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君的博客

原創作品發表於微信公眾號“精致小號”
正文

我們曾經擁有最快樂的“年”

(2017-01-29 11:09:49) 下一個

不知不覺間又到了年根兒,心裏卻並沒有多少過年的感覺。隻有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情形時,才感覺“年”曾經對我們是那樣重要、那樣溫馨。

 
 
 

        小時候,年味兒是從采辦年貨開始彌漫的。那時物資供應緊張,城裏人家都有個本本,油、肉、蛋票全在上麵。采辦年貨時,副食店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堆得滿地都是的豬頭,穿著青布大褂的售貨員最神氣,高舉供應本的顧客忙不迭地央求他們給自己挑個大的。誰若買了隻瘦小的豬頭,遺憾和不滿會馬上會浮上臉。記得有一年父親曾買回一隻超大號的豬頭,引來鄰居們一片羨慕:“這豬頭真大!連脖子都砍了下來。真是買著了啊!”不消說,幾個人口中一陣嘖嘖。

 
 
 
 

        準備過年的食品時,大人負責做,我們的任務是拉風箱。煮豬頭、蒸饅頭時間長,有時饅頭還不止蒸一鍋,用不了多久,拉風箱的胳膊便會感覺酸痛。不過想到鍋中好吃的東西,柔弱的胳膊就又恢複了氣力。

        到了三十,年味就更濃了。三十早上的飯不重要,隨便熱點什麽就可以了,接下來是準備年夜飯,這才是一年的高潮。天快黑下來時,飯也準備好了,於是七碟八碗地端上飯桌,全家人樂樂嗬嗬地吃上一頓團圓飯。此時,外麵已經零星響起鞭炮聲。到後來又有了電視春晚,看著春晚吃年夜飯成了過年的固定節目。

 
 

4:37上海交響樂團:春節序曲來自精致小號

 

        那時,鞭炮是孩子們“身份”的的象征,至少反映了家裏的經濟實力,相當於現在航母對一個國家的意義。經濟條件好的人家的孩子,手裏攥著充足的鞭炮,有鞭、二踢腳、爆竹,也有降落傘、鑽天猴之類的花哨玩意兒。經濟條件差一點的孩子手中就裝備較差,“武器”單一不說,“火力”也普遍較弱,宛如遊擊隊和正規軍的對比。

        不過,孩子們不管這些,都是一樣的快樂。鞭炮是論掛賣的,但很多人舍得用竹竿挑著放,都是拆開來一個個放。鞭炮最熱鬧的時候是午夜12點,外麵的鞭炮聲響成一片,宣告著舊歲的結束,新春的到來。

        有一年不知怎的興起點紅燈籠,燈籠是紅塑料的,裏麵插上根小蠟燭,看上去紅彤彤的,很是漂亮。爸爸沒給我買,可能是怕傷了我的心,就用糖水梨罐頭瓶給我做了一個“燈籠”,裏麵放上一根蠟燭,誰知在雪地裏沒走多遠,便因為外冷內熱,“啪”的一聲炸裂了。

        吃過年夜飯大人們開始包餃子,包好了留待早上吃。初一的餃子蘊含著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

        那個年代,過年的標誌之一就是穿新衣。雖然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過年還是要有一身新衣服。媽媽總是提前把新衣服準備好,但卻必須到早上才讓穿上。有好幾次,鄰家孩子進來拜年,我們還在忙不迭地換新衣服。現在想想,那時換一身新衣服比如今買一輛新車還要隆重。

        

給我們換好新衣服後,媽媽便開始準備糖果、花生、瓜子和香煙,糖果放在吃飯用的碟子裏。瞅著那些不同顏色的糖果,我們的心裏都癢癢的。不過糖是有的吃。那時的人們大都住大雜院,即使樓房也不過兩三層,而且都是老鄰居,有時同院的幾個孩子一起組成一個小團隊,挨家挨戶拜年,進門就喊:“叔叔過年好!阿姨過年好!”兜裏便有了糖果,而且各色各樣。出了門,小夥伴們便開始互相攀比,看誰得的糖高級。沒等比出結果,就邁進另外一家,同樣的拜年,換來又一把糖果、花生。就這樣,一上午下來,口袋就變得沉甸甸了。

        回想起來,小時候過的是真正的“年”,那種快樂無與倫比。如今與同齡的朋友交談起來,大家都感覺現在的年味淡了,這究竟是因為生活越來越好了,還是因為我們早已沒有了往日的童心和快樂?

 

 
 

中國年

 掃碼關注"精致小號"

親,我們改名字了!

告別“加拿大的那些事兒”,

迎來“精致小號” ,

感謝一路支持,新年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提供有趣,有用的好文章,有想法歡迎留言!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公眾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