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疑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彌陀佛耶?
接著上麵又提問:同樣是念佛,求生一佛淨土,為何不在十方佛土裏隨念一尊佛的淨土而隨得往生,為什麽一定要偏念阿彌陀佛呢?意思是,既然十方都有清淨佛土,我們隨便選一個佛土往生就可以,為什麽偏選西方極樂世界,偏念阿彌陀佛呢?
回答說:這裏大有因緣。以五個原因來說明:一、聽佛教導故;二、彌陀悲願攝眾往生故;三、諸佛證成故;四、彌陀與此界偏有緣故;五、其餘佛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故。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
回答:凡夫沒有佛那樣的智慧,自己的判斷往往不準、不當,所以不敢以自己的意識來裁決,而要一心聽從佛的教導。由於佛在經中指示的緣故,我們能確定要偏念阿彌陀佛。
一、聽佛教導故
雲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
怎麽按照佛親口指示而選擇偏念阿彌陀佛呢?這是因為看到釋迦佛是這一期眾生的大導師,他的一代說法,處處聖教裏唯一勸導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像《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都殷勤指示傳授勸導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我們沒智慧,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走,但佛的一切種智是這麽看到、這麽為我們安排的,而我們相信佛的教授,所以偏念阿彌陀佛。
二、彌陀悲願攝眾往生故
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又觀經雲: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再者,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說,有特別的由大悲發起的四十八願,來接引眾生。《觀經》也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種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種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這些光明普遍照到法界極廣大的區域,照著念佛眾生,一直攝取不舍。隻要念阿彌陀佛,自己的機感跟佛的悲願一相應就決定得生。
阿彌陀佛的願真實不虛,就照在我心上,所以我偏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悲願沒有一個是虛的,我相信這一點,又相信釋迦佛的指授,所以偏念阿彌陀佛。
三、諸佛證成故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雲: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再者,十方恒河沙數的諸佛都出廣長舌相證明這一點,念阿彌陀佛,生他的國土,決定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我相信十方諸佛沒有誑語,因此,聽佛的教導偏念阿彌陀佛決定沒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中都講到:釋迦佛宣說這些經時,都有十方世界恒河沙數那麽多的諸佛,共同吐出廣長舌相,周遍覆蓋三千大千世界的範圍,來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著阿彌陀佛大悲本願力的緣故,決定能生到極樂世界。
世人都知道,說妄語舌頭就短,吐出來連鼻子都蓋不到。而諸佛出的舌相遍覆了三千大千世界,哪裏有一點妄語?他就是要證明,以這麽簡易的法門,能得到極殊勝的利益。雖然我們肉眼凡胎,見不到這稀奇之事的緣起、法性、力量等,實在太深、太妙、太不可思議了,但是相信諸佛沒有誑語騙人,特別信聖言量,信佛的教導,隻要偏念阿彌陀佛,一定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為此我們偏念阿彌陀佛,毫不猶豫。
四、彌陀與此界偏有緣故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雲: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
要知道,阿彌陀佛跟這個世界的眾生有特別的因緣。怎麽知道呢?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說:在末世法滅的時期,特別以慈悲力駐留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這就知道,阿彌陀佛跟這個世界的極惡眾生偏有因緣,也因此眾生能依。世界再濁惡,甚至到了法滅的時期,此法還可以度生,所以釋迦佛以慈悲力特別留這個法住世一百年。
此土眾生跟阿彌陀佛特別有緣,特別容易以彌陀法門得度。到了其他法門都救不了時,眾生隻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可以被攝引到西方國土。如果沒有緣,又在這麽濁惡的時期,沒有了法,哪裏能超出輪回呢?但由於非常有緣,眾生的心就往那裏投向,如子憶母般,母子天性相關,為佛力攝持就到了極樂世界。好比在世上有緣就成了母子,由於有緣就會一心念“媽媽”,求媽媽來幫他,不是求別人。緣分薄就關心不到,或者起不到切身的作用;緣很深、很近的話,當下就能起作用,一定會把眾生拔出輪回。
五、其餘佛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故
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釋迦牟尼佛觀照到整個娑婆世界,尤其末世的濁惡凡夫需要靠阿彌陀佛來救度,所以他在處處的經裏都殷勤叮嚀,勸眾生往生彌陀佛國。不像其他佛的國土,隻在一兩部經裏簡略地勸導往生。我們要看到佛的用意所在。
心要提示:
彌陀與一切佛本體無二,又與我們最有緣,所以偏念阿彌陀佛。
這樣兩問下來,我們就看清了緣起的真相。一般認為普念殊勝,專念有偏。這裏要問一下:一切佛的淨土都很殊勝,為什麽佛對於其他淨土隻在一兩部經裏簡單說說?而對於彌陀淨土,在那麽多經裏處處叮嚀囑咐,勸導往生呢?
