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禮社二班的聽鬆園歲月 (五)

(2017-06-06 21:28:21) 下一個

五、從政治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  海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飯堂飯菜的價錢並不象它的花式那樣一成不變,而是連年攀升。炒瘦肉從高一時的每碟二毛五,升到高三時的三毛五,升幅為40%。高一時,二角一份的蒸排骨,到了高三要三毛,價錢升了五成。蒸肉餅以高於60%幅度由高一時的每份一角五,升到高三時的二角五。紅燒肥肉也升了五成,由原來的一毛一份變成了每份一毛五。隻有蔬菜的價錢沒變,保持每份五分。如果現在股票以這樣的幅度和速度攀升,是多麽令人振奮!由於菜式的品種少,學生們打飯時都不需要點名道姓地說出菜的名稱,隻要報出價錢,飯堂的師傅們都心領神會地知道是什麽菜了。高一時要一份炒瘦肉再加蔬菜是三毛錢,到高二時如果要三毛錢的菜,就是排骨加蔬菜,而到了高三就是肉餅加蔬菜了。


 高三上《政治經濟學》講到"通貨膨脹"時,我腦裏馬上就閃出了飯堂的菜價連年攀升的例子。同樣的貨幣買到越來越少的東西,這就是貨幣貶值,就是通貨膨脹。然而書上和政治老師都說通貨膨脹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有現象,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加國家調節,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如是說,飯菜的連年攀升是何原因?是學校敲詐、剝削?真是越想越糊塗, 越學越不明!
 
在學校買一兩飯票收一兩糧票和三分錢,每買一元的菜票要交五分錢的手續費。記得那時,每月從媽媽那領二十五元,花六元買二十斤的飯票,留下兩元零花,剩下的十七元隻能買十六元的菜票,因為還要交八角錢的手續費。從我上高中前,到我以後上大學、參加工作,就餐過的飯堂很多,但從來不知道,也沒聽說過,更沒經曆過,還有哪所學校、機關的飯堂賣菜票是要收手續費的,而且費用還高達5%。就算現在出國用信用卡也最多收取3%的傭金罷了。記得有一次開班會,班主任就提到了當時在學園中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八中八中,正是刮中",可見我的母校在八十年代的初期就開創了亂收費的先河。雖還算不上是亂收費的鼻祖,但也應是先驅了。


 後來在大學裏特意選修了一門《宏觀經濟學》,才豁然開朗。在市場經濟下,"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的產物,經濟發展越快,通膨就越利害。一個社會需要經濟發展,但也要控製通貨膨脹。市場經濟可以調節兩者關係,但發揮其作用的時間相對漫長。西方國家在總統選舉時,不同的候選人都會就調節社會經濟與通貨膨脹關係的政策進行核心辯論。理解了宏觀經濟學原理就不難解釋飯堂飯菜連年升價的原因了。八十年代初中期,改革開放,社會經濟急速發展,通貨膨脹在所難免,飯菜升價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因為法治建設滯後,許多人鑽空子營收,造就亂收手續費現象。


如果時間能倒流,讓我在高三時學到正確、規範的經濟學知識,愛鑽牛角尖,認死理的我就不會留下政治不及格的遺憾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