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都鐸王室風雲錄(四):童貞女王伊麗莎白(2)

(2025-11-13 14:34:45) 下一個

雖然1558年底塞西爾在伊麗莎白登機前就擬製了《宗教改革方案》,Device for Alteration of Religion,“宗教改變之舉措”,但實際實施起來這個“改變”遇到的阻力卻相當大,是以伊麗莎白不得不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

舉個例子,伊麗莎白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就不得不使用舊教的拉丁語君主登基儀式。當卡萊爾主教用拉丁語問新君是否宣誓保證維護人民的法律和習慣並為子民伸張正義時,伊麗莎白用拉丁語回答是,之後立刻又用英語強調自己受神旨意的綁定必須為自己的子民維護法律和伸張正義。

1559年是伊麗莎白登基後的第一年,被夾在勢不兩立的新教和舊教之間的她,需要為英格蘭的宗教尋找一條中間道路。為了找到這條中間道路,伊麗莎白必須在王位坐穩之前斟酌自己的進退。

作為宗教和解中間道路的第一步,議會1559年出台了一係列法案,為新教成為英格蘭國教奠定基礎。其中重要的立法有三項,:修訂版《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 1559)、修訂版《統一法案》(Act  of Uniformity 1559)、《皇家禁令》(Royal Injunction)。

前兩個法案在本質上是個大雜燴,即將天主教和新教的教義程式掰開了再合起來,第三個法案是對不遵守前兩個法案的處罰規定。

簡單歸納起來就是:

《至尊法案》恢複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時的規定,即英格蘭君主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精神領袖,但為了避免引起天主教徒的反感,在措辭上將“最高領袖”(Supreme Head)改為“最高管理者”(Supreme Governor)。女王的解釋是,隻有耶穌才是教會的最高領袖。但和亨利八世一樣,1559《至尊法案》同樣要求王所有神職人員、學者和行政官員對女王宣誓效忠,由此再次明確英格蘭在宗教信仰上獨立於羅馬教廷。

《統一法案》確認愛德華六世時代大主教克蘭默撰寫的1552版《公禱書》為英格蘭教會禮拜標準,但對聖餐禮這個最有爭議的教義規定做了修訂,即刪除了1552版中對聖餐禮“變體論”的批判和否決,而且法案對這個關鍵的教義問題不提供任何解釋或規定。這意味著牧師、神父或信眾可以自己決定聖餐禮的餅和酒在被祝福那一刻是的確在物質上轉變成耶穌的肉身和寶血,還是隻在精神上代表耶穌的肉身和寶血。舊版禱文中專門譴責“羅馬主教及其所有可憎的罪行”的部分也被刪除。

《皇家禁令》規定,英格蘭所有教堂強製使用新版《公禱書》;牧師在做禮拜時所穿教袍需與其在教會中的職位相稱,而不是克蘭默時代規定隻允許牧師穿白色教袍;所有教堂必須擺放英文《聖經》和伊拉斯謨的《聖經釋義》英語翻譯;拆除瑪麗複辟時代重回教堂的“迷信”偶像和聖者龕位,但允許在教堂內擺放其他裝飾;恢複新教布道;恢複教區洗禮、婚禮、葬禮記錄。該禁令同時規定,英格蘭所有子民主日和宗教節日都必須去教堂做禮拜,違者每次罰款1先令(12便士)。

伊麗莎白宗教和解政策的出發點是為改革派和保守派開辟一個雙方可以共存的寬帶,讓英格蘭這艘搖搖欲墜的宗教之船能夠盡量裝載更多的人。雖然這些新法案遭到新教和舊教兩邊頑固分子的同時反對,但給了英格蘭絕大多數神職人員和世俗人士一個喘息空間,也緩解了宗教矛盾給社會秩序帶來的衝擊。

可以說,伊麗莎白和她的政府推行的是一個全新的宗教,它將各種之前不可能共存的教義揉在一起,而恰恰是教義上的模糊讓這一融合可以實際推行。其結果是,當加爾文主義激進派在南方正義凜然布道“因信稱義”時,親羅馬教廷的傳統保守派也心滿意足在北方做拉丁語彌撒禮。

