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君的博客

原創作品發表於微信公眾號“精致小號”
正文

何澤慧:中國的居裏夫人

(2017-01-01 08:37:13) 下一個

她是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她赴德國留學時選擇了實驗彈道學專業,她說:“日本人欺負我們,我想回去打日本人。”

 

她是中國“原子能之父”錢三強的夫人。

 

她,就是中國第一代女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居裏夫人”的何澤慧。

 

何澤慧祖籍山西靈石,1914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蘇州,家境富裕,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成績優異。

 

18歲時,何澤慧從振華女校高中畢業。去上海赴考前,父親戲言,考上就讀大學,考不上就回來當丫鬟。

 

何澤慧不僅考上了,而且考上兩所——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最後,她選擇了清華大學物理係。

 

不料,很多教授覺得女孩子學物理難有成就,勸她們轉係。何澤慧堅決不轉,多年後談起此事,心裏仍感不平:“我上物理係,碰著一個老封建,誰呢?葉企孫。他說不要女生,咱們就造反了。”

 

門生滿天下的物理學泰鬥葉企孫一生慧眼,但在何澤慧身上,卻險些錯失一位優秀的女物理學家。

 

1932年,全國報考清華大學物理係的有3000多人,隻有28人被錄取,四年後僅10人畢業,第一名是何澤慧,第二名是錢三強。

 

畢業後,因為是女性,何澤慧沒有找到跟軍工有關的工作。就在這時,她聽說山西有個資助本省籍國立大學學生赴歐留學計劃,於是讓父親聯係其老同學閻錫山,獲得了一筆留學資助,隨即啟程赴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學校學習。

 

柏林高等工業學校與德國軍工界關係密切,物理係更是很少接收外國留學生。何澤慧從清華同學王大珩那裏探聽到物理係主任曾在南京軍工署當過顧問,於是找到他,說,你到中國當顧問,幫我們對付日本人,我來這裏學習,是為了回去打日本人,你為什麽不接收我?係主任啞口無言,於是破例接收了她。

 

在柏林高工,何澤慧師從威克蘭茨、蓋革、博特等物理學大師,打下了紮實的學術基礎。1940年,她以論文《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獲得工程學博士學位。

 

1940年,何澤慧進入西門子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1943年,她又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45年,她在導師指導下,從雲室中發現了正電子和負電子間幾乎全部能量交換的彈性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雜誌稱之為“科學珍聞”。

 

留德近10年,在科學研究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何澤慧沒有想到,她接下來將收獲幸福一生的愛情。

 

在何澤慧留德的次年,錢三強在老師嚴濟慈推薦下來到巴黎大學居裏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居裏夫人的女兒伊萊娜·約裏奧·居裏。1940年,錢三強獲得博士學位,留在法國繼續從事研究工作。

 

1943年,錢三強與何澤慧恢複聯係。經過一段時間通信,錢三強決定向何澤慧表白。1945年,錢三強給何澤慧寄去一封隻有25個字的法文信件:“經過長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何澤慧的回信更為簡潔:“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麵後一同回國。

 

1946年,何澤慧結束在德國的研究工作,來到法國與錢三強完婚,隨後加入居裏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1946年,何澤慧(右三)、錢三強(右二)與在劍橋大學出席國際基本粒子會議的中國同行合影

在這期間,何澤慧與錢三強一起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又獨自發現了鈾核的四分裂,前者出現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後者出現的概率更小至萬分之一。這是戰後物理學研究的重要發現,很多科學刊物稱讚他們“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當年,法國科學院把亨利·德巴維獎頒予二人。
 

 

何澤慧與居裏夫人女兒、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伊萊娜·約裏奧·居裏在一起
 
1948年夏,在法國的研究事業處於巔峰之際時,何澤慧與錢三強告別約裏奧·居裏夫婦,帶著7個月大的女兒和積攢下的珍貴科研資料回到祖國。
 

新中國成立後,何澤慧參與創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稱物理研究所)。盡管條件簡陋,但在她的領導下,研究所於1956年研製成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

 

1955年初,何澤慧領導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準備工作。1958年,中國第一台反應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後,她擔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相當長時間裏領導當時的中子物理研究工作,為開拓中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後,何澤慧擔任副所長,積極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展。她倡導和全力支持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推動了中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

 

在她的倡導與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線研究室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膠室使中國成為當時少數幾個能生產核乳膠的國家之一,推動了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的研究工作。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高空科學氣球,並相應發展了空間硬x射線探測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

 1980年,因其在核物理學領域的突出成就,何澤慧當選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院士)。

 

何澤慧是著名物理學家,但是,錢三強夫人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她的光芒。她曾經對人說,如果有人要介紹錢三強夫人,我根本不會去。何錢恩愛一生,但何澤慧始終牢記,自己首先是一名科學家。

國家籌建“兩彈一星”研究團隊時,原本名單上有何澤慧,卻因為她是錢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終與研究團隊擦肩而過。但是,何澤慧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兩彈一星”工程。氫彈研發時,一個重要數據便是何澤慧帶領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完成了驗證。

 

何澤慧出身名門富家,卻一生簡樸,無論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終保持這一優良品質。

 

建國初期,研究經費緊張,有些簡單的實驗儀器都十分缺乏,何澤慧和錢三強一人騎一輛自行車在北京城轉悠,從舊貨店和廢品收購站尋找可以利用的舊五金器材、舊電子元件,回到所裏自己繪圖製作,搞出了當時急需的一些儀器設備。

 

熟悉何澤慧的人都有一個共同印象,這是一個不講究享受的老人,總是衣著樸素,根本看不出是吃過十幾年洋麵包的大學者。研究工作忙的時候,餓了就在食堂買個包子或饅頭,渴了就喝杯白開水。幾十年間,何澤慧和錢三強一直住在中關村14號院一棟舊樓裏,因為年久,木地板被磨得發白。可是,何澤慧卻說,挺好,住著挺舒服。

 

 生活中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可是人們很少聽到何澤慧抱怨,即便是在文革期間下放農場勞動時,她敲鍾,錢三強種地,她也每天把活做得利利索索。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國家是這樣一種東西,不管對得起對不起你,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

 

自己生活簡樸,何澤慧對家人卻關心備至,全家人所有的毛衣都是她親手織的。九十年代初,在錢三強患病期間,她搬個小馬紮坐在病房門外,多大官兒來了都不讓進,怕影響老伴兒休息。 

2000年,時年已經86歲的何澤慧還堅持到中科院高能所上班。盡管年事已高,但是,她人仍然滿腔熱情地培養扶植後學,甘當人梯,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不止一代年輕人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我國原子核科學事業各個方麵的骨幹力量和帶頭人。

 

為了她上下班方便,高能所領導給她安排專車,她堅決不要,每天坐班車上班,如果沒有班車就坐公共汽車。同車的人們恐怕難以想象,他們身邊的這個白發老人會是名滿天下的著名科學家。

 

2011年6月20日,為中國核物理研究事業奉獻了一生的何澤慧老人在北京病逝,享年97歲。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加拿大的那些事兒

 

掃描二維碼-識別-關注

茫茫人海,我們也許擦肩而過,不如在這相見。總有一些片段,可以溫暖你我;總有某個時刻,可以真誠相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