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機械還原論 一個爭議中的哲學理念

(2018-01-28 19:54:36) 下一個

機械還原論  一個爭議重的哲學理念

機械還原論隻是野蠻人低等思維的產物_國醫大士_新浪博客

解讀係統生物學: 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綜合_搜狐科技_搜狐網

從“還原論”到“整體觀”_資訊頻道_鳳凰網

肖靜寧:腦研究中還原論與反還原論的互補_愛思想

複雜性科學如何批判機械還原論? - 知乎

從整體論、還原論到新的整體論 - 壹學者

從還原論到整體論_學習時報

還原論科學的謬誤之處

天涯論壇 > 學術中國 > 原創批判 

http://bbs.tianya.cn/post-666-14915-1.shtml

  【西方科學是建立在經驗公理基礎之上的】 還原論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臘哲學,一部分古希臘哲學家將世界看成是機械的,其中德謨克利特是最著名的。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公元前460年—370年)原子論的創立者之一。他的老師留基伯最早提出原子論,德謨克利特把它發展成為一套係統的理論。留基伯在埃利亞跟芝諾學習,在阿布德拉建立原子學派,這個學派因其弟子德謨克利特而聞名,他的著作很少,相傳已並入他弟子的著作中。所以今天提到係統化了的原子論,都會歸於德謨克利特名下。
  德謨克利特認為:所有事物的本原都是原子(Atom)和虛空(Void),原子是構成萬物的最後的不可分割最小微粒(Atom在古希臘語中是不可再分的意思),因為它質地致密,其中沒有空洞的空間。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他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是最精細的原子;當構成靈魂的原子分散時,生命滅亡了,靈魂也就消失了。
  巴門尼德認為:“原子是一個不可分的存在,分裂成不能再分的小塊,它們彼此為空間隔離開來。萬物都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結合則生成,分離即毀滅’。組成萬物的原子在質上並沒有區別,但在形狀、大小、數量、排列和位置上卻各不相同,以此形成千差萬別的事物。”
  不僅德謨克利特,培根也提倡以經驗事實作為科學的起點。
  笛卡爾認為追求和發現真理的唯一正確道路在於“從感官和特殊的東西引出一些原理,經由逐步而無間斷的上升,直至最後才達到最普遍的原理。”
  還原論科學不僅是建築在經驗公理上,而且自牛頓以來,運用還原論方法研究自然,再把獲得的知識納入公理化演繹體係,這成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準則。
  最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仍然把還原論奉為神明:“在哲學上,還原論是一種觀念,它認為某一給定實體是由更為簡單或更為基礎的實體所構成的集合或組合;或認為這些實體的表述可依據更為基礎的實體的表述來定義。”
  外求認識給經驗公理的定義為:公理本身是不證自明的真理,是整個科學理論大廈的建築基礎。這就把還原論推向神聖的地位。
  後來把還原論概括為:宇宙大廈的基礎是絕對簡單的、不可再分的物質粒子——‘原子’,我們周圍的大小物件,一切都是由這些原始磚塊構成的。”
  還原論的科學的基本概念從何而來?皮爾遜徑直表示:“具有科學有效性的概念必然能夠從正常人的知覺中推演出來。”奧斯特瓦爾德認為:“概念的形成在於選擇那些相互重合的、具有不同的但卻相似的經驗的部分,在於消除那些在類型方麵不同的部分。”他以此把概念分為複雜概念和簡單概念:複雜概念由經驗形成,故也稱作複雜的經驗概念,其抽象程度和普遍性較少;而簡單概念是完全沒有不同部分的概念,抽象程度和普遍性較高,能找到廣泛的應用。“科學的任務是,它容許構造任意的概念,這些概念在所預見的環境中變成經驗的概念。這是預言的另一種表達,我們明確認識到預言是科學的特征。” 
  而還原論一詞是1951年蒯因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中提出的。
  科學公理是科學理論的邏輯前提或概念框架,它好比是科學理論大廈的建築基礎。
  科學就是以經驗公理作為發展科學的始點。
  因此整個還原論科學大廈就是建立在德謨克利特與牛頓的經驗公理基礎上的。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這樣說:整個科學體係就是層層疊疊的經驗公理科學體係。
  還原論不僅提出理論而且上升到“天人相分”的哲學高度。
  首先柏拉圖提出“理念說”,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對立起來,在本體論上初步具有了分裂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思想。文藝複興使人“發現了自然和自己”,為“天人相分”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笛卡爾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中認為,思維是人的本性,“我”是思維的根源,是能思的“主體”,“自我”或“主體”是一個無可懷疑的事實,由此推出了與主體相對的另一個實體即客體——自然,並明確地形成了西方哲學史上的“主客二分”模式,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從此,天人二分模式占據了整個西方哲學的曆史。
  近代西方哲學是從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開始的,因此西方哲學史稱其為第一哲學。
  笛卡爾這一哲學思想同還原論結合便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使得還原科學飛速發展。還原論科學在這種形勢下取得了一些成績,還原論者歡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所以成功是因為物質皆有機械性的,它們是可以還原的,而對於那些難以還原的物質,例如生物,還原法常常也是強行分解研究。
  西方的還原論科學,就是沿著無機的、死的、沒有生命力的、靜止的、孤立的、互不聯係的、宏觀物體開始,向微觀世界逐步發展,從牛頓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再到玻爾量子力學,他們莫不如此。
  顯然還原論所謂的公理恰恰是經驗假設,因此還原論是建立在嚴重錯誤基石上的,它的成功掩蓋了它的錯誤,因此它固執地堅持還原論的方式研究世界。  

