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60年7月《愛丁堡條約》簽署後,蘇格蘭的瑪麗女王仍然一意孤行地在法蘭西自己的宮殿裏懸掛英格蘭王室旌旗,在信箋上使用英格蘭女王印戳,而且隻要在王宮裏走動,就讓人高喊“給英格蘭女王讓道!”。
瑪麗·斯圖爾德這種挑釁讓英格蘭朝臣們更感到伊麗莎白女王必須盡早有自己的子嗣,故此女王的婚姻再次成為樞密院刻不容緩的大事。
可以說,伊麗莎白是整個歐洲身價最高的女鑽石王老五,不僅年輕漂亮,智慧超群,還有一個王國做陪嫁,引得歐洲所有單身王公貴族趨之若鶩也實屬正常。
到1560年秋天,已經向她求婚的歐洲貴族至少有一打,其中段位最高的是兩位國王和一位大公,即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瑞典國王埃裏克十四世和奧地利大公查爾斯二世。外加法國昂茹公爵亨利(法王佛朗索瓦二世的三弟,後來的法王亨利三世)、丹麥國王佛雷德裏克一世的兒子阿道夫公爵,和薩伏伊公爵伊曼努爾這三位公爵。後麵還有的幾位歐洲伯爵那都不值一提了。
此時的伊麗莎白,還沒有向全世界公開宣告自己這輩子都不會結婚,畢竟對於初登大寶且身處歐洲風起雲湧政治漩渦中的她來說,婚姻談判不失為英格蘭控製局勢代價最小的一條途徑。
但國務卿塞西爾卻是真心要為英格蘭找一個女王伴侶甚至將來的男君。以他律師出身嚴謹的做事方式,自然是要對每一位人選都仔細斟酌,對比優劣。塞西爾有個習慣,就是每次遇到需要伊麗莎白做決定時,他都會將這件事的優勢和劣勢列表讓女王參考。
我們也來分析一下1560年這場婚姻角逐賽前幾名的利弊。
首先,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
菲利普二世1560年的確是這場角逐中姿態最高的。首先他和伊麗莎白已經有交情,甚至還可以說是友誼。菲利普是瑪麗一世的鰥夫,瑪麗一世在位時他保護過伊麗莎白。59年底60年初英格蘭出兵蘇格蘭時,菲利普的旁觀態度也證明他此時還想繼續保護伊麗莎白。
但對英格蘭而言,菲利普一世有個致命弱點,那就是,伊麗莎白上位後的主要國策是恢複並鞏固新教改革,議會正在推行一係列新舉措,英國國教聖公會教義(Anglicanism)正在逐步推行並開始在民間得到支持,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宗教社團也正致力於消除天主教羅馬教廷的影響。此前菲利普與瑪麗這一對堅定的羅馬天主教君主在英格蘭十分不得人心,而且正是與西班牙王室的聯姻讓瑪麗一世不得人心的。現在瑪麗死了,英格蘭好容易回到新教道路上,怎麽可能接受菲利普回來再次做他們的國王?
加上這時候,西班牙所控製的荷蘭十七省(包括比利時)、法國勃艮第等低地國家(the Low Countries)新教徒造反,菲利普二世派兵瘋狂鎮壓,許多新教人士從這些地區逃到英格蘭避難。英格蘭大部分民眾也支持低地的新教造反,且痛恨整個西班牙勢力。但剛登基的伊麗莎白為了英格蘭不同時遭到法蘭西和西班牙這兩個歐洲大國的威脅,也不得不與姐夫菲利普虛與委蛇。
其次是瑞典國王埃裏克十四世。
埃裏克十四世(Eric XIV of Sweden)在伊麗莎白登基前就向伊麗莎白求婚。埃裏克與伊麗莎白同年,長得也是十分的高大英俊,1560年繼位瑞典國王,一國君主,按說與伊麗莎白也算是般配,同時他還是新教徒,當年亨利八世為了獲得教改盟友就娶了新教郡主克萊佛斯的安娜[1]。
然而,雖然瑞典當時稱霸巴爾幹半島以及芬蘭、愛沙尼亞等北歐國家,但埃裏克十四世也是個雄心勃勃的年輕君主,繼位前便秣馬厲兵,與挪威、波蘭、立陶宛等國家形成聯盟在立陶宛戰爭中對抗俄羅斯沙皇(1558年),但他卻打著腳踩兩隻船的主意。