伊麗莎白對西班牙大使說:天主教與路德宗,在其內涵上並無重大差異;所有爭端都來自於對細枝末節的不同解釋。伊麗莎白還著名地說過,在宗教問題上,她不想窺探每個人的內心,畢竟隻有一個耶穌基督,無論你內心怎麽想,隻要能維護外在和諧便好。正是這種折中和妥協,讓英格蘭避免了法蘭西那樣慘烈的天主教與胡格諾派新教之間的大屠殺。

到1559年夏天,英格蘭的宗教已牢牢立足在愛德華六世的加爾文主義和瑪麗一世的教皇主義之間,教皇權威、聖母崇拜、聖者龕位、拉丁語禮拜被摒棄,但聖餐禮、拉丁語讚歌、牧師教袍被保留,天主教七件聖事中的聖洗、堅振和聖體這三件也被保留,安立甘宗因此成為新教中唯一常規做聖餐禮、保留宗教裝飾、繼續使用拉丁語唱詩的宗派。

從1559版《公禱書》被民眾半推半就地接受,到1571年其與《三十九條信綱》(the Thirty-nine Articles of Religion)合並成為英格蘭國教的中心教綱,曆經12年的伊麗莎白宗教和解所達成的安立甘宗禮拜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其他事務方麵,除了國務卿兼樞密院秘書長塞西爾之外,伊麗莎白的另一個重要任命是財相兼掌璽大臣尼古拉斯•培根爵士(Sir Nicholas Bacon)。無需多說,他自然也是劍橋畢業的,培根和塞西爾還是連襟,兩人的妻子是親姐妹,培根的兒子就是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法學家與政治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econ)。

伊麗莎白將王冠名下的土地和財產全部交給培根爵士管理,收入用於填補朝廷支出的空缺;瑪麗一世任上被迫交還給教會的土地也通過立法歸還世俗買主;同時敦促流民回來源地謀生。

女王和她的政府也不主張收複加萊,畢竟打一年仗的軍備支出超過國家的十年收入;伊麗莎白勸說貴族們接受事實,鑄劍為鋤,不要再去妄想收複失地。

伊麗莎白的外交策略也是柔緩而堅定,她精通拉丁語、希臘語,通曉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德語,接待來使不需要翻譯。她時而機智幽默、時而嫵媚輕佻、時而大度忍讓、時而任性恣意、時而獨斷專橫,這樣遊刃有餘地周旋在歐洲各國君主之間。她更是巧妙地在法國與西班牙之間借力打力,來鞏固英格蘭的微妙局勢。

就這樣,到了1559年夏天。伊麗莎白登基後僅僅半年,就基本上收複了民心。此時的樞密院,不僅相信伊麗莎白是聖經《士師記》裏的底波拉轉世,還是古希臘神話中正義女神阿斯特萊雅(Astraea)的化身,站在宇宙之王宙斯的身後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然而,王權的最古老職責隻有兩項:一,領兵打仗擴大疆土;二,繁衍子嗣,以備江山代代有承傳。在議會和貴族眼裏,伊麗莎白一個女兒身,親自領兵打仗是不能的了,那麽趕緊著找個丈夫為王位生下繼承人總是應該的吧?

因此,在英格蘭緩慢達成宗教和解的同時,王位繼承人問題再次成為緊迫問題。按秩序,如果伊麗莎白無後,英格蘭王位的第一繼承人是蘇格蘭女王兼法蘭西王後天主教徒瑪麗·斯圖爾德;但一旦她成為英格蘭君主,英格蘭宗教改革成果會再次付諸東流。

因此,瑪麗·斯圖爾德對英格蘭王位的威脅不容忽視,是以伊麗莎白登基後,瑪麗問題立刻成為英格蘭和法蘭西外交關係的最大焦點。好在此時法蘭西王室內部爭鬥也很厲害,國王佛朗索瓦二世和瑪麗夫婦一個15歲一個16歲,嚴格說來都未成年,佛朗索瓦的母親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和瑪麗·斯圖爾德的舅舅基斯公爵為了控製這對小夫妻互不相讓,倒是讓伊麗莎白和塞西爾有了回旋餘地。