從“還原論”到“整體觀”

來源:北京日報  2011年11月07日 03:36

  “還原論”的巨大功績及其局限性
  “還原論”(分割論)是西方認識客觀世界的主流哲學觀。何謂“還原論”?笛卡爾認為,如果一件事物過於複雜,以至於一下子難以解決,那麽就可以將它分解成一些足夠小的問題,分別加以分析,然後再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就能獲得對複雜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這是還原論的通俗表達。幾百年來,培根經驗主義的自然觀、笛卡爾崇尚分解的科學方法和牛頓力學的機械論,導致了還原主義在科學領域的盛行,逐步形成並不斷強化了劃分專業、學科的傳統。
  從功績看,自牛頓以來,運用還原論方法研究自然,再把獲得的知識納入公理化演繹體係加以表達,成為近代科學研究的“標準操作”。無論是大量新基本粒子的發現認證,大爆炸學說的檢驗,還是遺傳工程、奔月工程,所有這些都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而這些科學理論無不是還原論方法的成功應用。還原論方法已經延續到了社會科學中。例如,經濟學利用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種公理化的理論體係,而心理學則成功地引入實驗方法。
  從局限性看,西方“科學的無限分解”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分離,人與社會的分離,人的身心的分離──導致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生,而這正是造成今天生態失衡、環境汙染的根源。工業文明發展已經到了盡頭,要有生態文明取而代之。但,西方學者沒有及時提出相應的理念,全球性的環境破壞也未能得到有效控製。西方文明並非蓄意去破壞人與自然的關係,它隻是順從其內在的文明邏輯演化而已;西方社會本身也是這種絕症的受害者。
  總之,西方現代文明試圖用西方生活範式來顛覆宇宙自然的法則,即不是讓人類適應自然的方式,而是用征服的方式,依靠現代技術去解決人類社會問題。這種推動社會發展的思路,正在摧毀人類幾千年來的文化價值觀,使各民族和各個國家同質化;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大,地球成為一個村落,但人們的心胸卻越來越狹隘,容納不下良心與正義,容納不下寬容與忍耐。那麽,今天該徹底否定以還原論為支撐的西方價值觀嗎?不能這麽說。今後,還原論在許多領域還將繼續發揮強有力的作用,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還原論的副作用──它所帶來的人類的困境與全球性的災難。所以,對還原論這種哲學思想,不是一個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問題──但是,它一統天下的局麵必將終結。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可彌補還原論哲學觀的不足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是東方生態智慧的集中體現,可彌補還原論哲學觀的不足。例如在生命科學領域,中醫藥學的整體觀表現得尤為突出。中醫認為,人體陰陽的失衡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解決的辦法是恢複它原來的平衡,而不是把某一方消滅,消滅一方的方式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也就是說,對事物要有整體的考慮,要綜合分析組成生命體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方式,事物是在互相製約中達到陰陽平衡的。
  再如,“天人合一”說,是對人和自然的終極意義的最佳表述。錢穆先生宣稱,認識到中國古人“天人合一”觀的偉大,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大體悟”,是自己晚年“對學術的大貢獻”(《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載《中國文化》1991年第4期)。
  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相比,基於還原論的西方科學體係相形見絀。以笛卡爾、培根、牛頓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根植於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用思辨和推理來考察一切事物),是一種工具理性。這種理性對一些具體學科、具體專業而言是理性的,而就人和自然的終極意義而言,是一種非理性,也就是說,西方理性主義是局部的理性,在整體上是非理性的。
  全球化的工業浪潮發展到今天,整個社會都處於困境,這個現實正在給東方文明的複興提供一個機遇。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為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中華民族具備了超越西方工業文明的思想基礎,中國有希望率先走上人類現代新文明之路。可以預言:本世紀中葉,東方與西方將出現一次文明大交流、大融合,而生態文明的整體觀將會形成當代全球共同文明。
  應對“全球性高風險社會”的前提
  我們進入了一個複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性高風險社會。這些高風險既有“人禍”,也有天災。中國社會正處於“時空壓縮”社會加速轉型期,存在多元化、複雜化的轉型風險,同時麵臨著全球性的生態災難、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風險。
  怎樣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決策,規避和遏製人類未來的不確定的變數?如何解決我國進入“高風險社會”所麵臨的難題?這些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化解人和自然的對立的問題,其前提是:在當前的發展中,需要我們具有生態文明整體觀和生態價值的行為。
  現代危機的根源在於從西方價值發展出來的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犧牲生態環境和毀滅自然資源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我們到處可以看到。這種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後果的巨大慣性,給我們當頭棒喝:當代社會缺損最嚴重的部分就是生態價值!
  如何減少西方價值的負麵衝擊,努力尋求一種和諧的替代價值,正在成為全人類努力的方向。西方價值強調發展,而東方價值強調節製。節製更接近自然。節製是一種有秩序的生存方式。現代社會的各種災難正是違背傳統的儉樸、節製的生存智慧所造成的,現代文明的絕望使人類注定要回到重建西方文化、東方文化相結合的價值觀上去。
  (作者為中國人事出版社編審)

