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知乎:你對BBC紀錄片《中國人要來了》怎麽看?

(2018-07-26 05:31:47) 下一個

你對BBC紀錄片《中國人要來了》怎麽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71503

56 個回答

 
很爽啊!尤其是華人商會老頭搶白bbc記者那段:我們中國人是真金白銀做生意,不像你們是拿軍艦大炮來搶(大意),當時記者臉就綠了└(^o^)┘
一部包含了三套不同價值觀的紀錄片,
分別是:非洲黑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美國人的價值觀。

 
1)非洲人的價值觀。其實非洲人的價值觀就分成兩個層麵的,一個是小農價值觀,一個是精白價值觀。小農價值觀提現在比基尼加工廠、養雞戶的身上,他們並不知道或者不指望現代化的生活,田園農耕其實挺好,用著白羽雞的品種卻希望養出土雞的味道,手工製衣卻非要和機械化成衣競爭。另一種是精白價值觀,渴望平等、自由。
實際上就是兩種不同的極端,一種是在加拿大放羊,一種是在中國山區放羊。反正都是放羊,沒有人告訴過黑人應該怎麽樣從中國山區放羊走向去加拿大放羊。
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看黑人的觀點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些不都是很正常的事嗎?你們非洲想要有高樓高鐵,電燈電話,這是最正常也是最快的方式,中國用了30年的時間從小農經濟躍進到工業大國,我們付出了很多,犧牲了很多,現在在用你們犧牲最少的辦法幫你們走完這段路,你們還在JJYY。。。
但是,實際上,中國的價值觀正好處於黑人兩種極端價值觀之間,兩邊都不得待見。
我不知道是他故意沒有選,還是忘記了“教育”這個環節,中國實際上在他采訪到的國家,都建立了很多學校,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目標,對黑人進行普及化教育,類似中國建國初期的掃盲運動,也就是說,也許在20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可以想象非洲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發展中國家,而這些教育基礎、工業基礎和理念、交通基礎等等東西,則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願意給非洲的,中國當年為了這套東西,跪舔了蘇聯多少年!
黑人不領情很正常,因為他們沒有經曆過這一切。他們的世界裏,要麽小農經濟,要麽美帝生活,隻要一直小農經濟下去,總有一天會美帝生活的。
隻有中國人深刻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不會等著你發育的!

2)中國人的價值觀。——一切皆有代價。
援非是一種交易行為,我們幫助非洲建設和發展,公路、基建、教育、礦產、農業、製造業等等一係列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給,代價是礦產。中國人在用中國的方式鞭打和推動非洲讓他進步。
問題是,非洲人想要這種進步嗎?作為國家層麵,肯定是想的,中國人在非洲做了什麽,政府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在個體層麵呢?那個在不停打礦石的非洲哥們到底會是怎麽想“我打點礦石就能賣錢了,真好。”還是“打礦石才賺這麽點錢,坑啊!”我想兩種想法都在他腦子裏存在過,不過很客觀的現實就是:隻有中國人收礦石,美國人覺得中國人在剝削他們,你們去收啊!為什麽不去?沒有港口停船,看到紀錄片裏麵那條長達20公裏的碼頭了嗎?沒有路麵交通運礦石,看到鐵路了嗎?沒有市場消費這些產能過剩的產品,看到那一棟棟在建的高樓了嗎?
不是中國隻肯出這個價,而是隻有中國肯出這個價!

 
3)美國人的價值觀
這個片子裏美國人的價值觀真沒啥好評價的,雙重標準玩得極溜,中國的國防明顯超出了防禦性需求,那你美國的軍隊是怎麽回事!作為一個本土從來沒有被侵略過的國家,要這麽多軍隊幹啥!
允許轉載,轉載請保留本人署名。
看完半天以後才發現拍得非常有意味。
記錄中國人在非洲賣雞的那段兒,我印象非常深刻,下午看完以後感覺很不舒服。
說的是中國人賣雞,把非洲人搞到沒生意。
主持人去采訪非洲黑人雞販子,錄下了以下的一段。
雞販子拿出了兩隻雞,說其中一隻是中國人的雞,肚皮發紅,然後說中國人的雞絕對充氣了,主持人隨口附和著。嗬嗬,打氣能增加分量不?傻逼哦。

然後把兩隻雞宰了給主持人做了兩盤雞,然後告訴主持人這盤子是中國的,另外一個盤子的自己的。讓他品嚐。雞販子的家人圍了一圈,死死的盯住主持人。。。希望他能說出公正的評價。主持人慢條斯理的嚼著嘴裏的雞肉:要給我出誠實的評價麽?黑子們頭點得猶如雞啄米。
你們的雞吧,好吃多了!!!(他說到前半句的時候,故意頓了一下)
黑人們歡呼雀躍,掌聲響起來,笑聲也飄揚在逼仄的雞棚裏。
看到這裏,我笑了,因為BBC是個西方媒體,它如果看待中國不公正且有偏見,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不會氣憤,止增笑耳,因為黑得有點弱智。
但是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忽然回過味兒來了。
不可能,這是世界一流的媒體,它雖然有偏見,它不會這麽蠢,如果他是為了表達中國人的雞不如非洲人的雞,他不應該是這個方式表達。這種方式的表達簡直幼兒園水平。除了收獲嘲笑,你在觀眾那裏得不到別的,BBC不會做這種事情,黑別人可以,這是擺明黑自己,那就太蠢了。
我想,至少應該讓主人給他盲試(品嚐前不告訴他哪盤子是誰的雞,然後吃完評判)。當然,這樣主人也是可以做手腳,而且很顯然會做手腳,但是這樣偏見不就表達出來了麽?
不對不對,這樣還是黑得太明顯,最好是由主持人切塊,然後同樣的碗蓋上,叫攝像師做記號,讓雞販子來炒,然後盲試品嚐。我想了想,還是不對,這樣雞販子可以在選雞的時候就以上駟對下駟。不過最後這個方案比較好的表達出了主持人和BBC對中國雞的態度。為什麽不是這樣拍呢?吃飯的時候,這個疑問在我腦海裏反複盤桓。
忽然我明白了,一個去過西方很多國家,即使站在華萊士麵前也不會露怯的BBC紀錄片主持人,他走過了千山萬水,他見過了無數眾生,世間百態。今天冷眼看到雞販子用自己的標準選了兩隻雞做比較,然後自己處理,烹飪,包辦了所有的環節。卻讓他一個第三者坐在一邊,最後做一個“公正”的評判的時候,該說什麽,其實已經成竹在胸,他坐在小凳子慢條斯理的吃完了兩盤子雞,抬頭看著圍成一圈的黑人附身請教的熱切,他的智商優越感,和教養層次的超然俯視感的其實一覽無餘了!!!他微笑著分兩段說出了對方想要的答案,然後跟他們一起笑了起來。。。

想明白的這一刻,我感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他真的隻是一個記錄者!他原來隻是在記錄,非洲人被中國人奪走生意的刻骨仇恨,和雞的優劣本身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
嗬嗬,是不是想去看看這一集,先別走,好歹先給我點個讚啊

先說看法:很真實,至少安哥拉那部分! 較客觀,中國在非洲的形象基本如此!

拍這個記錄片時,我還在國企工作,裏麵的那個記者和他的團隊我見過,提出過采訪我們單位,但單位領導有指示,拒絕接受任何采訪。接受采訪的南通四建在中國建築施工界是響當當的公司。片中的那個項目是安哥拉首都羅安達地標性的建築。那部分真實反應了在安哥拉搞建築的底層工人的真實工作生活狀況,一點沒黑。如果有人感覺不適,那是他不了解。采訪的小商人還是我們山東老鄉,看起來他發了些財,作為私人表達看法也很真實,我認識的周邊私人老板也都差不多。

上學時天天聽BBC 為了學英語,能聽懂了之後,發現在跟我們報道同一事件時的不同觀點,為了弄懂不免看了很多國外的史料,跟外教也有了較深入的交流。工作後主要在非洲,也偶爾去歐美旅行,慢慢對英美主流媒體的觀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客觀說,對普世人道等的報道比我們更真實。回到主題,非洲是世界各個國家的試驗場,歐洲各國對殖民地有天然的語言文化宗教製度優勢,更有親屬聯姻混血,我們算是新人,選擇切入點也隻有Business 這一條路。政治上我們的領導策略是對的,具體做法就是國家隊帶頭,民間力量全麵進入。站在我們民族國家利益層麵,無疑是正確的選擇,站在歐美等傳統的角度,我們半野蠻的經濟進攻,他們不爽,甚至招架不住,這點我們該自豪,國內見識不深的年輕人,容易被某些觀點忽悠,很悲哀!

我們的問題也有,甚至很大! 據我觀察,大部分中國人歧視非洲黑種人;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底層人形象太差,公共場合丟人,沒素質等等。老實說,我們大部分來非洲的人在當地人眼裏配不上大國強國的形象。

不再多說,有違和諧!