佛看到大緣起所在,有一些眾生跟那些佛和淨土有緣,要往那邊走,所以佛也要說。而這並不屬於普遍性,特別多的人要往那邊走,所以隻說一兩部就可以了。但西方淨土法門不同,它跟這一代時教裏的眾生關係特別大。主要是兩點:
第一、娑婆世界一直到法滅期間,非常多的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緣。就像世間人成家,或者人與人相處,跟有緣的才會在一起。又像過去的師父,收徒弟都要觀因緣,他沒有私心,如果跟他緣分不深,就會給你指示:你有緣的師父在那裏,你要到那邊去。有緣就能得度,非常容易成功,所以佛也要看緣。這就可以看到,娑婆世界廣大的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緣。
第二、這裏的眾生跟其他淨土搭不上,隻有阿彌陀佛的淨土最容易生。一旦信受了,真心願意往生,依靠簡單的持名都可以生過去。從佛出世一直到法滅前一百年期間,在這麽長的時間裏,那麽多眾生全部要靠阿彌陀佛來解脫、來成佛,這事相當重大。所以,釋迦佛才在處處的經裏殷勤叮嚀,特別強調,這裏麵有極大緣起的緣故。
我們沒智慧,不知道多生累劫的因緣,和阿彌陀佛的關係,自己要靠什麽有緣法門、要走哪條路來得度脫,而釋迦佛完全知道。我們隻要深信佛的教導,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那就決定跟佛合在一起,決定像漂泊多世的浪子,終於找到了母親、找到了家園一樣,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這樣認定後,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要像這樣來體會。
一般人認為普念特別殊勝,這樣抉擇下來會看到還是專念好,契機,成功率高,而且最後達到的就是普念,這樣就會選擇專念一佛。再者,專念中又選擇了最好的,阿彌陀佛與我們最有緣,特別容易成功。這就知道,淨土法門特別好,是釋迦佛給我們選定的,不是別人的主張。佛在世八十年很快走了,他肯定要給千秋萬代的人做好安排。如果不講一個能普攝大眾、容易下手又極殊勝的法,那後麵的人怎麽辦?靠誰來度脫?已經見不到佛,沒有緣依止了,又怎麽在這一生超出輪回、實現成佛呢?幾乎沒有可能性。
釋迦佛生此大悲,完全看到了緣起,看到度眾生的慈航就是彌陀法門。因此,佛在很多經教裏都偏指西方淨土,可以說這是再三地叮囑、最最要委托交待的事,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這樣明白後,我們就會一心一意地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再沒別的想法了。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提問:具縛凡夫有很厚重的惡業,一切煩惱一絲都沒斷,而西方淨土是出過三界的聖土,具縛凡夫怎麽能生呢?