從還原論到整體論
  付立 學習時報
  每個有幸從太空看到地球的人都會有一種深深的感動,這種感動甚至能通過太空拍攝的照片傳遞到我們每個人:一顆蔚藍色的球體,鑲嵌著浮雕一般的大陸、島嶼、極地冰帽,纏繞著變化萬千的白色的雲,漂浮在漆黑的天鵝絨般的宇宙之中,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和諧、那樣的令人憐惜。這種感動出自對地球整體性的感悟,出自對地球不可分割性的直覺,代表著我們地球觀的升華:地球不再是一個由人為劃定的疆界拚起來的無生命的地圖,而是一個動感實足的、相互關聯的、有機的整體。
  這種升華恰恰與科學觀念的轉變相契合。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科學已經習慣於像拆卸鍾表一樣將自然還原成一組基本的、獨立的零件,再通過對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來推知自然現象的性質。自然科學以這種機械的還原論方法為基礎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們尤其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們還以為科學的大廈已經完工,隻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補補的活計了。因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經敲定:在宏觀領域,牛頓力學掌控著整個世界的運動;牛頓時空觀也已經確立:時間均勻流淌,空間平直伸展,物質和能量、時空和運動互不相幹各行其道。在微觀領域,像太陽係一樣的原子模型在許多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它像宏觀世界的微縮,又像世界中的世界,其中的規則不應與宏觀世界有太大的差異。還原論的地位也因此無以倫比、毋庸置疑,並在科學的其他領域小試鋒芒,於是我們看到生命被視為細胞的集合體,甚至,人是機器。
  而且我們知道,在科學管理的最初階段,泰勒就像病理學家一樣進行操作動作分析,在著名的“施密特試驗”中,他對鏟裝工施密特的操作作了細致、準確的測量,剔除其工作的無效部分,最終確定了施密特裝卸效率最高時的每一個操作細節,包括鏟的大小、鏟鬥重量、鏟裝重量、堆碼過程、走動距離、手臂擺弧及其他操作內容,使施密特的勞動生產率由每天12.5噸增至48噸。這種將動作的流程分解到最小的單位,測量它們所需的時間和空間,再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方法,怎麽看都與還原論的科學有著深厚的淵源。
  就這樣,還原論的科學不但成功地建立起龐大和完整的科學體係,在認識自然界的過程中卓有成效;同時也孕育出高度發達的工程技術,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建造了空前昌盛的人類文明。
  不過,20世紀的物理科學還是出了幾件讓還原論無法大展身手的事情。
  先是愛因斯坦發現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乃至整個宇宙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時空告訴物質怎樣運動。”一旦割裂它們就會產生嚴重失真。牛頓世界物質與時空分離、時空均勻平直的狀況,隻是忽略失真後的一種近似。
  接著,微觀領域的研究顯示,在量子世界,我們無法把一個整體非常確定地分為一些組成部分,更無法把這些組成部分非常確定地組成整體。比如說,電子是粒子,同時又是波。它根本不像一顆行星繞太陽運行那樣繞原子核飛速轉動,在你觀察到它之前,根本不可能知道它會在哪兒。所以,如果你一定要想象一下原子的模樣,今天的物理學家會勸你“別這麽幹”,它不像你見過的任何東西。也就是說,對於電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和速度這兩個基本量還原論是失效的。這表明量子的世界是一個非機械的、相互聯係的、不可分割(還原)的世界。
  隨後的混沌學研究則告訴人們,我們以為是世界全部的牛頓世界,隻不過是個特例,更為廣大的世界是牛頓力學無法解釋的。