PS.在這個紀錄片之前的2009年,一個美國人寫了龍的禮物,也比較客觀,國內有翻譯出版!感興趣的可以對比看看。

建議大家多看看歐美和日本的紀錄片,拋開偏見會學到很多。也別被洗腦,開放的心態,更要理性嚴謹的思考。

我感覺這個紀錄片已經拍的盡可能的客觀了,對中國的崛起也釋放了很大的善意。

讓我們回憶一下紀錄片中記者都是怎麽回應對中國有意見的人。

一開始的老黑不吃中國的菜,但是記者反問他中國人的工作勤奮程度,就連老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工人十分勤奮,安哥拉工人比不上。

緊接著記者坐著火車前往下一國,而這鐵路正是中國援建的,不管怎麽說記者還是充分肯定了這條鐵路的作用。

然後是罪惡的象牙交易,這點當地人表示因為中國人有需求,但是記者隨後補上:中國政府針對象牙製品交易的措施十分嚴厲。至少在明麵上並沒有譴責中國政府。

在津巴布韋,很多人都詬病中國政府支持當地的獨裁者,但是記者在聽完兩位逃出來的黑兄弟對中國的埋怨之後,記者也給出了中國的想法: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情,我們為什麽要插手?雖然沒有積極的幫中國辯解(人家也犯不上幫這個忙),但是至少也給觀眾們給出了中國自己的想法,隨後記者又說“而西方各國政府在符合自身利益時,也會同這些專製的政權做交易”

吃雞的那一段,你讓一個英國人被一群已經被中國人擠壓的沒有生存空間的老黑圍著,幾十雙眼睛眼巴巴望著你,你打算說啥?恐怕就是個中國記者在那也很難說出中國雞肉好吃吧?更何況之後記者立刻打斷了歡呼的老黑,告訴他們“也許這不是中國人最好的雞”,也說出了一個隱藏的含義:中國雞的質量並不是比不上本地雞。

接下來是勞工的權益問題和中國人對當地固有生活方式的改變,那一對白人夫妻雖然酸酸的,但是記者並不是很吃這一套,在與勞工談話的時候也指出中國人交稅和雇傭當地勞動力的事。

非洲之行就結束了,裏麵的老黑一般來說都是底層的人,人微言輕,並且不乏強詞奪理,顧左右而言他的情況,觀眾們應該都能看出來。 不得不說黑人們見了昔日的白人老爺,立刻就開始告狀……

然後是在南美。

記者在一開篇就指出:正是與中國的貿易使得巴西崛起。給南美篇定下基調。

麵對阿瓦人嗷嗷待哺的孩子,記者在感慨中國的需求使得對雨林的破壞增大之後,又立刻補充:這些家具很多都被銷往歐洲和美國。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比基尼比拚中中國人的衣服質量得到了肯定。我感覺如果想黑中國完全可以換一個不鳥中國比基尼的人的段落剪輯上去,但是BBC並沒有這麽幹。

采訪中國商人的時候,大英帝國被黑了一下,但是記者也隻是哈哈一笑,而且還能播出來,這氣度值得點讚。

然後在北美,北美人民就理智多了,不和黑人一樣沒出息,隻是說現實, 但是並沒有謾罵或者指責。

記者隨後品嚐了雞爪子……估計造成了10000點傷害

在孔子學院的那一段也很值得品味,美國老兵的指責,關於意識形態的鬥爭。記者並沒有說什麽,但是也給了中國負責人解釋的機會。這個很正常,這幾年中國別說老憤青,新憤青也得幾千萬

在美國海軍表達了中國海軍不安分的崛起之後,記者來到了一位有威望的名人家裏,名人對美國搞了個大批判,唱衰了一下美國,不過這招我們見過很多次了,不用當真。

綜上所述,該紀錄片對中國的態度是比較積極的(總不能和NHK舔中國一樣……),是一部不錯的紀錄片,給了很多中國人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崛起。

BBC為什麽要拍這樣一個紀錄片,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黑中國,黑你隻是一貫作風。
答案就在第二部結尾,就是那個美國戰略家弗萊德曼(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所說:“勇於挑戰,言出必行,努力奮鬥,不怕犧牲,創造未來。(can do,get it done,hard work,sacrifice,own the future.),等等,我們美國人也曾經是這樣”。還有,“我們不用擔心中國的共產主義,而是要擔心他們的資本主義”。
看一下它如何裁剪,那些工人是為了說明中國人勇於挑戰,努力奮鬥,在安各拉西方人不敢染指的地方,表現中國人不怕犧牲,創造未來,處處指明中國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
在巴西,甚至巴西人也說中國貨好,要為中國代言,還有比這更可怕的嗎?不但貨好,也便宜。一個你無法與之競爭的對手。
最後一站才是美國,從孔子學校(文化),到工廠倒閉,再到美國海軍。中國正在書寫新規則,連美國也是沒有還手之力,其他國家能做什麽?
從非洲到南美,再到資本主義大本營:美國,安排得太好了。
絲絲緊扣弗裏德曼在紀錄片的結尾所做的分析。
這時你才能看出它的主旨,就是西方危機,或者說中國威脅論。而且是各個方麵,從工業到文化,到軍事。
如果西方人不警醒,就意味世界規則的改變,中國人將書寫這些規則,他們的後代必將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下,這才是西方應該明白的。
所以題名叫做中國人來了,含義是,中國人正在接管世界。
以前西方人已經寫過西方的衰落一書。
有趣的是,這個片子拍完後,一年後,英國加入亞投行,中國老師出現在英國,同時,英國女王用金馬車接大Boss。很顯然,英國人看懂了自己拍的紀錄片。
隻能說,英國人的紀錄片拍得真好。
我感覺還是滿不錯的,bbc沒有回避的問題就是:這些海量資源被吞噬的動力不隻是中國,而是北美、歐洲市場等的合力。
這個主持人為了得到更多方的采訪許可,顯得有些過於兩麵三刀,但作為這種極其容易得罪人的題材的一線采訪者,安全第一。
1.非洲的一些本地小企業戶和政治家對於所有其他競爭者打的都是一個牌:欺負我滾回去。這是非洲從被殖民和奴役就開始形成的長期心理機製:我是受害者。
象牙問題沒的說,中國人絕不應該買。
2.亞馬遜問題是早在中國崛起就開始的災難,與其說是中國貿易帶來的掠奪,不如說是人類能源掠奪史。
3.美國被淘汰的是基礎製造業,而高端製造業還是蠻發達的。以前美國人製造業爽一是因為戰爭,二是因為當年這些行業都是世界高端製造業。
所以這片子還是不錯的,唯一可惜的就是主持人的氣場比較差。

這部BBC紀錄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可以濃縮成下麵幾句
1、你動我的蛋糕了
2、你動其他人的蛋糕了
3、你在搞商品傾銷、文化入侵、你在使壞
4、你軍費太高了,你會破壞世界和平
5、你的發展破壞了全世界的平衡,破壞了遊戲規則
6、你不應該發展
7、落後的中國才是好的中國~

我們屁股不幹淨?
但是你們屁股比我們還不幹淨好吧!?

用中巴XXX協會的那個老人家的話來說,我們是來做買賣的,我們是來買東西的,不是搶的,中國和其他國家合作,是平等關係,不像你們搞殖民的。。。
我就說一句話,中國不是崛起了,而是醒了。
很多答主說到中國的崛起,但是我很不喜歡用崛起這個詞。
崛起為何?
在我看來,既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也是一掃六合,虎視雄哉
秦國統一華夏。
這是崛起,我並不認同。
一個人口世界第一的國家,一個國土麵積世界第三的國家,一個傳承幾千年文化的國家,在全體國民的一致努力下,追求在21世紀,每一個一個人,應有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富足,稱得上是崛起嗎?
喊中國來了的, 隻是太年輕, 沒有見證過他的輝煌。 年邁的老人會呢喃細語,中國回來了。
就說我看過講中國人在非洲那集,總體感覺還是比較客觀的。中國人在非洲的環保意識薄弱,為中國人幹活的非洲員工也被剝削的很厲害,這些缺點不僅在非洲,在國內也是這樣的,中國人在哪都那樣,就這毛病,改不掉了。
但是bbc這個劇集明顯有比較強勁的醋意在裏麵的,以前大英日不落的輝煌已經不再,自己以前在非洲的礦場現在變成中國人的,以前自己的舞廳被中國人改造成羽毛球館,這種感覺就好像自己的地盤被人搶了,當然不爽了。他對中國人的那些指責,不能說以前英國統治期間沒有,非洲當地人也不見得那麽待見英國人。但是這個劇集的拍攝明顯帶有英國人對中國人憤慨的情緒在裏麵。
說客觀,比如吃雞那個地方,主持人說非洲的雞比中國雞好吃,但是後麵加了一句,就是不確定你們給我的是不是中國最好的雞,可見還不是一味的諷刺和貶低中國人的。
中國人應該很自豪才對,西方人恨你說明瞧得起你了,怕你了。
想到個段子。
1911,隻有資本主義才能救中國。
1949,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1979,隻有資本主義才能救中國;
1989,隻有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
2009,隻有中國才能救資本主義;
2012,隻有中國才能救全世界。

最早看到這部紀錄片還是在11年,一邊看著,我對白左的幻想一邊在破滅啊,那小玻璃心碎一地啊,整的我都快懷疑人生了。本來我幻想的多美啊,世界是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在國際關係在核威懾之下達到了非攻,而國內也能達到兼愛。各國統治階級互相競爭,各國工人階級可以從中獲利。亞當斯密告訴我們,競爭會自動帶來均衡,多麽美妙的世界啊。

看完我才發現這世界還有另外一麵啊,他叫1984——各國統治階級以和其他國家對抗為名,對國內實行威權統治啊。這邊說為了對抗共產主義,你的養老金不要了、失業金不要了、醫保也不要了;那邊說,為了保持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我們不能漲工資。這競爭不充分啊!這均衡是納什均衡吧,這不是最優的均衡啊?果然修正主義不靠譜啊……

修正主義雖然不靠譜吧,但多少還管點事,問題是就連修正主義這種事上,各國左翼都不團結啊,我滴這個玻璃心啊。你說歐美和中國貿易逆差,那是中國的錯嗎?中國人累死累活生產出來的東西,廉價賣給你;價格都壓得那麽低了,還有逆差,能怪中國嗎?要怪怪你不賣給我們東西啊,看看這條新聞生物醫藥進口:歐美壟斷,貿易逆差仍懸殊看看歐美在藥品領域壟斷多嚴重。

你說你有好東西,你不賣給我們,回頭怪我們傾銷?你說中國工人累死累活的,看不起病、買不起藥。你老人家有藥你不生產,你控製產量,你價格抬那麽高,中國人眼睜睜看著買不起,病死了,你們還在談知識產權。這種事情上各國左翼就應該團結起來,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反對壟斷,提高產量、降低價格、薄利多銷;發展中國家推動醫療保險改革,提高人們的承受能力。這樣一升一降,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了,吃了你的藥,我活下來了,繼續給你生產廉價商品;你那邊,產量上來了,工人就業解決了,貿易逆差沒有啦,皆大歡喜。

唯一損失的就是資本家那點單位利潤,可恰恰就是為了這些壟斷利潤,美國人失業、中國人看不起病。而且某些白左還真就想的是躺在家裏和資本家分享那點利潤,而不是到工廠裏給中國人生產救命藥……看來非攻雖然已經到來,兼愛還離我們很遠啊~