法蘭西王太後美第奇的凱瑟琳對英格蘭王位興趣不大,丈夫亨利二世在世時她備受冷落,現在亨利二世死了,她隻想輔助從小多病的兒子坐穩王位。但瑪麗·斯圖爾德的兩個舅舅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妹妹基斯的瑪麗在蘇格蘭任攝政王,他們想用瑪麗·斯圖爾德的英格蘭王位繼承人身份將新教徒伊麗莎白拉下馬,之後由瑪麗取而代之。

蘇格蘭方麵,在外避難十年的蘇格蘭新教領袖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已於1557年回到蘇格蘭,蘇格蘭的新教現在有了自己的教會領袖。1559年底蘇格蘭新教貴族們聯盟(Lords of the Congregation)派出使團到英格蘭,請求英格蘭派兵幫他們擊退攝政王基斯的瑪麗從法國搬來鎮壓新教造反的法國軍隊。

出於兩個原因伊麗莎白不同意派兵;一是不願意介入蘇格蘭的內戰,二是不願意看到瑪麗·斯圖爾德這個蘇格蘭的合法君主被推翻,畢竟自己有過兩次被剝奪繼承人的經曆,她不願意看到另一個王子也受同樣遭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討厭約翰·諾克斯領導下的蘇格蘭新教,作為女君主,伊麗莎白對諾克斯那篇《吹響抵製滔天女軍團的第一聲號角》檄文記憶猶新。

塞西爾的新教立場明顯比女王更堅定,他不僅支持英格蘭出兵協助蘇格蘭的新教,還覺得英格蘭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推翻瑪麗·斯圖爾德和她母後在蘇格蘭的統治;畢竟法蘭西軍隊駐紮在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安全是個極大的威脅,特別是之前有情報稱瑪麗·斯圖爾德的舅舅基斯公爵有計劃密謀暗殺伊麗莎白。

塞西爾的另一個動機是長遠打算,萬一將來瑪麗·斯圖爾德真的繼承了英格蘭王位,英格蘭方麵也應該早做打算,將英倫諸島盡早統一在新教信仰下。

麵對伊麗莎白的遊移不定,塞西爾不得不使用伊麗莎白登基時對他說的那句“你要給我你覺得我應該聽到的,而不是你覺得我想聽到的諫言”,塞西爾強調朝中支持她不發兵的都是軟蛋和奉承者。在塞西爾的反複敦促下,伊麗莎白同意給蘇格蘭的新教貴族們資金援助他們的戰事,但為了不公開惹怒法蘭西,英格蘭的軍隊進入蘇格蘭後不打自己的軍旗。

讓塞西爾和伊麗莎白沒想到的是,這隻英格蘭蘇格蘭聯軍居然未能攻克駐紮在愛丁堡利斯港(Leith)的法蘭西軍營。

這畢竟是伊麗莎白登基後第一次出兵,這個戰果令他們兩人都覺得尷尬。到1560年2月,伊麗莎白不得不派出海陸兩路兵力進入蘇格蘭,即便不為挽回麵子,也為了避免戰事拖延或演變成與法蘭西的全麵戰爭

1560年2月,英格蘭戰船開進入愛丁堡福斯灣,陸地部隊同時也進入利斯攻城。最後雙方打了個平手,誰也沒占到便宜。法國駐軍不願意為了蘇格蘭而死戰,英格蘭軍隊則因為雲梯太短而無法快速拿下城堡。之後戰事就變成了磨洋工,法蘭西和英格蘭雙方誰也不願意主動出擊。

所幸有塞西爾的三寸不爛之舌和他政治家的犀利,通過多方交涉,英格蘭、法蘭西、蘇格蘭1560年7月5日簽署了《愛丁堡條約》,塞西爾本人親自到愛丁堡代表英格蘭在條約上簽字。

