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加拿大的那些事兒”
掃描二維碼識別關注
不久前,妻子的朋友從美國來多倫多出公差。一起吃飯的時候,妻子問她,去美國多年了,當初為什麽不要個老二?她的回答令我和妻子都頗感意外,她說,她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她是家中的老二,從小就覺得父母除了偏向弟弟,再就是偏向姐姐,最不受待見的就是她這個老二,她不敢保證自己將來對兩個孩子能一碗水端平,所以不想再生。
原來,不想生二胎的原因居然是怕自己會偏向其中某個孩子,而對另一個有所不公。
偏向是個頗為古老的家庭話題,它不是父母對孩子具體行為的價值判斷,而是身為父母,在情感的天平上如何擺放自己的多個子女。
這位朋友是妻子的同學,非常聰慧,上學的時候學習特別好,即便不談學習成績,單憑臉蛋和身材,在女孩子中也是非常出色的。聽妻子說,這位朋友是當時班上乃至年級男同學眼中的白天鵝。
上大學後,她和同班一個出身高知家庭的男同學好了,畢業後都去了非常好的單位,後來又一同去美國留學,工作,拿綠卡,直到成為美國公民,一路都很順利。
據這位朋友說,她的姐姐比她大三歲,上學時成績一般,畢業後去了一家化工廠,父母又請客又送禮,好歹弄到化驗室當了一名化驗員,但是因為工廠效益一般,所以,和幹技工的丈夫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從各方麵條件說,姐姐同她相比都差得很遠,可是在她父母眼裏,姐姐各方麵似乎都比她強,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用她的話說,隻要全家聚到一起,父母嘴裏總是“你姐怎樣怎樣”、“你姐姐認為如何如何“,給她的感覺是,姐姐看什麽問題都比她深入,做什麽事情都比她到位,這讓她從小到大心裏一直感到不舒服,她覺得父母特別偏向姐姐。
也許是父母當初就想在二胎時生個兒子,可是偏偏計劃外有了她,於是,在她兩歲的時候,她的弟弟出生了。作為家裏唯一的男孩,弟弟從小得到父母的溺愛,雖然不及姐姐的地位,但是比她這個作二姐的要強許多。弟弟學習比大姐好不到哪去,雖然勉強上了個不入流的大專,畢業後找的工作也一般般,可是,在父母眼裏,他也是家裏一寶,特別是在她父親眼中,因為家裏的戶口本還得靠他往下傳呢。
在北京的時候,她的兒子出生了,本想讓她母親來北京照料一下,可是母親說離不開,因為要幫她姐姐照顧女兒。其實,她姐夫的父母都在當地城市,而且歲數比她父母還年輕,完全可以幫自己兒子照料孩子,並且自己的兒子剛出生,而姐姐的女兒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按照急需的程度,顯然她更需要母親的幫助。相反,她和丈夫雖然在北京工作,但是父母都是外地的,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不得已隻能花錢請保姆。用她的話說,花了錢心裏也不踏實,畢竟是外人,有誰會像照料自己孩子那樣給別人看孩子?