BBC有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一般都從裏到外透著一股子酸味。不是說不能批評,而是請你批評到點子上。整天給中國扣新殖民主義的帽子也是醉了。中國“掠奪”非洲的資源好歹也是給錢的好嘛?又不是去做慈善的,總比以前的奴隸販子強多了。

看到 中國人來了 裏麵說中資企業把以前英國的俱樂部改成羽毛球場的那個酸溜溜的調調也是服了。合著去殖民頭頭開趴,泡吧就是有情調,搞援建的工人打打羽毛球就粗俗了。不過這幾年BBC關於中國也是越來越偏中性了。估計是,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無腦黑漸漸的沒了市場。發布於 2015-03-14
正兒八經在非洲賣個雞都能被別人把雞肉不好吃拿出來說事,勤勞一點起的早做生意又被說成好像搞了不正當競爭一樣,到巴西辦個廠又說破壞雨林。作為一部黑中國的記錄片,水平確實不高
看到非洲和南美的人民被剝削,看到巴西和美國的產業紛紛倒閉,這很爽。
帝國大勢,滾滾向前,誰願擋道,唯有碾於車輪之下。
毀滅你,與你何幹。
管你台灣香港之同胞,亦或歐美日非之蠻夷。
管你痛苦亦或悲愴,但有華夏子民於此獲利,又有何妨?
以爾等之鮮血,祭帝國之長刀。
以西夷百年竊取之利,築中華再度崛起之基。
編輯於 2016-12-11

最搞笑的是美國國防部副部長Michele Flournoy表示大片國際海域緊靠中國,說“this is in a region of the world”,全球貿易也依賴這些海域,所以要通過國際認可的法規來確保這一點。
所以中國就不能控製,隻能燈塔國來=。=
所以我大天朝就不屬於國際不屬於the world了=。=

還有DC的政客各種表示要貿易壁壘要反傾銷,
Youngstown的工人丟了工作就知道是中國人害的,怎麽不想想是雇主為了節約成本把工廠建到中國甚至其他發展中國家。

做法咱不評價,但是做了還要立牌坊也是各種有意思。2015-11-16

我覺得這部紀錄片還是比較客觀的,當然作為BBC,偶爾緬懷一下大英帝國也沒啥不好。
這個紀錄片大概講了這些事情
安哥拉:中國幫助修建商場和鐵路,當地人對中國映像不錯
讚比亞:中國人喜歡買象牙,助長了當地偷獵大象
當地養雞場受到中國養雞人的衝擊,有一段讚比亞養雞場吹噓自己的雞質量好的片段,但是主持人態度是說似乎很多讚比亞人還沒準備好和中國人競爭。
中國人買了當地銅礦,遭到了一些民族主義憤青的反對,但主持人指出了中國人的銅礦也有交稅和雇傭勞工,對當地有好處。
剛果:當地的中國礦場麵對不注重勞工權益的批評
坦桑尼亞:通向中國的港口,中國製造商在當地投資與建廠
津巴布韋:中國政府支持津巴布韋獨裁者壓製人權
巴西:當地富商琢磨著大建港口,賣資源到中國(這個人去年破產了,囧)
中國狂買資源,為了生產這些資源,破壞了很多環境,並影響了土著生活
但是主持人也指出了其實很多是賣到西方去的,不能光責怪中國
中國商品衝擊了當地製造商,而主持人的實驗似乎表明當地居民並不特別偏好本地商品
美國:中國支持的孔子學院遭到了當地一些居民的抗議,包括打過共產主義者的退伍老兵,跑到國外的中國持異議者,他們認為孔子學院是CP黨的外宣機器,是為了控製美國下一代
中國鋼鐵業衝擊了美國鋼鐵業,很多人失業,生活困頓
美國指責中國搞貿易戰,但BBC也指出這麽做對全球經濟沒好處
對中國軍事崛起表示擔心
托馬斯弗裏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表示中國現在是靠資本主義在衝擊世界,不是共產主義了

總體上看,比韓國的那部什麽《超級中國》好不少,雖然時間不是很長,卻也涉及了不少方麵,不像韓國那部,就在那突出中國買買買的形象
而且也比較平和,雖有批評,但同樣也有辯護。
2015-04-15
BBC拍自然類的片子比較有意思,涉及國家政治的部分就太情緒化了,像是小孩子叉著腰指著門前的小水溝說:這是我這輩子見過的世界上最大的河,沒有比這更大了.... 編輯於 2016-03-28
隻能說歐洲的媒體搞這一套真的很在行,而且把中國的弱點看的很準,所以黑的也很高端。看完簡直不敢想歐洲的大媽們會對我們什麽看法╭(°A°`)╮
而且有的地方確實挑的很對,不說別的,就片裏說的那個偷獵者捕象現象,主持人去喂養幸存的可愛的蠢蠢的小象(牽動著多少歐洲大媽的心....),繼而提到雖然中國執法嚴格但象牙等仍在遠東肆意販賣....瞬間覺得比中國媒體成天為了黑日本抓住靖國神社不放而幾乎不提日本捕鯨業的榆木腦袋思路不知靈活了幾條街......這麽長句也不知道語法有沒有錯(?ì_í?)...
還有第一集裏有一段展示中國領土的時候(很短,一兩秒的樣子)沒有把台灣和海南標記進去你們注意到沒有!!!簡直黑的我五體投地......
編輯於 2015-12-10
剛看了BBC關於中國的新片,關於中國最近經濟下滑的。越看越有點想笑,不過這已經算是較《中國人要來了》稍靠譜點的了,一句總結,BBC真的是非常用心的黑中國呀,還算有水準吧,至少讓不明就裏的非中國人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看了這麽多也總結出它的方法了:先揚後抑
就是好似真正讚賞一般的讚歎一番中國的成就:“哇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是震驚全世界的!“,”中國奇跡般的發展速度是我們這一代人都知道的!“ ....... 然後呢,用一堆漏洞百出的畫麵和精心選擇的采訪告訴你:“這些繁華都不是真的,因為它正預示著中國早晚有崩潰的一天!”“中國威脅著全世界(這是我發現的我看過的BBC中國片中的必備主題之一,並且一般都滲透在過程中和結尾說,可見它藏得有多深)” 實際上BBC製作片子選取的那些場景也很簡單呀,哪個國家沒有爛尾工程,哪個國家沒有相對繁華的地區和相對衰敗的地區,就拍一拍這些場景,加上精心挑選的被采訪者(都不能確定有沒有拿錢賄賂過一些不明就裏的農民,告訴他們應說的), 再加上主持人驚呼的語調,具有說服力的演講,還沒完,在挑選一直以來就反對中國的專家來說觀點,哪怕偶爾有真正具有說服力之人的話也被主持人的演講氣度(那種自信)過度解讀了,就這樣,怎能不成功為歐洲大媽們製造一種錯覺?!甚至還為有些對現實不滿的中國人也貌似提供了一種說辭,同胞們呀,咱能自信點嗎?西方的預測(指主流)啥時候準過?20年前,他預測過中國會有今天的成就嗎?還不是一次次的唱衰,結果一次次的自己打臉? 相信誰也別相信BBC(這個黑中國由來已久的,並還具有高智商的處心積慮者)行嗎?
說了半天BBC的不好,其實隻能說他是一遇到中國就歇菜,其實拍的很多動物呀,植物呀還真的挺好的(這個倒是值得推薦)而為什麽說它是一遇中國就歇菜呢,因為不可否認的是,很多西方人真的非常不了解中國,但還是喜歡慣性思維的擺出自信的樣子用西方的思維解讀中國現象,而中國是非常特殊的,你見過哪個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今天走到中國的成就嗎,當然,如果你用蘇聯解體的例子解讀的話,我隻能說你有點胡攪蠻纏了,而這或許正是西方希望你相信的。
總之,本人不是專家,或許真的隻有時間才能檢驗一切吧,而每次的每次,也確實證明了時間的強大。這篇文章我個人覺得有點缺乏細節,所以還是希望各位去看一看BBC的《中國人來了》和《中國經濟會崩潰嗎?》,隻有看看不同的觀點,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吧~
再次表示,這篇文章僅僅代表了我的個人觀點,隻是我在觀察這個世界中而產生的,並且它隻基於我現在所掌握的證據。所以當你讀的時候,你或許有與我不同的想法,並且或許它更合理呦~
有兩段印象深刻。 
一段是商會的老人對記者說我們中國人是來做生意,反觀大英帝國所做的,誰是殖民一目了然。 
另一段是記者先讓美國一個老兵去說紅色中國是他一輩子戰鬥的敵人,不能讓中國人教美國人中國的教材,然後又有一個美國教授說美國人最恐懼的不是中國的共產主義,而是中國的資本主義,現在的中國人就像過去的美國人。 
看的時候我都懷疑這個記者是不是tg派去bbc的同誌。

我隻想說 海報上麵的中國 缺少了 西藏部分地區,海南島,台灣島。

鄧宇銘

剛看完這部紀錄片,關於其中當地人在與中國人競爭中失敗下來的地方,我看到的隻有loser的掙紮,這是我最不理解的地方。按我們的邏輯,在目前的境況中失敗了就找自己的問題增強競爭力打敗外來者嘛,視頻裏大多數地方人們的態度卻都蠻消極的,一味地排斥就像在撒潑打滾讓人走似的,比較不理解。轉念想也許正是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想法才會有較好的發展吧?編輯於 2016-03-29