這是提出因果不符的質疑。但有一毫許惑業就要受生三界,無法生到三界外的淨土。現在惡業這麽厚,煩惱一點都沒斷,怎麽能生到界外淨土呢?簡直是天方夜譚。
對此解疑時首先指出,你對因果律的認識還很狹隘。因果律不僅限於自力的因果,還有他力加入的因果。而且在他力上,佛力達到至高無上。如果僅從自力而言,當然因果不符;然而從加入他力來說,就非常合理了。就像科學文盲,單憑自力要發明飛機、電腦等,做各種科技的事情,當然因果不符。他連簡單的物理定律都不懂,怎麽能掌握複雜的科學原理,進而發明、開發呢?但是,依仗他力做增上緣,科學文盲一樣可以坐飛機飛上藍天,可以聽電話越洋過海,可以用電腦高速運算,完全可以理解。那麽同樣,具縛凡夫以信願力等和佛的威神力配合起來,就能做到往生淨土。
對此分三段來解釋:第一、就此情形,唯仗自力不能生,兼仗他力能生;第二、依《婆沙論》認定難行道和易行道;第三、以喻證成。
第一、就此情形,唯仗自力不能生,兼仗他力能生
對這種情形要區分自力和他力兩種情況,唯依自力不能生淨土,兼仗他力能生淨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成辦淨土的因緣有自力和他力兩種。按自力來看,在此世界修道,這種水平不可能生淨土。因此,《瓔珞經》裏對道的進程具體做了描述。淨土是出過三界特別高的果位,而凡夫從一個具縛狀,憑著自己的力量逐步發展,需要非常漫長的過程,達到特別高的修證程度才超出三界,生入淨土。具體是這樣講的:
一個具足煩惱纏縛的凡夫,最初不認識三寶,不知道善惡因果。遇到善緣後,開始歸依、信因果,這就是凡夫入道的開始。但要知道,在心中真正建立起歸依和因果見特別不容易。這以後才能發菩提心,以信心為根本,也就是真實發了道心,趣入大乘佛道。然後受菩薩戒作為根本住在佛家。一世一世相續,戒行不缺,經過一劫、二劫、三劫,才達到初發心住的地位。凡夫的心續要轉成初發心住的心續,中間的曆程是很漫長的。之後,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不間斷,滿足一萬劫才到達第六正心住。再增進到第七不退住,這就是種性位。可見,單依自力來看,終究不可能以這麽差的狀況得生淨土。從目前的凡夫狀況來看,惡業很重,煩惱一絲都沒斷,甚至連伏都沒有。這種狀況必然繼續輪回,連人身都難保,怎麽能生淨土呢?
接著看,雖然一絲煩惱未斷,但如果兼仗他力——阿彌陀佛大悲願力,那就能即生超出苦輪,生到界外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他力的情形,雖然是具縛凡夫,但具足信願行的內涵,與佛力相應就得以往生。所謂的“信”,主要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攝取念佛眾生,由此一心投入彌陀願海。“願”就是隨分發出離心、菩提心導歸淨土。也就是發起“我要成佛”的心,厭離三界之身,想生到界外淨土。所作的施、戒、修三福中的每一種善行都回願往生彌陀淨土,這就是願的內涵。行念佛三昧,為了往生、成佛來一心念阿彌陀佛。有信願行三資糧的內涵,就能與佛相感,得到佛力攝持而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他力的情形。
第二、依《婆沙論》認定難行道和易行道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陳有五。
就像上麵所說,有單仗自力和兼仗佛力兩種修行方式,因此,《十住毗婆沙論》裏說:在這個世界修道得不退轉,有難行道和易行道兩種。“難行”指在五濁惡世,在無佛時期,求不退轉特別難達到。它的難處之多,即使用無數塵沙那麽大的數目也說不完,一一細舉此難彼難,真是千難萬難,有無數難。這裏簡要陳述五個難處: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一、佛的正法,小乘有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大乘有一實相印,一直修行,必登聖果。外道則不然,迷惑邪見,所說是相似善而不是真實善,以邪亂正。人不能辨別,就成了很深的障道因緣,壞人菩薩法。
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二、濁世惡人見人修道不能成人之美,反而宣說譏謗破毀的語言。也就是會被惡人擾亂。
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三、“善果”指人天果報,並非無漏善。暫時享樂,終究墮入苦中,稱為“顛倒”。在這世界常常會取著人天福報,破壞趣向寂靜涅槃的出世法行。
