊的各樣小攤,心裏油然而生: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

我和我的中國朋友還一起吃美食、參加學校各種各樣有趣的活動和比賽,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挖掘漢語的奧秘。在一次書法活動中,我親自用毛筆書寫漢字,一筆一劃,一撇一捺,終於體會到什麽叫萬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畫。

直到2017年9月份,因為畢業即將到來,我開始找工作,去了一家外企麵試。剛好他們有機會,很順利地就通過了。因為我需要回德國辦新的簽證,所以公司先派我到德國那邊工作。

公司在慕尼黑,我搬到慕尼黑工作了一個月,之後有一個新的項目在墨西哥,我又被派到墨西哥工作了兩個多月後返回德國,然後立馬飛往中國。

沒找到工作前,我很擔心自己不能留到中國。如今能順利返回中國,並確定可以留下來,回程途中心情爽到爆,感覺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來寧海探望我的中國父親)

2018年2月份,我從複旦大學畢業,按約定直接去外企工作。我的“滬漂”生活正式開始,沒有忐忑,沒有迷茫,隻有對未來滿滿的信心。

除了平常的工作,休息的時候我會去爬山或者攀岩,對我而言戶外運動就是最好的放鬆方式。不但可以欣賞風景,而且還能結識誌趣相投的朋友。

2018年夏天,去浙江寧海爬山,沒想到我這個戶外運動的老手居然在山裏迷路了,還差點被蛇咬傷。

重巒疊嶂,一個山峰疊一個山峰,一眼望不到頭。眼前一片深綠,在這諾大的山間,如何能找到出去的路?

山路蜿蜒曲折,有路還好,甚至有的地方都沒有路,需要我去獨自開辟。 在這遍地雜草叢生,荒無人煙的地方,我走了很久很久。

後來山下有個大叔看到了我,費了好些勁將車開過來,問我發生了什麽。

看到有人來,我也鬆了一口氣,告訴他迷路了。隨後大叔不僅將我送到了高鐵站,還熱情地請我吃了一頓很好吃的寧海菜。

從那之後,我每隔幾個月都會去寧海看望他,陪他一起吃飯或者爬山,並認他做我的中國爸爸。

像大叔一樣幫助過我的熱心人有很多。不論是熟識的朋友,還是身邊偶遇的陌生人,他們給予我的幫助,讓我即使在異鄉也沒有感到孤獨。

(我參加演講俱樂部)

我雖然是一個異鄉人,但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真正融入中國。但不論是周圍人對我偶爾投來的好奇目光,還是大家善意稱讚我中文講得很好,這些都提醒我:你並沒有融入這個國家,我還是一個異鄉人。

直到我加入了一個演講俱樂部,才重獲新生。

2018年10月份,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商場和朋友一起喝奶茶。恰好碰到了朋友相熟的人,他們是演講俱樂部的會員。當天俱樂部剛好有活動,他們熱情邀請我倆一起參加。

在台上一起做遊戲的時候,大家聚精會神地聽我表達,沒有一個人在意我是外國人這件事情。

我輕鬆地融入大家,談笑風生。刹那間,一種歸屬感從心底萌發,那種感覺不僅熟悉,而且讓人熱淚盈眶。

這個俱樂部讓我終身難忘,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演講能力,還交到了很多中國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完全融入了中國,自己好像一點點慢慢接近成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

來中國之前,什麽都去嚐試,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真正熱愛。但來到中國後,我開始學著融入中國的生活,學說中文、探索中國文化、吃各樣中國菜......漸漸地明確自己究竟喜歡什麽。

(攝於黃山附近的宏村,家人來中國)

除了收獲自己的熱愛,在中國生活了這麽久,我也發生了很多積極的改變。

以前我很喜歡電子音樂,現在的我愛上了中文歌,周傑倫、劉德華、趙雷都是我喜歡的歌手,那些歌詞富有深意,在一遍遍播放中無數次戳中我的心。

而更大的改變,來自於對家的理解。在這裏,“家”的地位和意義超越著個體,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義。我身邊很多中國朋友經常會和家人通話,聯絡感情。

所以,我也逐漸開始注重家庭關係,經常主動和媽媽、哥哥、弟弟聯係,我們常常打視頻電話,交流我在中國的生活。

中國曆史悠長,地域遼闊,對外開放包容,我遇到的中國人總是充滿善意,正是這種博大的胸懷讓我這個他鄉之客生活如舊。

(我在雲南虎跳峽爬山)

目前除了日常工作,我也著手發展自己的副業。主要做自媒體,拍一些關於中德文化衝突、語言學習、自我提升這些話題。

用我喜歡的中文分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結識更多的朋友,不為自己設限,積極探索新的領域。我享受這個過程,不僅學到很多,還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未來會一直做下去。

現在因為疫情,大概有兩年沒有回德國了,懷念哥哥的擁抱,懷念和朋友一起聚餐時的歡笑。如果疫情好轉,希望可以回德國看望家人。等我再回來時,想開啟向往已久的旅行計劃,去中國各個角落走走,用足跡踏遍我的第二故鄉,丈量每一寸土地。

有些人生來就明確自己想要什麽,但有些人一直在成長之路徘徊,不必羨慕,在經過多種嚐試後,我們總有一天會找到自己鍾愛的,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事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目前我們已經記錄了119位真人故事,感動了被采訪人和千萬讀者。
如果您有故事想講述,或想加入我們團隊成為作者,都請私信@真實人物采訪,隨時歡迎您的到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