在非洲人眼裏,低階層的人(不包括小商小販)認為中國人在幫他們搞建設,他們很歡迎。知識分子卻不這麽想,他們知道西方世界的勞動法呀,人權呀,所以會幫國內民眾爭取基本的權益。當然,這其中就包含著資本家(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的剝削,但這是階級問題,要涉及到階級鬥爭,要鬧革命哩!這可是要流血的!中國人到非洲去開發做生意,這對於非洲來說就像中國改革開放麵臨西方發達國家來中國搞建設做生意,我們當時也是被剝削的對象,甚至現在也是,但我們抓住了發展機會。就像毛主席在新中國建立時說的那樣:中華人民從此站起來啦!如果非洲人民抓不到甚至也看不到這些,而僅僅為了眼前的狹小利益產生糾紛,阻礙自己國家的發展,這就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看到巴西低階層的人民享受著中國的廉價產品,中國人歡快的說:我們很開心喲!巴西人民不失禮儀:我們也很開心喲!巴西的超級富豪看到自己和中國人的生意越做越大,也不管什麽基層人民的疾苦,隻是略帶嘲諷地告訴記者,我的錢不止你所了解到的那麽多!當然,中國發展需要消耗很多的資源,這是西方發達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奧巴馬曾經感歎過,想一想,讓所有的中國人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那世界將會變成什麽樣子?無非就是怕自己國家的高水準生活水平降低嘛,畢竟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發達國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問題,所以在記錄片中會有點批評的味道:中國人,你們看看,你們把熱帶雨林破壞成了什麽樣子!那中國人就說了:我們是跟巴西人做生意,你情我願的事!(那就是說,環境問題是巴西人自己的事,自己沒管理好,不要抱怨其他人)
當我看到一個華裔美國人指責中國問題的時候我確實挺氣憤的,但他指責出的關於國內言論自由的問題我的確無話可說。他反對的是我黨,並不是我國,言論確實有些偏激,可能有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吧!那幫美國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中國文化,甚至不希望學校的名字叫“孔子學院”,好像有點隻要是中國的東西就該滾蛋的意思!後來又說美國人觀測中國的軍費增長非常恐怖,令他們感到害怕,又說他們的軍事實力遠遠超出了自我保護的能力!(這好像意味著,除了美國,其他國家都不能擁有超過保護自己的軍事實力)看到這裏我笑了,怪不得朝鮮人民要解放美國呢!貌似美國人做的事就是正確的,美國人說的話就是上帝的旨意。

最後我想再說點美國的問題,美國人一個普通的工人勞動力就可以養活一家妻兒老小。世界哪個發展中國家有這樣的水平?等全世界人民都有了這樣的生活水平時,我想世界就和平了!也就是大同世界了!  發布於 2015-04-09
我理智告訴我,CNN應該是黑中國黑的最厲害的,
事實告訴我,跟歐洲的什麽BBC啊,德國國家電視台一比
CNN完全就是親華媒體啊,
中美友誼萬歲
我就上圖
一直貫穿了以往的西方巨頭對中國的各種看法,那種往日不在的語調裏也絲毫沒有掩飾感受到霸權地位的威脅,不否認追求霸權的事實,但逐漸把這種事實轉嫁到中國,當然部分記錄旁白有對采訪對象認可的順水推舟的嫌疑,記錄方的思路的連接變成目的方向確實感覺突然不好了。中國已經不僅僅是複蘇時期了,和二戰後西方國家複蘇經濟一樣中國確實在一種奇妙的階段,和美國精神一樣奮力的中國精神,甚至有把不嚴謹的製度當做優勢,這種優勢在西方國家的同一階段當然有類似,最重要是大家在全球化裏的起步地位不一樣。利益相關的言論很淺顯,特別是政治領域采訪。覺得中肯的是事實,不是不同角度的看法,但把片名翻譯成中國人來了會不會更有記錄精神,中國人要來了,更像是我們自己對記錄的背後太多不好的臆想,至少記錄片裏看到的和在國內看到的情況還是一樣。真的要解決的問題逃不了,創造出來的偽命題遲早要消失在必須解決的問題之後。遊泳池舞廳這種娛樂盛況恐怕不可能有中國人做出來,想在異國他鄉尋找國人貴族品味的影子還是歇歇,落葉歸根,這就是中國文化,這就是記錄的實情。人家大方的說了看法,我們何必小氣的念念不忘,對傳達裏的信息分析再收集就好了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後麵采訪《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他對中國人的評價是“勇於挑戰,言出必行,努力奮鬥,不怕犧牲,創造未來。(can do,get it done,hard work,sacrifice,own the future.),我們美國人也曾經是這樣”。還有,“我們不用擔心中國的共產主義,而是要擔心他們的資本主義”。

很棒的紀錄片。盡可能做到了公正、客觀,同《與全世界做生意》的單方麵跪舔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值得我們學習一個。一開始看到剛果采礦工人抱怨工資少,雞販抱怨自己掙不了錢的時候我還有一點不滿,不過後麵就想通了——屁股決定腦袋。特別是後麵美國專家說的話,頓時讓我有了一種民族自豪感。

由於是在youtube上看的,底下有一個評論fxxking Chinese, tibetan的評論,對比一下紀錄片本身的客觀我頓時笑了——智障哪裏都有,哪裏也都有理性的精英。發布於 2017-05-30
明顯在黑中國。
鐵路那一段先顯擺一下英帝殖民時期的車廂,再采訪後來中國建的車廂,對比很明顯啊!雖然沒多說,黑你很明顯啊。最開始港口那一段先說中國人怎麽怎麽努力,最後結尾的鏡頭確實一個大遊輪,說中國是為了是有資源才來的,中國人在掠奪非洲的資源。後麵講中國人養雞才是最搞笑的,采訪本地的養雞人中國人養的雞怎麽樣,簡直就是讓黃鼠狼去給雞拜個年,為什麽不采訪那些以前沒錢吃雞肉現在因為中國人帶來的市場競爭而有錢吃肉的人呢?後麵的一對白人夫婦更惡心,以前這裏怎麽怎麽好,現在中國人買下來了,不按照你們的生活方式來了你就說這些人很討厭,這種人是不配說自由的。關於非洲工人人權的事,好像任何國家都有吧,吃瓜群眾不知道真像不評論,這也就是個個案吧,BBC介紹這一段算個啥!黑你沒商量。
第二集去了巴西和美國,又是先采訪巴西本地的生產商,說中國的商品擠得本地生產商沒市場,跟采訪非洲的養雞小哥一樣的套路。雨林那一段也很搞笑,原住民的地沒了,砍伐雨林啦,也要中國背鍋,要是PLA願意駐軍巴西來保護雨林你們願意嗎?後麵美國的鋼鐵產業搬到中國了,怨中國,為什麽不說把富士康搬到美國呢?中國人的生產加工組裝費又占了你們專利的幾成呢?後麵孔子學院也采訪了反對者,不過可以看得出來,反對的人年齡都不小,冷戰思維,意識形態鬥爭思維都很重,對現代中國的看法也跟改革開放前沒啥不同,不過這個事的結尾是小學拒絕了中國的資助,不知道算不算是說:哈哈,承認有陰謀了吧!美國軍事力量介入亞太是最無恥的一段。(不過仔細看美帝驅逐艦上有個招財貓哎,不知道是不是義烏產的?)
最後采訪學者,學者的評價倒是很有道理的。中國人勤奮跟之前的美國人很像,這或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進步民族的共同特點吧。
視頻裏最給力的是巴西華誼商人,直接指出你們說的這些都是正常的貿易,不像你們西方國家殖民掠奪,奴隸貿易。點讚。
這部片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酸溜溜,貿易幹不過就抹黑中國。天朝很多問題可以說,這部片子黑偏了。
哎,那些黑天朝的人可能不知道偏見本身就是落後的一種,這也勸我們聽聽不同的聲音也別被洗腦。
弱小和無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三體》

觀後感,首先,BBC這個紀錄片並沒有所謂的公正公平,全片從頭到尾,都有對中國的抹黑,他對中國對非洲的巨大貢獻草草帶過,卻花巨大的篇幅描述了了一個“充氣”的中國雞和安哥拉(好像是這個國家)雞的好吃與不好吃,恕我直言,非洲人你把雞塊切成半個手掌那麽大,還好意思說廚藝不錯,我TM看著那個做的好像就是鍋裏燒燉煮啊。還有那個描述我國對坦讚鐵路的支援的,嗬嗬了,聽語氣自己看著,什麽我們至今對此引以自豪?我們不該自豪?你們歐美當時沒空理他,我們當時也是叮當響去支援修鐵路,不該自豪?歐美人死光了?

非洲大象死了就怪我中國?拿著個筷子就說是要運到中國的?日本,韓國不用筷子?我們去偷獵了?你怎麽不去報道美國人去讚比亞去合法狩獵捕獵獅子羚羊?不全麵報道,隻扣出來中國白璧微瑕的一點,誤導人們的政治傾向,你說你是不是壞?

非洲挖礦的那段,那個酸溜溜的白人夫婦是真TM惡心,說尼瑪兒時的時候想有什麽就能玩什麽,你們那時候是TM的殖民宗主國?你們tM剝削吃人不吐骨頭還尼瑪成資本炫耀了?再說你們那時候有手機嗎,有網絡嗎?有現在發達的服務業?真尼瑪沙比。希望你們在非洲繼續做夢,88.

那個挖礦的工人,不能算是工人,他是“個體經營戶”,他挖礦賣給中國公司,我們收了,給她工資,你還想怎麽樣,像白左對待難民一樣?給吃給喝當祖宗?還是巴西那位華人會長說得好,我們和這些國家各取所需,我們用錢,用日用品,用必需品來交換這些礦產,原油,而不是像你們曾經的大英帝國那樣,用槍炮艦船來搶奪資源。

巴西的那位所謂全球第八大富豪,他做什麽的,原料的,這些產品利潤不多,他卻能積累這麽多財富?雙手沒有血我是不信的。尼瑪全程看他裝逼,造了一個這麽牛逼哄哄的港口。結果呢,剛百度了下,破產了。此處應有掌聲。

後來在美國的鋼鐵工業那塊,美國的無縫鋼管廠竟然是靠著起訴中國,美國搞起了懲罰性關稅才活了下來,666,算你們命大,等再過兩年,中國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們等著下崗吧。這句話是對那個采訪的失業又找到工作的工程師說的。

不說了,打字慢。看這樣的紀錄片也能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的崛起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高興,是默然,是抗拒,還是痛恨。這一幅幅臉橫亙交織穿插在一起,更全麵的認識自己。所謂認識自己,最好去讓對手說,差不多就是這樣子。

說個小細節:中國來了第二集中BBC記者問為什麽搗毀它,巴西森林管理人員回複的很虛,讓我引起了質疑,仔細一想,看那片區域占地麵積也不小,而且搗毀後能看出土包是使用很久的了,這麽輕鬆就能端掉,為什麽之前沒人去查處,我覺得管理人員背後和違法者有交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BBC記者來了就當著麵做個秀,不來不出勤,不糾察。發布於 2017-09-30

我是覺得有些視角他們拍的很詭異!很多橋段跟中國無關!太牽強!不過還是有很多我們沒接觸過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

我也覺得BBC已經盡量客觀了,他們畢竟是英國人,而且那是11年。

不過看到熱帶雨林哪裏,我就感覺中國做了以前歐美國家還有日本做的事兒,跑到別的國家去砍樹。。。以前他們不也是跑到中國來砍樹麽。從長遠發展還有環保的角度我是很不讚成這麽做的,但是歐美國家恐怕是最沒有資格來指責的吧。

那對英國老夫妻,跑到非洲,待了50年,抱怨中國人來了之後一切都變了,他們隨著英國公司去的時候難道沒有改變那個非洲城市嗎?