該條約的主要條款包括:法蘭西和英格蘭這兩隻外國軍隊都從蘇格蘭撤兵;17歲的瑪麗·斯圖爾德和她16歲的丈夫佛朗索瓦二世放棄英格蘭王位繼承權並承認伊麗莎白是英格蘭合法君主;英格蘭支持蘇格蘭新教貴族聯盟;蘇格蘭議會召開會議自行決定蘇格蘭的宗教選擇。

對英格蘭而言,這個條約的意義在於英格蘭挑戰了法蘭西,不但打了個平手還迫使法蘭西放棄利用瑪麗·斯圖爾德染指英格蘭王位;對於蘇格蘭而言,新教貴族戰勝了攝政王基斯的瑪麗,去除了法蘭西對蘇格蘭內政的幹預,蘇格蘭在實際意義上成為新教國家,從而確保了蘇格蘭宗教改革的成功,並促成了與英格蘭之間基於共同新教利益的聯盟。

但問題是,基斯的瑪麗已於6月份病逝,無法在條約上簽字。可憐的女人,從法蘭西二婚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五世,丈夫一大堆私生子不說,生了兩個兒子都沒有活過周歲,第三胎女兒還沒出世詹五就戰死了,兢兢業業在蘇格蘭做攝政王,還得不到蘇格蘭貴族的一句好話,最後心力交瘁而死。

A close-up of a person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圖1:法蘭西基斯君主、蘇格蘭王後兼攝政王基斯的瑪麗(Mary of Guise)1515-1560

而此時蘇格蘭的瑪麗女王在法國,也沒在條約上簽字,而條約需要她這個蘇格蘭君主批準才能生效;雖然條約規定如果瑪麗女王拒絕批準條約中的條款,英國有權在蘇格蘭境內以武力保護新教信仰,但瑪麗從未批準也拒不承認該條約的有效性。

這個條約是塞西爾的一個重大外交成功,盡管此後他還必須費盡心思為伊麗莎白除去蘇格蘭的瑪麗女王這個心頭之患。

值得一提的是,伊麗莎白登基後,無論是國內的宗教和解,還是在蘇格蘭的戰事,西班牙方麵都沒有插手幹預。按說曠日持久的意大利戰爭1599年結束,哈布斯堡王朝是獲勝者,但天主教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即沒有幹涉伊麗莎白對瑪麗複辟的逆轉,也沒有在英格蘭出兵幫蘇格蘭時乘人之危解決英格蘭這個異端國家。

菲利普二世這麽做有他的小私心。他一直心儀伊麗莎白這個小姨子,而且他現在也單身了,隻要伊麗莎白一日未嫁,他就還有希望再次成為英格蘭女王的丈夫,甚至英格蘭國王也未可知,何必為了維護天主教而去得罪伊麗莎白這位女王小娘子呢。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南澗采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lebear' 的評論 : 說到 JamesI(VI),他就很不喜歡蘇格蘭的 Presbyterianism,說它 is not a religion for gentlemen .
我在《蘇格蘭的瑪麗女王到底錯在哪裏》篇中分析過瑪麗的各種失誤,2019年寫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627/201903/30985.html
南澗采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lebear' 的評論 : 愛丁堡Royal Mile 街 St Giles' Cathedral 裏麵的John Knox 雕像我看到都怕,一雙鷹眼,這還是雕像。蘇格蘭的瑪麗初次遇到他時才19歲。
polebear 回複 悄悄話 從英國回程的飛機上,把兩部描述伊麗莎白一世—— 黃金時代,和Mary Queen of Scott 重溫了一遍。 後者裏麵新教領袖就是你這文裏提到的這個人,對Mary Queen of Scott的反對那是相當激烈的。 Mary Queen of Scott自小在法國宮廷長大,漂亮衝動做了很多無腦的選擇。在她身上,年輕漂亮簡直又衝動,在那個位置那個年代,簡直就是災難。
polebear 回複 悄悄話 夏遊愛丁堡城堡,感慨良多,遊記還沒來得及寫。一個很深的感悟,兩個上斷頭台的女人的後人,在英國曆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媽媽安波琳,一個是Mary Queen of Scotland生下了King James I (VI) 都是極為聰明漂亮野心勃勃的女人。 她們的孩子,成就了她們夢想甚至超越了她們的想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