1560年年底,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瑪麗·斯圖爾德新寡,英倫主島上有兩位單身女君主,如果能與這兩位中的任何一位聯姻,對埃裏克十四世宏圖霸業都能助力,所以他同時向瑪麗和伊麗莎白提出聯姻。
盡管瑞典在十七世紀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但十六世紀的瑞典在歐洲還是個二線國家,無論從實力、物產還是文化,與法蘭西、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家都無法相提並論。
瑪麗在第一時間拒絕了他,而伊麗莎白也早在1559年2月25日就用拉丁語給即將登基的埃裏克寫過一封委婉的拒絕信,大意如下:
“王子殿下,最親愛的堂兄:你的弟弟芬蘭公爵已於12月30日將你親筆手書的信函交到朕的手上。雖然朕能夠體會到殿下對朕的的一片熱情與愛心,但十分遺憾的是朕無法對尊貴的殿下投桃報李。這並非朕懷疑殿下的真心與誠信,而是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任何人產生過這種感情。鑒於此,朕再次懇請尊貴的殿下克製自己的感情,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要讓殿下對朕的感情超出友情範圍。朕一向以為你本人和你的弟弟(在朕的眼裏他無疑也是一位極其優秀的王子)都是朕摯愛的表親。朕同時也給你的大使一份相同的答複,那就是朕捫心自問,朕崇尚的是單身生活,並不想為自己找個丈夫。故此希望殿下不要再將這樣的心思浪費在朕身上。”
埃裏克和伊麗莎白並無很近的血緣關係,但歐洲各國君主們往上追溯難免沾親帶故,所以伊麗莎白稱埃裏克一句 cousin“堂兄”,伊麗莎白經常玩這種遊戲。
再次,奧地利大公查爾斯二世。
在我們討論伊麗莎白的婚姻外交時,自始至終不能忘記西歐宗教改革的本質是舊教與新教之間的殊死較量。作為英格蘭君主,伊麗莎白的目標首先是要在這個錯綜複雜的局勢中保住英格蘭的獨立和教改成果,其次是讓英格蘭能夠在歐洲各國之間充當某種維持平衡的角色,伊麗莎白畢竟是亨利八世的女兒。因此,伊麗莎白登基後和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分支也同步展開聯姻談判。
哈布斯堡推舉的人選是奧地利大公查爾斯二世(Charles II, Archduke of Inner Austria,神聖羅馬皇帝費丁南德一世的兒子、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堂弟)。但這位大公與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一樣也是羅馬天主教,所以伊麗莎白同樣需要謹慎待之,以免在她自己的子民中激起懷疑與不安;況且哈布斯堡提出的條件是,兩人婚後一旦伊麗莎白無子而終,英格蘭的王位由查爾斯繼承。英格蘭方麵自然不能接受這個條件,就是伊麗莎白的姐姐瑪麗女王與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聯姻時,雙方簽署的聯姻條件也是英格蘭王位由雙方的後裔而不是由菲利普這個外國君主繼承。
因此,英格蘭同樣不能答應這樁婚事,但伊麗莎白同樣沒有直接拒絕哈布斯堡,而是到1568年英格蘭完全有能力作為西歐主要新教國家自保時才徹底拒絕。