美國發展起來之後,歐洲還不是看美國各種不順眼,現在中國發展起來了,擔心中國比他們更強了,就看中國各種不順眼了唄。

還有美國俄亥俄州鋼鐵業的衰敗,這特麽也要算到中國頭上?他怎麽不說美國人自己都跑去矽穀搞科技了?憑什麽他的鋼鐵業之前興盛過就一定得一直興盛啊,什麽都占著,還得一直占著?還有吸毒啥的,沒工作就要去吸毒啊。。。反正自己沒做好的都賴中國。然後抗爭的方式就是說中國傾銷,加稅。。。我是覺得啊,要是他們一直是這樣,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想著真正的改進,那美國完不完我不知道,那幫人肯定得完。

雖然看著中國威脅論很無語,很生氣,但是想想也是因為中國強大了,歐美害怕了,他們怎麽沒覺得巴西啊非洲之類的是威脅了。

說起來沒看這紀錄片之前,都不知道中國在幾年前就已經做了那麽多事兒了,國內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宣傳,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在國外有那麽大的影響了。看完這紀錄片,我還是挺自豪的,不管BBC的立場是什麽,總之沒有鄙視和輕視吧。編輯於 2018-07-14

留個腳印,我最近打算看這個紀錄片,看完再評價。

紀錄片中的地圖似乎少了台灣島,但是台灣島也是我們的。不嚴謹,或許他們不承認?

整個紀錄片我看的是挺自豪的,整體還行。但外國人拍這種片是不可能客觀的,感覺暗戳戳地在傳播中國威脅論,指向中國是在變相侵占非洲的感覺。裏麵有意無意地就內涵中國,說那裏的大象瀕臨滅絕是中國人造成的。除了這個還說中國對本地的一些居民進行剝削壓榨。就是一種又捧又踩的感覺。

非洲部分裏麵的非洲人也不知道怎麽評價了,有對中國有善意的,有對中國有很大惡意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不過這已經是七年前的片了,我想去找些新的看看。

對了,還把熱帶雨林的存亡也甩鍋給中國了,說中國汙染環境,這。。。編輯於 2018-03-16

1.英國人活在過去(夕陽下記者和二位老人對飲)

2.英國人不理解、不接受中國的崛起(多了去了)

3.中國人活在過去

4.中國人沒適應自己的崛起(比如應對記者擅闖廠房。不理解非洲會如何,至少這種行為在美國是會被射殺的)

一直在黑中國,可是反過來想,這正事中國強大的體現

其實我不知道是否客觀。其中談到的某些現像的確是一些中國人在外不好的形象 有點為利是圖。可是這是經濟發展中不可否決的一部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大公無私吧,中國人在非州發展 本身就是雙贏的局麵。 其實那個記者有點反中國的感覺 很多言語中 都有種引導外國人排斥中國的感覺。 就算中國人不去非州 也會有其他人去非州發展和開采的。以前歐州人美州人開發非州沒人說什麽 中國一發展 他們就開始各種反中國。

也許是某些為利是圖的中國人的確做了一些對外國人不友好的事 可是不能以偏蓋全。還有其中有段說是中國人賣的雞有問題的。 你吃雞肉要看好壞 不是因為讓人吃了再猜嘛? 還沒吃就各種挑剔 然後吃了還要各種嘲諷。讓人特別不順眼。

一部外國的紀錄片,更真實的記錄著中國的發展與崛起,中國曾經尊為世界最強的大國新台子已經慢慢在我們心裏崛起,但因為政黨的原因,我們看自己永遠是不全麵的,所以唯有借助外國人的視角才能更好更全麵的看清自己。
按照紀錄片的順序去講吧。中國在非洲投資了很多,我們在國內看到的更多是中國在非洲的維和還有各種資金以及人力的投資,但中國在非洲的資源掠奪也是毋庸置疑的。以前的大國心態,勒緊褲腰帶去援助別人的行為本來就不應該出現,付出必有回報,才能更好的建立國家。非洲人可能的目光注定是短小的,靠他們自己發展想成功是很難的,畢竟曆史上非洲並沒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帝國。
我以前以為窮困而災難的民族大多堅韌而努力,但非洲人都沒有我們中國人努力,談何發展。將資金和資源給予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大家分地產罷了。主持人采訪那個中國女遊客,說為什麽中國人出來旅遊。我認為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富有的問題,中國在文化投資上的收益正在發酵,我們已經不僅僅去歐洲美國體驗先進的文明,我們同意願意去更遠的地方體會自然與古老,我們的眼界的提升讓我們並不像以前那麽歐美化,我們擁有自己所驕傲的文明。
而在巴西,中國的商品擠壓著外國的企業難以生存,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清晰的告訴我們其他國家的衰弱,金錢總是有限的,我的富有必定導致他人的貧窮,誰又能真正的永保繁榮。我們的發展危害著環境,歐美的發達何嚐不是構架在鮮血上的橋梁。
其實中國的繁榮始於團結,我們在大量的諷刺有錢人向外移民,但其實有更多的中國人在外奮鬥著,賺來的錢卻寄回國內,所以無論是十九世紀的美國還是現在的非洲,中國人都比較受到排斥,沒有那個國家喜歡看的資本外流。中國的共產主要已是昨日黃花,我們在共產主義前提下的資本主義,能更強力的使用著我們的力量,我們遠比民主的國家來得更有力量,我們的國家隻要有一個正確的領導人,發展勢不可擋。
以前總是不喜歡中國在外的孔子學院,人家喜歡自然會願意學習,但為什麽還需要自己出錢去教育呢?我們缺少美國那樣先進的電影,日本那樣有趣的動漫,我們的文化唯有通過教育與貿易去擴展,更加能夠去宣揚我們的文化。當美國曾經的美國正在被打斷,衰落,我們的中國夢卻在蓬勃升起,我們的未來,誰又能夠聘比。

看這部“紀錄片”,居然找到了好多年沒看過的新聞聯播的感覺。

為黑而黑。比如第二集裏講煉生鐵要大量的燃料,然後就直接跳到砍伐雨林做木炭。木炭是煉鐵的燃料麽?是還原劑好麽?現在誰家煉鐵還燒木頭的?

就為了得出中國需求鐵礦毀滅了巴西雨林這一預先定好的結論?好歹也注意一下常識吧。觀眾都是小學沒畢業麽?

諸如此類的胡扯邏輯數不勝數,這片子拍出來也隻能當喜劇片看了。

西方人用有色眼鏡看中國的發展----然後嫁禍給中國莫須有的罪名來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把中國的合法合理投資描繪成對別人的掠奪---這就是他們----道貌岸然的一幫無恥之徒。

且不說裏麵如何如何抹黑中國,光是看這部紀錄片的封麵就能感覺到深深的惡意(注意看封麵上中國版圖的台灣和海南)。
好想看啊,可惜沒有資源,
配樂好多都是一個蒙古族樂隊的歌曲(是不是他們想著東方的魔鬼又要來了)。我覺得有的時候他們說的好不要臉,非洲人養雞的環境沒用中國人科學,是自己懶。可是還是要跪舔白人姥爺。我們之前當奴隸的時候,過的可比這個好。

你們知道嗎?當我看到南美土著那段,還專門讓我初中的小弟看了,還問了他的感想,我很欣慰,視頻裏有個人問中國人為什麽要砍掉他們賴以生存的樹,我隻能感覺到一股弱者的氣息,這個部落連對文明發展和資源需求的概念都沒有,而且一個生存在叢林裏幾個世紀部落對叢林法則的理解還不如中國一個填鴨教育的孩子,雖然很不政治正確,但是這是真理啊,假如未來世界發生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我知道中華民族一定會有人活下去把我們的文明之火傳遞下去,而那個部落一定會淹沒在曆史的塵埃裏,沒有人會記得這個民族存在過

第二集,美軍的艦艇指揮中心還擺放著中國產的招財貓。厲害了我的祖國。發布於 2018-05-24

這個2011年的紀錄片可以說神預測,美國鋼鐵工業衰敗,而最慘的俄亥俄州果然成為特朗普的大票倉,在2015年,美國窮苦白人直接選出他們想要的總統,而2018年,因為中國製造2025對高科技的資金投入加上巨大的貿易逆差,也發生了如其所說的中美貿易大戰。

這是一部具有相當的前瞻性的紀錄片。

如何評價BBC紀錄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71302/answer/416255317

該部紀錄片展示的內容顯然和國內主流媒體日常報道有一定出入,該如何評價其中的內容?

53 個回答

笑,粉飾自己殖民時代有什麽用麽?

英國人的意思是:你看,中國人也過來“殖民”了。似乎當年大英帝國當年來非洲就是和中國人一樣,隻是過來做生意,大英帝國從來沒有壓迫過非洲人,從來沒有殺害過非洲人,都是非洲人主動過來撞上子彈的。

西方媒體這類驚悚的做法我現在基本上看了以後都是麵無表情,甚至有點想笑。如果你覺得說中國人殖民非洲夠驚悚了,那說中國殖民歐洲,會不會嚇你一跳呢?

對,中國人把西方文明的有搖籃希臘都給殖民了,你愛信就信唄。

說到這裏不得不推薦一部片子,看看英國人真心是怎麽覺得的

【紀錄片/人人】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_嗶哩嗶哩 (゜-゜)つロ 幹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圖標

嫌麻煩可以直接拖到26分開始

這個英國女人昂著頭,坐在船上想象著當年大英帝國炮艦能隨意支配中國的樣子,你問她爽不爽?當然爽了,能不爽麽?