  這些事情的出現提示人們,還原論的科學所能夠認識的世界,隻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於是,科學開始補充整體的觀念。首先,係統科學提供了一種從整體出發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引導人們將事物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充分考慮它所有的因素之間那種相互關聯、不斷變化的複雜關係。其後,研究複雜性現象的混沌學更是通過“蝴蝶效應”這樣生動的比喻,強調混沌係統中充滿活力的相互作用,強調係統與環境的複雜關係。
  由於我們所處的世界正好是還原論的科學可以解釋的那一小部分世界:一個與我們的尺度相匹配、與我們的速度相協調的宏觀低速世界。那些尺度極大的宇宙或尺度極小的量子世界,那些速度極快接近光速的世界,離我們的正常生活似乎很遠。因此,我們也許不必為還原論的科學分神,不用關心科學的觀念有了哪些變化,不必為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分析術操心。然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裏,如果能夠借助整體論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也會是別有洞天。
  一來,整體的觀念讓我們珍惜現有的和諧。
  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照片所引發的感動,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從屬於一個共同的整體的認同,對這個整體的每個部分所遭受的破壞,我們都會有切膚之痛。這是從還原論那裏得不到的感受。從還原論出發,地球上每個地區的問題可以自己解決,亞馬遜雨林大片被毀有什麽關係,可以靠重新植樹來補救。然而混沌學的整體論卻告訴我們,雨林隻是在一定限度內具有自我恢複能力,破壞超出了這個限度,就會不可逆轉地毀掉這個地球上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極大地改變全球氣候。因此,對於地球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自然過程,需要我們每個人盡力地維護。
  同樣,在我們身邊也有類似地情況需要注意,比如基因療法的使用。基因療法包括用正常基因來替換病人體內的異常基因,向病人體內導入原本不存在的基因,對病人體內的基因進行正負調節,讓本來開放的基因關閉或讓原來關閉的基因重新開放等。原本人們對基因療法抱有極大的期望,然而,盡管基因療法從理論上講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但在實踐中卻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始終未能取得期望的效果,其原因正與人體的整體性相關。科學家已經發現,在改變一個基因的時候,整個人體都將做出反應,這種反應的結果可能與治病的初衷南轅北轍,很有可能造成極嚴重的不良後果。顯然,基因療法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來基因(或改變了的基因)與人體原有協調狀態的相容程度。
  二來,整體的觀念讓我們關注協調的發展。
  教育學上常用“木桶原理”來形象地說明全麵和諧發展的道理。木桶是用一塊塊板子豎著拚起來的,這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這些板子的質量,而且是這些板子整體的質量。因為隻能將水裝到最短那塊板子那兒,再多,水就會從這塊短板子那裏流走了。如果用這一塊塊板子代表著學生必需具備的素質,如德、智、體、美等,那麽全麵發展的必要性便一目了然。
  不過,短板固然不好,長板就一定佳嗎?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場所,每個人都在盡力拚搏,都在尋求生長的空間,力爭做一塊長板。然而,拚搏或生長的環境是必須充分考慮的,否則,於個人於團體都會不利。舉例來說,在一個企業中想把某個部門做得更好,想讓它的發展沒有阻力,孤立地看絕對是件好事。然而放在企業的背景下考量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與整個企業的發展相協調,並且促進整個企業的發展,當然是好事;如果衝擊了企業其他部門,讓整個企業亂了套,阻礙了整個企業前進的腳步,就成了壞事。事情本身沒有錯不錯的,就是看時間、地點、分寸,就是看是否與整體和諧。
  從還原論到整體論,我們不再在局部上一味地糾纏,而是朝著全麵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進步。