這場女王婚姻遊戲中還有一位本土玩者,那就是我們上篇提到的和伊麗莎白青梅竹馬的宮廷馬師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 1st Earl of Leicester)。
之前說過,羅伯特·達德利比伊麗莎白大不到1歲,伊麗莎白8歲之前兩人就認識。達德利的祖父是伊麗莎白祖父亨利七世的財政大臣,父親諾森伯蘭公爵因為扶持九日女王簡·格雷篡位而被瑪麗一世處死。1554年達德利和伊麗莎白都因此案先後入獄倫敦塔。同樣的年齡加同樣的經曆以及同是新教徒,伊麗莎白一直都很信任達德利,登基後立刻任命達德利為宮廷馬師。
達德利人高馬大,體態修長,身高六英尺(一米八三),一雙大長腿,尤其擅長馴馬,是個馬術高手,各種曆史書籍都異口同聲說他是個美男子。
宮廷馬師這個位置,像玉皇大帝的弼馬溫一樣,雖不是什麽大官,主要職責是負責女王的車馬行程和宮廷娛樂節目,但在王宮有自己專屬的住處,可以隨時與君主接觸。騎馬射箭都是伊麗莎白的運動嗜好,所以達德利上任後,兩人幾乎是每日騎馬射箭,同進同出。
在勾心鬥角環境中長大的伊麗莎白,從小就學會控製自己的感情,也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人,但她對達德利卻一反常態。明知達德利已婚,伊麗莎白還是將達德利的住處挪到離自己寢宮幾步之遙,兩人經常互訪對方臥房,雖然每次都有一大幫仕女嬤嬤在場,但關於這兩人已經戀愛的流言蜚語難免傳遍歐洲。
接著發生的事情更讓伊麗莎白鬧心。
早在1550年6月4日,18歲的達德利在諾福克郡出遊時遇上當地一位富豪鄉紳未滿18歲的女兒艾米(Amy Robsart)。這兩個年輕人,一個花容月貌千嬌百媚,一個風流倜儻瀟灑多情,便如烈火碰到幹柴一樣一見鍾情,立刻就結了婚。因為是諾森伯蘭公爵的兒子大婚,愛德華六世還參加了他們的婚禮,所以 1558年伊麗莎白登基時不可能不知道達德利已經成婚;但雖然達德利在倫敦有府邸,艾米卻一直住在諾福克鄉下,也從來沒有進宮參見過伊麗莎白女王陛下。達德利告訴伊麗莎白說艾米身體不好,不適應倫敦喧囂的城市生活,需要在鄉下靜養。
我們可以推斷,伊麗莎白對達德利的確是有感情的,至於這種感情到底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還是僅僅的情緒依賴,可能她自己也說不清。
達德利不願意輕易放棄這份女王恩寵;伊麗莎白也不想放棄自己青梅竹馬的這份感情,畢竟君主是很難找到朋友的。於是達德利長期住在宮中,隨時隨刻陪伴在伊麗莎白身邊。可能是長期抑鬱的關係,1559年艾米的左側乳房長了個“惡弊”,流言蜚語迅速傳開,說一旦艾米過世,英格蘭女王就會嫁給自己的馬師。
要說達德利從沒想過成為女王的丈夫好讓自己有朝一日成為英格蘭國王,恐怕不會有人相信。總之,1560年一整年,達德利隻在複活節回家住了四天,其餘時間都陪在伊麗莎白身邊。
達德利如此高調地與女王秀恩愛,自然招來妒忌和白眼。連塞西爾都懷疑伊麗莎白是不是真的是愛上了達德利;大臣們都覺得達德利的手伸得太長了,他們也覺得伊麗莎白不應該和一個臣子結婚,更何況還是一位有婦之夫。作為君主,她的職責是嫁給一位外國君主或王子,利用聯姻來鞏固英格蘭的王權和國家利益。
塞西爾規勸伊麗莎白不可頭腦衝動,幾乎聲淚俱下:“陛下,達德利已經結婚了!”
伊麗莎白回答說這是她的個人事務,和國家大事無關。
塞西爾回答:“陛下,您沒有個人事務,您的個人事務都是國家大事!”
英格蘭的貴族們也都齊聲反對這樁婚姻,甚至揚言伊麗莎白如果一意孤行嫁給達德利,他們就會起兵造反。
1560年9月8日發生了一樁意外,為伊麗莎白的這場感情糾葛劃上一個不情願的句號。這一天,達德利28歲的原配艾米在自家老宅的正堂樓梯間失足,滾下樓梯,在正堂的地麵上摔斷了脖子!