編輯於 2018-06-14

等中國強大了,拍點英國人的黑曆史,殖民,販奴,侵略其他國家,然後完全可以拿這些指標得出一個結論:英國是個垃圾。

昨天剛看完頭兩集,應該說不隻有黑,也有一些客觀公正的報道,中國人的到來,確實衝擊了他們的本土行業,但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更物美價廉的商品。激活了競爭。短期當然有陣痛,長期看是有利的。中國走的路都是英美走過的,一樣的勞資問題,環境問題不反思過去的自己,隻譴責中國。

中國也就是做做貿易,沒有殖民,沒有販賣人口。英國當年呢?

英美過了兩百年的舒服生活,自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真理,其他的都是異端。你的生活習慣,文化思維如果小而美我接受過來,調劑一下生活,體驗一把異國情調。但如果你強大到威脅了我的主體。對不起,搞你沒商量。

第二集的後半段更是搞笑,美國全球遍布著軍事基地,卻說中國的國防實力超過了自我防衛,打破了力量平衡,很不正常。還能更無恥嗎?等中國超過十一艘航母的時候再談力量不平衡吧

----------------有感而發,追加點東西-------------------------

最近看微博上網友對歐美的輿論特點,以及反省以前的自己。發現有個有意思的現象:

我們總是容易陷入兩種模式,也是兩個極端。要麽美國是人類的希望,要麽美國是人類的災難。持這兩種觀點的人,總是以此為前提,去看待發生的事情。美人希看來,就算美國殺人越貨那也是為了自由民主不得已為之,屬於推廣正義的代價。美人災看來,就算美國援助點救援物資,那也是有不可告人的陰謀。

不設前提,具體問題具體看待似乎是不可能的。

真的是典型的西方白左思維,一邊是輿論引導,一邊假裝自己很公正...在歐洲這麽多年,看到標題就猜到了知道會是這樣的內容,但還是忍不住手賤點開了。

1. 這紀錄片錄的,好像中國是非洲落後的根源一樣!好像中國殖民過非洲一樣!好像中國販賣過奴隸一樣!bbc兄弟你坐在你們英國人建的火車裏的時候,怎麽不順便說一下這是你們殖民時期造的呢?人不要臉天下無敵啊……白左就是這樣的,嚴於律人,從不律己...

扛著小兵器一起去已經相對平靜的敘利亞幹什麽勾當了你們自己心裏不清楚嗎?你們真的打擊is了嗎?一邊為一己私欲殘殺敘利亞人民,一邊滿嘴道德仁義怪中國不是無條件付出而是等價交換,你們的臉都被川普的小手撕走了嗎?我們至少是等價交換,而你們從來都是赤裸裸地掠奪啊!

2. 明示暗示中國人搶占了勞動力市場,譴責中國人賺錢斷了當地人財路。

歐洲主流新聞引導的輿論方向是:中國越來越強大是很大的威脅,他們掙了我們的錢,搶了我們的飯碗。

這個輿論引導讓我似曾相識,希特勒當年也是這麽洗腦德國人殘殺猶太人的。一個民族勤勞本來就不是錯,當一個國家民不聊生的時候不去譴責本國政府而是譴責外來勞動力,本來就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隻可惜大部分人都是能隨意被輿論引導的,想怎麽引就怎麽引,歐洲民眾也不例外。所以這個係列畢竟又要引起一番反華小浪潮……

3. 歐洲民眾大部分人都是很單純的或者很單蠢的...所以他們這個視頻不白拍,能進一步洗腦。

先說單純的善良的人,也是我朋友的大部分人:不太輕易相信這些看起來就邏輯怪怪的東西(雖然這邏輯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相同),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不認為自己的國家真的有新聞自由,也不認為中國俄羅斯像他們新聞中的那麽不堪。為了迎接各種外國朋友或者外國不熟悉的愚民的詢問或挑釁,我現在要被迫去研究中非政治一段時間了...我這麽一個討厭政治20年沒看過新聞的人,來了歐洲被迫每天聽三個渠道的新聞,因為一群大老爺們下到20歲上到70歲天天跑來問我中國國內政治、對外政治甚至朝韓關係...

再說單蠢的...就像我所說大部分民眾是愚民- 典型的驕傲的小公雞、美麗的小白左了,做著幾百年前的日不落帝國、幾十年前的大德意誌夢,但嘴上不敢承認。作為少數派的我們永遠叫不醒裝睡的小白左…他們大概會看完這個視頻之後更討厭中國了,說不定還會來拿這個視頻來挑釁我,但隻要我提起殖民史,他們就慫了……

很多人問我德國人歧視中國人麽,我其實很少被歧視,但遇到白左差不多90%的概率被歧視,我的個性就是盡量不和他們認識、打交道,被歧視的話懟回去。

4. 我不反感真正的左翼人士,雖然我的思想稍稍偏右(人應該自食其力,努力就應該過得更好,精英教育好...),但我其實有很左的幾個朋友。我和一對夫婦關係很好,妻子50歲,感覺她就像我從來沒有過的長輩,寬容開放樂觀積極。她愛自然愛弱小,她幫助非洲幫助難民,但是她理解我愛吃各種肉;理解我因為從小隻睡六七個小時,不願意拿自己辛辛苦苦拚出來的錢給乞丐;理解我說以後要把寶寶送進層次高的幼兒園,寶的爸媽都受過高等教育的幼兒園。就像我理解她五條叫幫助難民但我不會去做一樣,觀念的不同並不影響我對她的喜歡

我反感的白左,都不是真正的左,都是披著左翼外衣的右翼分子,借著關心弱小、熱愛自然的名義來幹涉別國內政、歧視別人。比如德國的極左翼政黨吧,他們示威的時候的殺傷力可是一點都不比極右翼政黨差,經常打傷警察。這次德國左翼政黨linke大選表現太差,很多人都直接換到右翼政黨afd了...被德國媒體定義為右派的傳說中的AFD支持者、pegida支持者我其實認識三個,都沒有歧視過我,因為我自食其力、不是社會的蛀蟲。其中一個認識我的駕校教練,190滿身肌肉和刺青但像一個大抱抱熊一樣愛笑,我第一次路考沒過,懵逼中鬱悶中不知所措中,他趕緊過來抱抱我:不哭不哭咱們加緊加課趕緊約下一次,然後加班加點幫我加課,因為他知道我等著回國度假和出長差之前前拿到駕照。真正讓我覺得被歧視的大多數都是白左,打著人權和動物權的大旗歧視中國人,就像這個bbc的本質。

在此分享一下我的白左外貿打分係統(不適用於穆斯林)

素食主義者-1

完全素食(vagan),雞蛋奶等都不吃的-3

動物保護者-1

人權保護者-1

金發女人-1

打了很多孔的男人-1

髒辮的男人-1

瘦,不愛笑-1

遇到被減了5分以上的我一般都會盡量避免和他們進一步接觸。再次強調,這是累計打分製,我沒說我會躲開所有瘦瘦不愛笑的人,畢竟我是很喜歡性冷淡係和厭世臉的小美女的!累計5分才躲開!

好久以前的片子了,若幹年前在b站啃的生肉。
當年這批紀錄片吹響了“中國新殖民體係論”的號角。
我也是看了這些片子後才知道中非貿易可以被這麽解釋,之後外網上討論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時就開始大規模出現“殖民論”了。一夜之間深入人心。
bbc製作紀錄片把握氣氛的能力很強。
攝製組使用了很多第一手材料,實地采訪了工地、礦場、跟著中國商人到土建的一線,所以即使旁白裏那麽多負麵引導的評價,拍攝出來卻有種讓人信服的感覺。雖然作為中國人能明顯體會到陰陽怪氣,但如果是外國人甚至可能覺得拍得公正客觀。
當然,不免也有比較生搬硬套的片段,我記得有一段是記者跑到當地菜市場去采訪,詢問當地人對中國人的評價。之後完整的播出了一個賣雞的大叔義憤填膺的宣言:中國人開的養雞場,養雞多用人少,生產的都是飼料雞,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再看看我們養的正經土雞,衛生又安全……如果再說一句“他們的雞都長八個翅膀六隻雞腿”,我都想問問大叔是不是常看中國小報紙。
我記得同一時間看了不少“新殖民”論調的宣傳。bbc這個片子不是唯一,有一個法國的紀錄片,主旨相似,講中國人在非洲一個原法國殖民地後來獨立的國家(阿爾及利亞?)擴張的情況的。如果不是問bbc的話,想起新殖民主義,我第一印象會是這部法國片,因為比起單純表現了中國人的擴張,它還很明顯體現了歐洲這些老牌勢力在麵對中國人擴張時的心態,令我印象深刻。
同樣是喜歡選取負麵材料,比如到中國培訓了幾年中醫回去開診所的非洲醫生,拿著個電針灸儀跟病人說自己什麽都能治,然後索要高價;比如搶了法國公司的基建合同,卻壓榨非洲工人的中國承包商;比如賣質量存疑的鞋子搶占市場的中國商人等等。
但很容易發現的是中國人和他們的競爭對手法國人間的強烈對比。
片中出現的中國人,無論賣鞋的、承包工程的,甚至執業醫生,全都是一副勞累相,比如那個中國承包商,曬得渾身黢黑,一個30出頭的老板加一個20出頭的助手,兩人坐著輛掉漆漏風的豐田皮卡在土路上飛馳,到處檢查進度、聯係物料、和挖溝的非洲工人吵架。
同時,他們的競爭對手,原來壟斷這些生意的法國商人們正在一個農場主家裏聚會,大草原,大客廳,音樂、黑人侍者、糕點、酒水,白人公子小姐們穿著馬褲和皮靴騎馬回來,發福的中年白人們聚在一起喝著香檳,年輕人粉雕玉琢,中年人威風氣派,那場景跟拍電影似的。
但這樣一場聚會裏,法國人憂心忡忡的談論的是“中國人搶占了他們的生意”。因為——“中國人不休息”,“中國人要價低”,“中國人會和工人算清楚每一個錢”。
你能很清楚的感覺到,他們想一直這麽喝著香檳、騎馬打獵,打打高爾夫,然後當地的公司不斷給他們掙著錢,那個國家在他們看來是一個美妙的休閑地,到那裏做生意最好跟去農家樂似的。沒想到突然來了這麽一幫子隻知道掙錢的中國人和他們競爭,把他們美好的生活全破壞了。
片中中國人住的房子就是普通的小樓,沒什麽裝飾,和國內農村的小樓差不多,第一層大部分改成了倉庫胡亂堆著貨品和樣品,一家五口人,什麽哥哥弟弟嫂嫂弟媳,全擠在幾間房裏,孩子留在老家讀書,然後他們沒日沒夜就是做生意,掙了錢就寄回家,生活條件最多算是幹淨而已,所謂日常享受就是休息時吹著空調玩電腦。
這種生活在法國人看來好像是特別醜陋的,有一種自己在和機器人競爭的感覺。
片中聚焦了一家中國人經營的鞋店,這家店憑借廉價的鞋子擠垮了同市場幾乎所有的鞋類批發商,僅剩的幾家鞋店裏隻有有一些專營法國鞋的店鋪,店主保證:“絕對沒有中國貨”,客人隨便試一雙女式涼鞋,價格是中國商人批發價的二十倍,“不能還價”。
還有一個場景,以和中國企業該國競爭一個大基建單子為契機,法國高級官員飛抵當地,在高級法商的宴會上,許諾會全力保護法國商人的合法利益,言談中底氣十足,好像他一開口當地政府就必然聽命一樣,儼然是一個視察殖民地的宗主國官員。鏡頭一轉,在中國援建的體育館的使用儀式上,法國記者問該國領導人:“中國在你們國家的影響力是不是超過法國了?”
留法的高學曆領導人用法語回答:“法國和中國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
當時我就想起那句話:帝國主義一門大炮就能讓一個國家成為自己殖民地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裏。
失去了強權帶來的保護,回到真正的市場競爭,不勤勞、不兢兢業業、不絞盡腦汁的商人,自然會被競爭下去,不努力你憑什麽贏別人呢?
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競爭對手壓力,第一時間想的卻不是自己努力再把市場份額搶回來,而是依靠自己的宣傳上的優勢去誣蔑對手。
感到吃力了就說自己競爭吃力是因為中國人做的是不正當競爭,你們的官員都受賄了;競爭不過,就說:你們瞧好吧,中國人會推行新殖民主義的,你們都得變成中國人的殖民地。也許他們真的不願意脫下西裝,到泥地上去和中國人爭了吧……
我覺得他們最好祈禱歐美永遠壟斷著世界最高的科技和商業話語權,否則這日子他們過不下去的。
編輯於 2018-06-20