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四、常常落入自利為主的小乘作意,障礙大慈悲心的發起。
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
五、即使入於大乘之行,缺乏他力,唯仗自力的緣故,又有很多難處。自己做不了主,或者入於歧途、沒有資助力、難以開發等等。
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裏,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像這樣,會遭遇外道障、凡夫障、小乘障、唯自力障。就像跛腳的人一顛一蹶地要行很遠的路,一天走不了幾裏,特別辛苦,這就叫做“自力”。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裏,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易行道”,指信受佛語所教的念佛三昧法門,願生淨土,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無有懷疑。其中,“信佛語”等指具信,“願生”等指具願,“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指以信願力與佛力相合,“決定往生”指生入淨土之果。這明顯指示了易行道的行相。自身隻要具足信願,以佛力加被故,決定得到生勝妙淨土的果,可見與難行道行相迥然不同。就像人水路而行,借助船的力量,所以須臾間就到達千裏,這就是他力。
以譬喻來說。就像一個很羸劣的人,沒有一點能力,但是他隨從轉輪王,由於他具有信願等的德相,願意歸附轉輪王,轉輪王有慈悲就能帶他走。如果他既不信又不願,有天大的能力,轉輪王也不帶他走;能力再弱小,隻要有信順、願欲的德,就會為轉輪王攝受,被帶上輪寶,一天一夜就周遊四天下。這不是自力,而是轉輪王的力量。這顯示了他力的相。
第三、以喻證成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粗相也,菩薩見微細相。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粗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刹,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這是以正報類推依報。如果說有漏凡夫不能生淨土,那以同等理而言,有漏凡夫也應當不能見佛身。然而,念佛三昧雖是無漏善根所起,但有漏凡夫能隨分見佛身粗相,菩薩見佛身細相。同理可推,淨土雖是無漏善根所起,但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的緣故,能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見淨土粗相,菩薩見細相,這有何可懷疑呢?因此,《華嚴經》說:一切佛刹平等清淨莊嚴,眾生以業行的差別,所見各不相同。凡夫往生者見粗相,菩薩往生者見細相。得佛力加被,有漏凡夫也能生淨土。
總之,如果單從自力來看,具縛凡夫不能生到三界外的淨土,以惑業未斷故。然而由於此法門兼仗他力,以佛神力不可思議故,具信願念佛者定能往生。
第六疑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雲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對方又提問:即使以佛神力能把具縛凡夫攝持到淨土,也隻是換了個場所。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畢竟他沒有斷煩惱,一遇境緣,邪見三毒等常常現行。怎麽一生到了彼國,就得到不退轉而超出三界呢?還是讓人難信。
這就暴露出他還沒有認識到他力法門的特點。《瓔珞經》上說萬劫才得不退,而這裏即生就生到淨土,當即就得不退,讓人不能不懷疑。他感覺成果太大,太神速了!有這可能性嗎?為什麽一到了那裏就得不退呢?不是常常還要起邪見煩惱等嗎?一起的話,就落到三界的因裏,必然受三界果,怎麽說超出三界了呢?一起的話,就退落到輪回,退落到小乘等,怎麽說得不退呢?這是他的疑惑。
