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君的博客

原創作品發表於微信公眾號“精致小號”
正文

先做好自己,再做好媽媽

(2016-12-30 12:38:51) 下一個

我猜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在要當媽之前並沒有覺得自己完全準備好了。其實過來再看,“完全準備好”這個狀態就像我們學物理時的“理想狀態”一樣,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回想自己的九月懷胎,並沒有孕吐和強烈的妊娠反應,真可算是輕鬆順利。沒有想到這真的隻是開始……進產房的那一刻,即使時間已經過去了1500多天,生產的痛苦仍然曆曆在目。順轉剖,兩遭罪吃過之後,當小吃貨帶著沙啞的哭聲來到這個世界,我覺得自己的整個世界就隻有他了。抱在懷裏想親,放在旁邊想看,仿佛這個小生命瞬間吸住了我整個人的精神所在,而我就是他的全部。帶著這樣的使命感,我開始了“照書養”的育兒之路。我拚命地學習育兒知識,關注微博的大V醫生、育兒專家,看歐美日的育兒百科,每天都像一個幹涸的海綿一樣吸取著各種知識,樂此不疲。

同時,因為各種原因促使,每天晚上隻有自己是那個徹夜奮戰打小怪獸、無堅不摧的奧特曼。就這樣,白天睡眠不足,晚上頻繁起夜,還沒等到43天產後檢查,我就因為莫名的高燒跟醫院再次見麵了。掛了號,醫生直接慷慨地把我留下——住院觀察吧!what?!有這麽嚴重嗎?醫生白了我一眼,沒往下接話……我躺在病房裏,焦灼地看著輸液管裏規律地滴下來的液體,慢慢流入體內:這幾瓶抗生素下去,又有一周的母乳是不能吃的了。那種浪費食物的心疼感覺可能隻有非洲難民會理解吧。

四天後出院回到家,前來幫忙的老公的姐姐子把我還沒看完的育兒百科扔給了我,說:“看看這頁,你隻要做到這頁就行了!”我接過來一看,這頁的主題叫:先愛自己再愛寶寶。裏麵寫道:

為了把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你很可能會忽略了自己。但是把全部精力都給寶寶,完全不留時間和精力給自己,其實對你或寶寶都不好。……如果你一天需要給自己一小時,就給自己一小時(但是可別用來做家務)。溺愛自己也是預防產後憂鬱症(通常在媽媽體力透支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最佳對策。

我看完這頁,毫不猶豫地把書合上,放在了一邊。什麽先愛自己,我有時間愛自己嗎?我能允許自己先愛自己嗎?謬論!

然而沒多久我就知道了,謬論其實並不謬。當我依然若無其事地保持著跟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加上後來開始上班,也就在半年多後,我發現自己抑鬱了。每天早上看到窗簾的縫隙中透過黎明的微光,便開始歎息自己剛剛過去的這忙碌的一夜,太陽的初升仿佛變成了一個奪命信號:夜漫漫已過,日漫漫更難熬。終於有一天早晨,老媽推開門看到了抹眼淚的我。

這樣堅持到一歲,我說服家人,來了一次拋棄吃貨的旅行!我驚奇地發現,出了遠門,我又開心似從前,好像並沒有對家裏那個小生命思念得死去活來的,而他好像也很適應我不再每天都在他身邊。

慢慢地,我開始認可當初被打為謬論的這個理論。是的,就要先愛自己,再愛寶寶。先做好自己,再做好媽媽





(我承認,比起怎麽做好媽媽,我對如何做好自己更加有經驗,畢竟已經做了三十幾年的自己,而做媽媽才多久啊!)