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英國的綜合國力和全球影響力在以可見的速度迅速衰落,對非洲的掌控力日趨萎縮,見著中國在非洲和中南美洲廣闊沃土上大幹快幹,風生水起,片子裏麵那股子酸溜溜的勁兒隔著電腦屏幕都聞得到。非洲篇片尾還以白人殖民者後代,兩個老頭老太在殘破的祖屋邊麵朝著夕陽作為收尾,殖民破落戶被他們拍的還挺悲情挺感人。啊呸。

一個以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起家的敗家玩意兒竟然將中國這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自由貿易模式諷刺為“新殖民主義”,我是對英國人和BBC的臉皮之厚度歎為觀止。當然了,鴉片戰爭的由頭就是虎門銷煙違背了“自由貿易”的精神,這幫人就沒在乎過臉。

也正因為英國人的臉皮厚,我有信心這麽說,這部片拍攝的時候中國GDP剛超過英國不久,他們對我們沒有敬畏之心,待我國超過美國,且等著英國佬們跪舔吧,最近已經有苗頭了。發布於 2018-06-06

7年前的節目,國際形勢已經大大變化了,

這不是好久以前的片子嗎?怎麽最近才冒出來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片子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日常黑中國,對於xjb寫的英國媒體來說就是一個routine。

一個殖民全球,犯下這麽嚴重的罪行的國家還不以為恥,還反以為榮的,英國也是獨一家了。

一會兒印度是女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一會兒香港又是女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全然不顧你們所謂的最亮的明珠,是屠戮了多少人,侵害了別人的家園得來的。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麽類似的問題,不停的被國內的平台和媒體炒冷飯。

引進上海的教材就開始吹人家務實,拍個片子黑你又開始患得患失,有這點功夫還不如去討論怎麽實現財富自由,哈哈。

我們的文化宣傳,以及媒體製造話題水平,還是要差西方的。

就像之前有一個丹麥和哈爾濱兩個班學生,進行幾個學科水平比較的片子,也是拍了已經很久,前幾個月才在知乎提問。

所以國內的媒體工作者,別一天就會盯著那些阿貓阿狗藝人,好好學學西方媒體怎麽搞大新聞。

這個我看過,在非洲向來都是歐美吃肉,中國喝湯,隻能做基建,賣賣便宜貨。做基建破壞環境是肯定的,和在中國一樣,但bbc不提好處隻提壞處,想方設法抹黑你,bbc別名bbchina不是蓋的。

習慣就好,誰叫我們的宣傳部門不行。

英國很牛逼,牛逼在bbc,BBC很牛逼牛逼在吹牛逼。

看看西班牙就知道被BBC都黑出翔來了。
各種英國人做的壞事都往西班牙頭上扣。
各種西班牙做的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攬。

看看這次拍的中國,看看拍的西班牙,嗯看來中英關係還是可以的。

有空看看BBC拍的殖民時期的曆史,你會發現真的太不要臉了。心疼板鴨一秒鍾。

讀大學的時候,看得這部紀錄片。後來畢業以後又看了一遍。這麽講吧這部紀錄片是歐美英國白左拍的,要從裏麵看到誇中國不可能。用心十分險惡,亞馬遜樹林減少能一股腦都推給中國,非洲這麽窮產業這麽落後是因為中國在非洲搞殖民,你咋不說日不落帝國在非洲四處煽動挑破離間殺人販賣黑奴呢。一副白蓮聖母的樣子,用裏麵中國老板的話:我們是用真金白銀跟別人做生意你們呢,用槍炮。發布於 2018-06-19

現在登上道德高地是當年的殖民掠奪者,北美本沒有黑人和白人。沒有天命昭昭上帝送給美國人的北美土地,民主燈塔不過是個笑話。蘇聯老大哥為啥是老大哥,因為他繼承了沙俄侵略所得。中華文明為何偉大,沒有充話費送的960萬那中華文明就會像古埃及古巴比倫那樣趟進博物館裏。

那麽未來登上道德高地的是誰呢?未來登上高地的是現在的經濟殖民者!

知乎用戶
黑中國是西媒的政治正確,是有意識和下意識動作,任何題材報道都不會忘記這麽做。

西方紀錄片的思維是,我走過的路不準別人再走!我幹過的事,真正讓西方崛起的事,東方不準再幹一遍了,因為可能燒到他們自己身上!

其實比這部更惡心的是我們自己拍的《大國崛起》,那部片子是典型的極右思維,基本沒有提什麽殖民地的掠奪、西方200年對世界的侵略,以及二戰以來西方金融資本主義的全世界範圍內的金融掠奪和西方民主製度到底是怎麽來的!講的都是西式民主自由如何讓西方崛起等等。

西方民主自由是果而不是因,低效的政治治理需要轉嫁高額成本,以前可以直接靠殖民掠奪,二戰後可以靠技術優勢、金融優勢和美元優勢來轉嫁,現在發現中國的出現,這個獨立自主的東方大國占領了中低端產業鏈並在高端發力,又因為和西方融合度太高,西方無法剪羊毛,第三世界沒什麽可剪的了,隻能剪自己內部的沒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倒黴蛋了!

這紀錄片大概意思就是 當年歐洲列強抱著民主自由文明的心態去殖民非洲 雖說手段挫了點 雖然結果非洲還是很窮 雖然非洲連年內戰 雖然死亡率和教育還是那個鳥樣子

由於不懂德語,BBC World News是我能看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台之一。相比於CNN整天都在讀twitter,BBC還是比較有看頭的。現在一天至少兩成篇幅報道中國,前些日子滾動更新的新聞就是中美貿易戰和夏威夷火山兩個。各種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也是層出不窮,而且目前我看過的描述性為主,主觀判斷有限,但是最近的片子好像是越來越吹中國了。反正總體來說,BBC還有很多德國媒體,對於中國的報道是偏積極的——而且積極得有點遠超我的預期。

我實在是不知道你們覺得BBC整天黑中國的,你們一周看幾個小時的BBC啊………………

這是幾年前的片子了吧 為什麽會現在收到邀請……

其實沒什麽好評價的,中規中矩的紀錄片。可能有人覺得不舒服被冒犯,我隻能說,這個世界上跟我們意見不同的人多了去了,不是所有的不同意見都是惡意,還是要習慣一個多樣化的社會。

看了兩集(看起來總共就2集),談談感受。

節目方(請注意不能等同於BBC,更不能等同於大英)的主旨是試圖捋清當下的中國在貿易、投資、文化領域對全球影響的狀態,強調這個狀態的描述,以及這種狀態未來可能的演化趨勢。片子很重視衝突雙方各自的說法(無法采訪的部分隻能略去),就是這種題材基本的要求。

至於這種描述是否準確,是否完整,是否有說服力,就由觀眾自己各自評價了。但感覺這不是節目方很在意的,因為這種節目本來就是為觀眾提供一種觀察了解的視角,並引發有興趣的人的思考。

可能更適於作為檔案性質的調查資料看待。

下麵是我的個人主觀評價:

感覺節目的策劃方對調查的中立態度是很明確的,但他們選了一個大到接近玄學的選題,卻限於能力隻提供了比較不充分、不深入、也不夠全局的調查走訪,有點像一篇《論人生的意義》的哲學論文,卻隻寫了1萬字。

節目自己的思考也流於表麵。

比如,調查到了巴西比基尼產業受到的衝擊,也調查了鋼鐵補貼對俄亥俄的重創,但沒有進一步調查“巴西的廉價比基尼是誰、在哪裏製造的?為啥能比當地便宜?這種便宜是正當的嗎?為啥巴西人就不能把成本降下來?是管理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淡水河穀的調查也很膚淺:“五礦和武鋼在當地的local employees是怎麽看待自己和企業的關係的?淡水河穀的燃料供應結構是什麽樣的?有多少比例是靠木炭?”