從還原論到整體論

每個有幸從太空看到地球的人都會有一種深深的感動,這種感動甚至能通過太空拍攝的照片傳遞到我們每個人:一顆蔚藍色的球體,鑲嵌著浮雕一般的大陸、島嶼、極地冰帽,纏繞著變化萬千的白色的雲,漂浮在漆黑的天鵝絨般的宇宙之中,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和諧、那樣的令人憐惜。這種感動出自對地球整體性的感悟,出自對地球不可分割性的直覺,代表著我們地球觀的升華:地球不再是一個由人為劃定的疆界拚起來的無生命的地圖,而是一個動感實足的、相互關聯的、有機的整體。 $$這種升華恰恰與科學觀念的轉變相契合。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科學已經習慣於像拆卸鍾表一樣將自然還原成一組基本的、獨立的零件,再通過對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來推知自然現象的性質。自然科學以這種機械的還原論方法為基礎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們尤其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們還以為科學的大廈已經完工,隻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補補的活計了。因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經敲定:在宏觀領域,牛頓力學掌...  (本文共2頁) 閱讀全文>>

權威出處: 學習時報2005-03-28
 
 
 

係統科學哲學:2.4*14.823;係統科學:45*242.273;方法論:5.4*16.2134;學科:6*6.91181;辯證唯物主義:5.4*8.10668;科學理論體係:8*54.6096;關係性:4.2*19.7002;世界觀:5.4*19.2423;硬、軟範式:1*5.38385;哲學思考:5.6*20.8304;篇長:1805

研 究 生 畢 業 論 文 (申請博士學位) 論 文 題 目 係統科學理論體係的重建及其哲學思考 作 者 姓 名 葉立國 專 業 名 稱 科學技術哲學 研 究 方 向 係統科學哲學 指 導 老 師 李曙華 教授 2010 年 7月 20日 學 號:DG0701039 論文答辯日期:2010年8月 指 導 教 師:李曙華 教授 ?獻給 勤勞、樸實、勇敢、善良 的偉大母親張瑞秀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經典科學逐漸走入困境,係統科學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並凸顯其價值。國內外對係統科學眾說紛紜,內外研究之間信息流通不暢,無法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促進整個係統科學的發展。係統科學作為一種新的學科範式猛烈的衝擊著經典科學的諸多方麵內容,但是對之進行係統的哲學思考相對匱乏。在該背景下,對國內外係統科學的內涵進行全麵分析,以之為基礎重建係統科學理論體係,並進行係統的哲學思考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以國內外係統科學內...  閱讀全文>>

權威出處:
 
 
《哲學研究》2006年11期
哲學研究

當代科學的規範轉換——從還原論到生成整體論

係統科學自20世紀40年代係統論的創立到當前的複雜係統與複雜網絡研究,已發展成蔚為壯的龐大學科群,形成當代重要的科學思潮,並代表著未來科學發展的趨勢與方向。理解係統科學作“最大一次科學革命“的意義,加強對係統科學的認識與研究,進而超越西方近代的還原論科學統,開創整體論科學研究的方向,對於中國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一、係統科學:從構成整體論到生成整體論係統科學的實質與核心思想是“整體論”,但作為科學的規範轉換,係統科學從還原論向整體的轉變有一個]化的過程。從以還原論為基礎增加輔助性假設(如部分間相互作用),到真正從整出發、以整體論為基礎,其關鍵在自然觀與方法論上從構成論向生成論、原子論向信息論的規轉換。係統科學發展中的這一突破是從超循環理論開始的:超循環理論揭示了化學分子如何進化為物大分子,無生命如何進化為有生命的機製和規律。由此,不僅破譯了自然界生命得以誕生的奧而且證明了自然界的進化實質上是一種生成的過程,即事物發...  (本文共6頁) 閱讀全文>>