回答:這是由於沒有透徹地認識世界的差別,所以有此疑惑。雖然同是有煩惱種子的眾生,但處在不同世界裏,有退和不退截然不同的狀況。以淺近例子來說,當處在具德的老師身邊,會發現惡念不發作,善念容易增進;當處在邪惡的老師身邊,會發現煩惱增長,善念殞滅,這就是增上緣的作用。以此理可以推知,退不退不僅在於自身的因,還在於外在增上的緣。如果一個世界做到了徹底沒有退緣,周遍恒時都是善的增上緣,那即使有退因,也不會出現退的現象,以因緣不具故;如果一個世界充滿了退緣,恒時不斷,那即便有一些善根也難保不退,會發現總是退一進九,修道極難達到不退轉地。
以這樣的理路去觀察抉擇就能確認,在穢土修道以退緣眾多故,正如《瓔絡經》所說:自力者要經曆一萬劫才能達到不退轉地。而極樂世界由於佛力加被,周遍全是淨緣或善的增上緣,所以一經往生就達到了不退轉地。對此分兩段來說明:第一、往生彼國以五因緣故不退;第二、以長期不退故,皆得無生法忍。
第一、往生彼國以五因緣故不退
答: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雲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五因緣中前四是別,第五是總。這裏要從主伴、依正等各方麵去觀察境緣,會發現全是增進的因緣,因而不退。前三指佛攝持故不退,第四指菩薩攝持故不退。佛的大悲願力一直攝持著往生者的心,使得他不退。而且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不退。再者,由佛神力變現的水、鳥、樹林、風聲、樂響都在宣說苦空等法,聽到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一直住在法道上不退。再者,接觸的道友都是菩薩,沒有惡緣,增上法的因緣,不會起煩惱,所以不退。或者從依正兩分來說。見到佛、菩薩們的清淨相、清淨音聲等加持而不退。器界各種光明、水、香、花等,一經見聞憶觸都增上菩提善根,因而不退。第五是總。由於生到極樂世界,壽命達到跟諸佛菩薩齊等的無量劫,前麵這一切增上因緣念念不斷,又能持續無量劫,當然決定不退。
總之,在極樂國土裏,從時和處兩方麵觀察,處上有個“遍”字,周遍全是法上的增上緣,時上有個“恒”字,念念不斷地增上。以音聲為例,唐譯《阿彌陀經》裏講,聞到國土微妙音樂的音聲,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講到,妙蓮花的光、色、香等,讓見者適悅而不貪著,增長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聞到佛化現的禽鳥說法,能夠念佛、念法、念僧,無量功德熏修其身。聞到風吹擊羅網寶樹等發出的音聲,都起憶念三寶等無量功德。
諸如此類就發現,彼國周遍是增上緣,增益道心等,而且乃至成就無上菩提之間壽命不會斷,一直出現增上相,因此叫做“到達了不退轉地”。這樣就看到,此道極其殊勝,以與阿彌陀佛佛力相合的緣故,隻需要一生,短至數年就達到了單憑自力在穢土修行一萬劫的成果,速度非常快。由此可知淨土法門是頓教,其他《瓔絡經》等的法門是漸教,不可同日而語。
附帶講一下煩惱畢竟不起的原因。就像三隻腳的支架,缺一隻腳就立不起來。《俱舍論》中說,煩惱種子、所緣境和非理作意三者和合才起煩惱,缺一個都不會起。雖然凡夫往生者還有煩惱種子,然而彼土裏沒有引生煩惱的境緣。再者,所在之處念念都是作意法,合於無我真諦,不會再起煩惱。或者按《瑜伽師地論》所說,煩惱有六因,在前麵三者的基礎上,還有猥雜、言教、串習。也就是遇到一些惡師、惡言論,自己不斷串習,就會引生煩惱。但極樂世界裏沒有惡師、惡言論,到了那裏也不會串習煩惱,而是息滅煩惱。這是以理證成的。
第二、以長期不退故皆得無生法忍
在此惡世,日月短促。經阿僧祇劫,複不起煩惱,長時修道。雲何不得無生忍也。此理顯然,不須疑也。
這裏用對比的方式顯示極樂世界的殊勝。在我們這個惡世界,人壽短促,轉眼就到了後世,常常有修道不能接續的困難。今生好不容易修了一點,轉世又都忘掉了,要重新開始,或者又退墮下去。而在極樂世界,壽命達到阿僧衹劫,在這期間不起煩惱,長時修道,怎麽不得無生法忍呢?這道理非常明顯,不必懷疑。
也就是以三因證成:一、任何時處無退緣故,沒有任何退步;二、任何時處具增上緣故,都在進步;三、此相續長到無量劫。這樣隻進不退,念念相續,怎麽不得無生法忍呢?決定都達到無生法忍,都達到成佛。所以,往生是百分之百得解脫、百分之百登不退地、百分之百圓滿普賢行願、百分之百普皆成佛。也因此,此佛國出無數的一生補處菩薩,這就是一乘大悲願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