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能的話

遊走在中英文化之間的思考
正文

弗朗西絲的家史—祖輩(八)

(2017-02-03 14:55:03) 下一個

‘看,那一張張麵孔和一處處地方,隨著盡其所能愛過它們的自我一起,都消失了,而在另一種方式中更新,變化。’----艾略特《四個四重奏》

‘是時候讓靈魂出竅,讓一切化為灰燼,過往的冥思遐想,無根無果的希望和欲念,義無反顧地投入火焰中吧,曾經屬於我們的一去無返。樹葉和花朵將重生,似化腐朽為神奇,追尋記憶中的神妙馨香,如往日壯麗輝煌時刻再現,隻是閃爍在別人的眼睛裏。’---勞倫斯.卞昂 《燃燒的樹葉》

弗朗西絲回憶錄的開始用了T.S.Eliot  ‘Four Quartets’ 和Lawrence Binyon ’The Burning of the Leaves’ 的詩詞,這位老人對漸漸臨近對世界的告別有著深刻地認識,即使在30多年前的1986年,63歲的她,孤身一人,在非洲安靜的漫漫長夜裏,開始著手寫自己的家史。她在扉頁上寫道:許多年來,朋友們都希望我寫本自傳,但總覺得這事兒太自戀了。(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小孩到圖書館還書說:‘我不喜歡這本書,這是一本全是大寫的我。’it is an I book’)然而,隨著重侄孫們相繼來到這個人世間,我漸漸感到如果他們讀到我的童年時代,於他們來說便像是史前社會,如果這段曆史被忽略過去便頗讓人感到可惜。雖然寫作本身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能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兩全其美。何況,懷舊是歲月積澱後展望未來的特權!

弗朗西絲的家史從19世紀中葉的1855年,她母親那支,荷蘭籍外公出生開始。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她外婆居然是在上海出生的,當時她的外曾祖父從荷蘭輾轉到英國後,做為英國浸信會特使派到中國傳教。外婆到了上學年紀回到荷蘭受的教育,長大以後一心想回中國去傳教,看得出來中國在她的記憶裏是深刻的。而她外公則去了非洲剛果傳教。兩人‘在上帝的召喚’下走到了一起。神奇地是當時的中國皇帝光緒,因弗朗西絲曾外祖父給予他的幫助,特送去一匹白色絲綢織錦花緞為禮物,讓做婚紗用。(光緒怎麽沒按中國風俗送匹紅緞?)這個禮物隨著運茶的船隊抵達英國時已經太晚了,婚已經結了。後來這匹緞子被做成了窗簾。時光荏苒,十幾年前,當弗朗西絲弟弟的女兒瑞秋結婚時,為了還原這匹緞子的原用意,窗簾又改成了婚紗服。(一百多年的質量啊)看到這裏,我很有衝動瞻仰一下這匹皇城裏出來的織錦緞。

1887年,剛果土地上第一個白人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弗朗西絲的舅舅,七年之後,弗朗西絲的媽媽也出生在剛果的大地上,在弗朗西絲童年的記憶裏,她母親常常講起在非洲生活的故事,比如說在地上捉活螞蟻吃。多少年過去了,這位母親的孫女瑞秋從肯尼亞寫信回來:給有非洲童年生活的奶奶特別的愛和思念,我到現在還沒有吃螞蟻,倒是螞蟻在啃我。也許是奶奶對螞蟻造的孽都讓孫女來還了。’這些經曆在那個年代是相當不尋常的,一個世紀以後,弗朗西絲要去加拿大工作,居然因為有一個在上海出生的外婆和剛果出生的母親,她的工作資格還被審查了好久才通過。(當時倒是沒有簽證這一說,那才叫說走就走。)19世紀的人,交通工具那麽局限,還喜歡跑到世界的犄角旮旯,真是很奇特哈。

弗朗西絲的外婆三歲就隨母親回到了英國,1905年,外公也從剛果回來,全家團聚, 開始過起相當舒適的生活。英國的殖民地史就是從傳教士,商人然後政客這樣的順序侵入世界各地的,而她的外公算是第一代傳教士了,(相當於外交大臣),回國以後,受到各界,尤其是學術界的讚譽和推崇,並以‘無法取代的公仆’稱譽授予勳爵,但被他拒絕了。(好有個性哦。)在那個年代,他們從剛果帶回來一個仆人,英國的鄉間草民哪裏見過黑人, 嚇得上躥下跳地拿著肥皂追那個黑小孩:‘趕緊把那些黑拉吧唧的髒東西洗幹淨了!’這家人在當時真是名副其實見過世麵的了。

弗朗西絲的母親在布裏斯托度過了愉快的童年,她上的是私立學校,有機會結識貴族家庭並結為一生之友,坐著朋友家的汽車去遊玩,當時整個布裏斯托就這麽一輛私家車。她喜歡打網球,一度奪得布裏斯托網球比賽女子冠軍。她同時彈了一手不錯的鋼琴,她的音樂細胞對今後弗朗西絲他們幾姊妹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總而言之,她母親是完全按英範兒淑女來培養的。

說到父親這邊,比起母親那一支顯然平民一些了。弗朗西絲的爺爺降生在鄉村農家,20幾歲時去教堂做事(不是牧師,普通工作人員。)有一天在宣講時,看見下麵坐著一個金發碧眼的小姑娘安妮,一見鍾情,當時安妮不到17歲,家裏人讓小夥子等了7年才把女兒嫁給了他,(在當時算是晚婚了吧。)這個成了弗朗西絲奶奶的家裏姊妹也很多,而且個個都很有冒險精神,這是在很久以後才有簽證這一說,而且女人不可以到處亂跑的年代,她們就都出去傳教,所到之處和她外公家有一拚。有一個去了中國,有一個去了智利。所以安妮也投身到傳教活動中去,創造了許多當時女人無法達到的成就,同時生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弗朗西絲的父親維克多排行老三。在她寫這本回憶錄時,她的大伯父,二伯父都去世了,分別享年93歲和94歲。看來這家人長壽是有基因的。

如果說弗朗西絲的母親的童年充滿了小資階級的舒適,小奢侈的元素,她父親小時候的生活則更代表當時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在一方水土上簡樸安定的小日子。孩子們有著很自律的生活,早起早睡,沒有生日禮物,也沒有聖誕老人帶來的禮包,放學回家晚了要受到懲罰。在山區美麗的環境下,她父親從小親近自然和野生動物,家裏用的是煤氣燈,代步工具要不騎馬,要不騎自行車,最激動人心的是夏天去三英裏以外的鎮上集會,大家聚到一起野餐。

雖然家裏這麽多兒子,農活上應該不缺人手,但弗朗西絲的爺爺還是對她父親不願意務農感到失望,維克多自己選擇去伯明翰的藥店當了學徒。這個選擇,多少年以後,將最終把這個家族提升到中產階級的行列,也成就了弗朗西絲受良好教育,一輩子當大小姐的命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