從整體論、還原論到新的整體論——論生物學方法論的革命

曆史等基礎學科也均遵循整體方法論自覺和不自覺的指導。整體論的科學方法論總的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重架構。首先,事物是整體性的。這是把事物作為整體研究的出發點。即所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其次,事物是運動性的。這反映出整體論對事物存在方式的基本判斷。最後,作為整體的運動是符合因果律的。譬如牛頓第一定律所闡述的,事物在未受外力作用時將始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直到外力的破壞為止。這為數學、邏輯和實證方法的應用提供了條件。具體到法國人拉美特裏的人是機器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人是一個機械的整體;這個人顯然是活動的;而且人的活動具有因果性。比如,人要舉起杠鈴,就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另一方麵,就達爾文的進化論而言,任何生物個體也被認為是一個整體。生物是運動的,包括進化類型的運動。而根據環境因的不同,生物可以進化出形態和種類的果的不同〔3〕。從這個層麵來看,整體論的確代表近代科學充分地回答了關於生物的許多問題。整體論的確立反映了近代生物...  (本文共6頁) 閱讀全文>>

未來生物學中的還原論與整體論

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爭論在生物學中,由來已久。還原論認為,我們隻要把一個係統的基本成份研究“清楚”一了,那係統的性質就是這些組成部分的性質疊加。整體論者則認為一個係統的性質不簡單地等於組成部分性質的疊加,還有些其它的東西。什麽是“其它的東西”呢?在過去一直沒有說清楚。因此一也無法說服還原論者。可是還原論者也認為自己的方法上有缺陷,但他們總把這些缺陷歸咎於還沒有分析清楚。或者說還原得不夠。 最有趣味的一個例子是著名的生物化學家聖喬治(Szeut一Georg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當時他正在他的故鄉匈牙利寫了一本書叫做“肌肉收縮”,其中描述了一個實驗。他把從肌肉中抽提出來的蛋白質重新做成了一個纖維,這個纖維可以在ATP的作用下收縮。他當時高興地叫道:“在過去生物化學家就像一個淘氣的小孩子,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總要把玩具折散,同時答應他的父母,他會再裝配起來,但他永遠不能實現他的諾言。這次我做到了”。大家知道,他仍然沒有成功,雖然...  (本文共2頁) 閱讀全文>>

 

一、係統生物學是複雜性思想革命的產物什麽是係統生物學?係統生物學是在複雜係統層次上理解生物的現象、功能和機製的科學,是處於學科發展最前沿的現代生物學的最新表現形式。那麽,它的目標和定位是什麽?係統生物學的目標在於,理解生物體的功能屬性與行為是如何通過其各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實現的。這些相互作用非同一般,那是非線性的動力學過程,以使得新的性質和功能湧現出來。按照陳竺院士簡明扼要的概括,係統生物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析生命的複雜性。20世紀的科學革命是以相對論和量子革命為標誌的,而21世紀的科學革命則以“複雜性”思想革命為標誌。[1]可以說,係統生物學是21世紀初的複雜性思想革命的產物。它是2004年才正式命名的又在不斷成長著的新學科,並且處在眾多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點上,既是繼承了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又是延續了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數學生物學和生物控製論等諸多學科。那是名副其實的“學科整合”。那麽,係統生物學是怎麽產生出來的呢?生物學家們...  (本文共7頁)閱讀全文>>

還原論、整體論與融貫論——複雜性科學方法論之認識

被科學家譽為“21世紀的科學”的複雜性科學的一種重要貢獻是,實現了科學方法論的突破。這種“突破”主要表現於在哲學上對傳統的科學方法論,如還原論、整體論等的衝擊與突破,其研究也采用了許多傳統科學研究較少采用甚至被排斥的研究方法。複雜性科學方法論對傳統科學方法論既是重大的挑戰,也是重要的補充,對複雜性科學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在堅持與超越中的融貫思維與任何科學發展一樣,複雜性科學的方法論極為重要,但是這方麵的研究還很不係統,全麵深入的研究還有待展開。在哲學層麵上對傳統科學方法論的反思,目前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成果,但是整體的研究還總是在還原論和整體論之間徘徊,從複雜性科學的視角來看,這兩種方法論各有千秋,既各有缺失,又各有優勢。因此,複雜性科學雖說要超越還原論,但並不想取代還原方法,而是要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其優勢,克服其缺點,形成互補的關係。也就是說,複雜性科學既要還原論,又要超越還原論;既要整體論,又要超越整體論...  (本文共3頁) 閱讀全文>>

m

m

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