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禮社二班的聽鬆園歲月 ( 七)

(2017-07-08 13:44:13) 下一個

七、每一周――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星期一, 照例是煩悶的,剛從溫暖的家中回到學校,兩處對比強烈,加上課節又多,最後還有一節班會課,班主任喋喋不休的說教,令人覺得心緒不暢。


星期二,各人恢複常態,吃著從家中帶來的奢侈品,心想著歸期尚遠,不如安分守己。


星期三,暫時忘記家中一切,投入學校生活。


星期四,有人埋怨日子過得太慢———還要忍受兩天才能回家,已經受夠了!


星期五,每個人都已充分適應學校生活環境,下午第三節課,大多數人都參加體育活動,仿佛著力清洗幾天來的疲憊。晚上,宿舍裏的人極其興奮,當晚的話題常常圍繞回家、享受。


星期六,早上回課室時,人人都拎著大包小件。到第四節下課鈴一響,整個校園沸騰,學生們湧出教室,趕著回家。我記得第一學期周六第四節上英語課,瘦瘦的女教師從不拖堂,每每下課鈴響起立即放行,於是我總能搶占好車座位。善解人意,恰到好處的美德。


星期六下午、星期天白天都在家中,但不知道應該幹什麽,時間在東摸西碰中流過。星期天傍晚,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別家人,憂鬱地回到學校。


星期天晚上的自習,人們都早早收場,紛紛回宿舍整理內務,品嚐家中帶來食物,其味道絕對香美,雖然在家時不覺得。


晚上的夜談最短暫,大家感到陌生而壓抑。


從星期一開始,宿舍裏的人就倒數著回家的日子,通常有這樣的歎聲:“唉!還有三天就能回家了。” 其中有多愁善感的女生,也不乏虎頭虎腦的男生,怎麽會如此思家呢?其實,我們這些人從前在家中極不安心,巴不得離家在外。但到了真的離家時,又想起家中百般好處,個個變得歸心似箭。


站在一處望別處,這就是人生煩惱的根源。我們從小受教育為實現遙遠的共產主義而奮鬥,為了將來偉大目標犧牲當下。今天為了明天,明天又為了後天,從未立定腳步感悟當下。父輩為子女犧牲自己,個人為集體犧牲自己。浸淫在這種邏輯下,苟苟營營,行色匆匆,誰能真正做到活在當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