其他的就不舉例了。

這種級別選題的調查和描述,必須有嚴格的問題邏輯線條才能很好地支撐,這樣,即使采訪的麵不夠大,也能在深度上有所成就,但遺憾的是他們做的不很好。

however,作為一個中國土味觀眾,我仍然認為這種選題本身、以及走近微觀的視角,對我們認知這種中國影響力的狀態,還是有幫助的,之前是一種大致的形象的了解。甚至,能為理解當下的貿易衝突提供某種背景知識。

另外,不太認可對這種類型的片子作意識形態化的解讀(包括像片中那位中巴促進會官員那樣站在殖民史的視角嘲諷)因為這會讓它自身的資料價值貶值。

(個人看法,輕噴。)

我怎麽記得類似的句子有 中國達到性高潮 的意思?

毛主席很早就說過,“糟得很”和“好得很”,這不僅僅是解釋了階級立場的問題,在本人看來,更是說明了,這世上的人性沒有對錯,別人怎麽看不重要,咱們實際一點,我努力搞經濟,搞科技,搞民生,搞教育,做到了真正的強者,你BB幾句我會在意嗎?發布於 2018-06-11

剛剛去看了,基本上能看出幾點,中國人是真本分,黑叔叔是真懶,最後還不忘吹吹美帝武力下,你咋不吹你們五常之恥的啊。流氓兔有點小錢也是省回來的,一沒偷,二沒搶,至少沒賣過人,你這個五常之恥起家比我們髒多了。還發現了個美帝的秘密武器:一個攻擊潛艇上,擺個招財貓是嘛意思?(第二集52.57)。

在過去10年裏,中國公司的體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財富》世界500強(2017)的名單中,中國公司的數量從35家增加到了115家,其中,有4家進入了前十大的行列。在互聯網及電子消費類公司中,騰訊和阿裏巴巴的市值分別增加了15倍和70倍,闖進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智能手機領域,有4家中國公司進入前六強;而在傳統的冰箱、空調和電視機市場上,中國公司的產能均為全球第一;在排名前十大的全球房地產公司中,中國公司占到了7家。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前四大銀行都是中國的。

也是在這十年裏,中國公司展開了激進的跨國並購,它們買下了歐洲最大的機器人公司、曼哈頓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好萊塢的連鎖影院、比利時的保險公司和日本的電器企業,還在世界各個重要的樞紐地帶擁有了起碼30個港口和集裝箱碼頭。

有人在警告新的壟斷出現,有人提出了新的“中國威脅論”,也有人在驚羨大魚肥美的同時,小心翼翼地預測它的虛胖和死亡。甚至連大魚自己,也對陡然發育的體量無法適應。巨型央企的出現引發了新的爭議,大型互聯網公司以及與之攜行的萬億級風險投資集團對產業經濟和公共社會的滲透和控製,造成了新的驚恐和反彈。

2008年的外貿下滑,在濺起一片驚呼的同時,也被動地推進了國內的基建投資和產業轉型,宏觀經濟的增速從9%陡降到6%~7%的“新常態”。與此同時,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幣值競賽充滿了火藥味,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引發了種種新猜想。對中國的依賴與遏製,構成了一種充滿矛盾的並生現象。

隨著特朗普的當選,華盛頓宣布“回到美國”,中國似乎成了唯一一個仍然在全力推動全球化的超級大國。無論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還是2014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2016年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都是一些標誌性的重大事件,它們代表了中國的一貫立場和姿態。不過,有一些時刻,中國是孤獨的。

“是世界更需要中國,還是中國更需要世界?”這是一個無解卻又時常被提及的問題,在這一糾結的背後,體現出了西方世界及周遭各國對中國崛起的複雜心態。

在這十年裏,中國經濟總量超越了日本,製造業規模超過了美國,汽車產銷量在2009年的趕超更是在底特律引起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中國成了互聯網普及度最高的國家,每一個到中國旅遊的歐洲人都對4G網速羨慕不已。幾乎把巴黎老佛爺店擠爆的中國遊客讓法國人又愛又恨,甚至連中國大媽們對黃金的熱愛,都構成了期貨市場的一個非常規性指標,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奢侈品被中國人買走。

按計劃,未來十年內,中國將建設1300座摩天大樓,已經投入的在建資金為5100億元,即將投入的約1.1萬億元,占商品房投資的23%,約為鐵路投資的2.7倍。到2018年前後,若那些宣布的項目全數落成,排名全球前十的摩天大樓中,有九座屬於中國。

在新加坡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看來,“一帶一路”將創新出一種新的經濟全球化模式。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曾積極參與國際政治事務,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三世界”和“輸出革命”理論,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鄧小平執行韜光養晦策略,專心國內發展,而此次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半個世紀之後,中國再一次積極出擊,展開的一個以經濟能力輸出為主題的重大國際競爭戰略。

這一倡議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規劃構成,將極大地重構中國與周邊國家以及非洲、南美洲的經濟互動關係,據估算,僅鐵路建設金額就將達3000億到5000億元左右,由此所帶動的亞太區域未來10年間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

“中國想要什麽?”

《經濟學人》雜誌在今年下半年的一組係列封麵報道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它看來,“隨著中國即將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它尋求重新得到在過去千百年裏所享有的尊重。但中國不知道該怎樣獲得這種尊重,或者說,它是否值得這樣的尊重”。

在2014年,中國替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石油進口國,取代印度成為最大的黃金消費國,同時,它還是鐵礦石、煤炭、玉米、大豆、水稻和銅的最大進口國,中國的經濟總量隻有美國的一半,而人民幣發行量已超過美元。所以,中國當然需要謀求能源戰略的安全,需要輸出除了價值觀以外的所有一切,從商品、技術到貨幣泡沫。

在過去的十年裏,中國改變了堅持三十年的“韜光養晦”戰略,表現出參與國際事務的極大熱情,中國此時已經不能僅僅看做是一個簡單的發展中國家了。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作為唯一一個還在致力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國(其實我還想加個超級來著),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在經濟能力輸出上的雄心。而與此同時出現的是,反全球化的趨勢以及列國對中國資本的羨慕與恐懼。

這部片子我確實沒看,但中國的崛起引起西方國家某一方麵的恐慌和不知所措並不足為奇。

――

以上內容主要由《激蕩十年,水大魚大》一書中整理,有興趣的可以試著讀一下,總體感覺還不錯。

借外交部一句話,對象從隔壁島國改成歐洲島國。中國就是剛有點強的跡象,開始賺了一點那邊的錢,過去了幾個人,爭了一點那邊的資源,對方肯定不太習慣。等中國人多賺點錢,多搬幾個人,多擠點資源,歐洲島國習慣了,也就不會有什麽疑惑了。發布於 2018-06-27
一個能在多次驅逐伊斯蘭的戰爭中站在奧斯曼一邊打擊基督教國家的英國。本來就是隻要給錢給夠就能突破一切底線的下流民族。經商能力確實一流。但任何針對英國的伊斯蘭恐襲都隻能得到全世界非穆人民的活該和掌聲。反正現在的英國存不存在對地球也沒多大影響,你們有空管它嗎

地球的輿論陣地是西方把持的。bbc作為其中代表自詡客觀理性,實則私貨滿滿,一貫以最大惡意揣測其他國家,中國屢屢成為其扭曲對象,整個一癩蛤蟆,不咬人惡心人。我就不明白,長期用這樣的視角報道中國等非西方國家對英國人有什麽好處,維持白人優越感、滿足白左道德潔癖還是反共使然?

另一方麵,bbc也不愧為老牌英國媒體,有著大英帝國見風使舵的本領。這幾年中國體量越來越大,話語權也在增多。英國一方麵爭取倫敦做人民幣離岸中心,一方麵不顧美國反對跑來參加亞投行,連bbc對華報道也溫柔許多,前段檢舉西方企業違反一中原則的事都幹出來了,真不知道該怎麽說它才好。

其實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他黑中國並沒有那麽“刻意”,因為他完全可以引導的更好。

就比如巴西裏他一方麵收集中國黑料,破壞環境,假冒偽劣,有去采訪就有一美女去問人家中國貨怎麽樣,結果美女表示中國nice啊,大家來買吧!去質問中國商社代表結果被駁的啞口無言。你看就知道了這個節目非洲 南美 甚至美國說中國好話的都不少 。

你說他要真是有政治任務,完全為了抹黑那隻留黑料好了,說中國好話的被駁倒的全剪掉。你想想那才叫黑。

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英國人以西方視角拍的以他的角度來說公正的紀錄片,黑你是因為他的思想定型了就是這樣的,事實也不隱瞞說中國好的我也不刪保持資料公正。你把他的話全去了就留被采訪者的話基本可以還原中國當時的處境

和一列的反對意見不同,我覺得片中存在粉飾的問題,但仍然呈現出了各方的觀點,作為觀眾還是需要對片中傳達的信息進行批判、選擇性吸收。片中整體傾銷中國需要對此負責的觀點,並提供支持他們觀念的論據。例如對森林的砍伐,提到中國對優質硬木頭的需求,也提到製造出來的家具最後大多被出口到歐美。提到采礦業的破壞的時候提到礦石大多被出口到中國,也提到淡水河穀從中賺了巨額的利潤。提到中國工業比基尼的傾銷的時候有呈現本地企業家的觀點,也有呈現消費者的觀點。對飼養雞肉和本地雞肉的的對比、對孔子學院的抗議者的呈現、對國防次長的采訪更顯然是一場鬧劇,觀點顯得高高在上,自習斟酌會發現是完全經不起推敲的。

作為一個紀錄片,他有遮遮掩掩的東西,宣揚別人的罪惡並粉飾自己的邪惡,但他畢竟呈現了各方的觀點、各方的論據,並供觀眾來自行評判,我覺得足矣。不管看書或是紀錄片,對其中表達的觀念也還是要自己來批判吸收的,不是嗎?當然,若是沒有一點自主或者基本的認識,我也不推薦看這樣的紀錄片。而若是能從中思考對比各方的觀點,還是值得一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