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

不要以super woman為榮了,放下思想的包袱,承認自己並非超人。有的媽媽,要求高,能幹,別人做的事情總是看不上眼,所以久而久之,不管大事小事,都會需要她的參與和執行。慢慢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會有別人來做了,因為隻有她才會做得最好啊。所謂“能者勞” 就是如此,事情會越做越多,越多越累。麵對生活,沒有必要跟自己過不去。我承認我做不好,其實並沒有什麽大不了。

偶爾“自私”一點:

孩子永遠都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永遠都不會是全部。全心全意地把自己撲在孩子身上,為此失去的自我,也許永遠都不會補償回來。

我們有時會累,有時會煩,有時還會有莫名的低落,當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與鬧世隔絕時,就給自己放個假好了。可能是半個小時的瑜伽,可能是一個小時跟朋友去聚餐聊天;可能是兩個小時看場電影,完全沉入到另一個世界中去;也可以是三天五天,七天十天,離開小調皮,享受一段放鬆的旅行。什麽?這些你都做不到?那還有最後一個秘笈,請打開你的淘寶,把購物車裏麵最貴的東西買下來!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對嗎?

與“大媽”劃清界限:

這點很!重!要!一般來說生完孩子的第一年,媽媽們的身材都是慘不忍睹的,加之身心俱疲,很容易終日蓬頭垢麵,懶散不成形。但是不管怎樣,請都不要放棄自己,胖有胖的美,瘦有瘦的靚,美醜不在胖瘦,而在對待自己的態度上。身材也許是個緩慢恢複的過程,然而心態卻不是。保持頭發和麵容的整潔,

再說說做個好媽媽

其實當媽這個職業,是最沒有統一標準來衡量好壞的。母愛的偉大從一個生命誕生的那刻起,就無可衡量。這裏就隻淺層探討我的個人感受。

衣裝的得體,人的精神狀態就會不一樣。當精神狀態好了,我們就是辣媽一個!

適當偷點懶:

培養孩子是一項工程浩大的係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必然需要工程主體(當然是娃自己)表現越來越強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媽媽事事都親力親為,孩子的自理能力會進步得特別慢。

出於記憶力不太好的原因,偶爾我會忘記學校布置的準備工作。比如有一次需要全班小朋友自帶籃球學拍球,然而隻有我忘記了這事。聽說娃在教室裏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小朋友的球大哭。這事倒讓我覺得,應該順勢跟孩子說清楚,以後老師布置要做什麽,你得自己準備,需要媽媽幫忙的要記得告訴媽媽。這個方法還挺有用,鍛煉了他把自己的事情當回事的小主人心態,現在經常提醒(通知)我:媽媽,明天周五我要帶書不能帶玩具的。媽媽,明天你要把那張紙簽字,老師要收的。……明顯覺得自己省事了啊,其實這並不是壞事,對嗎?

跟孩子一起成長:

都說現在孩子不去上興趣班的不多,每個家長都壓力很大。這種壓力首先是經濟壓力;其次,是孩子學的東西,其實家長並不一定擅長,要“看”著他,督促他學習和練習,就變成了家長的一門額外功課,而這個“家長”通常都是我們媽媽自己。換個方式想想,用一起學習的心態帶孩子學習,是不是會更有趣一點?

吃貨的很多英文繪本,坦白說經常有一些生詞我也不認得(什麽四級六級的都是騙人的啊!),所以每次要向他講一本新的故事,我會提前做好功課,把生詞查好再來念。時間久了,還真擴充了自己的詞匯量呢。不久的未來,我們還可以一起學鋼琴,一起下圍棋。對於孩子要學的東西,如果我們自己都兩眼一抹黑,我是不相信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獨自去“承受”這種課外的努力的。也許孩子會想,媽媽你都不會,為什麽要讓我學呢?做孩子的興趣學習夥伴或者對手,比做看守者更能激發孩子的樂趣。

媽媽永遠留一個擁抱給你:

麵對一個非常調皮的孩子,有時候我真的很難有十足的耐心。作為媽媽,我也打過,凶過或者懲罰過我家的大眼萌。可是無論如何,隻要當他意識到錯誤的時候,我都會伸出手臂緊緊擁抱這個兩眼淚花的孩子。其實我們大人都不能完美控製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何況是孩子。相對於改正行為的錯誤,內心的安全感是更加重要的,媽媽所給與的可依賴感,會陪伴孩子成長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自己也擁有了強大內心的那一天。

掃描

二維碼

識別關注“加拿大的那些事兒”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