等孩子長大了,姐姐的孩子也上學了,父母卻經常往北京跑,而且一住就是好幾個月。北京名勝古跡多,父母便經常要她帶著出去逛,她雖然平時工作很累,但畢竟是個孝順女兒,覺得父母既然來住,周末也應該帶著老人多出去走走。每次出去,又是玩又是吃,也要花不少錢,好在她老公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從來不計較這些事。但是,說起當初母親執意不肯來京照看外孫,老公還是多少有些意見,她自己心裏也覺得有些不平衡。
等後來買房的時候,她手頭緊,想從父母那裏借點,不料父母說這幾年的積蓄都借給了姐姐和弟弟,結果她和老公隻能再想別的辦法。其實,她的姐姐在當地已經買了兩套商品房,其中一套還是底商。說到這裏,她苦笑著說,無論是北京的房子還是美國的房子,一磚一瓦都是她和老公辛辛苦苦攢出來的,連首付款都從沒借過家裏的錢。相反,她的姐姐和弟弟卻一直得到父母的接濟。
我們隻好寬她的心,說,那還不是因為你優秀,有能力,父母會覺得,你自己什麽都能解決,用不著他們接濟。她連連搖頭,說,不是那麽回事,是父母的情感天平上,姐姐比她重要,連從小遊手好閑的弟弟都比她更得父母的寵愛。聽了這話,我們一時無語。
我想到了自己身邊的朋友,也有她這樣的境遇。有一對夫婦的一雙兒女都是在加拿大出生的,可是做父母親的卻很少提到女兒,每次談起孩子,總是眉飛色舞地說兒子如何如何,不知道的人,甚至以為她隻有一個孩子。其實,我見過那兩個孩子,從外人看,姐姐雖然不見得比弟弟好,但也不差,可是,在父母眼裏,她就是常常被忽視。
還有一個朋友,他和哥哥都住在多倫多,父親從國內來探親,經常到大兒子家幫著弄院子,但是卻住在小兒子家裏。有一次,在大兒子家除了一上午草,卻不在大兒子家吃午飯,而是坐車回到小兒子家,嚷著要小兒媳婦給燉肉吃,說幹了一上午活,餓壞了。朋友的妻子很不高興,背著公公對丈夫埋怨說,在那邊幹活,就不能在那邊吃飯?卻偏要回來吃,真是太偏心了。朋友怕妻子上火,隻能說些不痛不癢的話寬慰她,其實他很清楚,父親一輩子都偏向他的大兒子。
這些例子常讓我想起電視劇《愛有多遠》。從小懂事且擔負了很多家務的女孩葉紫得不到母親的關愛,而她的妹妹雖然各方麵都不如葉紫,卻得到母親的疼愛,母親的冷淡苛責使她渴望擺脫這個冰冷的家,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看劇的時候,我常常禁不住想,是什麽讓父母對同是自己的孩子如此厚此薄彼?在局外人看來,那被忽視和冷落的孩子反而是做得更好的。
說到父母的偏向,很多人會想到重男輕女,就是在兒女中偏袒兒子。這很好理解,因為在很多父母心中,兒子是傳承家業的,就像前麵提到的那位朋友,她是明顯偏袒兒子的。可是,如果都是兒子或女兒呢?就沒有偏向了?不,照樣有。這跟傳承家業扯不上關係了吧?可是又有了別的理由。按照一般規律,父母大多會偏向經濟條件不好的,給其更多的幫襯,因為父母是不忍心看著其中一個孩子比另一個孩子過得明顯太差。這就是所謂家庭內部的濟貧。
如果兩個孩子的經濟條件差不多,父母會更偏向誰呢?往往是離自己近的那個,雖說父母會時常掛念遠在外地的孩子,但從感情上來說,他們往往和身邊的孩子更親近。他們會覺得身邊的孩子對自己照顧得多些,其實這往往是一種感覺而已,在很多父母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照顧的常常是身邊的孩子,而不是他們自己。
如果兩個孩子在這些方麵都沒有什麽太大區別,父母往往會對長子或長女更好一些,“先入為主”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雖然說父母對哪個孩子都疼愛,可是他們對孩子的愛和關注在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已經付出了百分之八九十,後來的孩子很難再得到如此多的感情投入。除此之外,父母還會對和自己脾氣秉性相同或相近的孩子更好一些。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常常因為能力強的孩子而自豪,他們考入著名學府,進入體麵的工作單位,讓父母感到臉上有光,很多父母正是因為這些有出息的孩子,才第一次看到了北京的故宮或上海的外灘,甚至走出了國門,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記憶在父母的頭腦中卻漸漸淡漠了,相反,那些小時候學習差,能力弱,甚至讓父母費盡心思的孩子,卻似乎更能得到父母的關照,他們給父母當初帶來的種種苦惱和麻煩也漸漸淡漠了。時間抹平了一切,歡樂的,苦惱的,統統都沒有了,如同《三國演義》裏的開篇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獨生子女是很難體會多子女家庭的這種情況。細想一下,他們也是幸運的,因為家裏隻有一個孩子,不存在待遇上的差別。當然,父母對孩子都是疼愛的,雖然會有一些差別,可畢竟都是自己的骨肉,另外,絕大多數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愛父母也孝順父母,但是,實實在在地說,從童年開始甚至一直到成年後的來自父母的厚此薄彼的感覺並不好受。因此,從這個角度說,我很能理解妻子的那位朋友,再添一個孩子是不錯,可是,如果能把全部的愛都給一個孩子,讓孩子從小快快樂樂地成長,不必體會那種情感上的差別待遇,不也是很好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