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篇文章在微信裏傳得比較多,題目叫做:讀不讀大學的差距,悄然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文中提到即使目前來看大學教育的平均回報率隻有10%,多年的投入,如無強大的家庭背景,大學畢業後的前景讓人甚為擔憂,然而,‘倘若因此就去鼓吹讀書無用論,那就太過無腦了。’作者總結道:‘因為眾多人的經驗,以及看科學研究都證明,不讀大學,會讓人在一生中少賺很多錢,少獲得很多資源,少結識很多人脈,除非有人天賦異稟,能力超人,或者擁有比爾蓋茨和紮克伯格的頭腦和家庭。’
接下來,作者用很長的篇幅來說明他的觀點,其中特別強調了大學回報受個人能力,學校質量,所選專業,家庭背景的影響。看完我叫上狗,上山溜達,細細地想了想這個事情,越琢磨越感到此言差矣!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如果你問一個即將高中畢業的學生下一步的打算,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上大學啊。不上大學幹嘛去?’為什麽必須讀大學?個人能力一定要在大學裏才能練就?人脈一定要在大學裏才能建立?現在供一個大學生,(還別提在國外上學的留學生),所付出的巨額投資,究竟為畢業生建造了怎樣的賴以生存的王國?國內國外,有多少畢業很多年的年輕人依然在啃老,依然迷茫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中。前些年中國留學生熱衷的商科,或科學類專業,三四年的學習,理論大於實踐,就如同閉門埋頭在書本上學了三四年的英文,推開門站大街上,完全搞不懂說英語的人到底在叨叨什麽。生活不是教科書啊。
這不由讓我想起德國的教育,大家對德國製造的,大到汽車,小到廚房用品,DIY工具都交口稱讚,我一直好奇德國哪來那麽多好手藝的工匠?最近對此做了一些調差研究,發現在德國的教育係統中,有一個強大的相當於我們‘技校’的分支,這樣的學校聽起來沒有大學,尤其是知名大學那麽高大上,初中畢業就可以去,然而在德國四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學徒這種工業社會的預備軍,呼應現代社會專業化教育的需求,已經被設立為一種比上大學還能獲得更高技術能力的人力資源,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因此在德國普遍的現象是,那些去技校學習畢業的,一般都有非常穩定的職業和收入。如果獲得相當於大學研究生資格證書的哪怕是電工和水管工都是非常吃香的。(想想我家水管漏了,請人來修,別的不說,工時費是45英鎊一個小時,一個大學畢業的中學老師,上一堂一對一的課程,工時費是20英鎊。)
十六七歲的德國學生,在上完兩到三年半連同當學徒的技校課程以後,可以繼續深造,一般都是邊工作邊學習,獲得更高水平的證書。這種學習方式和去大學裏學習隻是選擇不同,無高低之分。這種學徒式學習基本上都是由公司來操作運營的,這些學生一星期有三四天是在公司幹活,也就是實習培訓,其餘一兩天在技校學習理論,公司還會給他們開工資。據統計,2015年這些公司平均支出每人每月832歐元。想想,不到20歲的孩子,邊學技術,還解決了吃飯問題,多省心啊!同樣在2015年,德國有563055個學徒,有522093已經持證上崗,這些資格證書的一輩子都管用,還可以繼續深造拿本科和研究生的高級證書,成為高級工匠或國家級技術人員,然後就進入管理階層或自己開個公司,一樣混得人模狗樣的,絕對沒有誰敢看不起。公司這樣出錢出力培養學徒,對公司自身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益處,自己手把手教出來的,熟悉本係統的一切規則,管理起來便方便了很多。正因為如此,德國上大學的人其實不是太多,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在技校出類拔萃,以後找的工作比大學畢業生要好得多。
其實我們中國老一輩人也有這樣的觀念:人一輩子手裏得有技術,那是吃飯的本事。中國曆史上那麽多優秀的匠人,世界為之震撼的各類手工技藝,到現如今,能傳下去的也是不多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很浮躁,不踏實,講虛名的時代。誰都想進名校,當CEO。這樣的大環境讓年輕人成為眼高手低的一代,讀書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踏踏實實地學一樣本事,手藝,就像現在虛擬的網絡時代,都去玩概念去了。我們國家的技校,在我那個年代就是屈尊於大學,大專的三流階層,到如今,我都不知道還有沒有像樣的技校了,反正微信上沒有人提起的,一般也就沒什麽地位了。曾經有一個孩子,學習不怎麽樣,(學習好費勁的樣子),但極其愛做飯,中西餐都愛去鑽研,他父母向我谘詢孩子出國留學方向,我向她推薦法國著名的藍帶廚師學校,也可以拿學位的。他父母像是被打了臉,從此不理我了。
據去年泰晤士報報道,在英國,就業率最低,工資可憐的專業是藝術和文學類。我女兒教母的兒子,哈羅公學,杜倫大學高才生,學英國文學,論相貌,才華,背景,社會關係都是讓人羨慕的,出來搞戲劇表演,在倫敦晃悠了9年多,至今居無定所,還是家裏在支援他。他前兩天到巴斯一間大學給72名表演係的學生講課,回來私下給他母親說:‘那麽多學表演的,到哪裏去找機會和工作?’
說這些,一定不是否定人要有夢想,追求。隻是一來夢想無高低貴賤之分,二來為了追求夢想,咱先得活下來,而且寬裕的活下來更有利於輕鬆愉快地追逐夢想。
不說了,狗狗在路邊拉了泡屎,我得趕緊去收拾。
我們公司的學徒真的是不錯, 交代的事情做得幹淨利落, 是在想不出美國高中生有這個素質。 以前的一個女同事到美國去作交換生,她的英文考試總是考前幾名, 美國人連英文都考不過德國人。原來以為個例, 現在從朋友的兒女,和女兒的朋友從美國回來,都說容易。問交換生為什麽考不來,回答太難,在美國沒學過。歐洲的教育都不錯。德國不是個例
這個結束語——“不說了,狗狗在路邊拉了泡屎,我得趕緊去收拾。”——逗死我了,隨意揮灑,輕鬆自如。
家裏來了美國高中交換生, 要呆一年。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在差。在美國 比我女兒高一年級, 來德國數學不及格,更不說物理和化學了。德國老師都會英語,不懂你問. 和女兒從頭學西班語,老師上課隻用西語,又不及格。 交換生已經是屬於有誌青年了。其他的恐怕更差。德國的交換生到美國真是門門全優。實在簡單。德國人嘲笑美國人的無知還是有道理。
---------------------------------
高中交換生不需要成績好。
你描述的德國和美國的教育差距也太可怕了
但如果說上大學是為了使自己豐富起來,使自己的視野大大地展開,上不上大學,完全兩樣。
校是一種捷徑。