消息傳到倫敦後,朝廷一片嘩然,伊麗莎白不得不派人調查艾米的死因,調查團證實艾米的確是失足,但朝堂上很多人懷疑達德利為了快刀斬亂麻達到和伊麗莎白結婚的目的,安排家裏的傭人把艾米推下樓梯。甚至有人懷疑是塞西爾派人做的,目的是造成達德利殺妻疑案而迫使女王回頭是岸。
當時的調查記錄顯示謀殺證據不足,判定是失足導致的意外死亡。筆者推測,艾米失足的原因很可能是乳腺癌骨轉移,導致站立不穩,失足摔倒,折斷頸椎而死。丈夫長期在公眾眼皮子底下和女王廝混,自己多年臥病而且沒有子嗣,艾米心灰意冷選擇自殺也不是不可能。
如論如何,經曆了這一出之後,為了避人口舌,伊麗莎白開始刻意疏遠達德利,畢竟人言可畏,不管她心裏有多愛她的羅伯特,她不能承擔與他合謀殺妻的罪名,即便隻是流言蜚語。心灰意冷的達德利向女王申請參軍,伊麗莎白沒有應允。兩人雖然不再密切來往,但伊麗莎白還是情願達德利留在不會受到傷害、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
1560年11月,塞西爾和樞密院還經曆了伊麗莎白即位後的第一場王位繼承人風暴。
英格蘭貴族的婚配,尤其王位繼承人名單上的貴族男女婚配,一向嚴格掌握在君主手裏。貴族婚配必須經由王權批準,否則就是叛逆。
九日女王簡·格雷有個妹妹,凱瑟琳·格雷,此時在伊麗莎白繼承人名單上排第二,因為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士還沒出生。讀者應該已經知道格雷家的三個女兒是亨利七世小女兒的外孫女,而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爾德是亨利七世大女兒的孫女。
1558年伊麗莎白登基時, 18歲的凱瑟琳·格雷被選入宮,在伊麗莎白寢宮當差。
前麵也提到,伊麗莎白嚴禁她的宮廷仕女與朝臣私自戀愛,作為王位的第二繼承人和宮廷女官,凱瑟琳有雙重責任遵從女王的旨意,但這凱瑟琳卻是個不在乎前途隻追求愛情的主。
1560年11月,20歲的凱瑟琳·格雷愛上了21歲的朝臣愛德華·西摩。對的,這位愛德華·西摩正是愛德華六世護國公西摩的兒子,一個月前才被伊麗莎白封了第一代赫特福德伯爵(1st Earl of Hertford)。12月兩人未經女王許可在倫敦秘密成婚。
得知消息後,伊麗莎白的憤怒可想而知。這對夫婦很快就被打入倫敦塔天牢,雖然沒殺他們,但伊麗莎白也沒說什麽時候放了他們。
這凱瑟琳倒是個勇敢的女孩,關進倫敦塔不久,她就發現自己懷孕了,於1561年9月在天牢裏順利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嬰。這個孩子的出生對於伊麗莎白來說當然是個威脅,因為他是都鐸王室繼愛德華六世之後的第一個男嬰,難免不會有人用這個孩子來逼她退位。
伊麗莎白很快就宣布這個孩子是私生,無權繼承王位。當官員將女王宣判向凱瑟琳宣讀時,凱瑟琳有口難辨,因為是秘密結婚,小夫妻倆拒不交代誰是他們婚姻的主持神父或誰是見證人。
更加令人吃驚的是,兩年之後的1563年,凱瑟琳在天牢裏生下老二,也是個男孩!此後,伊麗莎白允許凱瑟琳出獄回家,但終身軟禁,永遠不得與丈夫和孩子相見,凱瑟琳·格雷1568年在薩福克郡抑鬱而死,享年27歲。
圖1:凱瑟琳·格雷和她的兒子(1562年)
伊麗莎白堅信這對小夫妻的婚姻是有人蓄意謀劃,目的是用一個男繼承人來推翻她,但實際上更大的可能性就是這倆小青年真心相愛,擔心伊麗莎白不會同意他們結婚才秘密結婚的。
雖然都鐸家的君主們在繼承人問題上都不會心慈手軟,伊麗莎白並沒有殺了凱瑟琳和她的兩個兒子,就像瑪麗一世當年也沒殺了伊麗莎白。說起來西摩家比都鐸家還是要幸運很多,他們的子嗣一直延續至今,現在的第19代薩默塞特公爵還是西摩家的。
凱瑟琳還有一個妹妹,名叫瑪麗·格雷,是個駝背侏儒,但這也不影響某些人利用她的血緣為自己謀劃,瑪麗·格雷也因未經禦準私自嫁人而被軟禁,但她的丈夫是個身高6英尺8英寸的彪形大漢平民,對伊麗莎白的王位並不構成實際的威脅。
英格蘭王位的真正挑戰人一直都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爾德。1560年12月5日,體弱多病的16歲法蘭西國王佛朗索瓦去世,剛滿10歲的弟弟登基成為法蘭西查理九世,小寡婦瑪麗·斯圖爾德在法國不受婆母老寡婦美第奇的凱瑟琳王太後待見,於1561年8月回到了蘇格蘭。
作為堅定的天主教徒,她才是伊麗莎白最具殺傷力的敵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